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走過生活的書

編輯室

  生活需要閱讀,閱讀滋養了生活。

  六位作者從他們自身不同的生活向度,分享了屬於「他」的書生活。書籍引領他們與自己、世界、上帝緊扣結連,不斷的反芻與思考,讓閱讀超越了生活境況,成為一道通往那由上帝所造的善美生命之橋樑,生活更有「活」力。

  以下是作者在其文章中提及之書籍的出版資料,謹供讀者參閱。

〈閱讀,為了連結一起〉

  1. 卡蘿.塔芙瑞斯,艾略特.亞隆森著。温澤元譯。《錯不在我?》。台北:繆思,2010。
  2. 尤金.薩米爾欽著。殷杲譯。《我們》。新北市:野人文化,2014。
  3. 羅素.修托著。吳緯疆譯。《阿姆斯特丹:一座自由主義之都》。新北市:八旗文化,2017。
  4. 劉慈欣。《三體》。台北:貓頭鷹,2011。
  5. 秦家聰著。舒遜,曼予譯。《秦氏千年史》。台北:遠流,2001。
  6. 村上春樹著。高妍繪。賴明珠譯。《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台北:時報文化,2020。
  7. 龔漢斯著。鄧肇明譯。《我為甚麼還是個基督徒》。香港:基督教文藝,1988。

〈閱讀找上我〉

  1. 楊牧谷著。劉偉生繪。《基本信仰與超凡生命(合訂本)漫畫版》。香港:更新資源,2010。
  2. 楊牧谷。《你欠生命一份神蹟》。香港:更新資源,2009。
  3. 楊牧谷。《亂世豐筵:耶穌比喻的現代意義》。香港:更新資源,2011。
  4. 楊牧谷。《廚房哲學》。香港:明風,2006。
  5. 威廉.保羅.楊著。陳敬旻譯。《小屋》。台北:寂寞,2017。
  6. 張文亮。《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台北:校園書房,1999。
  7. 張文亮。《兄弟相愛撼山河: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台北:校園書房,1997。
  8. 托爾金著。朱學恆譯。《哈比人》。台北:聯經,2012。
  9. 托爾金著。朱學恆譯。《魔戒》三部曲套書。台北:聯經,2021。
  10. 魯益師著。高子梅譯。《地獄來鴻》。台北:好讀,2015。
  11. 魯益師著。高子梅譯。《夢幻巴士》。台北:好讀,2015。

〈藉閱讀活出真誠無偽〉

  1. 高銘謙。《耶利米哀歌——悲哀質問與盟約盼望》。香港:明道社,2017。
  2. 陳傳華。《真饒恕:徹底悔改,實踐復和》。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20。

〈沉重的書竟減輕了沉重〉

  1. 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經,2011。
  2. 芭娜.阿拉貝得著。龐元媛譯。《我只想活著:七歲女孩的敍利亞烽火日常》。台北:天下文化,2018。
  3. 花亦芬。《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台北:先覺,2016。
  4. 舒長嘯。〈神在沉默中發聲〉。鄭政恆主編。《沉默的回聲》。香港:德慧文化,2017。

〈閱讀他人,閱讀自己〉

  1.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深河》。台北:立緒,1999。
  2.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沉默》。台北:立緒,2002。

〈書光伴我心〉

  1. 張燦輝、周兆祥。《將上下而求索》。香港:山邊社,1977。
  2. 張燦輝、周兆祥。《將上下而求索:給明慧的二十封信》。香港:山邊社,1982。
  3. 柏楊。《中國人史綱》。山西:山西人民,2008。
  4. 楊牧谷。《讀書這玩意兒》。台灣:校園書房,1985。
  5. 詹宏志。《創意人》。香港:博益,1987。
  6. 詹宏志。《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香港:博益,1986。
  7. 鄭敏。《早晨,我在雨裡採花》。香港:突破,1991。
  8. 張思雲。《鑄劍集》。香港:山邊社,1986。
  9. 林海音。《城南舊事》。北京:北京十月文藝,2009。
  10. 席慕容。《七里香》。台灣:大地,1981。
  11. 陳慧。《拾香紀》。香港:七字頭,1998。
  12.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香港:中華書局,2007。
  13.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1983。
  14. 人民日報出版社編。《大山裡的小詩人》。人民日報,2019。

沉重的書減輕了沉重

文/瑜

  「是真的嗎?日本侵佔香港史只是一場民間的攻略遊戲!」這是我讀董啟章小說《地圖集》內〈攻略遊戲〉時邊咯咯大笑,邊聯想不知多少年後的某誰在瞠目驚問;心底不無喟嘆!作者開誠布公這是假學者口吻羅織似是而非「事實」的歷史地理小說,並說:「這場遊戲,不但是認真的,而且也是真誠的。」

史書新局面
  沒認識幾個人有興趣讀沉悶的歷史,包括自己。可這幾年愈發感受到事實何其重要。若失去與「我」一起成長的某段歷史,那迷失感會讓「我」不知從何而來,為何而去。

  時移世易,科技發達,現在歷史已不再是一言堂的帝王家譜或記帳本,而是幾乎人人可以將所知所遇所見所感記錄下來,甚至使用聲畫科技軟件作記錄。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累積了人性、思想;開展了科學、藝術;型塑了生活、文化。

  生於敍利亞的芭娜在推特(Twitter)記錄了她在戰火中的體驗,幸運地有機會結集成書:《我只想活著:七歲女孩的敍利亞烽火日常》。「親愛的世界,我只希望能過不再恐懼的日子。」「也希望你看了這本書之後,會想要幫助別人。」世情殘酷,芭娜的記錄卻展現了人的韌性、愛和希望的力量;也為這個時代記下歷史的另一面。

歷史需要醫治
  強權操弄,戰火漫天,世界許多角落都有受創的善良靈魂在呻吟。《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道出滿載創傷的社會,需要走進轉型正義治療之路。簡單來說,轉型正義是釐清負面的歷史記憶,轉化為正面的歷史記憶;不讓刻意被掩埋的黑暗史腐朽為更扭曲怪異的毒果繼續為害後人;讓加害者勇於承擔罪過,受害者得到正式道歉,在寬宥中彼此都經歷治療,社會整體才能邁向復元更新。歷史如是,人心如是。

  在掌管萬有歷史的神面前,人對社會歷史的生發確實沒有置喙空間。但可以肯定人的生命是歷史一部分,人面對自己的歷史完全有參與復元更新的必要,這是為自己負責。也是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與「我」相遇,牽引「我」,幫助「我」面對自己的黑暗、負傷的生命史時,藉着祂的慈愛、公義、信實,扭轉敗壞、創傷的過去,因更新而能重塑自己美好的生命史,以致社會的歷史。求主恩賜十架上的愛和勇氣,又讓憐憫和公義臨在人世人心,幫助社會並受傷的靈魂有徹底治癒、復元的機會。

祂在歷史中同在
  痛苦憂傷往往令人懷疑神的存在。在苦難的歲月裏翻閱書籍,讓我看見「看不見」的神,正如《沉默的回聲》中〈神在沉默中發聲〉要說的:神在與不在,在乎「我」能否在沉默的十字架中。一顆沉重卻通明的心,能在似乎看不見祂的地方「看見祂」,得着堅忍到底的力量。

(慶幸仍有書可讀,偶爾能寫幾個字的小羊。)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5期(2022年2月號)

珍珠無價

CP153000172dpi

文/文蘭芳

 

有價無價

我覺得,世上所有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無價的。或者說,不能定價。親情、友情、愛情;忠心、尊敬、感動;智慧、堅忍、勇敢……

 

讓人顯得美麗,讓醜惡顯得無力的種種,從來都是無價。

 

當然,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喜歡定價,習慣以金錢價格衡量事物︰一個人有沒有價值,視乎他有多少資產;兒女是否出息,視乎他們賺多少錢;藝術家是否大師,看他的作品賣多少錢、他的書是否暢銷、他的畫是否可以拿到拍賣場等等。也有不少人告訴我們,婚姻、家庭、事業、地位,甚至健康,全部都是可以買回來的。也許。我不敢斷然否定。

 

只是,這樣你甘心嗎?

 

身為跟隨耶穌的人,我們總覺得自己較為幸福,我們認識真理,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

 

真是這樣嗎?不好意思,我想說,其實教會有時滿功利的。

 

比方說,一名陌生人走進教會,如果他說自己不是信耶穌的,那周圍的人都對他很有興趣,未得之民噢;如果他說已經信主,那你隨便坐著吧——反正是已上鉤的魚。

 

文字有價

胡裡胡塗,我走上了文字事奉之路,然後清清楚楚,知道這是主給我的道路。中學時唸理科,喜歡數學,但是課餘的光陰,都花在閱讀上。

 

文學作品恍若一扇扇開往穹蒼的天窗,領我穿梭時空,出入人心不可測的湖底。作文課則是一種訓練,在指定空間內跳現代舞。雖然當時不懂理論分析,文字於人的思想解放能力,卻是親身體會。

 

大學時同學梁玉焜邀我去參加《突破》雜誌的編輯訓練班,後來獲邀加入編輯組,三年後恩師恩佩姐邀我擔任全職編輯。上主的帶領我只是以答應來回應,後來擔任編輯主任以致出版社社長,我都只是回應需求,沒有爭取,沒有「生涯規劃」。胡裡胡塗踏上清清楚楚的路。

 

辦雜誌、當書籍編輯,加上寫作,我深深體會文字對人的影響,持久又深遠。總會有人告訴你,他們讀了某篇文章、某作者的某書,觀點改變了,又或困惑中看到了曙光,又或促成一種不同的選擇。

 

語言文字是思想的器皿,上主賜下各族各方各民不同語文,恩典福澤流長。

 

文字「無」價

辦雜誌的時候,一直有人問︰帶了多少人信主?彷彿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數字,雜誌便沒有意義。也有人真的很關心好意垂詢︰你們的書都要講福音,真不容易啊!

 

教會不重視文字,很容易看出來,有鼓勵人閱讀嗎?如果讀的不是「屬靈書籍」,你敢告訴人嗎?會有人和你討論科幻作品、推理小說、愛情文藝嗎?你說,我要寫作,不能參加某聚會,導師會不會懷疑你靈性有問題?至於文學,那是大學裡的學科吧?與信徒無關。

 

有好幾年我舉辦編輯訓練班,一位編輯都訓練不出來。一方面是我的劣拙,一方面,沒有人真正覺得文字事奉是很重要的東西,它是不錯啦,不過主日學、專案籌委會、甚麼甚麼部會都比它重要。

 

我閱讀各種雜誌,近十年八載,佛教雜誌辦得有聲有色,在社會上影響力愈來愈大,它教你愛、感恩、重視內心、追求平安,甚至教你為媽媽洗腳表達感激和愛……裡面除了宗教理念,還有生活小品、食譜、藝術欣賞、見證。反之,基督教雜誌一蹶不振……在大眾文化層面,我們基本上沒有聲音,沒有地位。2014 年黎海華創辦《阡陌》文藝雙月刊,親自到不同教會向不同領袖講解異象,

 

最令她傷心的不是沒有訂單,而是發現教會普遍不重視文字,覺得文學與信仰無關,認為這些文字東西「沒用」。

 

 

貴價的珍珠

耶穌基督講了好些天國的比喻,其中一個比喻是天國好像一個商人,搜羅寶貴的珍珠,當發現一顆極貴重的珍珠,他就回去變賣自己一切的資產,來買那顆珍珠(參太十三45-46)。

 

如果把這比喻純粹看為一個故事,我們看到有一些珍貴的東西,是值得傾家蕩產去換取的。珍貴的東西,有其獨立的意義。

 

我想起在生命中閱讀過的許多好書,它們開啟我的眼界和思想,在困惑中透出前面的亮光,在苦痛中昇華沉重的感情。無數人寫過的奇妙字句,穿透時空的限制,直指他人的內心。對於我們這些領受文字恩賜和使命的人,文字就是那貴價的珍珠。

 

這些年來,即或氣氛低迷,即或不受重視,即或困難重重,文字路上一直有同行並進的人。就如上面提及的黎海華,傾家蕩產去辦一份刊物,是回應上主的呼召,這真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卻又活生生溫柔謙卑活在身旁,還有許多筆耕不輟的文友,不知死活勉力推動文字工作的友人,他們都發出柔和堅定的光芒,說明文字無價,上主的託付無價

 

只要同行有人,就能持久地走;就能看到上主恩典真實,祂賜下人材,因為祂不輕視。

 

魯益師說︰「我們必須攻擊敵人的溝通線。我們所需要的,不是更多介紹基督教的小冊,而是更多由基督徒所寫——帶著基督教觀點、論其他題目的書。二十一世紀是全民寫作的時代,人人都可在網上運用文字表達自己、影響他人。我欣見已有不少信徒冒起,重掌文字的關卡,這些人就是無價的珍珠,他們將要承擔新時代的文字使命。

ccmFB_CP153_20180705

(作者為《世情》雜誌主編、資深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