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走過生活的書

編輯室

  生活需要閱讀,閱讀滋養了生活。

  六位作者從他們自身不同的生活向度,分享了屬於「他」的書生活。書籍引領他們與自己、世界、上帝緊扣結連,不斷的反芻與思考,讓閱讀超越了生活境況,成為一道通往那由上帝所造的善美生命之橋樑,生活更有「活」力。

  以下是作者在其文章中提及之書籍的出版資料,謹供讀者參閱。

〈閱讀,為了連結一起〉

  1. 卡蘿.塔芙瑞斯,艾略特.亞隆森著。温澤元譯。《錯不在我?》。台北:繆思,2010。
  2. 尤金.薩米爾欽著。殷杲譯。《我們》。新北市:野人文化,2014。
  3. 羅素.修托著。吳緯疆譯。《阿姆斯特丹:一座自由主義之都》。新北市:八旗文化,2017。
  4. 劉慈欣。《三體》。台北:貓頭鷹,2011。
  5. 秦家聰著。舒遜,曼予譯。《秦氏千年史》。台北:遠流,2001。
  6. 村上春樹著。高妍繪。賴明珠譯。《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台北:時報文化,2020。
  7. 龔漢斯著。鄧肇明譯。《我為甚麼還是個基督徒》。香港:基督教文藝,1988。

〈閱讀找上我〉

  1. 楊牧谷著。劉偉生繪。《基本信仰與超凡生命(合訂本)漫畫版》。香港:更新資源,2010。
  2. 楊牧谷。《你欠生命一份神蹟》。香港:更新資源,2009。
  3. 楊牧谷。《亂世豐筵:耶穌比喻的現代意義》。香港:更新資源,2011。
  4. 楊牧谷。《廚房哲學》。香港:明風,2006。
  5. 威廉.保羅.楊著。陳敬旻譯。《小屋》。台北:寂寞,2017。
  6. 張文亮。《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台北:校園書房,1999。
  7. 張文亮。《兄弟相愛撼山河: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台北:校園書房,1997。
  8. 托爾金著。朱學恆譯。《哈比人》。台北:聯經,2012。
  9. 托爾金著。朱學恆譯。《魔戒》三部曲套書。台北:聯經,2021。
  10. 魯益師著。高子梅譯。《地獄來鴻》。台北:好讀,2015。
  11. 魯益師著。高子梅譯。《夢幻巴士》。台北:好讀,2015。

〈藉閱讀活出真誠無偽〉

  1. 高銘謙。《耶利米哀歌——悲哀質問與盟約盼望》。香港:明道社,2017。
  2. 陳傳華。《真饒恕:徹底悔改,實踐復和》。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20。

〈沉重的書竟減輕了沉重〉

  1. 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經,2011。
  2. 芭娜.阿拉貝得著。龐元媛譯。《我只想活著:七歲女孩的敍利亞烽火日常》。台北:天下文化,2018。
  3. 花亦芬。《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台北:先覺,2016。
  4. 舒長嘯。〈神在沉默中發聲〉。鄭政恆主編。《沉默的回聲》。香港:德慧文化,2017。

〈閱讀他人,閱讀自己〉

  1.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深河》。台北:立緒,1999。
  2.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沉默》。台北:立緒,2002。

〈書光伴我心〉

  1. 張燦輝、周兆祥。《將上下而求索》。香港:山邊社,1977。
  2. 張燦輝、周兆祥。《將上下而求索:給明慧的二十封信》。香港:山邊社,1982。
  3. 柏楊。《中國人史綱》。山西:山西人民,2008。
  4. 楊牧谷。《讀書這玩意兒》。台灣:校園書房,1985。
  5. 詹宏志。《創意人》。香港:博益,1987。
  6. 詹宏志。《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香港:博益,1986。
  7. 鄭敏。《早晨,我在雨裡採花》。香港:突破,1991。
  8. 張思雲。《鑄劍集》。香港:山邊社,1986。
  9. 林海音。《城南舊事》。北京:北京十月文藝,2009。
  10. 席慕容。《七里香》。台灣:大地,1981。
  11. 陳慧。《拾香紀》。香港:七字頭,1998。
  12.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香港:中華書局,2007。
  13.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1983。
  14. 人民日報出版社編。《大山裡的小詩人》。人民日報,2019。

書光伴我心

文/思懷

  電影《星光伴我心》講小男孩在電影世界成長,而書光早已伴我心:兒時跟媽媽往圖書館,她工作,我讀書,讀畢不少名著,「近書樓台先得閱」。

大學展書旅
  大學時遇上影響一生的好書。張燦輝《將上下而求索》,開始追尋人生意義;柏楊《中國人史綱》種下中國心;楊牧谷《讀書這玩意兒》啟廸大學之道,一直用其方法在學習上;詹宏志《創意人》打開創意學大門,探究創意思考;鄭敏《早晨,我在雨裏採花》帶我進入新詩境界,從此愛上詩……

  大學時已投稿。張思雲《鑄劍集》燃我家國關懷,刻意模仿其文風。從文海相識到人海相遇,去年與思雲相認;整整四十年,沒有「分開」,藉文字一直書心相連。

書房× 書會
  有了房子,藏書終於有家,命名書房「思懷軒」,樂讀在這片書本綠州。林海音《城南舊事》、席慕容《七里香》、陳慧《拾香紀》打開另一扇文學窗口。與書友台北書店「朝聖」,驚歎書海無垠。書友離世,汪國真勵志新詩慰藉心靈……

  組織讀書會,與書友偕行。共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以白先勇為題,各自找書分享。書會使我的閱讀立體起來:書友介紹我進入村上春樹小說殿堂,認識史學大師陳寅恪。書友分享影響自己十本書的書單,竟有許多雷同,「書書相惜」。我在書會臉書寫白先勇《台北人》的〈冬夜〉評析,看見了自己人生的冬夜……

第二度漂書
  去年搬家,糾纏與愛書斷捨和不離間,打了許多心戰:

  「你買這麼多書,能讀得完嗎?房子給書霸佔了。」

  「望你能感受書牆背後那顆好學求知心。」

  「為何還在書店買書?」

  「感謝書店給我片刻閱讀體驗,買書支持。」

  「早知要處理這樣多舊書,何必當初?」

  這次「書災」屬書路歷程反省,掙扎反思良多。因興趣需要不同,需忍痛漂走不再用的,但這些俱是成長印記。

  哪知新居會所漂書廊帶來驚喜:遇上《大山裡的小詩人》,農村小孩純真的詩句,觸摸詩魂的初心;還有大泥的繪本,這些自然都漂進我新居!

  其實我是在漂書中長大。媽媽常把新書「漂」入我家幾天,再漂回圖書館。想不到今天我在那漂書廊,飄來當年媽媽漂書的淡淡書香,飄啊,飄進回憶裏,彷彿在那裏再次與媽媽書魂相遇,亦觸動我把所寫的書獻給在天上的她……

書光伴我生
  就在這漫長冬夜,讓媽媽、楊牧谷、詹宏志、張思雲、林海音、席慕容等一束束書光,再次飄入我的夢兒,感激作者、書本、書友伴一生,暖我心。願意更多好書,化成點點燭光,照進你心,燃亮人生,連結生命。

  我想仍會這樣繼續我的書生活:借書、買書、藏書、讀書、寫書、漂書……

(作者著有《閱旅靈程讀書樂》,愛組讀書會,導賞閱讀。)

我們需要的喜劇

文/若瞳

近年令人悲傷的事不斷,由社會運動到疫情、經濟不景,再到身邊好友遠走他方。現實世界裏流淚不少、憂心太多,我們會否想看看喜劇,讓心靈藉文字有喘息的空間?《後人間喜劇》可能是不錯的選擇。

本書作者董啟章是香港小說家,香港大學文學士及哲學碩士,曾任中學教師,現專職寫作,並在大學教授寫作。他的作品包括《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地圖集》、《愛妻》等。其作品獲獎不斷,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首獎及第27屆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

改變風格重演現實

《後人間喜劇》是2020年出版的作品,書寫風格可說跟作者過往的截然不同,其中囊括的知識範疇仍不少,如模控學、康德、莊子齊物論、熵理論等,但篇幅相較以往作品短得多(全書才400 頁)。今次的故事情節亦比過去強,讀者幾乎可見到荷里活電影情節躍現紙上:人工智能、生化人、政治陰謀、間諜戰、魔法子彈等。這可說是一部十分「不董啟章」的作品。

故事主角胡德浩是由舊港(即香港)到新加坡任職訪問學者的教授,專精的範疇是「模控學」。他在大學的工作是改良「康德機器」,因這任務而捲入當地政府、不同學派和政治理念的鬥爭中,後來更演變成一場生化人和人類、人民與政府的風波。

繼續閱讀

撒放謊言抑或希望

文/若瞳

自小在香港生活的我們,或很難想像在極端的社會環境裡是怎樣的不安全,亦難以想像要如何在困難的氛圍中抓緊希望。然而,經歷過這一兩年的社會變動,大家應開始感受到壓迫臨近,須要在狹縫間生活,這也正是尤瑞克.貝克(Jurek Becker,1937-1997)所著《說謊者雅各》的故事背景。

貝克是前東德小說家,生於波蘭,曾隨家人被送至集中營一段時間,戰後重獲自由。他畢生創作過《拳擊手》等多部小說及大量劇本,《說謊者雅各》尤為著名,1975 年拍成電影,次年獲奧斯卡提名。

真人真事改編

《說謊者雅各》的故事發生在 1944 年,地點是波蘭一個猶太人隔離區。主角雅各.海姆是一名猶太人,機緣巧合下在警察局聽到收音機報導,俄羅斯軍隊已推進到貝察尼卡,距離雅各身處的隔離區只約四百公里。

他將這消息與友人分享,為求逼真,他謊稱自己有一部收音機。這個救兵可能將至的消息令雅各瞬間成為區內名人,亦令很多人心中開始燃起希望,紛紛拜訪雅各查問最新戰況。雅各卻漸為如何結束這謊言和保持各人的希望而苦惱。

小說往往虛構,惟《說謊者雅各》卻由真事改編。作者的父親認識一名猶太人,冒死私藏一部收音機。外界的新聞消息,確為現實中充滿驚恐的隔離區帶來希望,而那名猶太人最後遭到殺害。

若問:說謊是對是錯?答案當然是後者。不過小說引發我們思考的是,若說謊是為了別人又如何呢?以下是雅各的一段話:「您可曾看見,他們向我問起消息的時候,流露出甚麼樣的目光?沒有看過嗎?您可知道,他們是多麼需要好消息?您知道嗎?」

活下去的希望

雅各最初說謊(如擁有收音機),是為了令人相信自己,不過之後他選擇延續謊言,千方百計令人相信收音機存在,以及編造各種虛假消息,全為了令同胞心存希望。小說中最動人的一段,是雅各為了女孩麗娜,假扮演講、說故事、演奏。如果只用對錯二分,說謊當然是錯,但整部小說裡,讀者肯定見到雅各不是奸惡之徒,為自身利益說謊;反而他為了燃點同胞對生存的盼望而費盡心思,自己亦承受各種心靈上的重擔。

《說謊者雅各》要探討的,不是說謊是否道德的問題,而是在絕望的生活裡,各人如何抓緊生存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氣。在極度絕望的年代,在我們一貫熟悉的原則上,可能還要加多一重生命的考量。如何在信仰原則和倫理實踐之間取得平衡,或許就是我們要馬上閱讀、開始思考的理由。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我為何閱讀

文/黃劉雅璧
steward@ccmhk.org.hk

  「中信」最近出版了一本免費贈閱的好書《閱旅靈程讀書樂》,還邀請作者為同工舉辦了一次閱讀工作坊。此舉驅使我問自己:「我為何閱讀?是甚麼推動我踏上閱旅呢?」 

日子險惡 更要閱讀
  因為現在的日子充滿險惡,我要有智慧地充分利用時間,不做糊塗人,要知曉主的旨意(參弗五16-17,AMP、《呂》)因此,我閱讀。

  更認真地閱讀聖經,是必然的。但要把聖經的教導應用到這險惡的時代,還得閱讀對應時代的屬靈好書。閱讀、思考,咀嚼、消化,好吸收養分,得着啟發,才能在黑暗中活得真誠。

繼續閱讀

如果我們要消弭壓迫

文/若瞳

  社會上充滿壓迫,我們有時會疑問,這些限制從何而來,是甚麼令人活在困苦中?細讀童妮.摩里森的《最藍的眼睛》,或可啟發我們找到一些線索。

  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是美國非洲裔女作家,為 1993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她亦曾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普立茲獎等多個獎項,2012 年更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最藍的眼睛》是她首部長篇小說。

  《最藍的眼睛》絕對是一個悲劇故事。背景是 1941 年、充滿種族歧視的年代,主角女孩琵可拉生活於美國黑人家庭,琵可拉母親嫌棄女兒的外貌,認為她長大後不會漂亮,而琵可拉自己也希望得到一對藍眼睛,誤以為這樣就可讓自己擺脫痛苦的命運。作品裏不同角色都在展示種種扭曲的價值觀和生活:母親以在白人家中工作為傲、父親酒後強暴女兒、同學譏笑琵可拉父親的膚色、騙子牧師欺騙琵可拉去殺狗。

觀念被灌輸的途徑
  悲劇背後,值得我們細心思考的是,到底故事裏白人至上的文化如何傳播。我們至少可以見到幾個途徑。

  首先是教學。作品開始時一段重複的文字,是有關名為《迪克和珍》(Dick and Jane)的讀本,內容主要是白人中產家庭幸福快樂的生活:一棟漂亮的房子,住了爸爸、媽媽、迪克和珍。作者將這個美國白人生活的「樣板」放在最前,對照出琵可拉的悲慘。

  其次是娛樂。書中這樣描述琵可拉的媽媽:「接受了電影的教育後,她再也無法不將自己平日所見的每張臉孔用絕對之美的標尺加以歸類,這標尺是她從銀幕全盤吸收來的……電影其實只能提供一種簡單的快樂,但她卻從中學到要愛甚麼恨甚麼。」透過電影,她被濡染了一種扭曲的美醜觀念。

  第三是人。故事中不論是琵可拉的同學、抑或糖果店老闆,都以語言(唱歌)和行動(沉默)來表達對黑人的厭惡和譏弄。

  透過這些不同途徑,社會上形成一種文化氛圍,一種對善惡美醜的價值觀,在有形無形之間影響着各人的生命和選擇。為此,琵可拉希望得到藍眼睛,追尋白人的「美」,離開黑人的「醜」,藉此逃離現實的痛苦。

藉聖經迎擊扭曲價值
  今天我們所身處的社會,壓迫仍在,痛苦仍存。身為基督徒,我們除了傳福音,同時亦應多認識、了解我們正處於一場文化爭戰。文化可能告訴我們:窮人沒有價值、賺錢至上、談愛心就可以漠視別人等等。

  面對各種扭曲的觀念、價值和思潮的衝擊,基督徒最重要是回到聖經,回到上帝創造人類的心意。惟有在那裏,我們才可找到如何看待生命的方向。只有愛心,並不足夠,我們還需要努力學習和踐行聖經所教導、天國的價值觀。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書店裏的人生

文/若瞳

  近年市面上多了好些介紹書店的書籍,內容橫跨台灣日本,甚至世界各地;大都美輪美奐,屬「打卡」勝地。近期自己亦讀了一本有關書店的著作,此書倒非書店介紹,其趣味在於書店日常的內容刻劃,雖未見太多經營書店的浪漫,反而堆滿兩位店員(即作者)艱苦經營的汗血點滴,教我讀來津津有味。

書香汗味雜陳的故事
  書名《店量人生》,「店量」諧音「掂量」,作者在序中自言是估計重量之意。我閱讀時聯想,或也可指一個店舖份量的人生。作者軒和涵,是兩位文藝青年,既愛書也會寫作,閒暇時會和同事品茶,在他們眼中的書店故事,會否多添一份文藝和浪漫氣質?

  答案是:不會。書中描述,書店雖是城市綠洲,許多生命在此交流。惟要經營這綠洲卻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平日整頓書架,彎腰補貨,苦惱怎樣佈置「豬肉檯」,令每本書都有機會曝光,都是書店日常。

  因書店位處唐樓,店員要大汗淋漓,將沉甸甸的書箱搬上搬落,隔着書頁也幾乎聞到汗味,實在不太浪漫。另外書店時有老鼠,甚至走出店面,幸好客人渾然不覺。這些已算輕易。

  書裏有一篇〈唐樓裏的水舞間〉提到雨水倒灌:「同事傳來的短訊,說繪本館嚴重水浸。從他傳來的照片看來,收銀櫃台附近的地面又有水,而且比之前更大灘;但最嚴重的,卻是後門外面的露台,水浸得有幾厘米高。經了解後發現,原來是露台的渠口淤塞,令雨水倒灌,浸得滿滿的。」

  若期望讀到書店奇遇,亦不會失望:「有個男客人每次上來都會站在『生死教育』書架前逗留很久。有一次購書後,他突然說:『很欣賞你們的主題分類,很集中,可以很容易就找到關於死亡的繪本。』我很好奇,為甚麼他對生死繪本情有獨鍾?『因為我是做殯儀的。』」繪本真的只適合孩子嗎?都是錯覺吧。

與人與神會遇交流
  常說書寫與閱讀是作者和讀者的交會,其實書店也是個充滿生命交流的特殊場景。讀者帶着不同的期待進進出出,在書店中尋找適合的讀物,或是為增進知識自我裝備、為在紛擾的環境中尋找出路覓一扇窗、想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又或想在看似孩童的讀物內瞥見煩囂中的童真。而這些生命之間,還有店員們血汗心思建立的平台,妥善分類用心陳列的書。

  若然是基督教書店,當中的相遇就更豐富:有讀者、有作者、有店員,更有上帝。書業的大家同樣是奉獻生命,彼此盡心在城市裏撐起心靈交流、與神相遇的空間,但願信徒們多珍惜從事出版業的基督教機構。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本文原載於《傳》雙月刊(總第172期)

與歷史連結的方式

文/若瞳

小時候的我們大都活於自己的世界,長大了看新聞、走在街頭上,方覺置身在時代的洪流中。是浪頭推着腳步,還是我們可改變流水的方向?人有能力改變文化和制度嗎?往往是我們心底的疑問。近讀薩爾曼.魯西迪的《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感受尤為強烈。

印度裔英國文學家艾哈邁德.薩爾曼.魯西迪爵士(Sir Ahmed Salman Rushdie)於1947年生於英屬印度孟買,十四歲移居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他的作品有強烈的魔幻寫實主義特色,《午夜之子》是其第二部小說,並獲1981 年布克獎。

《午夜之子》故事環繞男主角撒利姆短暫的一生。他在印度獨立的神聖時刻誕生,生活型態成為印度人的鏡子。讀者可從他身上發生的大小事,側看印度獨立後的歷史。

難敵歷史洪流的失落

撒利姆和其他在印度獨立晚上出生的「午夜之子」,各擁不同的超能力。撒利姆懂得使用心靈感應,深信自己和其他午夜之子有能力改變國家,甚至組成了「午夜之子聯盟」。可惜聯盟因他的身世之謎,以及外來的攻擊而分崩離析;所有午夜之子的成員最後更慘被傷害,失去他們的超能力。

整篇作品以撒利姆回顧自己一生的視角寫成。如果撒利姆本身就是獨立後、新生印度的反映,那麼他所遭遇到的種種不幸:受傷、被放逐、失去自我和記憶,還有最後整個身體破裂,都暗示了印度並沒因獨立而重生。相反,她經歷更多的是困難和苦痛,由始至終都沒有和平與安定,時刻充滿戰爭和迷失。

《午夜之子》不是一部容易閱讀的作品,全書充滿大量歷史、神話、文化、寓言等元素,活脫是一部印度的現代史。另外,書中有很多魔幻元素,例如午夜之子擁有各種神奇力量,這些力量都和故事的推進有關。而作者將個人和歷史扭結在一起,讓讀者思考和感受兩者之間的關連。

回到現實,我們都沒有心靈感應之類的超能力,單憑個人微小的力量,實在難言足以改變歷史的洪流。我們可能會像主角撒利姆一樣,看見制度和文化的黑暗,曾經掙扎卻沒成果,在絕望之時只想遠離、逃避世界。

在黑暗中化身微光

然而,跟故事裏的主角不同的是,我們信仰的上帝不只是個人的主,同樣還是世界和歷史的主宰。而就是這樣的一位的上帝,祂呼召我們,在現今的世代裏持守真道,活出信仰的真諦和價值觀;或許在周遭的黑暗中化身微光,就是我們基督徒與歷史連結的方式。

「我們必須信靠上帝的美善,縱然我們看見周圍的苦難與不公義;然而我們尚在世間的時候,卻必須竭盡所能去予以救助。」(楊腓力,《靈魂倖存者》)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71期)

疫情中思考消費

文/若瞳

  疫情持續已逾一年,各行業均受影響,消費市道持續下跌。對於一向熱衷消費的香港人,甚至信徒,這是一次停下來,細心思考消費如何影響生活的機會。香港浸會大學講師駱頴佳所著的《情感資本主義:從情感獨裁到情感救贖》,正好提供一點啟迪。

  書中提到,消費和資本主義的關係難以分割:「資本家要擴張新的地區就得先改變該地方的原有意義、感覺及欲望流動的方式,並重新為這地方制碼,將之改變為叫人滿足消費欲望的地方,譬如定一個叫人產生欲望的名字,一個令人產生消費欲望的消費空間,從而重新將該地方劃/建構/符號化成只容納消費欲望的地區。」(47 頁)

沉迷消費令人失自由
  我們可有發覺這城愈來愈多商場,名字也更新奇,顧客走進購物空間,感受箇中氣氛,盡情享受購物體驗;然而,愈是消費我們愈感勞累。「情感消費並沒有真正把我們的精神狀態舒緩下來,也沒真正給人帶來解放性的快樂與自由。因消費衍生過度消費,而這種消費是非自由的、強迫性的,跟工作一樣都是不自由的。問題不在於享樂,而是工作與享樂(消費)在力必多經濟下,只是一種互相協調甚或是『勾結』的活動,目的都是要操控人的精神狀態,方便他們適應與支撐資本主義的運作。」(68 頁)

  為了能更多購物,享受消費的愉悅,我們必須更努力工作、出賣勞力、知識、精神,甚至情感:「情感資本主義社會是需要我們的情感去配合/適應資本主義的運作,當中特別需要兩種精神操作技術。第一種是控制情緒的『禁欲式』精神操作技術,確保有效率地好好完成工作或休息,配合持續的工作;第二則是『縱欲式』精神操作技術,驅使人進行無盡的感覺消費。」(69 頁)

  從事服務業的朋友,應體驗過即使心情如何不佳,仍要對客人眉開眼笑的困難。「在情感資本主義的世界裡,一個講求自我身體及情感更多管理的職場世界裡,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可成為一種有助仕途的優勢及資本。」(64頁)

以信仰眼光審視文化
  既要在工作場所控制情緒,又要在消費場所發洩情緒,我們的心靈從不如自己所想般自由。有趣的是,我們若不努力工作,不努力消費,似乎就與主流文化格格不入,或會漸被邊緣化,不被社會接受。

  如何解困?讀者可在書中尋;當然,答案絕非一人或一本書可窮盡。重要的是我們帶著信仰的眼光,重新審視世界和文化,繼而帶來改變。唯願上帝在各人心中動工,讓信徒在疫情後,不再沉浸於過度消費的泥沼裡。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70期)

各有所長

文/林顏寶珠

他會的,我不會
  森林裡一年一度的才藝表演大賽快到了。動物們都忙於準備參賽,可是小企鵝卻想不到自己能表演甚麼?(封面﹝註﹞)牠的好朋友紛紛幫忙想辦法,嘗試以自己的看家本領傳授給牠,可是小企鵝怎也學不來!最後,小企鵝沒有參加比賽,改為幫忙籌備比賽的工作。

  在小企鵝的統籌下,開幕典禮、來賓致詞、樂團演唱,以致比賽流程都十分順暢,所有動物都很盡興。小企鵝的四個好朋友都獲獎了!當所有動物都在慶祝時,小企鵝卻獨個兒在雪地裡慢慢地步行回家(圖一)。

我有的,他沒有
  小企鵝默默離開,四個好朋友於是想方設法:怎樣才能令牠高興呢?最後牠們決定辦一個派對來感謝小企鵝籌辦比賽的辛勞。雖然大夥兒很努力去做,可是只懂七手八腳地蠻幹,效果依然差強人意!最終兔子覺得還是小企鵝籌辦得好(圖二上)。這時,小企鵝發現,牠要的不是獎盃,而是一支電話(圖二下)。於是牠馬上又辦了一個很棒的派對!

肢體不同,身體一個
  在教會中,各人都有不同的參與或事奉,可卻並非所有人都是閃亮的星星。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論及恩賜的時候指出,各人的恩賜不同,就如身體只有一個,肢體則各有不同(參林前十二章)。筆者的小手指曾經受傷,平常不覺它有甚麼特別用途,當要扭緊毛巾時方知沒有了它多不方便!

  想想看,弟兄姊妹個性不一,恩賜各異,有些人擁有的強項,人人皆羨慕;有些人隱身幕後,卻缺他不可。如果每個人都是領袖,誰是士兵呢?重要的是如保羅所說:「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林前十二4-6)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註:艾力克斯.拉提蒙著。艾力克斯.拉提蒙圖。黃又青譯。 《企鵝到底會什麼?》。台北:阿拉布教育文化,2019。

(本文插圖取自《企鵝到底會什麼?》,蒙阿拉布教育文化允許使用。)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4期)

「中信 Light App」停止服務

請注意:「中信 Light App」將於 2020 年 8 月 31 日停止服務,不便之處請見諒!

網誌「傳書」及「中信月刊」的文章分享則不受影響。

歡迎瀏覽官方網頁 (https://www.ccmhk.org.hk)、追蹤香港中信 FacebookInstagram 的帖文分享,了解我們的發展動向。

感謝大家一直的支持!

哀哭的人在哪裡?

CP1600011

文/林仲明

冷漠的村民
《淹水了》註雖以「山谷中央有個小村莊」作序幕,然而讀者卻在那跨頁圖畫中,明顯見到一間房屋孤零零地建在山頂上(圖一),為故事結局埋下線索伏筆。

CP1600011_02

當作者開始講述這山谷村莊的故事時,細緻描述了村民的自私冷漠。跟著下雨了,起初雨勢並不算大,村民以為這場雨很快便會停下,於是「大家都努力去適應這樣的天氣」;然而隨著時間過去,雨不僅沒停下,還愈下愈大,整個村莊都淹滿了水

第一次團結
當小野兔嚐了點雨水後,覺得奇怪:怎麽雨水像淚水般鹹鹹的?於是決定召開村民大會,決議一起尋找雨水的源頭。他們一起穿越荊棘森林、爬上懸崖、穿越瀑布、還喚醒了山的守護神——冰巨人。終於,他們找到雨水的源頭,原來是山頂上的屋主,他就是麻煩製造者!這發現徹底改變了村民日後的生活。

當村民找到屋主時,本可義正詞嚴地教訓他,叫他不要再哭,但當聆聽過其傷痛後,對他的孤單身同感受,眾人竟決意留在山上陪伴屋主,作他的鄰舍。當屋主有了愛的關顧後,轉悲為喜,停止號淘大哭,災禍就此化解。而村民們搬到山上與屋主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在現實世界,到處滿是需要幫助的人,就看我們有沒有「看見」而已!筆者認為上帝早已把「哀哭的人」安放在我們四周,並吩咐我們踐行祂的道。

擔代別人的軟弱
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15節鼓勵我們:「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願主賜我們智慧,當與正面對不同生活處境的人相處時,盡可能分享分擔他們的喜與憂。

當我們遇到哀傷的人,最佳的相處之道或就是用心聆聽,不用在他面前不停規勸。深願我們都能學習彼此同心,體恤肢體的軟弱:「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羅十二16)。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註:安娜.阿芭莉絲歐.卡達菈著。安娜.阿芭莉絲歐.卡達菈圖。鐘莉方譯。《淹水了》。台北:東方出版社,2018。
本文之繪本插圖取自《淹水了》,蒙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允許使用。

看見城巿

ccmFB_CP160_20190820

文/若

生活在香港這城市,會否有種無力感,尤其在我們面對種種問題時?電視劇的對白「The city is dying」成為金句,那些漸逝的東西,可怎樣辨認?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的著作《看不見的城市》或可幫助我們。

似真幻的真實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生於古巴,其作品充滿奇想、寓言和遊戲性,具童話和騎士文學的特質,知名著作有《看不見的城市》、《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等。今次我想集中分享閱讀此書時的感受。

在《看不見的城市》一書中,作者透過生活在古代、東西相距的馬可波羅和成吉思汗的對話,述說著形形式式的城市。「摩天高樓的尖頂」、「飛艇,浮在城市的尖塔之間」等疑幻似真的描述,呈現出幻想的城市;然而,它們雖非真的存在,但其特質和世上古往今來的城市一樣無比真實。以下介紹書中幾個城市:

美拉尼亞(Melania

書中形容這充滿對話的城市:「對話的參與者一個接一個死去,將來會接替他們位置的人也同時一一誕生…若你持續觀察這廣場,可聽到對話如何從這一幕轉變到另一幕,可是美拉尼亞居民壽命太短,無法理解這些轉變。」

城市不就是這樣嗎?像是一段連綿不斷的對話,但市民似無法知道它如何轉變

西西利亞(Cecilia

城市不斷延伸,甚至覆蓋了附近的郊野。

西西利亞外原本有個牧人,他的羊在野外食草。數十年過去,他對外來的訪客說:「每地方都混在一塊了…我的山羊在安全島上,認出了這些草。」

西朵拉(Theodora

「一個接一個,不能和城市共存的物種,都必須屈服,然後消滅。」西朵拉就是一個千方百計將所有入侵居民生活的動物或昆蟲殺盡的城市。

到底是們侵襲人類,還是人們霸佔了們的居所?

小結

從今日的情況來看,「城市」已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們都似已無法逃離。「無論你從這城市出發走了多遠,你只是從一個地獄邊緣走向另一邊緣。」有趣的是,作者用「地獄邊緣」來形容——並不是地獄,但那種糜爛、頹廢、荒涼所去不遠。

 

身為基督徒,若看見這些破敗可怎樣?作者在書中最後的一段話,值得深思:

 

「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逃離,不再受苦痛折磨。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較危險,且需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甚麼人及甚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他們繼續存活,給他們空間。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末世的畫像

WP_CP157_20190313

現代人對「末世」這詞應不陌生,因不少電影及電視劇均以此為主題,而這些故事展現的未來世界並不討好,往往充滿各種破敗和失落。作者繪畫未來,同時展現對世界發展的預想、盼望和恐懼。這些想像在瑪格麗特.愛伍(Margaret Atwood)的《末世男女》中也可找到。

瑪格麗特.愛伍於 1939 年生於加拿大渥太華,是位多產的詩人、小說家、文學評論家、女權主義者、社會活動家。她是布克獎與亞.克拉克獎得主,七次入圍加拿大總督獎並獲獎兩次,是當代最受尊崇的小說家之

 

破敗危險的未來

《末世男女》的故事由倒敘開始,讀者翻開書頁便馬上進入一個陌生世界,每角落既原始又破敗,甚至充滿危險。

 

雖說是未來世界,卻令人難以置信,因主角雪人(吉米)要把握下雨時洗澡,沒有任何代步工具。然而,隨著故事推進,讀者見到各種古怪的科技產品:器官豬、狗狼、浣發綠光的兔子等,全是基因改造動物。另外,食物同樣稀奇,如只得 20% 真魚肉的「特製魚柳」、無肉合成香腸,那是「真正的日本牛肉,像鑽石一樣稀罕」的世界。

 

以上種種科技或令人覺得有趣,但身處其中的人其實時刻誠惶誠恐,因世界充斥各種病毒可將人溶化,天氣變得不再適合人居住,更別說農業耕作。

 

除了自然災害,還有人禍:商人透過藥物和製造病毒謀利、各種色情事業泛濫。

 

也許,正因這些破敗,雪人的朋友克雷科才會密謀讓病毒擴散至全世界,摧毀所有生命,只留下吉米和他創造的克雷科人,令世界重新開始。

 

未來想像影響今天

現實世界中的科技發展會變成甚麼模樣,還須日後揭曉,惟虛構故事中的種種幻想,不少已實現了,如基因改造動物、沒有肉的「肉食」、超級病毒和氣候變異。《末世男女》初版發行於 2003 年,作者展現未來的想像,那荒涼破落的世界會否實現?我們不得而知,但「末日鐘」(Doomsday Clock)的指針距離子夜已愈來愈近了。

 

現實確令人喪氣,因太多問題積重難返,歷史像是一片廢墟,由此導引的未來似不值得嚮往。

 

面對未來的威脅,有人可能意興闌珊、有人或感絕望、有人不信、有人及時行樂。不論哪種反應,對未來的想像影響今天的行動是肯定的,若完全失去盼望,自也不會有改變世界的期待和動力。

 

肯定美善改變未來

 

在真切認清世界的荒涼後,我們還有能力想像美好、肯定美好、追尋美好嗎?

 

這或許是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因上帝將創造的美好世界交予我們管理,我們有否因信仰的緣故去探求看清世界,繼而付諸行動,努力令其變得美善?

 

 

雲淡風輕

WP_CP157_20190219_V2

文/林顏寶珠

 

奇怪的樹

 

一月,《金錢樹》女主角麥小姐發現她的庭園中有個怪模怪樣的東西。

 

三月,她看見一棵樣子奇特的樹長在庭園中。

 

五月,她發現這棵樹上的葉子一點都不像葉子形狀,順勢摘下葉子送給鄰居的小孩。

 

到六月時,鄰居小孩的父母紛紛來到麥小姐的庭園,表情尷尬地向她請求看看那棵樹,而她還請他們摘些樹葉回家。

 

日子過去,到中秋節晚上,麥小姐動物時,看見那棵樹的四周滿布瘋狂的人群,大家在樹幹上爬上爬下,懷中塞滿樹葉!

 

直到十二月,大雪紛飛,麥小姐和鄰居的男孩合力砍倒那棵樹。

 

這個隆冬,她有足夠的木柴作燃料了。她送給每男孩一條自己做的麵包、罐草莓果醬和一束乾花後,走回暖的壁爐旁,臉上泛起微笑。

 

心無旁

 

一年,就是這樣悠悠而逝。

 

由一月到十二月,雖然麥小姐發現庭園中有一棵「搖錢樹」,對她來說,那只是一棵樹,但對周遭的人來說,卻是不勞而獲的金錢樹。她的臉上一直保持心無旁的表情,整年就按著她本來的生活步調悠然而過。

 

最後,這棵樹成為她度過隆冬的燃料。

 

麥小姐對待眼前的金錢誘惑,正如保羅所說:「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8

 

這種視錢財為糞土的態度如此雲淡風輕,為甚麼?

 

對麥小姐來說,生活就是按著季節摘櫻桃,做櫻桃汁、餵養家中的動物、做麵包、閱讀心愛的書籍,這一切對她來說已經足夠。她的生活正好演繹「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8這句出自保羅的經文。

 

觀察保羅一生,雖多受苦難,心卻充滿喜樂,一如他所言「敬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六6。無論面對生活何種景況,他卻表明:「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11

 

綜合而言,保羅以他的一生明證他在腓立比所說的,他已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知足。求主幫助我們面對金錢物欲的引誘時,能有保羅的態度,就不會被金錢牽著走。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釋:拉.史都華著。大衛.司摩圖。劉清彥譯。《金錢樹》。台北:道聲出版社,2007

 

 

當現實比故事更荒誕

wp_cp156_20190115

文/若

 

文學,有時予人風花雪月、不著邊際、與現實生活無涉感。實在,文學不但貼近生活,且有助讀者理解現實;畢竟,現實生活有時比文學作品的內容更荒誕。

 

在文學分類中,有一門報導文學,兼具記實和文學創作的特質:既記錄事實,又有作者主觀的鋪陳編敘,讓讀者透過作者視角了解事件,《唐山大地震》即屬一例。而若報導的事件超越尋常理解範圍,書中文字會展現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世界,似乎脫離我們的常識。想說的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作品《車諾比的悲鳴》。

 

核事故超常識範圍

 

顧名思義,這作品是記錄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前稱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其實離我們生活不遠,香港鄰近地區亦建有,只是我們或想像不到核事故對生活及世界的影響,因這已超越我們的認知範圍。

 

到了那裡,你發現自己置身於怪誕的世界,像是世界末日遇上石器時代。對我來說又更清晰,更赤裸。我們在反應爐二十公里外的森林搭帳篷,就像被徵召接受軍事訓練的游擊隊…他們不是給我們機關槍,而是鏟子,我們掩埋垃圾堆和菜園。村裡的婦女盯著我們,在胸前劃十字架。我們戴著手套和防毒面具,穿著手術袍,艷陽高照,我們像惡魔般出現在他們的院子,他們不明白我們為甚麼要埋他們的菜園,撕碎看起來很尋常的大蒜和白菜。老婦人邊劃十字邊問我們:『年輕人,這是怎麼回事,世界末日了嗎?』」(《車》,121 頁)

 

荒誕呈現真實

 

透過訪問當地居民,作者呈現了當時事發後的詭異氣氛,沒人能說出事件的來龍去脈。要真正知道輻射對人的影響,可能要等數年,甚至數十年;不單當時參與者受影響,連孩子也不例外。

 

「我們開始思考這件事大概是三年後,其中一個傢伙病了,然後又一個,有人死了,另一個發瘋自殺。」(《車》,99 頁)

 

「我把帽子送給我的小兒子,因為他真的很想要,他無時無刻都戴著那帽子。兩年後,他們診斷出他長了腦瘤。」(《車》,100 頁)

 

「她出生時不是嬰兒,而是一個小袋子,除了眼睛以外,沒有任何開口…簡單地說,就是沒有尿尿的地方,沒有屁股,只有一個腎。」(《車》,114 頁)

 

察看角落的傷痛

 

自問對驚嚇作品並不抗拒,可是細閱書中描述,頭皮仍不禁發麻,倒胃欲嘔因心知書中所記,不是想像,而是超現實的場景述說著真現實的世界,不必任何影像輔助,畫面已鮮明活現。

 

「我們真的了解現實嗎?」

 

有時不禁撫心自問,都市人會否活在太平繁榮的圈中,對外間苦痛毫不察覺,全不在乎?

 

而文學作品往往帶給我們另一個視野,察看世界其他角落的傷痛。

 

 

人生百態怎樣看

WP_CP155_20181128

文/若

喜愛文學的常會向友人推閱讀的好處,其中一個是讓讀者看到人生百態,從而學習待人處事。然而,洋洋灑灑數十萬言的文學巨著常令部分人望而生畏,這也是人之常情。長篇小說如一座大山,讓人從高處俯眾生;

 

不過,短小精悍、刻劃人物出色的短篇小說,亦有其魅力,帶領讀者從另一角度省視人生,莫泊桑的〈羊脂球〉就是一例。

 

享有「短篇小說之王」美譽的法國作家莫泊桑,1873 年起跟隨福樓拜學習創作,作品以短篇小說為主,數年後推出名作〈羊脂球〉。

 

面對困境時的人性

〈羊脂球〉厲害之處,是寫出一個時代裡,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面對困境和自處。

內容發生在普法戰爭期間,羊脂球這妓女和一些信奉天主教的上流社會貴族、商人及修女等,同乘一輛馬車時途中發生的故事。

起初大家並不喜歡羊脂球,私下對她頗有微言。不過當各人因匆忙上路忘記攜帶食物而飢腸轆轆時,惟獨羊脂球拿出盛滿食物的提籃願跟各人分享。最初大家尚堅持不願跟她接觸,但在飢餓驅使下,終接受羊脂球的好意,並在旅程中有說有笑,成為旅伴。

故事的高潮是他們被普魯士軍官攔截,更威脅要和羊脂球「睡覺」,否則全不放行。大家起初聽到這條件時都義憤填膺,可不到數日已先後改變態度,連女士也向羊脂球施壓;他們又列舉古代為國獻身的女性試圖說服羊脂球;最後的「規勸」由伯爵說出:「這種獻殷勤的事情原是你在生活中常常遇見的,而你現在卻不願接受,寧願讓我們滯留在這兒。」

 

終於,羊脂球妥協了。

 

故事的結局是羊脂球的悲慘下場。

 

她和旅伴再次同坐於車廂時,大家對她的「潔」毫不避忌地流露嫌惡。可憐的羊脂球和踏上旅程時相比,不僅仍是孤單一人,還失去了她的食物和堅持。

 

面對生命的劣根性

情節很是簡單,惟讀者可在描述角色的對白和行動間,感受到他們微妙的心態轉變;而訊息的表達毫不含糊,故事雖發生在戰亂期間,但作者呈現的其實是日常生活的縮影:

 

即使同是天涯淪落人,有些人的劣根性始終沒變;面對困境時的自欺欺人讓真面目顯露,偽善的深處是以自身利益為先、輕看似不及自己的實在是忽略別人的高貴處及對自身陰暗面的視而不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會遇上類似難題,應怎樣自處?作者並沒為困境提供出路,讀者需自行尋索。對基督徒來說,尋找出路或不困難,畢竟信仰的「標準答案」多的是;

 

更需深思的會否是我們能否認清生命的問題所在?

 

文學作品的作者早已透過文字帶領讀者重新審視生活的不同處境,我們有否認清自己的真像?

 

 

禮物

WP_CP155_20181105

文/林顏寶珠

 

沒有禮物的小孩

從前,一個村子裡住了五個孤兒,國王知道後要收養他們。他們當然十分高興。村民沒有見過國王,卻認為國王一定喜歡能給他好印象的人,所以建議這些孩子準備禮物給國王,以得到他的讚賞。年長的四個孩子各有所長:雕刻、畫畫、唱歌、好學,各人忙著準備,

 

只有最小的妹妹輕托腮子,她知道自己甚麼都不懂,只是一個小馬

 

小妹妹也想送禮物給國王,於是向四個兄求助,最終卻被他們一一拒絕,只見她懷著失望的心情步出家門。她只好回去城門邊繼續照顧牲畜,這時來了一個從外地來的商人,小妹妹見他有點累,便請他坐在牆邊的長椅上休息。商人醒過來時,只見她靜靜地坐在旁邊注視自己。

 

原來商人來到村子是要找人,可是這些人都十分忙碌,無暇照應他

 

於是他再回到小妹妹身旁,這時她才恍然大悟:他就是國王啊!國王並沒有因她沒送禮物而不高興,反而對她說:

 

「你已把最好的禮物給我了——你的心、你的善良、你的時間,還有你的愛。你當然可以作我的孩子。我就是愛你本來的樣子。」

 

神要的是…

 

送禮物是費心思的事情,你一定要了解對方喜歡甚麼。

 

神究竟喜歡甚麼呢?

 

我們總想把自己的才能獻給,於是花很多力氣作工,就像那四兄一樣,可是當國王找他們的時候,他們卻不知道國王已來了!

沒有才能的小妹妹,卻在國王身旁陪伴,跟他聊天,聽他說話。國王收養孩子是因為他們不像大人般一心想討好他。

 

主耶穌曾說:「……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可十15

孩子單純的心,是神最喜悅的!

 

我們整日勞碌作工服侍神,但耶穌基督在馬大家作客時卻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十41-42坐在耶穌基督身旁的馬利亞就像坐在國王身旁的小妹妹,只想聽耶穌說話,而耶穌也希望大家聽說話。

 

耶穌說:「不可少的只有一件」,我們聽到嗎?

 

如果我們立定心志,養成每天與見面聊天的習慣,恐怕這個福分會被奪去!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釋:陸可鐸著。馬第尼斯圖。郭恩惠譯。《愛你本來的樣子》。台北:道聲出版社,2001

 

 

神的呼喚

WP_CP154_20180927

林仲明

 

基督徒初信主時的屬靈生命滿有朝氣,也是天父所喜悅的但隨著信主年日增加,對信仰不再感新鮮,每週回教會崇拜好像例行公事,陷入「有敬的外貌,卻背了敬的實意」(提後三5 上)的危機。

 

單純愛慕的心

 《心裡的音符》1故事主角羅奇是個滿有音樂天賦的小孩,他「很喜歡他聽到的每聲音」,及至長大,能踩到鋼琴的延音踏板,使「音符不斷流動」。

 

他發覺音符可以「調合在一起」,像調合水彩顏料,能奏出美妙音韻。

 

他彈奏鋼琴的天賦引起父親關注,決定聘請老師給兒子教授琴技。老師教他把創造出來的聲音全寫下,他也很努力學習,並能清脆又準確地彈奏很多熟悉的曲子。

 

他開始彈奏有名的樂章後,卻與他起初創造出的聲音「漸行漸遠」。

 

一天,他的父親發現屋子裡靜悄悄的,不再聽到兒子的琴聲(圖一)。羅奇由最初為自己彈奏,變成為別人彈奏。原本熱愛鋼琴的心消退了,合上琴蓋,自此不再接觸鋼琴。

CP154000872dpiB

(圖一)

 

過了多年,羅奇長大了,搬離家中,忙著為事業打拼,

 

再沒理會彈琴的事。

 

父親的要求

羅奇的父親病了,將他喚了回來,想聽他彈奏一曲(圖二),可是,任憑羅奇多麼努力彈奏,父親總是說:「不是,不是這首…

 

父親鍥而不捨的要求,喚醒了羅奇睡的心思,

 

至終尋回他那蘊藏心底、原創的音符——從前發自內心隨意彈奏的曲子。心裡的音符又重回他的身邊,透過琴聲在父子間傳遞,情感彼此融和昇華。

CP154000872dpiC

(圖二)

 

喚醒睡的靈

耶穌對前來打水的撒馬利亞婦人說:神是個靈,所以拜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約四24)雖然我們也常禱告讀經,卻少了當初渴慕的心。漸漸地,聖經知識縱然多了,教會服侍也繁忙起來,禱告生活卻變成例行公事、功能化。

 

更甚的是,希望得到神的幫助時才起勁地禱告,沒空時就敷衍著跟神禱告幾句,甚至不禱告。

 

現代人整天都被各種噪音環繞著,要安靜聆聽神的聲音,須學習進入內室,敞開心靈隨時聆聽。筆者靈修時會輔以詩歌默想,好的詩歌能引導心靈平靜,從中學習親近神。

 

神就像故事中的慈父,主動向我們發出要求,只要我們願意開放自己,必能像羅奇一樣,聽到神的聲音。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盼望我們能在繁忙的生活步伐中停下來,傾聽聖靈微小的呼喚,讓心靈回歸初信時對神的愛。牢牢抓住當初那份內心對神的情意,在現實困境裡重新得力,找到明確路向繼續前進。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心裡的音符》封面

註釋:
彼得.雷諾茲著。彼得.雷諾茲圖。柯倩華譯。《心裡的音符》。台北:維京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16。

 

 

城堡中的上帝

WP_CP154_20180821

文/若瞳

有時跟基督徒談及閱讀,對方多表示要讀屬靈書籍,好像其他書籍未能讓讀者看到信仰、思考信仰。

其實,我們不難在文學作品中發現許多關於信仰的尋問,如上帝在哪兒、人與上帝的關係等。讀者不單可從中審視信仰,亦可反思自己對上帝的認識;即使如卡夫卡所著《城堡》這類看來艱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作品亦是一例。

 

故事情節詭奇

作者透過《城堡》主角K的目光,刻意將城堡和教堂拉上關係:「他在思緒中把家鄉教堂的那座塔拿來和上方那座塔相比較。」既然城堡與教堂相關,讀者閱讀時自不可將它當作一般的權力機構。書中的城堡確有很多類似極權政府的特點,就如決定一個人的身分,而人民每提到與城堡相關的事情,總有一套特定說辭。不可忽略的是,城堡的神祕面紗,故事到最後也沒有揭開,幾個書中要角如伯爵,感覺遙不可及,管家克拉姆也是虛無縹緲,秘書的說話更是玄之又玄……

面對這樣的城堡和村莊,K永遠是一名外來者。雖然渴望留在村莊生活,但他始終無法取得土地測量員身分。

若城堡所代表的不只是權力機構,而是教堂和其代表的信仰,K的故事就是在詰問人生意義、尋求上帝。可惜他一直沒有成功,未能從城堡取得任何確實答案。

 

引發信仰思考

故事的結局沒有完成,相傳非因作者來不及寫,而是未有動筆;或者他也是在探尋過程之中?(作品是作者死後由其朋友整理出版)

 

K這種四處流浪、自覺是世界異類的狀況,可能是不少現代人的心靈寫照。

 

許多人,包括基督徒也認同卡夫卡筆下世界的失序和荒謬,甚至覺得上帝是那麼遙不可及、陌生和神祕。

「你覺得上帝和你的關係是遙遠,還是親密?」「你認為上帝在哪裡?」可能在不少基督徒心裡,仍然感到上帝是遙不可及,就像 K 永遠無法走進城堡一樣。

 

正如文首所言,對基督徒有幫助的作品,不一定是正襟危坐式的說教,告訴我們上帝是如何如何;能用創意誘發讀者興趣繼續發掘、理解並發現當中真理、引發進深思考、探究的作品,就是值得花時間閱讀的。因為文字如鏡子,讀者能從中審視作品的信仰理念,從而再察驗自己的信仰。

 

聖經已揭示上帝主動介入人和世界的歷史中;我們所敬拜的,絕非一位遙不可及、袖手旁觀、毫無情感的上帝。相反,祂是捨尊降世,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情感豐富,愛顧世人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