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去若留活出召命

 

文/陳傳華

「新常態」這詞近年常被採用,一般是指危機發生後,在不同層面如政治、經濟、社會等進入新狀態,並漸定下來成新常態,至此人才能適應並安定活在其中。近年全球的危機,人人都盼能進入新常態並安定生活,惟危機揮之不去,且愈演愈烈,包括疫情、政局、經濟、戰爭等,令人心不安。

香港正是在危機的風眼中,有着不同意識形態和信念的香港人,不少在這兩年重新思考和計劃未來的生活方式,有的離去,有的留下。身為牧者,常聽到不少親友和弟兄姊妹思考去或留時的不同反應。面對各人複雜的情緒和處境,牧養一點不容易,面對的不止是去或留,更是為何、如何去或留。

今日的新常態彷彿就是活在沒有新常態之中,所謂「變幻原是永恆」之中!從微觀角度看,「新常態」就是不斷分散(scatter),然後會再聚集(gather),而聚集後可能再分散,像是寄居般!其實,聖經常提到我們要存着寄居的心態,且是有原因的寄居,進入這不真實的世界中居住,但心不屬世界,乃屬永恆的真實中。這等於甚麼?如何牧養?活在當下,活出召命!

活在當下:每天都真實地活着

聆聽、明白、疏解、引導

牧者需持開放和透明的態度,聆聽和明白弟兄姊妹的掙扎和決定,並背後的原因,不要有既定立場回應離開或留下,只要引導他們按各自的處境分析離開或留下的利與弊。無論離或留,沒有決定是容易,也沒有決定是不需付代價。而對留下的,若有仍在傷痛中的,牧者應盡量疏解其思緒:有的感到不知所措、迷惘;有的仍處於埋怨、追究、忿怒、憂傷中;有的想離去但沒能力而滲出絲絲苦澀和被遺棄的感覺……牧者要與哀傷的人同哀傷,等待他們靠主重拾志氣,向前奔馳。

其實聖經充滿去和留的例子。「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一28),從創造神學看,全地都是神所賜予,離去的能遍滿,留下的能治理。而從信仰歷史來看,離或留是常發生的事,如該隱、亞伯拉罕、摩西、約瑟、路得、但以理、保羅等可視為離去一族,而大衛、以斯帖、耶穌、雅各、約翰則可視為留守一族。聖經中有不少人因逼迫帶來的恐懼四散和失去身分。牧者可引導肢體多明白聖經的例子,為何去、為何留?被懲罰?尋找安樂窩?饑荒?迫害?回應召命?讓弟兄姊妹藉此思考自己的去或留時,能多角度思考,又能從中聆聽主,作個合適的決定。

建立透明討論一起同行的氣氛

牧者不單要聆聽和明白弟兄姊妹,也可在教會鼓勵肢體建立討論和同行的氣氛。雅斤堂去年初作的一個民調,結果顯示五年內將離去的肢體佔 13%,留下的有 59%,未決定的佔 28%;並在不同場合公布結果,讓離去和留下的不覺自己是異類。這結果告訴教會未來要以年計的持續引導會眾思考這議題,並作合適準備。過程中,可令肢體明白留下的不等於更「神聖」,離開的亦不是「叛徒」!在互相尊重和同行的氣氛中,肢體可公開地討論,也鼓勵他們與家人討論,路途中不應是孤單地思考,也不需孤單走我路。

去年教會舉辦了「去或留」研習會,從聖經、情緒和實踐上與弟兄姊妹一起探討這議題,而在講台和祈禱會中,也分享離去了的肢體狀況和留下的肢體心聲,一起為主而活,這最終是關乎個別的「召命」,我們應帶着國度觀在不同地域服侍主。今年我們的研習會之主題就是「召命人生」,一起探討如何活在召命中。

活出召命:無論在哪裏也該活出時代的使命

願付代價的真門徒

對留下的大多數,牧者要繼續牧養和帶領他們,不是沮喪、失落,捱着過活,神將我們放在這裏是有其原因的,牧者必須先知道並活出這時代的異象和使命,靈活走位,充滿方向和動力,才能帶領會眾。同時,牧者也要留意自己的情緒起伏,照顧自己與神的關係和身心靈的健康,有需要時要找支援。

耶穌在世時,面對的世界相當動盪,暴動、鎮壓、瘟疫、戰役……耶穌來到人羣中,一方面,回應當代需要;另一方面,建立門徒,回應呼召,完成天國的使命。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今日也如是,一方面要回應時代需要;另一方面要銳意建立門徒跟從主,使門徒能看見天上的事,願意為主付代價、捨己、以生命回應神的呼召,把神要透過我們完成的天國任務活好、做好。

葛尼斯(Os Guinness)在其著作《一生的聖召:追尋生命的意義與目標》提到「神呼召我們先成為自己(be ourselves)和活出本質(do what we are),但當我們回應和跟從神的呼召,才可真的成為自己和真的活出本質……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被召的先是「所是」(to be),後被召的是「所為」(to do),而被召「所是」和「所為」惟有在被召到主裏才能得實現。」要回應時代的召命,必須從基本功開始,作個更新和願意付代價的真門徒,不被世界的魔爪操控,活出福音大能及時代召命。信心要在困境中測試,才知真或假。

活出時代的召命

雅斤堂過去多年集中培養願付代價的門徒,鞏固、堅立門徒生命,抵禦迷失;同時,把耶穌的福音帶到人羣中。這世界有很多「福音」,卻是短暫,不能給迷失者安定,只有耶穌的福音是迷失者的福音、黑暗中的光,叫人從恐懼和沮喪中得方向。其實在疫情和困境中,不少不信的人才醒來,對福音胃口更大。弟兄姊妹與教會牧者在過去兩年,一方面帶領了數百人信主,履行大使命;另一方面,增大服侍基層朋友的資源支援兩倍,每月探訪近千位基層朋友(包括露宿者和住劏房的朋友),與逆境中有需要的人同行,履行大誡命。看見肢體繼續有方向和生命力前行,沒有浪費疫情和困境,實在感謝主。

無論離或留,我們都是寄居的,若沒異象,我們就放肆。身為耶穌的門徒,不是活在虛幻的世界尋找安樂窩,因這時代根本沒安樂窩;更不是被世界黑暗的環境籠罩,而是帶着天國子民的身分和使命,行出大誡命、大使命、文化使命、公義使命和款待使命。我教會就有弟兄姊妹留下,照顧父母,去年還帶領了父母信主和受洗;也有青年人留下進入神學院裝備,在沒新常態的新常態中服侍主。

無論在香港或海外生活,無論地上是甚麼國籍,我們都有天國子民的身分,要學習行出天國價值,每天帶着耶穌復活的力量活出召命。

(作者是中國基督教播道會雅斤堂堂主任、中國神學研究院及播道神學院客座教授。)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7期(2022年6月號)

一篇離堂者的家書

文/L

各位弟兄姊妹:

你們好嗎?已經三年沒見面了,實在懷念那一同敬拜、聚會的日子。

與年輕音樂人共同尋索

很久沒與大家分享近況了!這三年來,我成立了一個基督教音樂平台——Hypersonic Lab;目標為要讓基督教音樂變得多元,成為主流。過程中遇上了不少年輕音樂人朋友,在信仰中一同尋索、經歷,更反思我們的信仰可如何透過多元化的音樂製作與活動展現出來。轉眼間,我們舉辦了第一屆基督教音樂節——Hypersonic Fest。當日真的很震撼,除了有二十多隊樂隊演出,更有超過1,400 位觀眾出席,這是我意想不到的。

最近,我也舉辦了第二屆基督教音樂頒獎典禮——The Horn Music Award 2022,讓多元的基督教音樂有機會曝光。不單讓更多人認識、讓基督教音樂人可以一聚、更鼓勵了部分得獎者及後起之秀繼續創作。真的很希望大家也在現場,可一同分享當天的喜悅。

你們的發展好嗎?可有些重要片段是我錯過了的?離開絕不是易事,請原諒我當年不辭而別,其實真的有口難言。惟發生那事情後,我也無法接受教會的處理。同時,我也覺得身邊一同長大的戰友、同行者亦接近全數離開(或者我就是同齡中最後一位)。我想,其實留下來的意義也不大,但真的不想一下子離大家而去,也忍不住在浸禮時再出現一下。看到X媽、小X姨、X妹姨的熱情問候,心頭也不禁發酸。既然人已出現,卻再沒有空間展開對話,我猜大概是時候踏上另一條路,不要再留戀那十五年的堂會美好時光。

反思信仰尋道之旅

最近一年多,我問自己最多的問題是:要做些甚麼才是好信徒?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令我感到很迷失。聖經哪裏說每週要參與小組聚會?哪裏說每週要參與崇拜?哪裏說週末早上要參與祈禱會?做足十一奉獻、每天靈修就是好信徒?對此我有一個想法:我認為當你不斷反思自己的信仰狀況,或許這就是尋道之旅,亦已經是現階段的答案。與一位神學院老師對話,聊到怎樣才是好信徒,他說得真好:「為甚麼一定要有是或否?當然,上帝有不喜歡我們做的事情,但並沒有寫清楚每一件衪喜歡的事情。」至今我仍堅持創意地用音樂事奉,更沒打算離開現有的音樂羣體,甚至想了很多使羣體在信仰上彼此支援或交流的方法。或許,在今天混亂的時代,這暫時就是自己實踐信仰的最佳方法。

最後,謝謝大家十多年來的照料,是我畢生難忘的時光。雖然我們無法認同彼此的想法,但我相信有些事並沒有對與錯,而我們在主內也是弟兄姊妹,所以我祝福大家在主裏有美好的靈命成長,以 Don’t Play Safe 的精神為主作鹽作光。

你的弟兄

L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8期(2022年8月號)

聖誕 ‧ 禮物

文/爾悅

聖誕節,你為自己預備了甚麼禮物,也將會送身邊人甚麼禮物,好去消解一下這幾年困逆中內心的抑鬱、掙扎、疲乏?會是一頓聖誕大餐,或是一次 staycation,或是外出旅行?筆者有以下心水禮物推介。

 

一齣電影

〈人生大事〉這齣電影說的是,一個為朋友出頭卻冤屈入獄的年輕人和一個孤苦無依小女孩相遇的故事。剛出獄的年輕人潦倒落泊,與父不和,不情願地在父親的長生店工作。失去爸媽的小女孩因照料她的外婆突然離世,更遭親人嫌棄,只得賴在年輕人的店裏。他們在彼此適應和生活衝突中,漸漸互相依靠、幫助,發展出微妙的父女情。他們相互扶持,給予對方面對橫逆的勇氣,也將對方帶離生活處境的幽暗。電影有一個主題:「人生無大事,只有死亡」。因為殯儀服務的工作,他們從死亡中領悟人生,跳出幽谷,踏上人生新階段。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五8)

 

一趟森林浴

森林浴即遠足。離開石屎森林,進入綠色森林,自然另有不一樣的體會。聖經福音書中的人子耶穌總是風塵僕僕、忙忙碌碌地趕鬼、治病、行神蹟、作教導……但服侍以後,他更喜歡安靜下來,在曠野的沙漠獨行,極目穹蒼下高低不平的沙丘;在約旦河畔的青草地徘徊踱步,靜看緩緩河水。夜降臨,月升起,萬籟聲中,有他的祈禱聲。在那裏,人子細訴服侍的艱辛;在那裏,人子傾訴服侍的掙扎;在那裏,人子泣訴父旨意的奧奇。在那裏,父與他同在,聆聽他每一句禱告,叫他更深認識自己是誰。

「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祢的意旨成全。」(太二十六42)

 

一首可堪詠唱的詩

近年,兩岸華人教會特別喜歡〈所有美善力量〉這首詩歌,歌詞實是潘霍華所寫的十首詩中最後一首。這詩寫於 1944 年 12 月聖誕前夕,惟不到四個月後,他就被處決了。這首詩並非一首悲壯的絕命詩,悲訴他在幽暗牢獄中的血淚。正好相反,在晦暗無光的處境裏,他感念家人給他的安慰,感激主的同在帶給他的盼望。詩文中滿載感恩:

 「儘管過去的年日折磨心靈

  艱困時光重擔壓迫我們

  主啊拯救飽受驚嚇的心靈

  以那為我們預備的救恩

 

  若祢給我們遞來沉重苦杯

  滿溢着憂愁痛苦的苦杯

  主啊從祢良善慈愛的聖手

  毫不顫抖存感謝領受」

在那無止境的監禁和昏暗歲月,當他從牢獄的窗口仰望夜空,即或看不到明月,但從點點星光,他仍能察見那美善力量的源頭, 與他同在。

「人要稱祂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太一23)

 

一次靜觀默想

聖誕節的教會活動,除了聚會的歡笑,報佳音的歡頌,可有想過離開歡鬧的人羣,到十架下專注片刻,默想上主。說到默想,法國的旺斯教堂也是一個好去處。這教堂是畫家馬諦斯在晚年時設計的,他刻意用簡單的線條和顏色呈現一種難得的平靜。

香港詩人也斯曾到訪該處,被那裏的自然景色、陽光和四季的光影打動,寫下一首詩:

 「母親 嬰兒

  天空

  雲朵

  一個穿着僧袍的人

  葉子

  花朵

  生命的樹

 

  我們坐在這兒

  看着從光影傳來的變化

  不同的顏色

  在我們的臉上變明變暗

  每個人都可以

  懷抱希望」

也斯說:「那麼明亮溫暖,確是有一種康復的力量,可以照得卧病在床的人好轉。」「病」得好轉,不就是我們這幾年的盼望嗎?

「我們靠着聖靈,憑着信心,熱切等候所盼望的義。」(加五5,《新漢語譯本》)

 

禮物常在待你擷取

原來只要環顧身邊,禮物無處不在,可以是一齣電影、一趟森林浴、一首詩、一首歌、一次靜觀默想……只要你願意找個時間,停一停、靜一靜;用眼看、用耳聽、用心探尋,便會發現身邊的事物,都有上主的足跡,有祂的同在,讓人體驗祂來到世間,為要賜予人生命的盼望。

這個聖誕,你打算為自己和身邊的人,預備怎樣的禮物?

 

註釋:

〈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原文為德文, 由 Siegfried Fietz 編曲;林鴻信牧師中文翻譯。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80期(2022年12月號)

貼地的信仰,貼地的福音

文/麥子澄

「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風雨飄搖中有你們在,真好。」某讀者奉獻支持麥田圈時留下的信息,讓我很感動。

2019年夏天,在香港動盪之時,因想與香港年輕人同行,麥田圈出現了,而我在當中擔任編輯。當時,很多年輕人離開教會,出走了,但他們都在社交媒體,我們便透過網絡與他們相遇,藉着每天分享與信仰及社會相關的內容,成了教會外的一把聲音。

苦難中傳遞天國價值

在過去平靜的日子,我所理解的基督信仰,就是每週返教會敬拜祈禱事奉靈修讀經,信仰生命似乎跟日常生活有點分割;但近年當我們陷入苦難中,卻深刻體會到聖經與信仰之貼地,因基督信仰的跟從和記錄者都不乏歷經苦難的。我現在實踐信仰的方法,是希望透過貼近時代的語言,向更多人呈現信仰的價值。

我發現,人在創傷與苦難中特別渴求信仰,不少人抗拒進入教會,卻嚮往認識信仰。因此,我們嘗試用最貼地的方式傳遞最純粹的信仰——天國價值。起初,人們好奇我們是甚麼人,我們會回應:跟隨基督的人。

我覺得,宗教有時是一個屏障,阻礙人接近信仰。很多人對基督教已有既定印象,甚至反感,因此麥田圈所做的是嘗試脫去宗教的外衣,讓人發現信仰的純粹。我們甚至沒有說服人「信耶穌」,這讓我們能接觸到更多未信的年輕人。

今天應如何理解福音?耶穌所傳的福音,是會讓人喜極而泣的好消息,祂倒空自己,與人同在,讓人從罪中得釋放、讓病患的得醫治、讓罪疚的心得寬恕、藉着犧牲救贖他人。今日,我們未必有行神蹟之能,惟我們皆可學效基督,在別人有需要時施以援手,藉此讓人感受到愛、接納與希望。

活出本分深耕細作

我們現在身處的時代,看重行動多於口講,身為追隨基督的人,我們都有各自的身分和角色,如何在社會活好基督徒的角色?或者我們可先做好自己的本分,不用太刻意強調自己基督徒的身分。為人師表的,先做個有教無類的好老師;從事創作的,用心創作能引起共鳴、緊貼時代的作品,努力以生命感染生命。過去很多人太刻意強調自己基督徒的身分,活出的生命卻強差人意,反引起人對基督教的反感。若先做好自己的角色,再表達背後推動我們的信仰,或能更易贏得人對基督信仰的欣賞與尊重。

這幾年間,我們嘗試除去宗教術語、用淺白的語言表達天國價值,讓人認識自己、反思生命、關心社會、保持盼望。這個過程如鬆土與撒種,每天深耕細作,希望讓人漸漸成為愛己愛人、貼近基督價值的人,也成為更好的自己,回復上帝原初創造人的美好形象。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8期(2022年8月號)

陰霾中路標不見了

文/ChristineCMO

當筆者撰寫此文時正與香港人一同經歷絕非容易的「22-02-2022」。這天,日曆上滿是「二」字,可疫情嚴峻,措施轉變急速,生活一點都不「易」!過去三年香港經歷社會事件及疫情的衝擊,各人的身心靈都十分受創。信仰能幫助我們面對陰霾嗎?教會牧者和弟兄姊妹可怎樣與情緒受傷的人同行?

香港人都「謝咗」

從我的輔導工作及在教會與弟兄姊妹同行的觀察,很多人受到這時勢的陰霾影響,出現了一些從未有過的負面情緒或精神狀態,加上在個人生命中或曾有過的創傷際遇,情緒變得更複雜、更難調適。去年《紐約時報》曾報導疫情下一種常見負面情緒,名為Languishing(憔悴),或譯為廣東話「謝咗」更直接。這種情緒我們間或都有,但若持續對事物提不起興趣,對生活感到沒意義,人會出現停滯(Stagnation)和空虛感,影響生活。

另外,三年前社會事件帶來的創傷,香港人多了一份焦慮,對周遭的一切存着負面預設,失去安全感和信心,被對將來的不安佔據;加上抗疫疲勞,太多事情需管理和安排,「活在當下」像已成泡影。生活在好像總被追趕的心境下,不知不覺陷入迷惘和混亂,開始分不到優次、應做或不應做的事,對日常生活或工作以致人生大事的決定都舉棋不定、憂心忡忡,如是否接種疫苗、需否大量購入防疫藥物,以致談婚論嫁、生兒育女、移居海外等人生方向就更難定案。

筆者嘗試整合一些與受助者同行的經歷,加上自己的生命反思,從信仰和心靈的方向跟大家分享,盼可幫助信徒個人操練,或應用在關懷弟兄姊妹身上。

第一步,先停一停,要聚焦 (stop and focus)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休息」有停下來、罷手的意思,目的是聚焦在上帝,因祂才是神,我們不是。當被疫情或身邊的壓力煩擾時,我們很難發現自己內在的問題,甚至尋求主的幫助也無力。因此要先停下來,放下手上的,閉一閉神,做呼吸運動,讓專注從自己身上轉到上帝。「活在當下」的意思就不再只是疫情的日常,因「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34)這句經文當中隱含着當時機成熟時,上帝會幫助我們處理那些困難。

心思要在上帝裏沉澱,對自己說:「罷手吧!」才能讓我們定睛仰望神,更認識祂的屬性,留意祂正在做甚麼,用甚麼東西給你提示或指引。當我們專注在主時,會不知不覺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和需要,甚至讓上帝的話語在心中迴響,使你的心因而得着醫治和力量。

第二步,同在與明辨(presence and discern)

上面提及要聚焦在上帝身上,是同在與明辨的前提。盧雲曾撰文談及「明辨」(Discernment),就是用上帝賜給我們的心、耳、觸感去留意身邊的人與事,留意這些事物在上帝的話語裏是甚麼意思。當內心世界受外在環境攪擾,內心混亂,許多思緒令我們惆悵,甚至是揮之不去的哀傷和創傷,這時很難只用我們的意志去辨別是非對錯,優次秩序。

來到這一步就是要用身體和心靈去留意上帝給我們的標記。「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留意上帝如何在生活的周遭跟你同在,就能察看那些在你身邊漫過的事物或際遇,分辨上帝的真理和似是而非的歪理,辨明時代的徵兆,看清你此時此刻可以做和有能力做的事。生活中常打開我們的心、耳、觸感,與主相繫,明白上帝的時機是甚麼,與我們內心的世界聯繫,心被釋放,撥開雲霧,尋找上帝顯示的路標和路徑,讓我們繼續向前行。

第三步,同工與同行(work and walk)

這一步是藉着我們的踐行,從工作、創造和關懷,讓行動的世界與靈性生活相通。屬靈生命不應「退修後落山就不見了!」面對來勢洶洶的社會變遷,若信徒的心靈只停留在隱修之中,一旦被外來的衝擊進攻時,就很容易被打倒。巴默爾(Parker Palmer)在《行動靈修學》一書中提出以「默觀兼行動」的操練,讓人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上主是如何與我們在一起,生命真正被充滿、真正活着。基督作了模範,展示祂如何走進人羣裏,祂明白上帝的心意,在福音書中不時看到祂在其時機,走進人羣中憐憫人和醫治人。

當內心體驗到上主引導,就可肯定祂與我們同工。藉着上帝賜給我們的創意和恩賜,在工作上、創造上、並關懷上展現基督,如整頓家居讓心靈重新整理,傳上一句簡單的鼓勵或問候訊息給剛確診的親友或肢體,用有限的食材烹調一餐美味的餸菜給心靈受壓的人……發揮創意,付出你的時間,運用你的專業知識幫助有需要的人,在困境中彼此守望一齊踢走陰霾。

願教會的牧者和信徒,在陰霾的日子裏,察覺更多由主而來的訊號,觀察這世代的路標和路徑,體驗上主在我們身上的同在和指引,常在主裏。就算困難仍未減退,仍看見主在我們的當下與我們同工。

(作者是喜歡歎咖啡、美食、體驗生活美學的傾談者)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6期(2022年4月號)

苦難不能摧毀的

文/編輯室

主裏的喜樂

我們常以為在苦難中無法喜樂,然而,聖經卻教導我們苦難中仍可喜樂。

「並且你們在大難之中,蒙了聖靈所賜的喜樂,領受真道就效法我們,也效法了主」(帖前一6)。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一2-4)

倚靠的支柱

在困苦之時,無論我們是定睛尋求神(主觀),或是藉賴祂的恩典(客觀),神都是我們倚靠的支柱。

「我的拯救、我的榮耀都在乎神;我力量的磐石、我的避難所都在乎神。」(詩六十二7)

「愛祢律法的人有大平安,甚麼都不能使他們絆腳。」(詩一一九165)

神的憐憫

神以其豐富的情感、慈憐的眼目、細心的聆聽來回應我們的痛苦。

「耶和華的眼目看顧義人;祂的耳朵聽他們的呼求。」(詩三十四15)

「耶和華啊,謙卑人的心願,祢早已知道。祢必預備他們的心,也必側耳聽他們的祈求」(詩十17)。

神的同在

神應允永不離棄我們,祂的同在是我們得力與得安慰的最大源頭。

「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彼前四14)

「他們在一切苦難中,祂也同受苦難;並且祂面前的使者拯救他們;祂以慈愛和憐憫救贖他們;在古時的日子常保抱他們,懷搋他們。」(賽六十三9)

神的拯救

神應許拯救、保護我們。

「主知道搭救敬虔的人脫離試探,把不義的人留在刑罰之下,等候審判的日子。」(彼後二9)

「但主是信實的,要堅固你們,保護你們脫離那惡者。」(帖後三3)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1期(2021年6月號)

負傷而去,療傷而回

文/葡萄籽

從沒想過,是以這種方式離開。我不敢自比約瑟,卻想到了約瑟。

2017年,我剛辭職,打算搬回家居住以節省開支,卻因家人緣故,被迫遷走。看着積蓄遞減,大感徬徨之際,竟意外獲得一份海外工作。由於父母已離世,我了無牽掛,卻也帶着傷心難過,孑然上路,心想見見世面也好。

話雖如此,孤身在外總有各種挑戰。剛抵埗時,我祈求上帝為我尋找合適住所和屬靈的家,結果得到的超乎所想,不僅租住的房子免付地產佣金,在同幢大樓,恰巧就有一所教會,成為我融入當地生活的重要支持。

適應移居不捨故鄉

我本以為,待工作合約期滿就打道回府,故一直抱着「過客」心態,後來卻因想留下陪伴一位需支援的好友,才想到申請移民來延長居留。萬料不到,我剛獲居留資格,香港就發生了社會運動。

那段日子,我彷彿活在平行時空,看着手機播報的香港即時新聞,驚心動魄,卻無能為力。即使外出遊玩,也無法像以往般享受旅遊樂趣,更不願在社交媒體張貼任何開心的貼文,因哪怕只是「無心的炫耀」,都會讓我感到罪咎。

坐完移民監後,香港情況表面看似平靜,我趕忙回港一趟,卻爆發疫情,在各種社交限聚令下,實體相聚變得極為艱難,加上封關傳聞,令我心生恐懼,如逃兵般匆匆離港。

我在移居地適應得很好,換了以前,一定樂不思蜀。可是看着受苦的香港,我對這種獨善其身的安逸如坐針氈,加上沒有工作、學業或婚姻寄託,整個人就像無根的飄萍,不知何去何從。忽覺自己就像在曠野飄流的以色列人,我不願回到變色的故鄉,卻記掛着裏面的人。

原來,左右我決定的主軸,一直都是陪伴。

未來腳步主必引領

一天和香港好友通話,其中一句「與受苦人同行」深深觸動了我。當晚,我腦海想的就是要訂機票回港,顧不得要在酒店隔離21天,深覺若不行動,就無法入眠。這一刻,才稍稍體會到「負擔」的滋味。

回想這些月來的趑趄不前,我發現自己一直被恐懼支配。雖然很多人都說,香港已無法回到從前了,但若要等到香港變好才回來,我會羞愧;且要說日子艱難,我的家人和朋友不也是這樣過活嗎?我的生命並沒比任何人更尊貴,我只是比較幸運。

我記掛移居地,也捨不下家鄉,若是耶穌,祂會怎麼選擇?我相信祂會走到更有需要的人羣當中,也深信祂會帶領我接着的每一步。「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十六9)這正巧是我近幾年的寫照!許多從前不明所以的際遇,事後看來,都有上帝安排,祂必引領!

(作者是「神經大條又後知後覺的蒙福者」)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總177期(2022年6月號)

上帝為何讓無辜者受苦

文/駱德恩、林爾文

有人提出:「許多苦難似乎和受苦的人選擇親近或遠離神無關,如自然災害、嬰孩夭折、傳染病肆虐……這些情況,『好人』受苦,虔誠的基督徒也受苦。更重要的是,這些苦難似乎沒有任何意義。」還有,為何神讓不義的事(如壞人欺負好人)發生?為何神不特別保護好人不受感染?這樣對行善的人公平嗎?

為彼此行為負責

對於以上種種問題,聖經讓我們知曉,原先神造人並安放在受保護且理想的樂園裏,是滿有神公義的地方。可惜,當人選擇遠離神,意味他不要神來管他和他的環境。這導致人被趕出樂園,活在沒有神全然賜福的環境,活在一個失調和面對自然災害的環境裏,失去了原先的完美和公義。

有人會問:神為何讓後人被前人(包括人類的祖先)所犯的罪影響呢?要注意的是,神造人不但是要人與神有愛的關係,也要人彼此之間有愛的關係,在此情況下,某人的行為會影響他人,包括他的後代。比如若人酗酒,子女也會受害。神容許這些事發生,是要人看見犯罪的後果,要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要彼此負責。

神的善超越苦難經歷

再者,這墮落的世界給予人許多道德考驗和屬靈操練。神要人在這因罪惡而帶來的不公平當中「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克服罪惡和苦難所行出來的善是值得稱讚的。一個真正的好人是藉着他在苦難中願意犧牲自己幫助別人而顯明出來。若一個人敬拜神只因神會保守他健康富貴,那麼他的動機並不正確,只是利用神而非愛慕神本身。

另外,神的善完全可超越「無辜」受害者本身所受苦難的經歷。力克(Nick Vujicic)因患上遺傳病,出生時無手無腳。他曾感到非常痛苦而要自殺。但後來因着信靠耶穌,找到人生的盼望,並靠着耶穌克服了許多苦難。他現在所過的生活,比許多有手有腳的人更有喜樂,更有意義。力克說:人生真正的終極目標是榮耀神,以神為樂。能夠藉着信靠耶穌而認識神,經歷神的愛,並且得到永生,這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考驗顯出真心行善

以上例子反映了苦難的另一種意義,即某些苦難會讓我們認識自身,也更認識神。許多人——包括「好人」和「壞人」——需經歷苦難並看到罪的後果,才會真心謙卑悔改尋求神並渴慕神的國降臨。人在富裕、順境時,容易驕傲,產生錯覺,以為能在墮落的環境中創造自己的人間天堂。很多時候,神容許苦難發生,要人從拚命追求物質的夢中驚醒,讓人面對事實,發現單靠物質的享受而心中沒有神的生活,到頭來都是虛空,只有認識並信靠神才有永恆的滿足。

最後,我們在今世所觀察到的不公平現象是人犯罪後產生的,但也只不過是我們永恆存在的一小部分,在永恆中,神能使像力克這樣在苦難中信靠神並熱心行善的「無辜」受害者得到額外的安慰祝福和賞賜。因此,從永恆的角度看,一切將會是公平的。神是公義和慈愛的,所以祂最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惟有結黨、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就以忿怒、惱恨報應他們」(羅二6-8)。因此,信靠耶穌並恆心行善的人最終是會得到益處的,但在今生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需要經過考驗,才顯出誰是真心信靠耶穌並恆心行善。

關鍵在對神的回應

總的來說,苦難不是真的沒有意義。受苦只是過程,最重要是最終的結局。對於那些願意認識信靠神的人來說,苦難可預備他們回應神,給予他們屬靈的考驗和操練,活出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基督徒能離開受苦的世界,與基督同在,確實好得無比(參腓一23)。基督徒留在世上,是為了幫助別人,讓他們能認識神和真道,得着在基督耶穌裏的歡樂(參腓一4-6),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後,就安然回家。對於那些拒絕神的人來說,苦難會成為審判。因此,關鍵在於我們對神的回應︰以憤怒和苦毒來回應神,或者選擇親近神來面對苦難呢?

(本文取自《星空背後的真理》〔2020 年12 月修訂版〕第五章〈神為何容許苦難發生?〉的部分內容。此書由本會出版及發行。)

閱讀找上我

文/梅詠琪

  小時候的我沒有閱讀習慣,恰巧村裏有一所小小圖書室,雖不看書,卻喜歡在書架前留連。偶而會下決心借一本想要完成它,但總失敗告終,並因拖延而要付遲還罰款。

  因對信仰的熱忱,在教會圖書閣借下不同書籍;惟因讀不明白,又再重複兒時的循環,只是不會經常繳交罰款。

隨作者上天下海
  直到遇上好友送贈楊牧谷牧師所著的《基本信仰與超凡生命》漫畫版,生動的漫畫配上作者妙趣的文筆,深入淺出地闡釋真理和生命,讓我大看眼界,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對信仰和生命豐富的認識。我如飢似渴地閱讀更多他的書籍,如《你欠生命一份神蹟》、《亂世豐筵》、《廚房哲學》等。楊牧師對信仰的疑問、思考、觀察都很生活化,植根於他鍥而不捨的尋索並對真理和生命的透徹理解。閱讀其作品,就像是跟着他在上帝的偉大中和生命的豐富與複雜裏一起上天下海。

  我的閱讀旅程漸漸展開,逛書室成了我的喜好。尋找答案本是我閱讀的推動力,惟很多時我是在書室中林林總總的書籍前,才察覺當刻的需要,實在是一趟發現自己的旅程,眾裏尋到「它」那份如獲至寶的喜悅,是買了一個新手袋所比不上的。如《小屋》還未熱賣時,我在美國探親時一所教會的小書室裏已給我找上,那「相遇」的喜悅至今難忘。

不同款式的門
  在閱讀旅程中,最深刻的往往是因共鳴而產生被明白的感動,或是一種視野經開闊後而有的嚮往,又或是遊走在作者的描繪中而帶來的驚訝與宏大。有時,只是簡單的陪伴。有時是真實、謙卑而震撼的生命故事,特別喜歡張文亮老師撰寫的人物傳記,如《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兄弟相愛撼山河》等。有時是天馬行空的小說蘊含很細緻的人性掙扎與真理堅持,《哈比人》和《魔戒》都是我的至愛。後因這兩書的作者托爾金而認識了其好友魯益師,《地獄來鴻》、《夢幻巴士》都使我對靈界、進天國有更深的思考。

  上帝何等浩大,對我們所懷的意念比海沙更多,閱讀像是不同款式的門,只要一開啟便能從不同的方向進到祂的裏面去。閱讀也像是在拼湊着上帝和我們在世代中的故事而成的一幅佳作:每一位作者的盡心鑽研,每一位主角對生命的回應與尋索、迷茫與掙扎、堅守與投入,都在揭示這幅佳作的某處。縱世途險惡,生活艱難,上帝對我們對世代所懷的美好平安的心意,從起初到如今都沒有改變,祂正等待着我們去了解,陪伴我們活出祂所預定最美麗的生命。

(作者是「深深被吸引在上帝浩大中的尋索者」)

預苦期的當代意義

文/羅潔瑩

這是一個充滿不安的年代。生命中各種不確定性,讓人產生焦慮、恐懼、憤怒與無力感。就如今次疫情,從口罩、米到廁紙,有人不眠不休的去排隊搶購,反映人心不安。耶穌基督的福音,給我們甚麼提醒?

預苦期或大齋期(Lent)是指復活日前的四十天(不包括主日),一段屬靈操練和內省時期。主耶穌曾四十天在曠野受魔鬼試探,本可藉其神權證明祂是彌賽亞,卻選擇走上十字架的苦路。耶穌得勝所引用的經文(申六-八章),正是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四十年,從失敗經驗中總結的教訓。以下是當今信徒守這節期的三個意義。

一. 活著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在人心不安時,或更明白「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餓了,只會埋怨,卻不懂感謝神每天的看顧。世俗化的宗教節日催人追求物質,卻無視那厚賜百物的上主,也不懂愛惜天父的創造。求聖靈光照我們能敞開心靈,以上主的真道為糧。

二. 省察自己

耶穌認真的到曠野面對試探。「省察」可直譯為「試驗自己」。當教會年曆以聖灰日(Ash Wednesday)開始守四十天的大齋期,有人卻會在前一天先吃喝玩樂,有地方更會舉辦巡遊和化裝舞會,狂歡胡鬧一番。在世俗化影響下,人趨向滿足慾望,只顧抓緊即時的快樂。「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塗灰禮時用的這禮文,配合在信徒額上畫的十字,提醒我們在面對人的本相時,要認真省察自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

三. 專一等候主

在教會的傳統,預苦期是特別讓準備受水禮者,經歷「與主同死同活」的信仰歷程。十字架上的基督面對的是全世界最不公平的審訊。耶穌沒犯罪,卻被害受苦,且受死。聖父使耶穌第三天從死裡復活,給他最大的平反。耶穌本可從十字架上跳下來,甚至使那嘲諷祂、釘祂十字架的人滅亡。耶穌卻選擇忍耐到底,沒用其神能,反倒虛己,為愛世人擔當了這苦難。

生、老、病、死——人生在世每天都要面對生命的流走所帶來的失落。復活的基督宣告祂已戰勝死亡與罪惡。主必再來,帶來終極的公義審判!但願我們依靠主的話語及應許,跟隨基督,單單敬拜和事奉祂。

(作者是建道神學院實用神學部助理教授)

喜樂.起落

文/鍾銘楷

「要常常喜樂」(帖前五16)。「常常」(πάντοτε)是全部時間、所有處境。「要……喜樂」(χαίρετε)是命令語(imperative),是信徒一定要實踐的真理!聖經下令信徒任何時間都必須喜樂,不能有半分半秒缺少喜樂。這已是難度極高的屬靈生活!此外,所有處境是包括順境、逆境。順境中喜樂,是必然反應,但逆境中要喜樂,這真是最高的屬靈境界!信徒要遵守常常喜樂的命令,難度好比要登上青天!

其實要遵守這條命令也不是不可能。關鍵全在於正確理解「喜樂」。信徒不能實踐常常喜樂,只因用世界的認知,去闡釋聖經的真理,於是永遠不能達標。如能正確辨識世界的喜樂和聖經的喜樂,必會發現上帝已將遵守這條命令的奧妙,寫入聖經論說喜樂的經文內。

世界的喜樂

喜樂是愉悅的情緒(阿瑟・雷伯,《心理學詞典》)。世界的喜樂源頭是順境,誘發的素材是情慾,結出的果子是愉悅的情緒。

世人遇到好事、順境會喜樂;壞事、逆境便沒有喜樂。這是世界上的喜樂,隨着人事變動而變易。故此,信徒使用世界的喜樂,在逆境中肯定沒有喜樂,更遑論常常喜樂。

喜樂的諧音是「起落」,喜樂來時是「起」,喜樂走的時候是「落」。快樂是喜樂的同義詞。這個詞語也很有趣。快樂來時很「快」,快樂「落」的時候也很快。

人間的喜樂與聖經的喜樂背道而馳,持久和長遠的「常常」,不是其本質。每當世界的喜樂消失,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跡。若有人要追思喜樂,只會勾起無限遺恨!

基督徒如用世界的喜樂,去遵守聖經的命令,便好像用舊皮袋—世界的喜樂,去盛載新酒—聖經的真理。結果新酒必將舊皮袋脹破,酒就漏出來,皮袋也糟蹋了(參太九17)。

聖經的喜樂

聖經的喜樂,特質是「常常」(參帖前五16)常常的是穩定和持久,完全不像世界的有「起」有「落」。聖經的喜樂,源頭是三一上帝,「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尼八10);喜樂的動力是聖靈,「順着聖靈而行」(加五16);結出的是「聖靈果子」—喜樂(參加五22)。

可惜有些信徒受「身體/靈魂」兩分法影響,不單堅持聖經的喜樂是超然的,沒有一絲屬世的成分。聖經的喜樂只有屬靈素質,不可能沾染人的成分。然而,正統的基督教信仰,是承認人的整全性,身心靈是完整不可分割的個體。因而聖經的喜樂,也蘊含人身體激素引發的喜樂情緒。

此外「常常」令信徒產生另一誤判,是無論任何環境,都只有喜樂,不能摻雜其他情緒!最能反映這錯謬是苦難。他們認定基督徒在苦難中,只能有喜樂,不能摻雜任何負面感受,例如悲傷、焦慮……等等。然而信徒要明確知道,聖經也將患難、困苦與喜樂串聯,因而勸勉信徒即使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參雅一2)。

喜樂的重尋

起初,人類被創造在充滿喜樂的伊甸園。可惜亞當犯罪,被逐出樂園,從此也失落了真正的喜樂!然而基督耶穌降世,為我們的罪釘死、復活,並且為我們完成了救恩。耶穌基督更應許只要奉祂的名求……便賜下令人滿足的喜樂(參約十六24)。於是所有相信耶穌的人,可以在基督耶穌裏重新尋找到真正的喜樂。所以保羅便強調信徒的喜樂來源是「靠主」(參腓三1,四4、10)。

信徒既然靠主尋到喜樂,我們便可進一步講解怎樣「靠」主。腓立比書提到靠基督的經文,都是用 έν κυρίω。希臘原文κυρίω 是主,ν是在(裏面),意思是在主裏面。信徒無論順境、逆境都可在主裏面(靠主),尋到喜樂。

讓我舉例以說明靠主在逆境中喜樂。某弟兄對我說︰「近月圍繞着我的辦公室政治逼得我很緊,竟將我擺到銀行CEO枱前,我處於十分危險位置……」我聽完弟兄講述實況後,便引導他默想耶穌平靜風浪(參太八23-27)。輔導結束前,他對我說︰「牧師,雖然我內心仍有焦慮,現實環境仍是大風浪,但有主在我船中,我要學習有耶穌便有喜樂。」

第二個常常喜樂的途徑是聖靈。因為喜樂的動力是聖靈。保羅明說︰「順着聖靈而行」(加五16),便結出「聖靈的果子」的果子—喜樂(參加五22)。但「順着聖靈」很抽象,所以我又要從原文解釋。希臘文的順着聖靈只有一個字πνεύματι。(πνεύματι 是給格或與格,順着意思是「給與」)。順着聖靈是將自己的處境,「交給」(順着)聖靈。換句話說,是無論順境、逆境,我們都要將主權交給聖靈,順着聖靈的意思行事為人,便能結出聖靈的果子。

讓我再舉例以說明。某姊妹愁眉苦臉向我說︰「牧師,我丈夫退休後,行為開始乖僻,我實在忍受不了……」我對姊妹說︰「我答應約妳丈夫傾談,伺機輔導他。」然後,我翻開經文「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着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十五13),請姊妹默想。我在她默想聖經時,祈求聖靈引導她進入真理。果然,她開心地說︰「牧師,天父已將喜樂、平安賜給我。我現在帶着這喜樂回家,相信足夠我承受目前磨難的日子。」她再補充說︰「我相信天父所賜的『盼望』,可以讓我藉着聖靈的能力,渡過難關!」

信徒要履行常常喜樂的命令,「靠主」和「順着聖靈」,是成功的祕訣!

(作者是《靈基一觸》和《基督教情緒協會》主席)

猶太人的一二三四五閱讀法

文/爾悅

股神巴菲特、量子基金的索羅斯、微軟的蓋茨、星巴克的斯卡兹、臉書的朱克伯格和蘋果電腦的喬布斯都是猶太人;還有,在過去頒發的諾貝爾獎中,有22%是猶太人取得的。可是,PISA(註) 公布 2018年在全球79個國家和地區中,以色列學生卻連首20席排名也佔不到,相關資料也顯示他們的智商只是普通的94。你會為猶太人的評估結果跟他們的成就差距感到驚訝嗎?或許,從他們自小培育的閱讀習慣可以找到其中線索。

一生讀書

有些人在離開學校以後,就已放下書本,不再閱讀。然而,學校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閱讀和學習卻是一生的。

猶太人是終身閱讀的,一生習慣讀書。他們的閱讀法是從小在家培養,成為習慣的學習方法。這方法就算在離校就業後,也會繼續活用;成家立室,又會傳給下一代;縱是退休也可享用,直到離世。閱讀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讓閱讀成為習慣對他們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學習和閱讀只為進大學、追求應用性的知識,不去叩問人生,即使學科成績高、知識多,也不一定能了解自己和世界。

兩個次元

猶太人看知識,有兩個次元;高次元是靈性和人性,低次元是知識和技術。孩子在學校,上午學習舊約聖經和塔木德,下午學習其他學科。聖經是猶太人的律法,塔木德是律法的解釋,積累了二千多年的拉比智慧。律法是神頒布的,幫助人認識神,也從中認識自己,並學習怎樣和身邊的人相處。所以,他們終身都在讀書,不是為了甚麼,單單為神為人而讀,已有意義。

孩子從出生到三歲,學習和吸收能力最強。猶太人孩子這個時候學習的,不是知識卻是人生智慧,他們的高次元靈性和人性(愛神、愛人)。原來,孩子在幼年時學習真理法則相對容易接受,也是最好的時間。猶太人的閱讀和學習是從高次元進入低次元;先具備靈性和人性,才進入知識和技術的研究及運用。

在PISA評估中,猶太人的排名不高,智商也不特別高,但在創新領域上,卻屢創佳績。歷屆的諾貝爾獎,猶太人佔五分之一以上;全球每年平均有七千間猶太人的創科企業在運作。猶太人先專注在看不見的靈性和人性,才漸次轉到看得見的知識和技術 ;路看上去漫長,卻是一條人生智慧路。

三個階段

猶太人的閱讀法分別有演繹和歸納,並且強調歸納。孩子從小就透過發問和討論來熟悉歸納法,它包括觀察、解釋、運用三個階段。舉個例子,猶太人老師提問題,三十隻小手舉起來,給出的是三十條問題而非一致的答案。他們會按次序發問:「這是說甚麼?」(觀察)、「它的意義是甚麼?」(解釋)、「如何在生活中體驗?」(運用)。老師不要求孩子給答案,卻要求孩子提問題。他們學習的重點,不是找答案,而是找答案的能力。

孩子回到家裡,父母不會問孩子今天學了甚麼,而是:「孩子, 你今天問了甚麼問題?」他們在學校受到鼓勵,回到家得到肯定,便自然地尋問下去,且成為了生活習慣。閱讀任何書籍,對他們來說,不是尋找答案,而是不斷提出問題。塔木德的結構,就是觀察、解釋、應用的歸納法;到最後一章,是空白的,因為孩子需要完成自己的塔木德。

四個層面

猶太人在閱讀時有四個層面,分別是資訊、知識、智慧和靈性。

資訊層面:現代科技發達,人們很容易從書籍、網絡和資料中找到資訊,但單有資訊是不夠的,還要把資訊和問題連結,才能找到答案。

知識層面:知識是集合資訊,與其他資料連結,把核心內容組織出來。不是從資訊堆中找答案,而是去找出問題的本質,找出別人沒看到的東西。將知識從客觀變成主觀,成為屬於自己的。

智慧層面:藉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對知識作出選擇和分辨,繼而從探求更深入的本質問題,得到解決問題的能力、點子和洞察力。

靈性層面:前三個階段焦點在書本,第四個階段焦點在人的「靈」和「心」。這是指向人為何而活、為何要讀書……等人生目的和方向的叩問。這個階段不需要尋求更多的閱讀和學習,而是回到本來狀態,安靜下來,讓自己有一段寧謐時間。猶太人會謹守安息日,讓他們能夠與神、與家人一起進入這寧謐中。

一般人的閱讀習慣只停留在知識層面,猶太人的閱讀法卻是一種全人學習。

五感閱讀

五感刺激是對腦部學習的最好方法,它包括觀看、聆聽、觸摸、飲食和嗅聞。

猶太人也會善用五感學習法來閱讀。他們會把抄寫好的經文,放在黑盒子裡,然後將盒戴在手腕、貼在額頭上,是視覺、觸覺的閱讀。又在逾越節、住棚節、贖罪日、普珥節、修殿節,透過食物和儀式,來感受節期的歷史、傳統、文化,是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的閱讀。他們從五感的體會,加深認識民族的傳統和文化,思想其中的緣由、演變、更新,以及自己與神的切身經歷,從而了解人生的價值與真理。

註: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的簡稱。這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設計的系列全球評估,從 2000 年開始,每三年對全世界的 15 歲學生進行能力評估。

參考書籍:《 猶太人超越全世界的讀書法》,李大熙著,李政恩譯。台灣,遠流出版。2015 年 4 月初版。

輔能量媽媽

CP172000272dpi

文/朱綽婷

  趕忙安頓好暫時落腳、小小一隅的工作空間後,身體就開始各樣的投訴,不得不放了個多星期病假。搬遷前的預備與奔波,不獨體力透支,心靈更是乏力異常,最終各項瑣事塵埃落定後大病一場,自然半點不意外。倒是於休息期間,想起好幾次死線迫近,要替中心未來發展方向作抉擇,但前路仍不知何去何從時,心裏總會默念:「天父啊!孩子實在連匍匐前行的能耐也失去了,不如我們以此為結,就此作罷,好嗎?」這晦氣話在向天父抱怨前路艱難,向祂訴說內心的無力感,但反覆細嚼,當中似乎還隱含對信仰的質疑。

持續無止境的曠野
  一直深信文字撒種於人心,自會順着人生歷練轉化為恍如星火的啟廸與頓悟,在絕望無助的死局中給人添力,換個角度挪移轉圜餘地,重燃盼望。實在於教授寫作班的十多年歲月中,不時見證文字的力量,透過文字創作,陪伴學生們在生命中開啟了一扇又一扇的窗,以更高更寬更廣的視野,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靠着故事,父母親與孩子們學懂以慈憐之心,擁抱、接納那個因被拒絕而受傷,總覺事事不如人的自己。他們的成長與改變,點滴累積成為一個愈發熱心的夢,夢想課堂能成為一個期望與責任都可暫時放空,大家身處其中能自在尋找、認識並享受做自己的空間。踏上追夢之旅,一路走來遇上的人和事,彷彿成為一個又一個印證,肯定這個「空間」的搭建,每磚每瓦都有天父的同行和參與,心裏也暗自認定這是天父預備的「應許之地」吧。

  弔詭的是,這個讓人放心做自己的空間,竟教我慢慢迷失了自己。

  疫情來襲之時,剛好是續訂新租約之後。斷斷續續的停課與復課措施,令我們陷於一個沒有計劃,只能應變的被動狀態。持續兩年的調度,累積了相當程度的應變疲勞,但入不敷支的壓力卻只能稍稍緩和。原本象徵一份保障的契約,在毫無預警下變成一個令人窒息,難以肩負的重軛,只能咬緊牙關過日子,直至租約期滿。

  理性上明白疫情影響席捲全球,被卡在難關進退失據的又豈止我們小小一間中心,只是自停課一刻開始,這個「應許之地」瞬間變成荒涼的無人曠野,而手上所作的事若是天父所帶領,又何以一敗塗地?是認知與現實的落差,勾起隱藏深處的質疑——天父是在作弄我嗎?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既有個期限亦有雲柱火柱作標記,可我這個曠野漂流會有完結的一天嗎?雲柱火柱又在何方?

任世界動盪 長存的只有祂的慈愛
  順着這堆問題往心深處去梳理,覺察自己似在為中心的運作與出路在抱怨,但其實最想與神爭拗的,是當香港時局急劇變化,教育政策焦點飄忽搖擺時,要支撐一個教學生明辨真理、面對真我的「空間」,真的仍有空間存在嗎?叨嘮式的禱告,看似對神表忠,願意勇字當頭為祂所託付的異象而努力,只可惜時不與我無法發揮;但骨子裏實在是為一己之力無法左右大局,需要宣洩鬱悶、焦慮與不安而已。說穿了,是課程設計的理念,乃自家教養孩子信念的延伸,若中心真的前路渺茫,那麼孩子吸收媽媽的教化,於眼下的時勢環境成長,豈非更令人憂心。

繼續閱讀

苦中一點甜

這兩年多,香港人很痛苦。

還記得十年前,幾經掙扎,決定離開有滿足感的教會牧養工作,回到自小成長的深水埗社區,回到媽媽的甜品店工作。當時的我在一間堂會當傳道人十多年,一切都駕輕就熟,加上主任牧師有意提拔我為接班人,並邀請我考慮按牧;於我看來,在這牧養「安舒區」如無意外可做到退休。就在我打算接受按牧之際,我收到媽媽的來電,說希望我能考慮回甜品店工作,因她已到退休之年,深盼這間三十多年的甜品小店能被承傳。面對教會及甜品店兩者的接班需要,按正路我應選擇前者,一來做生不如做熟(當時我只懂吃甜品而不懂做);二來牧者的呼召不是應該好好牧養羣羊嗎?回店營商不是違背初心麼?

教會及甜品店間的掙扎

這店其實是 37 年前由父親創立,但開店不久父親就因肝癌去世,老媽當時要一邊照顧六個孩子,一邊要接手經營這小店。當時我們一家經濟很拮据,兄弟姊妹仍處在學階段,父母的有限積蓄都放在這剛剛開業的小店上。父親突然病逝對母親的打擊很大,但為着養活六名孩子,母親咬緊牙關,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讓子女能順利完成學業,並將小店一步步帶上軌道,把一家都養活了。就是老媽這份為家庭的無私奉獻及堅毅精神,所以我決定回這小店工作,讓老媽可放下困身的工作,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安享晚年。

除了報答親恩外,我另一考慮是關於召命及成長。在一個熟悉安舒的地方待太久,恐怕自己會變得不思進取,因環境太安逸。加上生活圈子主要都是以教會為主,感到自身的經驗及視野好像愈來愈狹窄,在講求生活與信仰連結下,如能重回市井的深水埗,在這基層社區中學習及體驗一般人的「搵食」艱難,一定能讓自己的生命體會更豐富,接觸的人會更多更廣,對信仰思考及反思能更立體到地。加上我的性格喜歡冒險,常常想人生短短數十年,若只做一兩份工實在太單調悶蛋,轉換一下新環境,考驗自己究竟有幾許實力,對上主有多少信心,走向不熟悉的將來,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富挑戰性。以往十多年在講台上向弟兄姊妹講了很多道,回到社會工作,就是要看看在現實功利的社會中,能否實踐自己所講的道,重整自我的生命,藉上主擴闊視野。

荒年的開始

2019 年中,香港反修例事件發生,經濟開始逆轉,導致主要依靠遊客光顧的銅鑼灣分店決定不再續租,以減低經營風險。這一浪不單影響業務生意,更重要的是令我重新思考,香港過往十多二十年的「繁榮穩定」難道只建基在沙土上?是否當中只有某階層得着利益,而整體香港人的生活質素及公民權未能得到提升?是否反修例事件只是導火線?身為一個小生意人,除了賺錢外,我開始思考健康的社會需要怎樣的公義才能真正讓市民安居樂業。我們實在要認真反省信仰是否已絕對私有化,漠視了社會中「他者」的困境。小店生意雖受影響,收入大減,甚至要將分店結業,不過我學習到身為社會一分子,若社會要更新及改變,大家都要付出,我只是付出一點點而已。正如保羅曾說:「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1-13)

一浪大過一浪

不過,原來這個世界是可以低處未算低的。剛踏入 2020 年,整個世界好像冰封了一般。隨着政府加強限制食肆的防疫措施開始後,堂食生意大跌,一來大家留守在家,二來堂食座位只剩下原先的三分一,導致營業額急速下滑。這一大浪來得既快且急,摧毀力度可謂史無前例。加上甜品店最多顧客的時段是晚飯後,晚上市民都留在家中抗疫,大家可想像影響之大。到現在已過了年半,堂食仍只能做到晚上十時,加上今年已沒任何政府資助,經營仍然相當困難。

雖然聖經說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但在水深火熱的現實場景下,心裏的擔心及壓力是很真實的,每天都要為生存掙扎,相信很多受影響的行業都身同感受吧。在疫市衝擊下,教會肢體建議我透過網絡開展外賣直送服務,想不到兩星期後便發展到為全港九新界不同地方直送甜品,讓被迫悶在家的顧客能在疫境中嚐到一點甜,同時也讓因疫情影響收入的職業司機多了收入,小店也當然可增加營業額,可算是三贏局面。面對過去的大風大浪,香港人彷彿開闢了新的空間,公民社會的互動及發展有着很多創新的呈現,經濟結構這一環也可透過公民參與作出更新及賦予動力。

加多一點甜

就在生意最困難時,上主讓我認識到工業福音團契的關懷貧窮家庭事工,義工們會帶着飯餸包到深水埗及油尖旺貧窮家庭中進行探訪關懷及傳福音,幫助很多經濟及心靈困乏的家庭。我則建議每週送出甜品讓這些困苦家庭加多一點甜,為他們在基本生活需要中添上小小心意。

在自己面對經營困難時,工福的服侍令我想起福音書中有關十二籃的故事:「眾人就一排一排地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耶穌拿着這五個餅,兩條魚,望着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 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門徒就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可六40-44)

上主給甜品店與工福合作,每週為貧窮家庭加多一點甜,讓他們感到除了基本需要外,還可享用一點點「多餘」的甜品,在匱乏中多一點味道。甜品一向都是「多餘」的,因不是基本需要,是有餘才會去吃,正如多出來十二個籃子一樣,代表了供應的豐富,「多餘」原來是很有意義的。

與移民肢體結連

最後,我想分享近日一個體會,是有關移民肢體的。我的團契在過去一年有逾十個家庭移民到英國,他們都很掛念香港,尤其是仍在港的父母及家人。在剛過去的父親節,心裏有一個感動,很想為這些移民家庭送上一點關心,對象是他們在香港的父母及長輩。我以送外賣甜品的名義,代這些身在千里以外的肢體將甜品送給他們在香港的父母。最感恩是這行動不單是我一人負責,教會傳道及一個在港家庭也加入一起「送外賣」。我們在一個晚上去了六個家庭作簡短探訪及問候,希望這些父母能感受到他們兒女從地球另一端送來的心意,感受人間有情。

希望這種種微小行動,能在這充滿傷痛的城市中,成為上主所使用的一點服侍。

(作者曾任教會傳道 13 年,過去 10 年接手經營老媽創立的甜品店。)

文字欲、慾、獄

文/林施麗輝

  在這紛亂壓迫的年代,我們都有話想說,但卻欲語還休——不懂表達,因自己內裡的思緒也理不清;不想表達,因別人不明白理解;不敢表達,恐怕無意中說了不合當權者的話而面臨牢獄之災。納悶、抑壓、恐懼像咆哮的獅子,在心底發出撕裂的吶喊。有口難言,始終說不出個所以來。

為不想不敢的表達
  一口氣讀完譚慧芸老師的《文字欲》,走了一趟心靈療癒的旅程,心被觸動,沉思良久。譚老師在每一個特寫新聞的故事裡,不論是明星、議員、教授,還是露宿者或獄卒,放在時代的舞台上,以她溫柔的同理心、尊重的態度、微細的觀察、感性的筆觸真誠真實地呈現出來,故事中有著你我的影子,彷彿在為我們訴說哀情,伸張正義,將我們不懂、不想或不敢說的圓滿地表達出來。這一帖良藥有舒鬱解結之療效。在謊言充斥的年代,她的「真」顯得特別珍貴。

  在禁足的日子,《文字欲》給我心靈前行的力量和提醒。譚老師以「人」為起始點,看到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和寶貴,都有獨立的人格。不把人看為工具,是對人最大的尊重,也是今日社會所需要的。我們需要被看見,渴求被理解和明白,惟有謙卑聆聽,走進別人的世界,方能明白他人。她專注聆聽受訪者,像輔導員般予以同理,與他們的生命連結在一起。她看見了我們看見的,並且用她的「懂」和「明」承載著我們和這個時代,叫受傷受驚的心靈得釋懷。

以真誠點亮時代明燈
  文字既能建立醫治人,也能摧毁傷害人。它像一把刀,能剖開人僵硬的內心,清除毒瘤帶來醫治;同時又能狠狠地刺進心臟,命中要害造成傷亡。文字頭上這把刀,放在劊子手上變成殺人不見血的武器。文字欲、慾、獄,觀照出的不但是作者的人觀和生命質素,更是一個時代的歷史。

  感謝譚老師用文字為這世代作一點記錄,以真誠和尊重點一盞明燈,謙卑聆聽,寫下香港人的故事,叫我們負傷繼續勇敢前行。

 (作者為家庭及婚姻治療師,喜愛閱讀、發呆及跑馬拉松。)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9期)

隨時多方禱告祈求

整理/編輯室

不論是內地教會受逼迫,或是世界各地基督徒受不公義對待,新聞報導時有所聞。同為基督兒女的我們,雖身處千里之外,卻有責任與他們同負此軛。正如保羅在以弗所書六章18節的教導:「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求父神幫助他們,從敵擋基督耶穌者的歧視、騷擾、不公平拘捕、毆打、監禁、甚至殺害中得著祂的覆庇。

「敞開的門」(Open Doors)〈五種有力的禱告——按著聖經為受逼迫者禱告〉的作者莎拉.肯寧翰(Sarah Cunningham)從聖經中找出五個有力的禱告方向,幫助我們實踐為各地信徒代禱。

五大禱告方向

一、求神保護在艱困中的信徒不靠自己,而能依靠大能的神。

「弟兄們,我們不要你們不曉得,我們從前在亞細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裡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林後一8-9)在逼迫中,信徒要與施壓的政權抗爭,往往難以掌握生命的安全。求神幫助這些信徒能看見神的大能,堅心倚靠。

二、求神使信徒無論在何種壓迫的處境中,都能說正確和合宜的話。

「也為我祈求,使我得著口才,能以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祕,(我為這福音的奧祕作了帶鎖鍊的使者,)並使我照著當盡的本分放膽講論。」(弗六19 -20)求神賜困迫中的信徒有智慧和口才,一如保羅所求的。

三、求神施恩惠予受逼迫的信徒,讓他們在軟弱中有夠用的恩典,得著平安。

「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十二9)求神的應許臨到受著巨大的肉體和精神折磨的信徒,讓他們被迫要作即時抉擇時,有祂的大能覆庇。

四、求神與受苦的信徒同在,按祂的旨意保守他們。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太二十六39)這是耶穌知道自己將要面對苦杯時向神的禱告。我們固然求神拯救受逼迫的信徒脫離捆鎖傷害,但也求神在容許捆鎖臨到時,與他們同在,大大加力予他們,能面對非預期的結果。

五、求神幫助信徒,讓他們的生命能啟發傷害他們的人。

「只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路六27-28)這是主的吩咐。求神賜信徒在心靈痛苦中仍憑信心遵主吩咐,學效保羅和西拉在獄中的禱告和讚美(參徒十六34),也求神讓他們的生命,感染並啟發施害者。

(內容整理自網上資料 〈https://www.opendoors.org.hk/zh-hant/2017/05/12218〉)

論電影中食物作為象徵符號

CP154000372dpi

文/李卓舲

 

食物除了為肚腹,更有很重要的社會學及神學面向,

 

法國人類學家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曾在《今日的圖騰主義》(Le totémisme aujourd’hui )一書中指出:「人們並非基於好吃而選擇某些食材,乃出於思考有益(bonne à penser/good to think)。」對於功效論者,他們強調品質與實質效用;至於結構主義者則更深層地探究飲食習慣產生的原因和意義,如「品味」和「階級」如何在文化中被「形塑」出來,在社會中又如何被操控;而對於基督徒,飲食可以是行動的默觀,察驗上帝給人的信息。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提出的符號學並不限於語言的範圍,而是比語言更廣泛、更抽象、更具普遍性的符碼或代號。在巴特的符號學中,一個文本的語調、甚至發生的方式或腔調、人物的姿勢等都可被視為符號——在電影中,食物一向是很重要的象徵符號,常見於反映文本的歷史及階級,在以米食為主的亞洲國家如台灣、中國及日本,

 

「吃飯」這句話表達的不只是「吃飯」,而是用來泛指所有食物;「同枱食飯」則表達了彼此社會關係的親密。

 

傳統上,能吃米,代表著生活條件不錯,民間故事裡會以住在有瓦片屋頂的房子、吃米飯和牛肉湯,來形容有錢人的生活,米飯因而成為一種「穩定性」(stability)的載體,對於凝聚家庭、社會及國家等社會集體關係非常重要。故此,食物是當代社會最重要的一種文化認同識別(cultural markers of identity)。

 

飲飲食食背後

在很多描述美國黑奴的電影中,食物好像倡議者的角色揭示社會的不公義,例如:美國殖民者為了開發更多種植園並從食品加工中獲利,買廉價的黑奴作勞工,黑人在忍受個人糧食短缺的同時,卻被迫過度生產糧食。黑奴整日被莊園主人勞役,或被關在牢裡,不單被迫與自己的傳統文化隔離,更常常不得溫飽,食物成為他們心中最奢侈的東西。1915 年有一齣宣揚種族主義、將3K黨英雄化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其中一幕描寫黑人議員在議事中大搖大擺吃炸雞的場景,全片處處將黑人描繪成好吃懶惰、貪愛女色的野蠻動物,吃炸雞也順理成章變成形塑黑人負面形象的符號。

另外,電影導演凱文.威爾莫特(Kevin Willmott)在他的諷刺紀錄片《美利堅聯盟國》(C.S.A.: 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中,虛構了一輯彩色電視廣告,諷刺曾在美國盛行一時的連鎖餐廳 Coon Chicken Inn(黑鬼雞)與美國的種族問題,指摘美國過去不斷醜化黑人的劣行。

近年有不少以食物作主題的電影,印象深刻的有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小花的味噌湯》,描述日本有個女孩子叫小花,其母教她人生最重要的竟是煮味噌湯,不過這並非平白的一碗湯,湯裡盛著的是可嚐一世之「生命的味道」——事緣小花的母親安武千惠婚前已發現自己患了乳癌,本來不能生育,但意外有孕後仍決定冒死將孩子生下來。她知道自己無法陪伴女兒長大成人,所以在人生僅餘的日子,堅決要留下最重要的東西給孩子,就是煮好一碗味噌湯。味噌湯指涉生命的延續,電影中的媽媽相信要有健康,就要吃得好;而要吃得好,就要煮得好,所以會做飯就意味著能活下去。一碗味噌湯,盛載著無限的母愛和回憶,是一種對生命不妥協的味道。

 

解讀食物符碼

看電影能看懂這些食物符碼,讓人可堪玩味。但其實上主創造萬物,同樣給我們留下不同的信息:

 

我們每一次進餐,都標記上帝對人的照管;每一餐飯,都關乎「生與死」,我們可以繼續生存,就是靠賴無數他者為我們的犧牲及消失,所以每一餐飯都提醒我們要回應上帝及關心世界;

 

單就人類第一次被召,就是由土地和園中開始,呼召我們去回應這個世界;而主餐乃是藉著主的犧牲,呼召我們進入這犧牲者裡的新生命,要與人、與世界、與上帝復和。

 

食物不單單為肚腹和悅人眼目。生活每一個範疇都是信仰、都是神學。

 

ccmFB_CP154_20180831

(作者為 Message In A DishC 房有道)機構創辦人、中國神學研究院道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