字海中尋見雲上太陽

文/方華

抬頭看見層層密雲

口罩鋪天蓋地,似天上的烏雲,壓在口鼻上,也壓在心上,日復日,月復月,似是沒完沒了。我們呼吸短促,思想也不時短路。環顧周圍,抑鬱是那麼樣普遍,希望就如肥皂泡,閃爍生輝,卻瞬間破滅。

三年,在病毒與人力的播弄下,我們如走在漫長隧道中,似看見前面有光,卻未走到光中。怎樣繼續向前呢?卻原來無論是暗夜無星,是寂靜肅然,總有一扇窗,通往無垠之處。心靈的波動,穿越時間空間,等待共振的波段相遇。

有人融入音樂的妙境,有人迷醉藝術的浩瀚天地,我卻是從文學的片羽,拾掇得信念與希望。

看說書人講故事

不出門的日子,不能出門的日子,就在家中看說書人講故事。講故事這回事,地久天長,今日喋喋不休的一眾,也是在講故事,至於講得好不好,可是天壤之別。講得好的故事——通常是文學小說,或迴腸盪氣,撫慰心靈;或衝擊思想,拷問心靈;以致簡單地引人入勝,也足以忘憂。

最近讀董啟章去年出版的作品《香港字: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重又點燃內心的火——愛字。作者在書腰上寫道︰「這是一個愛情故事,一個愛人、愛字、愛香港的故事,也是一本讓我寫到流淚的書。」「愛人、愛字、愛香港」,對一個如處幽篁不見天的人來說,就如流光閃電,照見內心。

活字印刷,由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筆者在學期間學生的刊物,還是活字排版製作的。由此與出版印刷打了半世紀交道,從檢字嵌版油墨印刷,到攝影植字貼稿製柯式版,到今天電腦輸入電腦軟件排版直接印製,踵事增華一日千里,自己也和印刷及字體打了半世紀的變幻球,須不停學習才趕得上。現在藉小說回頭看源頭活字「香港字」的故事,心靈震撼,情難自已,因為文字正是一生所愛所繫。「香港字」的由來,與馬禮遜、米憐、台約爾等初代來華宣教士有關,這些人的名字行誼,雖然今天的基督徒很多都不甚了了,但是稍涉獵中國近代史,或是基督教在華發展史,又或宣教史,都不會對他們陌生。我不知道作者董啟章先生是否信徒,但在他筆下的這一批獻身中華的倫敦傳道會宣教士,栩栩如生,從文化角度觀照,突然感受到他們的血肉之痛,不再是宣教史中那種扁平面貌。先賢的不畏艱辛、簡簡單單持守信念,如此鮮明。爝火不息,穿越世紀,撥開此刻的雲遮霧罩。

看天上是另一派景色

除了時人的作品,也有古人的作品,令人擦亮眼睛,重拾信念。大半年前我以文學角度重讀《啟示錄》,真正別有趣味。

《啟示錄》眾所周知是天啟文學,是上天的啟示,以文學方式寫出。曾有一段時間,坊間湧現大量甚麼甚麼密碼的書籍,有翻譯的,也有見風仿作的。表面上是密碼解謎,其實也是講離奇的故事。人喜歡故事以外,也喜歡各種陰謀論、祕辛,人渴望掌握宇宙世界未來自己他人,從來如此。因此讀《啟示錄》,也有大量解謎、密碼的講解,把人搞得很累。當然有人讀得津津有味,我卻因此索然,愈讀愈糊塗。

《啟示錄》畢竟是文學寫作,信主的人看到天啟,一般人也可以欣賞其象徵之繁多,鋪排之緊密,主旨的獨特;正如《約伯記》可以是文學院的一門課,《啟示錄》也可以作文學賞析。

我不是要在此分析討論,而是分享一種豁然開朗,這種感悟,也沒有甚麼獨特之處,古今中外,十分普遍。正如人生許多尋常道理,一個人即或聽過百千遍,而就在困窘之時,才突然擊中心竅而已。《啟示錄》富於象徵,是直接對感官和心靈說話,書內有很多個「聽見」,聽見之後就會「看見」。地上有地上的聲音︰威嚇、哭號、獰笑、呻吟;有地上的景象︰買賣興盛、麻木不仁、謊言充斥、醉生夢死;天上有天上的聲音︰威嚴、洪亮、申訴、審判;有天上的景象︰爭戰、勝利、凱旋、受苦、忍耐。我就像宮崎駿動畫《風之谷》中的勇敢少女,駕駛着滑翔機,穿過恐怖的腐海,來到海風吹拂有綠野樹木的小王國;又或是現代的旅客,乘搭大型飛機,穿過從地面看不透的黑雲層,來到兩萬呎高空,下面是遍灑金光的白色雲海,然後是雲上的太陽,燦爛奪目,兩者都是真實的存在。如果說黑暗與光明相爭,那是地上的說法;根據天上的揭示,光照的時候,根本沒有黑暗。

看見生活

如此,我在文字之海暢泳,看見雲上太陽,看見先行者,看見篳路藍縷,看見前路尚遙。在生活怒海旁邊,有文學的沙灘,我在其上如孩童隨興堆掘,樂此不疲,偶或拾貝有得,自己珍而重之。

有甚麼樂趣?生活就有樂趣。

(作者是資深編輯、寫作人,也參與設計、出版事務。熱愛閱讀。)

本文章原刊載於《傳書》總180期(2022年12月號)

浪跡天地——我們內心都嚮往的生活

文/孫基立

由華裔導演趙婷執導,榮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美國電影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浪跡天地》,講述美國「公路遊牧族」的生活狀態:六十歲的費恩居住的小鎮日漸蕭條,沒固定工作,丈夫也去世了,於是她決定孤身一人踏上漫無目的公路之旅,路上以打散工為生,吃住都在破舊的房車裏。

體驗心靈自由

這種生活很艱苦,可是她在路上遇到了也是過這樣生活的同伴,他們之間的友情純淨簡單,素不相識的人也可推心置腹,路途雖孤寂,費恩在這樣的生活中得到心靈的自由,享受了簡單真誠、沒受功利勢利污染的人際關係。

繼續閱讀

當現實比故事更荒誕

wp_cp156_20190115

文/若

 

文學,有時予人風花雪月、不著邊際、與現實生活無涉感。實在,文學不但貼近生活,且有助讀者理解現實;畢竟,現實生活有時比文學作品的內容更荒誕。

 

在文學分類中,有一門報導文學,兼具記實和文學創作的特質:既記錄事實,又有作者主觀的鋪陳編敘,讓讀者透過作者視角了解事件,《唐山大地震》即屬一例。而若報導的事件超越尋常理解範圍,書中文字會展現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世界,似乎脫離我們的常識。想說的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作品《車諾比的悲鳴》。

 

核事故超常識範圍

 

顧名思義,這作品是記錄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前稱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其實離我們生活不遠,香港鄰近地區亦建有,只是我們或想像不到核事故對生活及世界的影響,因這已超越我們的認知範圍。

 

到了那裡,你發現自己置身於怪誕的世界,像是世界末日遇上石器時代。對我來說又更清晰,更赤裸。我們在反應爐二十公里外的森林搭帳篷,就像被徵召接受軍事訓練的游擊隊…他們不是給我們機關槍,而是鏟子,我們掩埋垃圾堆和菜園。村裡的婦女盯著我們,在胸前劃十字架。我們戴著手套和防毒面具,穿著手術袍,艷陽高照,我們像惡魔般出現在他們的院子,他們不明白我們為甚麼要埋他們的菜園,撕碎看起來很尋常的大蒜和白菜。老婦人邊劃十字邊問我們:『年輕人,這是怎麼回事,世界末日了嗎?』」(《車》,121 頁)

 

荒誕呈現真實

 

透過訪問當地居民,作者呈現了當時事發後的詭異氣氛,沒人能說出事件的來龍去脈。要真正知道輻射對人的影響,可能要等數年,甚至數十年;不單當時參與者受影響,連孩子也不例外。

 

「我們開始思考這件事大概是三年後,其中一個傢伙病了,然後又一個,有人死了,另一個發瘋自殺。」(《車》,99 頁)

 

「我把帽子送給我的小兒子,因為他真的很想要,他無時無刻都戴著那帽子。兩年後,他們診斷出他長了腦瘤。」(《車》,100 頁)

 

「她出生時不是嬰兒,而是一個小袋子,除了眼睛以外,沒有任何開口…簡單地說,就是沒有尿尿的地方,沒有屁股,只有一個腎。」(《車》,114 頁)

 

察看角落的傷痛

 

自問對驚嚇作品並不抗拒,可是細閱書中描述,頭皮仍不禁發麻,倒胃欲嘔因心知書中所記,不是想像,而是超現實的場景述說著真現實的世界,不必任何影像輔助,畫面已鮮明活現。

 

「我們真的了解現實嗎?」

 

有時不禁撫心自問,都市人會否活在太平繁榮的圈中,對外間苦痛毫不察覺,全不在乎?

 

而文學作品往往帶給我們另一個視野,察看世界其他角落的傷痛。

 

 

人生百態怎樣看

WP_CP155_20181128

文/若

喜愛文學的常會向友人推閱讀的好處,其中一個是讓讀者看到人生百態,從而學習待人處事。然而,洋洋灑灑數十萬言的文學巨著常令部分人望而生畏,這也是人之常情。長篇小說如一座大山,讓人從高處俯眾生;

 

不過,短小精悍、刻劃人物出色的短篇小說,亦有其魅力,帶領讀者從另一角度省視人生,莫泊桑的〈羊脂球〉就是一例。

 

享有「短篇小說之王」美譽的法國作家莫泊桑,1873 年起跟隨福樓拜學習創作,作品以短篇小說為主,數年後推出名作〈羊脂球〉。

 

面對困境時的人性

〈羊脂球〉厲害之處,是寫出一個時代裡,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面對困境和自處。

內容發生在普法戰爭期間,羊脂球這妓女和一些信奉天主教的上流社會貴族、商人及修女等,同乘一輛馬車時途中發生的故事。

起初大家並不喜歡羊脂球,私下對她頗有微言。不過當各人因匆忙上路忘記攜帶食物而飢腸轆轆時,惟獨羊脂球拿出盛滿食物的提籃願跟各人分享。最初大家尚堅持不願跟她接觸,但在飢餓驅使下,終接受羊脂球的好意,並在旅程中有說有笑,成為旅伴。

故事的高潮是他們被普魯士軍官攔截,更威脅要和羊脂球「睡覺」,否則全不放行。大家起初聽到這條件時都義憤填膺,可不到數日已先後改變態度,連女士也向羊脂球施壓;他們又列舉古代為國獻身的女性試圖說服羊脂球;最後的「規勸」由伯爵說出:「這種獻殷勤的事情原是你在生活中常常遇見的,而你現在卻不願接受,寧願讓我們滯留在這兒。」

 

終於,羊脂球妥協了。

 

故事的結局是羊脂球的悲慘下場。

 

她和旅伴再次同坐於車廂時,大家對她的「潔」毫不避忌地流露嫌惡。可憐的羊脂球和踏上旅程時相比,不僅仍是孤單一人,還失去了她的食物和堅持。

 

面對生命的劣根性

情節很是簡單,惟讀者可在描述角色的對白和行動間,感受到他們微妙的心態轉變;而訊息的表達毫不含糊,故事雖發生在戰亂期間,但作者呈現的其實是日常生活的縮影:

 

即使同是天涯淪落人,有些人的劣根性始終沒變;面對困境時的自欺欺人讓真面目顯露,偽善的深處是以自身利益為先、輕看似不及自己的實在是忽略別人的高貴處及對自身陰暗面的視而不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會遇上類似難題,應怎樣自處?作者並沒為困境提供出路,讀者需自行尋索。對基督徒來說,尋找出路或不困難,畢竟信仰的「標準答案」多的是;

 

更需深思的會否是我們能否認清生命的問題所在?

 

文學作品的作者早已透過文字帶領讀者重新審視生活的不同處境,我們有否認清自己的真像?

 

 

珍珠無價

CP153000172dpi

文/文蘭芳

 

有價無價

我覺得,世上所有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無價的。或者說,不能定價。親情、友情、愛情;忠心、尊敬、感動;智慧、堅忍、勇敢……

 

讓人顯得美麗,讓醜惡顯得無力的種種,從來都是無價。

 

當然,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喜歡定價,習慣以金錢價格衡量事物︰一個人有沒有價值,視乎他有多少資產;兒女是否出息,視乎他們賺多少錢;藝術家是否大師,看他的作品賣多少錢、他的書是否暢銷、他的畫是否可以拿到拍賣場等等。也有不少人告訴我們,婚姻、家庭、事業、地位,甚至健康,全部都是可以買回來的。也許。我不敢斷然否定。

 

只是,這樣你甘心嗎?

 

身為跟隨耶穌的人,我們總覺得自己較為幸福,我們認識真理,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

 

真是這樣嗎?不好意思,我想說,其實教會有時滿功利的。

 

比方說,一名陌生人走進教會,如果他說自己不是信耶穌的,那周圍的人都對他很有興趣,未得之民噢;如果他說已經信主,那你隨便坐著吧——反正是已上鉤的魚。

 

文字有價

胡裡胡塗,我走上了文字事奉之路,然後清清楚楚,知道這是主給我的道路。中學時唸理科,喜歡數學,但是課餘的光陰,都花在閱讀上。

 

文學作品恍若一扇扇開往穹蒼的天窗,領我穿梭時空,出入人心不可測的湖底。作文課則是一種訓練,在指定空間內跳現代舞。雖然當時不懂理論分析,文字於人的思想解放能力,卻是親身體會。

 

大學時同學梁玉焜邀我去參加《突破》雜誌的編輯訓練班,後來獲邀加入編輯組,三年後恩師恩佩姐邀我擔任全職編輯。上主的帶領我只是以答應來回應,後來擔任編輯主任以致出版社社長,我都只是回應需求,沒有爭取,沒有「生涯規劃」。胡裡胡塗踏上清清楚楚的路。

 

辦雜誌、當書籍編輯,加上寫作,我深深體會文字對人的影響,持久又深遠。總會有人告訴你,他們讀了某篇文章、某作者的某書,觀點改變了,又或困惑中看到了曙光,又或促成一種不同的選擇。

 

語言文字是思想的器皿,上主賜下各族各方各民不同語文,恩典福澤流長。

 

文字「無」價

辦雜誌的時候,一直有人問︰帶了多少人信主?彷彿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數字,雜誌便沒有意義。也有人真的很關心好意垂詢︰你們的書都要講福音,真不容易啊!

 

教會不重視文字,很容易看出來,有鼓勵人閱讀嗎?如果讀的不是「屬靈書籍」,你敢告訴人嗎?會有人和你討論科幻作品、推理小說、愛情文藝嗎?你說,我要寫作,不能參加某聚會,導師會不會懷疑你靈性有問題?至於文學,那是大學裡的學科吧?與信徒無關。

 

有好幾年我舉辦編輯訓練班,一位編輯都訓練不出來。一方面是我的劣拙,一方面,沒有人真正覺得文字事奉是很重要的東西,它是不錯啦,不過主日學、專案籌委會、甚麼甚麼部會都比它重要。

 

我閱讀各種雜誌,近十年八載,佛教雜誌辦得有聲有色,在社會上影響力愈來愈大,它教你愛、感恩、重視內心、追求平安,甚至教你為媽媽洗腳表達感激和愛……裡面除了宗教理念,還有生活小品、食譜、藝術欣賞、見證。反之,基督教雜誌一蹶不振……在大眾文化層面,我們基本上沒有聲音,沒有地位。2014 年黎海華創辦《阡陌》文藝雙月刊,親自到不同教會向不同領袖講解異象,

 

最令她傷心的不是沒有訂單,而是發現教會普遍不重視文字,覺得文學與信仰無關,認為這些文字東西「沒用」。

 

 

貴價的珍珠

耶穌基督講了好些天國的比喻,其中一個比喻是天國好像一個商人,搜羅寶貴的珍珠,當發現一顆極貴重的珍珠,他就回去變賣自己一切的資產,來買那顆珍珠(參太十三45-46)。

 

如果把這比喻純粹看為一個故事,我們看到有一些珍貴的東西,是值得傾家蕩產去換取的。珍貴的東西,有其獨立的意義。

 

我想起在生命中閱讀過的許多好書,它們開啟我的眼界和思想,在困惑中透出前面的亮光,在苦痛中昇華沉重的感情。無數人寫過的奇妙字句,穿透時空的限制,直指他人的內心。對於我們這些領受文字恩賜和使命的人,文字就是那貴價的珍珠。

 

這些年來,即或氣氛低迷,即或不受重視,即或困難重重,文字路上一直有同行並進的人。就如上面提及的黎海華,傾家蕩產去辦一份刊物,是回應上主的呼召,這真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卻又活生生溫柔謙卑活在身旁,還有許多筆耕不輟的文友,不知死活勉力推動文字工作的友人,他們都發出柔和堅定的光芒,說明文字無價,上主的託付無價

 

只要同行有人,就能持久地走;就能看到上主恩典真實,祂賜下人材,因為祂不輕視。

 

魯益師說︰「我們必須攻擊敵人的溝通線。我們所需要的,不是更多介紹基督教的小冊,而是更多由基督徒所寫——帶著基督教觀點、論其他題目的書。二十一世紀是全民寫作的時代,人人都可在網上運用文字表達自己、影響他人。我欣見已有不少信徒冒起,重掌文字的關卡,這些人就是無價的珍珠,他們將要承擔新時代的文字使命。

ccmFB_CP153_20180705

(作者為《世情》雜誌主編、資深文字工作者。)

 

 

說實話

WP_CP151_20180411

文/林顏寶珠

 

是,就說是

我們可能已經忘記第一次說謊的感覺莉莉卻沒忘記,她第一次對媽媽說謊時,驚訝地發現說謊就像「塗了熱奶油一樣滑溜」般從嘴裡溜出來。只是,謊話就是謊話,馬上被媽媽揭穿,更換來嚴厲的處罰。

自此,莉莉下定決心,說話要徹底誠實;相信讀者都會認同她的做法吧!主耶穌不就是這樣教導門徒嗎?「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太五37)。

 

然而,莉莉堅持說實話卻引起軒然大波。

 

星期天,她在眾人面前讚美好朋友露西的漂亮新衣後,卻接著說:「不過你的襪子上有個洞。」(圖一)星期一在學校裡,她努力要說實話,結果下課時,無人理睬她(圖二)。她百思不得其解。

CP1511272dpiE

CP1511272dpiC

回到家中,她向媽媽傾訴苦惱,媽媽放下手中工作,給她解釋箇中原因。可是,她還是不太懂得媽媽的話。一天,華小姐來她家,看見她為一匹老馬刷毛,就搖著頭說:「這匹老馬不中用了,我猜一塊錢都不值。」(圖三)

CP1511272dpiD

莉莉雖然知道這是事實,但還是很生氣,覺得華小姐不應該如此說!

 

突然,她明白了自己是怎樣說實話的。

 

將心比己

很多人表達個人意見或感想後會補充說:「請不要見怪,我說話比較直截了當!」可是這種實話,叫聽的人感到很難受!若不是這樣直接說出來,那要怎樣說呢

聖經以所書四章 15節說: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強調信徒行事為人要以基督真理的愛為引導。在《用愛心說實話》中,莉莉媽媽幫助女兒化解煩惱時說:「有時候,說實話的時機不對,方法不對,或者動機不對,可能會讓人受傷;只有用愛心說實話,才能幫助人。」

 

我們說話時,若不是以愛心出發,實話也會變成指摘,或是傷害別人的話。

 

若能在適當時機,用合宜的方式說實話,效果就會不同。「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六31

CP1511272dpiB

派翠西亞.麥基撒克著。吉絲莉.波特圖。宋珮譯。《用愛心說實話》。台北:和英出版社,2015。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始於足下

environmental-protection-326923_1280

整理/編輯室

「我有一個異象,教會是一個『有機文化生態園』;將被污染了的東西,重新作DNA改造。教會要有活力、有生機、參與多元文化,甚至孕育文化,『顛覆』歪曲了的文化,回到上帝原初創世的那種生態、視野和眼光。這是真正的福音:活潑、有生命力、具延續性。」

繼續閱讀

教會之殤

dry-branch-357418_1280

採訪及整理/編輯室

閱讀對信仰進深及生命成長的重要不言而喻,不少教牧及肢體在推動閱讀上不遺餘力,惟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願花時間閱讀的信徒終不是多數。然而,即使鼓勵閱讀的教牧、信徒,不少對文學書籍卻敬而遠之;他們或會自疚沒多讀釋經書或靈修書,卻不在意從不閱讀文學小說!究竟當中的謬誤及由此而生的流弊為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