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靜下來

CP1510572dpi

文/劉文亮

 

今天,我們要學習用力靜下來。

 

就如某些年輕人只顧打機無心向學一樣,在大人的世界,我們豈不同樣活在「不由自主」中?尤其有些傾向和習慣,好像順勢而流的水攔阻不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怎算好

 

靈修,就是與神親近的時間,是真的可改變生命,問題在我們是否肯用力去靈修。

 

全力去安息

靜,就是與心相遇的時刻,亦即尋回那顆有如小孩子的心;有了小孩子的心就有禱告,因那赤子之心能把心中的屬靈世界打開。所以主耶穌吩咐我們要回轉像小孩,天國裡的人就是這樣。

然而,這靜下來的生命操練,就像守「安息」的操練,要呆在家中任何工都不做,必須「出力」。出甚麼力?就是全力去安息!

讓我們先談一下何謂學習分辨聲音,一般是說分辨哪些是神、人或是撒但的聲音。然而,神的聲音我們聽不到,人的聲音眾說紛紜,撒但的聲音好像「不敢」現身,那還有甚麼?餘下來的,就是普通常識;

可是,最破壞生命的,就是未經聖經檢視就採用了普通常識,動不動訴諸法律、運用權威、商業考慮,於是信仰失去了影響力,因教會中人一旦按「普通常識」辦事,就是選擇了「為自己最好的益處著想」,後果自是「急功、趨利、自私、無情、現實、冷漠」!

悔不當初,大家實應同心合意禱告,直到主的心意在眾人當中出現。

  • 回來再說用力去安靜,是否有點難明——我既安靜就不須出力,我若用力何能靜?

然而就是那麼弔詭,正如寫毛筆字握筆的手指要堅實有力,但手腕卻必須放鬆靈活;靈修是生命藝術,我們努力進入安息,乃是要穿透那些「普通常識」的潮流,潛入更深處的屬靈空間。

 

安靜讓心靈蘇醒

而安靜之中的角力,正反映人性傾向本就不想靜;

我的心「用力」以主為目標,我就進入有焦點的寧靜中,這個「停留」於屬靈空間的努力,時間愈長,我們的心靈愈見蘇醒。

當然,靜靜躺在主面前,每一秒的「靜靜」都是那麼吃力,「抽刀斷水水更流」,人心藏有的意念,就是那些自私自利的「普通常識」正不斷阻擋我們來到主面前。

人意就是如此與神意相爭,只有謙卑下來,收起自己意願,迎接主耶穌的決定進入生命裡,才有改變的機會。

出力靜下來,

屬靈空間就出現,

禱告中與主相遇,

自然破除那隱藏在「普通常識」背後的撒但詭計

重新再聽到「聲音」。

就這樣,我心在出力中漸漸醒過來,看到神的國了,找到人生那些「不枉此生」的天國好東西了,踏進那正確的道路中了!

ccmFB_CP151_20180319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憐憫!放手?

Staring at the sunlight_SplitShire

文/陳振衣

小喜來自貧困家庭。爺爺奶奶長年臥病,爸爸為賺錢改善生活到外省做煤礦工,可惜一次下班後在回宿舍途中不小心摔倒,雙膝碎裂,腳筋也斷了,被辭退後只得返回家鄉。回家後因治療又欠了不少債,但始終無法完全治癒,在家只能幫忙幹些輕活,種地的重活全由妻子承擔。為此爸爸終日鬱鬱寡歡,不時抱著小喜嘆氣,媽媽也總是愁眉深鎖。家裡無法供她上學,年紀小小的她就要下田幫媽媽種地,每當看到背著書包的小孩在田邊走過,小喜就非常羨慕。

主的憐憫
九歲那年冬天,村裡來了幾個哥哥姐姐,在空地上搭了布幕唱歌演戲,說是慶祝聖誕。小喜不認識這生日的人,但劇中說這人會醫好有病的人,她就立刻想到爸爸。結束時姐姐發給她幾顆糖和一張紙,見她看著紙發呆,姐姐就蹲下指著紙上的字要讀給她聽,她一急,直問:「耶穌會醫我爸爸嗎?」「耶穌願意幫助有需要的人,他來了嗎?」「在家呢!」小喜立刻拉著姐姐往家裡跑。

爸媽聽到福音,雖將信將疑,但很受感動。姐姐走前為他們一家祝福禱告,並說會再來探望。果然,一星期後姐姐再來,並提議讓小喜在農閒時到鄰村教會讀識字班。爸媽見女兒有機會讀書,跟去看了兩三次便同意了。小喜在這裡不單認字,更認識了主耶穌。教會裡有位小學老師,知道情況後也願意幫她跟上小學課程。由這時起,歡笑聲開始漸漸在這家出現。

爺爺奶奶過世後,爸爸身體情況也有好轉,小喜得老師幫助取得小學畢業證書並考上初中,隨後是高中、神學班,接著成為教會同工。這一切小喜都滿懷感恩,當初爸爸雖沒有得到神蹟般的醫治,但全家人都領受了救恩,將來能在天家相聚,才真是他們最想要的。

人的憐憫
小喜在教會主要負責關懷和探訪。由於親身體會過貧困和家人長期患病,所以她對此特別有負擔,而同理心也讓她特別易感,眼淚往往比對方更快更多。三年不到,身心已疲乏不堪,但這麼多肢體需要關心,事奉豈能懶惰?她要以基督的心為心,憐憫有需要的人!可是,她愈來愈覺得力有不逮了。很多症狀都是她未見過的,也是她未能理解的。但,她不關心,誰關心?她不照顧,誰照顧?輔導來跟她說,她應休息一下了。可是,這婆婆沒親人在旁啊!這病人需要煮營養餐送去啊!這小孩……

憐憫人的主
「到我這裡來安息吧!」「感謝主!但,誰去陪伴……」「不急,我會照看,就像我從前照看你一家一樣!而且,我也為你設立了團隊,他們可以和你分擔。憐憫人和放手給我,你要學懂這平衡!」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

圖片:SplitShire

主耶穌今天仍親臨

MINOLTA DIGITAL CAMERA

文/劉文亮

遇上幾個活在困擾中的人,不約而同問我:「主耶穌在哪兒?」只見那幾處人間,又是一番風雨……

人生路上失迷了!不期然想起秦少游的《踏莎行‧ 郴州旅舍》:「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詩人遭貶摘,是人生最失意之時,旅於郴山驛館,斜陽孤寂已是難堪,春天的寒意令旅館更是孤清;黃昏落寞,偏還傳來杜鵑啼叫,倍感淒涼!樓台、月色、津渡、桃源都被濃霧迷沒,只有孤單的自己,伴著遠方寄來的書信,砌成此際淒美的人生;問君可載幾多愁,不禁問遠方的郴江,它本是繞著郴山流的,為何又離別了我往瀟湘去呢?

還是這句,人生路上失迷了!

主耶穌仍在
話說回來,望著「困苦者」,我只能謙柔地,輕聲說:「其實,主耶穌在啊,只是……此刻的你看不到吧!」 「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祂而來。」(詩六十二5)

朋友,心還可以靜嗎?苦水傾倒後又裝得滿滿;要到何時,主耶穌才可說話,才可親臨,才可施恩,才可憐憫?

默默無聲(wait thou in silence)和專等候神(for God only)都是屬靈操練,若甘心承受這不太容易的操練,就看到神,然後找到出路!

怎可默默無聲?先在禱告中學習作聆聽者,別讓喋喋不休的話充斥心頭,在困擾中靜下來極難;但為要尋找主耶穌,惟有甘心放輕自己。「默默無聲」就是不再訴說,直到心柔軟了,在主耶穌裡放手、輸得起了、不計較了、不發脾氣了、不問了、不追究了、不狂暴了、不再由我話事了……直到那一刻,你靜下來,才懂得禱告:「主耶穌……你可以說了!」

專心等候神
然後,下一個操練——專等候神,才正式開始!

朋友,安息是甚麼?等候神本身就是安息,然而,必須過了上一關——默默無聲,才可靜享等候神的深度寧靜;等候本身就是醫治,這事使我「累」了,先要恢復身心,才有心力承受神的引導;等候神的靜,也是漸放重愛主的心,學習「惟獨神」的心靈向度;全心歸向神,就明白原來神喜愛與你深深連繫。所以放心,主耶穌今天仍親臨。等候神代表獨有神是我心最想望的,我心在等候中攀爬一層又一層的階梯,專注、愛慕、單單只要神,沿步踏上,只想與主耶穌一同藏在神裡面!

在愛中全心以神為父為首為寶為尊,這份親密的連繫就洗去迷霧裡的無助與孤單。朋友,生命剛強壯膽,世間風雨就不算甚麼了!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天堂的選拔賽

tartan-track2

文/素瑜

有人說
人生是一場天堂選拔賽
有些人
不停地操練,增添價值
不歇地拚搏,恐防有失
總要懷抱「大事」,才感心安
有些人
抵不了選秀的壓力
來個異域逃遁
任周遭人事物填塞時空
有些人
先靜而後動
認識天堂,了解選則
又拿面鏡子來端詳自己
……

到選拔賽那天
賽場上沒有任何競賽項目
卻見天堂門外站著一個人
向每一位選手問道
「你知道我是誰嗎?」

 

香港書畫家岑文濤
曾拜中央美術學院李苦禪教授為師習畫
第一堂課
教授三次請岑單單觀看一缸清水
第一次,岑看了一眼便說水很清
第二次,岑看了許久後說看到自己
第三次,岑瞪眼細看良久,說:我看到真正的自己
教授這才道:學畫,先要學做人
這一堂課,讓岑一生受用

岑文濤畫鷹有其個人身影及感悟
他畫的鷹棲息在樹椏上
有別一般盤旋高遠之處
傲視山巒岡嶺的鷹
岑說:做人有時候要悠然自得
休息一下,不一定要高瞻遠矚

另一位畫家畫了一幅題為「安息」的畫
如煙浩瀚的瀑布旁有一株小灌木
灌木枝彎在水中
枝子頂端有另一椏枝
椏枝上擱著一個鳥巢
鳥巢被騰飛的水花濺濕
濕潤的鳥巢內
一隻小鳥在安然酣睡

 

休息
在我們的人生中
變成了一種掙扎
淪為了一項抉擇
取捨徘徊之間
休息的真義彷彿被歿滅了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昔日以色列人捍衛故土
頑抗亞述入侵
滾滾沙場,劍拔弩張,干戈相向
喝斥廝殺,血雨腥風,驚懼憂慌
拚鬥求存似乎是沒得選擇之途
神卻在此時吩咐
「你們全給我止住(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註1)

我們的嘴巴會輕易認說
祢是我的神,我生命的主宰
然而
我們的行為也輕易暴露了
我們沒有真心實意相信祂

 

一位神學院教授這樣說(註2)
休息是
基督徒生命的中心
休息是
神創造的目的
休息是
神救恩的結果
休息是
基督徒的成長課
休息是
信仰生命的表顯
休息是
對神的信任與順服

奧古斯丁有一句不僅指向永恒
也是直面人生的說話
「祢為自己創造了我們,
我們的心只有安歇在祢裡面
才得到真正的休息。」


註釋
1. 參王下十八13 – 十九36;詩四十六。
2. Dr.R.PaulStevens,他是加拿大維真神學院的應用神學教授,曾與Dr.RobertBanks 合著 The Complete Book of Everyday Christianity (InterVarsity Press, 1997.)

談獨處──訪楊錫鏘牧師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 is the prettiest owl of them all

採訪/林顏寶珠
整理/吳陳妙如

楊錫鏘牧師在其〈獨處的精髓〉一文中提到:「獨處不一定要離開人,也不一定要離開工作;即或我們真的離開了人,離開了工作,也未必是真正的獨處。」就此,《傳書》特別走訪楊牧師,一聽他對獨處的看法。

獨處是認清個人的召命
甚麼是獨處?約翰福音第六章描述耶穌施行五餅二魚的神蹟時,已知道群眾在想甚麼,也直言祂知道要怎樣做,因為祂看到一個「需要」,這是一種使命感。馬可福音第六章更說祂用「有」和「沒有」來作對比:在耶穌眼中,不是羊太「多」,而是群羊「無」牧。耶穌看見人靈魂的匱乏如羊沒有牧人一般,這是祂心裡的負擔,這負擔從內心指陳一個方向,產生推動力,讓祂準確地知道要怎樣做。

獨處,就是重新校正或重拾召命。雖然耶穌如此忙碌,人如此多,處境如此不容易,但祂憐憫人靈魂的負擔,讓祂在面對許多人、許多衝擊時,也不會避開這一切,反而是校正方向,回應召命,起來服侍。

每個人都有召命────神要我們做的事。只是我們會不自覺地摻雜了一些不屬於神的東西,又讓這些東西追趕我們、拉扯我們,例如我們想證明自己有能力等。縱然這種催迫推使人做有益的事,卻是為表現自己,這便是雜質。故此,我們需要校正、認清神給我們的召命。那麼,很多事情的做法就不再一樣了。

真正的工作從來不是為了服侍自己;否則工作只會變成一種催迫、一種重擔。工作是一份使命感、一個召命;我們不是受工作役使的,倒要以召命為服侍的動力。工作是做不完的,能夠停下來不受它支配,才是真正的獨處。這不是技巧,而是一種境界。

獨處是全然放手倚靠神
獨處其中一個精髓是自由────不受人影響,不受資源影響,甚至不受自己影響。

這個自由是指能做到神要我們做的事。以前因被罪惡綑綁、奴役,是做不到的,現在已因耶穌得以自由;以前追隨了世俗潮流,被種種壓力和期望追趕,忽略了真正的負擔,現在是清晰召命,做神要我們做的事。這自由就是心態上的轉變。耶穌帶門徒退到資源缺乏的曠野,不倚靠外來資源,才是真正的獨處,真正的倚靠神。

神交給我們的工作,其實不是我們能做的,這是神的工作。神讓我們看見自己的有限,並非要我們灰心喪膽,而是要我們將自己完全交給祂,全然倚靠祂,經歷祂。我們懷著這樣的心態事奉,才能支取祂的供應和力量,也會同時發現正走在祂的旨意中。當我們遵循神的旨意,神也在我們裡面做完所有工作,包括祂要我們做的。

獨處就是讓我們回到神那裡,重新找回召命,不再憂慮、不再迷惘、沒有壓力,卻能支取神的力量。

獨處是被神的話語陶造
怎樣才能獨處?怎樣才能擺脫人的影響?要藉著神的話語,讓神的話不斷深化我們的生命;愈受神的話薰陶,愈能擺脫人的影響。聖經囑咐我們晝夜思想神的話,讓神的話浸透、陶造我們。如此,我們就能過濾周圍的雜音,分辨出哪些是神的聲音。

「晝夜思想」神的話就是要常常思考聖經,也思想如何應用在自己身上。每天日積月累地讀經和思考,經文便自然進入你的生活處境中;若當中有一些較扎心的經文,似乎是針對現況的,就多去思想。這樣,神的話就自然的在每天陶造我們的生命。

雅各書第一章說,神的話是一面鏡子,能讓我們看見自己的樣貌。經文說要「詳細察看」,「時常如此」。「詳細察看」原文是「彎下腰來」,像要看清楚鏡裡的樣貌般;「時常如此」這個字中,「時常」是一個動詞,是指「停留」。經文的意思是,在神的話語映照出你的樣貌後,要停留下來好好端詳,不斷察看。這就是新舊約聖經中所說「晝夜思想」的意思。神的話語能光照我們,也惟有被神光照後,我們才能準確地看清自己的光景,從而清理內在生命的雜質,校正人生的焦點、負擔,讓神的話成為我們生命的提醒和引導。

獨處的重心是要回歸神面前,回歸祂的話語中,讓神校正我們。

獨處是回到神面前安息
舊約聖經提及的獨處,原文用了「stop」這個字。「Stop」在中文翻譯中有不同意思,例如「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其中的「休息」就是「stop」。經文的背境是四面楚歌,面對許多敵人,這個時候要倚靠人還是倚靠神呢?經文說要「stop--停止」,別靠自己做那麼多了,要停下來,要仰望神。仰望神就是不靠自己,先聽神怎麼說,等候神動工,祂要我們怎麼做就怎麼做。

這樣聽來好像甚麼也要停下來,甚麼也不要作,只要「rest」。「Rest」除解作「休息」,也解作「仰望」,意思是「讓神來作」。神在六日創造後,將第七日定為「安息日」,並稱為「聖日」,而「聖」這個字是指「屬於神的」。這個信息很清晰:人必須回到神那裡,才得安息;安息不是屬於人的,是屬於神的。惟有神才能塑造人,使人成長,人不能靠自己;惟有回到神面前安息,回到神那裡,放下一切,讓祂來做才行。

因此,獨處是單單回到神面前,這是一種內在生命的操練。縱使我們在學習獨處時,不能馬上就安靜下來回到神面前,仍須朝著這方向堅持操練。起初,我們可能需要一些外在的幫助,例如定時騰出時間離群退修;待日子有功,就能漸漸操練成為一種心境,儘管在嘈雜的環境裡、在忙碌的工作中、承受壓力的時候,也能進入與神同在的獨處境界。

(楊錫鏘牧師是中國神學研究院榮譽院牧)

圖片:http://bit.ly/1uAg3at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獨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