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創傷只是小異常

文/若瞳

  近年媒體愈來愈多教人面對創傷的方法,創傷這課題漸為人熟悉。一個人若受了身心創傷,可怎樣療癒?重遊舊地就可整理記憶和情感?痛苦可以比較嗎?這些問題很有價值,而閱讀艾加.凱磊(Etgar Keret)筆下的故事〈銀河系邊緣的小異常〉可有助思考。

  凱磊於1967年生於以色列,以撰寫短篇小說著名,〈銀河系邊緣的小異常〉收錄於同名的短篇集裏。這小異常有多「小」呢?用今天的說法,就是一位「奧客」要求一間遊戲場館,在公眾假期為他開門營業,情節以電郵方式推進。故事幾乎就這樣描述完畢,它真正讓讀者再三閱讀的,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各項細節。

互通電郵推進情節
  客人麥可向遊戲場館館長墨瑞發電郵,想安排母親某日到該處遊玩。不巧,當天是大屠殺紀念日,為了一同哀悼,場館不開放。麥可的回應是:「六百萬名猶太人慘遭殺害的同時,天體並未脫離自己的軌道運行。」

  讀者或覺客人的說法涼薄,館長也是這樣回答。殊不知,麥可的母親正是大屠殺倖存者,他要求場館開放,就是想帶母親去玩樂,藉此撫平傷痛。麥可甚至指責館長的決定,等於令「生還者連在這天想暫時放下慘痛的回憶都不行。」驟聽下道理似回到麥可那邊,而館長的回應是當日屬法定假期,場館開放與否需依法執行。

  若你以為爭論到此為止就錯了,麥可下一封電郵就利用「依法行事」大造文章,質疑大家可有從大屠殺的歷史汲取教訓。館長的反擊亦令讀者出乎意料,他舉出祖父同樣曾受政治迫害而逃難,並強調自己對麥可母親的遭遇感同身受。故事至此出現一個轉捩點,就是館長答應在紀念日接待麥可和他的母親。

  不過作者並未就此擱筆,而是讓麥可感謝館長的安排之餘,亦表達將政治迫害類比大屠殺的不滿。故事結局峰迴路轉,這裏先不說破,待大家自行發掘。即使沒說破結局,我們已可感受到作者帶領讀者,一層層切進問題核心:對傷痛的態度。

思考如何安慰傷痛
  這篇作品帶領讀者思考,面對內心充滿傷痛的人,我們該怎樣對待?身為基督徒,這絕對是一個大哉問。我們是要去安慰受傷的人,但做法莫衷一是,因為現實中每個人的情況千差萬別,即使在我們眼中只是小問題,惟在當事人的生命可能是撼動人生的大事。唯一可肯定的是,認識更多不同人的觀點,有助我們選取切合現實的做法。而作者凱磊透過一篇簡單作品,就展現了幾種不同想法。「與哀哭的人同哭」這類教導看似明確,要怎樣做到,箇中實在需要很多思考。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總179期(2022年10月號)

努力不一定成功

文/若瞳

  近年香港社會氣氛緊張,除了政治事件,一些根深蒂固的問題亦一直困擾各階層;其中之一無疑是貧富懸殊。貧窮人受壓迫、劏房生活環境不人道等新聞大家都耳熟能詳,多年來仍無法解決。

  我們或以為是扶貧政策失效,導致貧窮人得不到援助。有趣的是,即使社會制度裏存在援助機制,合資格人士也不想申領;主要原因是申領者會被標籤為不願自力更生。簡而言之,就是這經常聽到的話:綜援養懶人。這種推祟努力,個人為自己生命負責的論調,正是米高.桑德爾(Michael Sandel)在其著作《成功的反思》中討論的課題。

成功只關乎努力嗎

  桑德爾是舉世聞名的政治哲學家,其公開講課和著作(如《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為讀者帶來思考衝擊和啟發。

  「在美國,只要努力就能出人頭地。」作者在《成功的反思》中多次引用歷任美國總統的講話,展現努力和成功如何深印在美國文化中:美國夢的核心,就是只要努力,所有人都有機會成功。惟反過來說,若落入貧窮或失敗,就只能怪自己做錯決定或不努力所致。這種論調,相信香港人不會陌生。

  除以結果斷言一個人的努力與否和責任,書中還提出另一層更重要的思考:成功的人傾向認為自己值得擁有成功。背後的邏輯很簡單:社會賦予所有人平等機會,我努力,所以我成功。「在自由的社會中,我的收入及財富取決於我貢獻於社會的商品市場價值。但這個價值僅取決於供給與需求。它與我們德行或功績毫無相關,也無法反映我的道德應得(moral desert)。」

  我們常認定成功是努力的成果,卻忽略當中藏有的隨機元素。書中舉籃球明星為例,若是生於中世紀,肯定不會有現在的身價。努力,所以成功,並非必然,這其實是一種驕傲、傲慢與自恃的想法。

藏隱心底的驕傲

  提到驕傲,大家或覺這詞與自己絕緣。在這裏分享一件小事:筆者曾因對生活失望,向朋友表達羨慕他的成功,其回應是「我都有努力」。我聽了滿心悶騷,卻說不出所以然。如今讀了《成功的反思》,便覺作者的話說進了心坎。而這件小事的重點:我和朋友從中學時已信主,對話時我們已作基督徒十五六年了。

  我們都曉得基督徒並非不會犯罪,卻總要警醒不應自吹自擂。若我們也認為成功只是源於自身努力,可能我們已在不知不覺間受到社會文化的濡染。

  「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盼經文提醒我們,除個人努力,信徒的生命主要是依靠主的供應和帶領。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2022年8月號.第30卷.第4期.總第178期

看清謬誤的藝術

文/若瞳

  在看似知識水平較高的社會,我們卻仍常看到有人受騙,甚至受騙的人是自己——當然還有連自己受騙都不知的時候。如何避免犯錯?依靠經驗?或藉理性思考?集思廣益也似是可行。若更進一步,可能就要認識人類在思考上有甚麼弱點,這正是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所著《思考的藝術》的重點。

  杜伯里於1966年在瑞士出生,曾旅居香港、澳洲、英國及美國,現居瑞士洛桑。他是企管碩士、經濟哲學博士,全球最大商業書摘網站getAbstract創辦人之一,2008年創立全球傑出人才社羣機構Zurich.minds。《思考的藝術》是他2011年的作品,曾榮登《明鏡週刊》暢銷書冠軍寶座,並翻譯成多國語言。

思考盲點人性缺點

  全書內容編排十分簡單,作者將52個思考的謬誤依次講解。讀者不難發現,有些「謬誤」並不是嚴重的犯錯或失誤,而是像普通人每天都發生的習慣。如〈社會認同〉一文所描述的:很多人做同一件事時,我們會跟隨,如看精采表演時有人拍手起立,又或街上有一羣人抬頭望天。作者亦指出這種「謬誤」也有實用的時候,如你手持展覽會門票卻不認得路,跟隨羣眾或是不錯選擇。

  若只是尋路或拍手鼓勵這些日常小事,犯錯可沒太大問題。不過書中指出也有其他思考謬誤,或會導致有性命之危。〈現成偏誤〉解釋我們傾向使用現成和容易到手的材料——擁有一張錯誤的地圖,總比沒地圖好。驟眼看來,這種錯誤不會在我們身上出現。惟俗語說「病急亂投醫」大概是相同道理,有個治療方法,總比沒有好。

認清弱點改過遷善

  除了關乎個人福祉,書中也有提及一些團體的思考謬誤。〈公地悲劇〉所描繪的,名副其實是悲劇:公用之物,肯定會被人濫用。「的確有些人會考慮到他的行為,究竟會給人類及生態系統造成甚麼樣的影響。然而,所有以這種自律或自我負責為本的政策,到最後一定是搞得灰頭土臉。」作者對人性的看法較悲觀,文中提供的解決之道是私有化和管理。另外,如〈社會性懈怠〉、〈自利偏誤〉、〈自我選擇偏誤〉等篇章都有提及人性弱點。書中其他篇章亦很有趣,並提醒我們人的思考和人性都有很多盲點,甚至缺點。

  「明白了自身在思考方面的弱點後,我們也能更勇敢地與自己的非理性對抗。」這是作者在前言的總結。認識思考的弱點,正好提醒我們如何改過遷善。尤其看到類似「公地悲劇」的問題時,我們會否聯想到,上帝創造人類時的美意,以及祂賦予人類管理大地的責任?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2022年4月號.第30卷.第2期.總第176期

我們對美的渴望

文/若瞳

  人皆愛美:美食、美景、美貌,有誰不愛?有些人為了美,可以十分極端,且在現今社會文化下,追求美結合消費,沒太多人會開聲阻止,反鼓勵大家要得到、擁有美。關於這種執迷要擁有美的呈現,朵特.哈奇森(Dot Hutchison)的《蝴蝶花園》一書可是很好的例子。

  朵特.哈奇森著有 A Wounded Name,是一部青少年小說,而《蝴蝶花園》是她第一本寫給成年讀者的作品。後者於 2016 年出版後已翻譯成多國語言,並獲極高評價。

殘害生命存留美麗

  此書故事的推展方式是對話與回憶,最初的場景是在偵訊室內,聯邦調查局的探員盤問少女瑪亞。整部作品主要以探員和少女間的問答組成,加上醫院傳來的訊息,慢慢揭露一宗持續達三十年的誘拐案件;而瑪亞正是被誘拐到花園的少女之一。探員起初並不信任瑪亞,因經歷長時間的禁錮和虐待,她的反應過分冷靜,他們甚至懷疑她是共犯。然而,隨着瑪亞的身世揭開,讀者終得悉她如何在花園中適應求生。

  花園,是指一位富翁(書裏稱園丁)在大宅裏建造的溫室。惟溫室只是其表面,巨大的空間背後是軟禁着十多位少女的囚室。每位被擄至溫室的少女,第一件事就是被弄上蝴蝶紋身,且每人的圖案均不同。只要捱過紋身這一關——若傷口感染導致無法順利紋上蝴蝶,就會被「處理」掉——少女就有機會在溫室生存下去。

  不過每位少女在花園中的生存時間有限,因紋身之後,還要面對被驚嚇、監視、園丁大兒子的虐打、性侵。如果身上的蝴蝶紋身被毀壞,或對園丁的意思稍有違逆,結果都是被「處理」掉。而即使能避過這些危險,少女們到了某個年紀就會被製成標本,因園丁認為,那年紀的美是頂峰,所以要將美留住。園丁對美的渴望就是如此扭曲和變態,並不覺得自己苦害了那些少女,而是幫助了她們、將她們的美永久存留。他甚至會將製成標本的少女,安放在花園的當眼處展示和欣賞。

作美麗園子的管家

  故事的細節就留待讀者發掘,值得思考的是其中對美的渴求。我們當然不可能像園丁那樣恐怖,為美殘害他人。但我們對於美——美食、美景、美貌——的追求,又有否扭曲我們的生命,或者令別人和世界賠上代價?例如我們追求美食、潮流服裝,看似無害,但對世界環境造成多少破壞,我們又知道嗎?

  世界是一個巨大而美麗的園子,上帝才是這花園的主人,我們只是管家。我們可以享受這花園裏一切的美,但不可能擁有,也不應隨自己意願隨意擺佈這世界。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 2022年6月號.第30卷.第3期.總第177期

陪「我」走過生活的書

編輯室

  生活需要閱讀,閱讀滋養了生活。

  六位作者從他們自身不同的生活向度,分享了屬於「他」的書生活。書籍引領他們與自己、世界、上帝緊扣結連,不斷的反芻與思考,讓閱讀超越了生活境況,成為一道通往那由上帝所造的善美生命之橋樑,生活更有「活」力。

  以下是作者在其文章中提及之書籍的出版資料,謹供讀者參閱。

〈閱讀,為了連結一起〉

  1. 卡蘿.塔芙瑞斯,艾略特.亞隆森著。温澤元譯。《錯不在我?》。台北:繆思,2010。
  2. 尤金.薩米爾欽著。殷杲譯。《我們》。新北市:野人文化,2014。
  3. 羅素.修托著。吳緯疆譯。《阿姆斯特丹:一座自由主義之都》。新北市:八旗文化,2017。
  4. 劉慈欣。《三體》。台北:貓頭鷹,2011。
  5. 秦家聰著。舒遜,曼予譯。《秦氏千年史》。台北:遠流,2001。
  6. 村上春樹著。高妍繪。賴明珠譯。《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台北:時報文化,2020。
  7. 龔漢斯著。鄧肇明譯。《我為甚麼還是個基督徒》。香港:基督教文藝,1988。

〈閱讀找上我〉

  1. 楊牧谷著。劉偉生繪。《基本信仰與超凡生命(合訂本)漫畫版》。香港:更新資源,2010。
  2. 楊牧谷。《你欠生命一份神蹟》。香港:更新資源,2009。
  3. 楊牧谷。《亂世豐筵:耶穌比喻的現代意義》。香港:更新資源,2011。
  4. 楊牧谷。《廚房哲學》。香港:明風,2006。
  5. 威廉.保羅.楊著。陳敬旻譯。《小屋》。台北:寂寞,2017。
  6. 張文亮。《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台北:校園書房,1999。
  7. 張文亮。《兄弟相愛撼山河: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台北:校園書房,1997。
  8. 托爾金著。朱學恆譯。《哈比人》。台北:聯經,2012。
  9. 托爾金著。朱學恆譯。《魔戒》三部曲套書。台北:聯經,2021。
  10. 魯益師著。高子梅譯。《地獄來鴻》。台北:好讀,2015。
  11. 魯益師著。高子梅譯。《夢幻巴士》。台北:好讀,2015。

〈藉閱讀活出真誠無偽〉

  1. 高銘謙。《耶利米哀歌——悲哀質問與盟約盼望》。香港:明道社,2017。
  2. 陳傳華。《真饒恕:徹底悔改,實踐復和》。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20。

〈沉重的書竟減輕了沉重〉

  1. 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經,2011。
  2. 芭娜.阿拉貝得著。龐元媛譯。《我只想活著:七歲女孩的敍利亞烽火日常》。台北:天下文化,2018。
  3. 花亦芬。《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台北:先覺,2016。
  4. 舒長嘯。〈神在沉默中發聲〉。鄭政恆主編。《沉默的回聲》。香港:德慧文化,2017。

〈閱讀他人,閱讀自己〉

  1.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深河》。台北:立緒,1999。
  2.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沉默》。台北:立緒,2002。

〈書光伴我心〉

  1. 張燦輝、周兆祥。《將上下而求索》。香港:山邊社,1977。
  2. 張燦輝、周兆祥。《將上下而求索:給明慧的二十封信》。香港:山邊社,1982。
  3. 柏楊。《中國人史綱》。山西:山西人民,2008。
  4. 楊牧谷。《讀書這玩意兒》。台灣:校園書房,1985。
  5. 詹宏志。《創意人》。香港:博益,1987。
  6. 詹宏志。《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香港:博益,1986。
  7. 鄭敏。《早晨,我在雨裡採花》。香港:突破,1991。
  8. 張思雲。《鑄劍集》。香港:山邊社,1986。
  9. 林海音。《城南舊事》。北京:北京十月文藝,2009。
  10. 席慕容。《七里香》。台灣:大地,1981。
  11. 陳慧。《拾香紀》。香港:七字頭,1998。
  12.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香港:中華書局,2007。
  13.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1983。
  14. 人民日報出版社編。《大山裡的小詩人》。人民日報,2019。

書光伴我心

文/思懷

  電影《星光伴我心》講小男孩在電影世界成長,而書光早已伴我心:兒時跟媽媽往圖書館,她工作,我讀書,讀畢不少名著,「近書樓台先得閱」。

大學展書旅
  大學時遇上影響一生的好書。張燦輝《將上下而求索》,開始追尋人生意義;柏楊《中國人史綱》種下中國心;楊牧谷《讀書這玩意兒》啟廸大學之道,一直用其方法在學習上;詹宏志《創意人》打開創意學大門,探究創意思考;鄭敏《早晨,我在雨裏採花》帶我進入新詩境界,從此愛上詩……

  大學時已投稿。張思雲《鑄劍集》燃我家國關懷,刻意模仿其文風。從文海相識到人海相遇,去年與思雲相認;整整四十年,沒有「分開」,藉文字一直書心相連。

書房× 書會
  有了房子,藏書終於有家,命名書房「思懷軒」,樂讀在這片書本綠州。林海音《城南舊事》、席慕容《七里香》、陳慧《拾香紀》打開另一扇文學窗口。與書友台北書店「朝聖」,驚歎書海無垠。書友離世,汪國真勵志新詩慰藉心靈……

  組織讀書會,與書友偕行。共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以白先勇為題,各自找書分享。書會使我的閱讀立體起來:書友介紹我進入村上春樹小說殿堂,認識史學大師陳寅恪。書友分享影響自己十本書的書單,竟有許多雷同,「書書相惜」。我在書會臉書寫白先勇《台北人》的〈冬夜〉評析,看見了自己人生的冬夜……

第二度漂書
  去年搬家,糾纏與愛書斷捨和不離間,打了許多心戰:

  「你買這麼多書,能讀得完嗎?房子給書霸佔了。」

  「望你能感受書牆背後那顆好學求知心。」

  「為何還在書店買書?」

  「感謝書店給我片刻閱讀體驗,買書支持。」

  「早知要處理這樣多舊書,何必當初?」

  這次「書災」屬書路歷程反省,掙扎反思良多。因興趣需要不同,需忍痛漂走不再用的,但這些俱是成長印記。

  哪知新居會所漂書廊帶來驚喜:遇上《大山裡的小詩人》,農村小孩純真的詩句,觸摸詩魂的初心;還有大泥的繪本,這些自然都漂進我新居!

  其實我是在漂書中長大。媽媽常把新書「漂」入我家幾天,再漂回圖書館。想不到今天我在那漂書廊,飄來當年媽媽漂書的淡淡書香,飄啊,飄進回憶裏,彷彿在那裏再次與媽媽書魂相遇,亦觸動我把所寫的書獻給在天上的她……

書光伴我生
  就在這漫長冬夜,讓媽媽、楊牧谷、詹宏志、張思雲、林海音、席慕容等一束束書光,再次飄入我的夢兒,感激作者、書本、書友伴一生,暖我心。願意更多好書,化成點點燭光,照進你心,燃亮人生,連結生命。

  我想仍會這樣繼續我的書生活:借書、買書、藏書、讀書、寫書、漂書……

(作者著有《閱旅靈程讀書樂》,愛組讀書會,導賞閱讀。)

閱讀他人,閱讀自己

文/葡萄籽

  從小喜歡閱讀,因書本能帶領我領略不同的人生,也恍如一趟時光旅行,帶我體驗不同時代、不同地方和不同文化的世界。一次替朋友還書,偶然讀到了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小說《深河》和《沉默》,頗有觸動,因在讀到他人的同時,原來也讀到了自己。

面對逼迫如何抉擇
  記得在學校裏聽老師講述日本史時,曾提及在豐臣秀吉「禁教令」下,天主教基督徒慘絕人寰的苦難遭遇。當時掌權者在路上放置耶穌像的彩繪,勒令行人用腳踩下去,以此識別是否有天主教徒,如拒絕便遭嚴刑拷打。《沉默》就是在這背景下的故事,主角是一名年輕神父,因聽聞敬重的神父前輩在日本叛教,因而遠渡重洋探過究竟,卻在過程中經歷可怕的逼迫,幾致殉教而死。在患難中,他質疑上帝的沉默,最後步上前輩後塵,直至他去世時,旁人在他手中暗自握着的十字架,方知他並沒棄絕基督。

  在信仰自由的太平盛世,一般人很難想像逼迫患難下的靈性灰暗,但書中主角卻帶我們切身體會那份難言的痛苦。若處身那時代我們會怎做?有人認為絕不能背棄信仰,踩踏耶穌像;也有人認為上帝明白我們的困境,踩下去只是表面行為,最重要是心裏堅守真道。當然,誰都絕不想面臨這樣的掙扎,但即使不是「踏繪」,這樣的掙扎卻很可能隨時出現……而最終的抉擇,反映也取決於我們對上帝屬性的認知,以及如何看待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沉默裏上帝仍存
  《深河》則藉着一個印度旅行團幾名團員的回憶,觸及迷失和尋找的議題。故事的男女主角並不討喜,可我卻在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美津子輕視大津所堅持信奉的耶穌,她誘惑大津,當大津屈服在其美色下,她自覺擊敗了耶穌。可是,隨後被美津子拋棄的大津,卻在傷心孤單時,在禱告中經歷耶穌的安慰,決意當起神父,哪管其信仰觀點受傳統教廷非議,他還是學效基督的榜樣,每天背着老弱傷殘的垂死者,到印度人視之為聖河的恒河,而美津子目睹大津的轉變,對他展現的大愛感到好奇,重新思索及檢視他所執着的信仰。

  在人生歷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像大津和美津子,也許我們會討厭美津子無視他人痛苦,也禁不住可憐大津的肉體軟弱,但想到自己也是如此的敗壞醜惡,可不也有一種同流合污的快感嗎?無法去愛的美津子看似是與大津關係中的勝方,但大津所展現的大愛卻狠狠擊潰了她。實情是:人往往在悲傷孤單中遇到神,而認識神所帶來的生命轉化,像一道神奇力量,把人吸引到基督那裏去。

  在沉默裏,上帝仍然存在。人雖無信,但上帝永遠不棄絕我們。

(作者是「神經大條又後知後覺的蒙福者」)

沉重的書減輕了沉重

文/瑜

  「是真的嗎?日本侵佔香港史只是一場民間的攻略遊戲!」這是我讀董啟章小說《地圖集》內〈攻略遊戲〉時邊咯咯大笑,邊聯想不知多少年後的某誰在瞠目驚問;心底不無喟嘆!作者開誠布公這是假學者口吻羅織似是而非「事實」的歷史地理小說,並說:「這場遊戲,不但是認真的,而且也是真誠的。」

史書新局面
  沒認識幾個人有興趣讀沉悶的歷史,包括自己。可這幾年愈發感受到事實何其重要。若失去與「我」一起成長的某段歷史,那迷失感會讓「我」不知從何而來,為何而去。

  時移世易,科技發達,現在歷史已不再是一言堂的帝王家譜或記帳本,而是幾乎人人可以將所知所遇所見所感記錄下來,甚至使用聲畫科技軟件作記錄。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累積了人性、思想;開展了科學、藝術;型塑了生活、文化。

  生於敍利亞的芭娜在推特(Twitter)記錄了她在戰火中的體驗,幸運地有機會結集成書:《我只想活著:七歲女孩的敍利亞烽火日常》。「親愛的世界,我只希望能過不再恐懼的日子。」「也希望你看了這本書之後,會想要幫助別人。」世情殘酷,芭娜的記錄卻展現了人的韌性、愛和希望的力量;也為這個時代記下歷史的另一面。

歷史需要醫治
  強權操弄,戰火漫天,世界許多角落都有受創的善良靈魂在呻吟。《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道出滿載創傷的社會,需要走進轉型正義治療之路。簡單來說,轉型正義是釐清負面的歷史記憶,轉化為正面的歷史記憶;不讓刻意被掩埋的黑暗史腐朽為更扭曲怪異的毒果繼續為害後人;讓加害者勇於承擔罪過,受害者得到正式道歉,在寬宥中彼此都經歷治療,社會整體才能邁向復元更新。歷史如是,人心如是。

  在掌管萬有歷史的神面前,人對社會歷史的生發確實沒有置喙空間。但可以肯定人的生命是歷史一部分,人面對自己的歷史完全有參與復元更新的必要,這是為自己負責。也是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與「我」相遇,牽引「我」,幫助「我」面對自己的黑暗、負傷的生命史時,藉着祂的慈愛、公義、信實,扭轉敗壞、創傷的過去,因更新而能重塑自己美好的生命史,以致社會的歷史。求主恩賜十架上的愛和勇氣,又讓憐憫和公義臨在人世人心,幫助社會並受傷的靈魂有徹底治癒、復元的機會。

祂在歷史中同在
  痛苦憂傷往往令人懷疑神的存在。在苦難的歲月裏翻閱書籍,讓我看見「看不見」的神,正如《沉默的回聲》中〈神在沉默中發聲〉要說的:神在與不在,在乎「我」能否在沉默的十字架中。一顆沉重卻通明的心,能在似乎看不見祂的地方「看見祂」,得着堅忍到底的力量。

(慶幸仍有書可讀,偶爾能寫幾個字的小羊。)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5期(2022年2月號)

藉閱讀活出真誠無偽

文/靈思

  自小便喜歡閱讀,因藉書本世界可超越自身環境,能感受或理解別人的經歷。長大後愈覺閱讀重要,因閱讀可帶領讀者到另一層次,擴闊視野;甚至有助面對現實艱難的問題,內裏想不通的思想衝突,藉閱讀能疏理思考、尋找答案及出路。

  我的閱書喜好及口味,隨着不同成長階段及性格等而改變;年幼時喜歡閱讀散文、小說,嘗試理解或進入別人的世界。當年紀漸長、身為牧者後,閱讀口味隨之改變為偏好神學及有關社會的書籍,着重思考及生命反省。背後的理念是要藉現實社會場景,不斷反省自己所持守的信念、信仰,並思考如何實踐。過去兩年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刺激我很多思考,不自覺地主導了我近年的閱讀方向。

無望環境中的盼望
  高銘謙博士所著《耶利米哀歌——悲哀質問與盟約盼望》,正好回應了自己面對社會巨變所出現情緒的出路。書中主角耶利米經歷國家前所未有的巨變,同樣感到哀傷,甚至直接真誠地向神質問、吶喊:為何刑罰如此過重?何時才能止息?耶利米沒有否定自己的真實人性,在痛苦中以文字哀歌向神表達哀傷及憤怒,背後是他認定所信的神是能聆聽、明白人的痛苦。在苦難中向神吶喊、質問,原來不是信心軟弱的表現,而是對神有信心,認定神是經得起我們的質問及表達哀傷。同時,耶利米在無望的環境中得着盼望,盼望衍生在苦難中對信仰的確信。

  耶利米在苦難中沒有摒棄恪守的信念,藉苦難更去探索、反思他所認信的神,發現祂仍是信實及慈愛,每早晨都是新的,超越現實難以理解的環境。此書啟發了我面對艱難前路時,更要認定將情緒帶到神面前,並與祂爭辯;在看似無望的環境中,需要反省並認定所持守的信仰,原來無指望的環境中仍是可生盼望。

含真相與公義的復和
  今天社會包括教會處於嚴重分化及撕裂,大家需要復和。在思考過程中,陳傳華牧師所著《真饒恕:徹底悔改,實踐復和》啟發了我。復和需要從聖經及神學的基礎上建立,才能理解真饒恕。真饒恕是一個漫長、痛苦的過程,包括雙方對質、責備、加害者的承認悔改、受害者饒恕,才達致重建修復彼此關係。背後原來存有真相尋求、公義的彰顯及寬恕的愛,兩者需要平衡。這本書改變了我狹隘的饒恕觀念,只重視一方無條件寬恕,卻忽略真相、公義的平衡,並要重視錯誤者承認悔改的觀念。今天社會要達致復和的道路仍是漫長,但此書提供了合乎真理及可實踐的方向,讓我看見復和的出路。

  閱讀在這年頭實在非常重要,有助釐清自己的想法、建構信念,作一個誠實無偽的人。

(作者是愛在書海中尋找生命之道的牧羊人)

閱讀找上我

文/梅詠琪

  小時候的我沒有閱讀習慣,恰巧村裏有一所小小圖書室,雖不看書,卻喜歡在書架前留連。偶而會下決心借一本想要完成它,但總失敗告終,並因拖延而要付遲還罰款。

  因對信仰的熱忱,在教會圖書閣借下不同書籍;惟因讀不明白,又再重複兒時的循環,只是不會經常繳交罰款。

隨作者上天下海
  直到遇上好友送贈楊牧谷牧師所著的《基本信仰與超凡生命》漫畫版,生動的漫畫配上作者妙趣的文筆,深入淺出地闡釋真理和生命,讓我大看眼界,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對信仰和生命豐富的認識。我如飢似渴地閱讀更多他的書籍,如《你欠生命一份神蹟》、《亂世豐筵》、《廚房哲學》等。楊牧師對信仰的疑問、思考、觀察都很生活化,植根於他鍥而不捨的尋索並對真理和生命的透徹理解。閱讀其作品,就像是跟着他在上帝的偉大中和生命的豐富與複雜裏一起上天下海。

  我的閱讀旅程漸漸展開,逛書室成了我的喜好。尋找答案本是我閱讀的推動力,惟很多時我是在書室中林林總總的書籍前,才察覺當刻的需要,實在是一趟發現自己的旅程,眾裏尋到「它」那份如獲至寶的喜悅,是買了一個新手袋所比不上的。如《小屋》還未熱賣時,我在美國探親時一所教會的小書室裏已給我找上,那「相遇」的喜悅至今難忘。

不同款式的門
  在閱讀旅程中,最深刻的往往是因共鳴而產生被明白的感動,或是一種視野經開闊後而有的嚮往,又或是遊走在作者的描繪中而帶來的驚訝與宏大。有時,只是簡單的陪伴。有時是真實、謙卑而震撼的生命故事,特別喜歡張文亮老師撰寫的人物傳記,如《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兄弟相愛撼山河》等。有時是天馬行空的小說蘊含很細緻的人性掙扎與真理堅持,《哈比人》和《魔戒》都是我的至愛。後因這兩書的作者托爾金而認識了其好友魯益師,《地獄來鴻》、《夢幻巴士》都使我對靈界、進天國有更深的思考。

  上帝何等浩大,對我們所懷的意念比海沙更多,閱讀像是不同款式的門,只要一開啟便能從不同的方向進到祂的裏面去。閱讀也像是在拼湊着上帝和我們在世代中的故事而成的一幅佳作:每一位作者的盡心鑽研,每一位主角對生命的回應與尋索、迷茫與掙扎、堅守與投入,都在揭示這幅佳作的某處。縱世途險惡,生活艱難,上帝對我們對世代所懷的美好平安的心意,從起初到如今都沒有改變,祂正等待着我們去了解,陪伴我們活出祂所預定最美麗的生命。

(作者是「深深被吸引在上帝浩大中的尋索者」)

閱讀,為了連結一起

文/鄧穎強

登入公共圖書館網站,查詢自己的借閱記錄,發現在疫情肆虐的日子,不自覺的展開了拉雜式閱讀。同一期間的不同時段,閱讀不同類型、題材的書籍,讓自己翱翔於不同的時空領域。

繼續閱讀

在網絡媒體分享信仰省思

文/思路.豐

我是一位 90 後信徒, 讀中學時已開始接觸網絡媒體如 Facebook、Youtube 等, 那時網絡媒體還未算十分普及。惟時至今日,它們的影響隨處可見。大家在巴士或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很容易找到「低頭族」,就是那些正低頭用手機的人。他們正忙於用手機來看新聞、看朋友在 Facebook/ Instagram 上的動態、或是玩手機遊戲等。人們的生活已經與網絡緊密連繫在一起,無法分割。網絡上的資訊林林總總,影響着許多的人思想。

我不禁想到,自己在這方面可以有甚麼參與?當許多基督徒也在使用網絡媒體時,會否我也可以在平日分享一些信仰省思,藉以鼓勵和啟發其他弟兄姊妹?由此我便在 2019 年 5 月 4 日開設 Facebook 專頁,至今已逾兩年,當中經歷上帝很多帶領。回想起來,開設這個專頁實在與我的召命十分相關,可說我是因着回應召命而開設這個專頁。人稱「楊醫」的楊錫鏘牧師,說召命是指做回上帝創造我們的那個人,聆聽祂的呼召。那麼我的召命是甚麼呢?這要從我的經歷說起。

聖經真理的裝備

在讀大學時,筆者認識到一個重視查考聖經的福音組織。我在那裏接受裝備,與不同的弟兄姊妹一起參與屬靈操練,建立信仰基礎。有一年,我與幾位弟兄採取一個特別的讀經計劃,每天讀兩章新約、兩章舊約,整合來自四卷書的經文。這個讀經法幫助我建立起聖經的世界觀,不再視聖經中的不同書卷為斷裂的信息,而是流通的啓示。這個聖經的世界觀有助我以一個不同的視野來看今日的世界。

繼續閱讀

浪跡天地——我們內心都嚮往的生活

文/孫基立

由華裔導演趙婷執導,榮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美國電影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浪跡天地》,講述美國「公路遊牧族」的生活狀態:六十歲的費恩居住的小鎮日漸蕭條,沒固定工作,丈夫也去世了,於是她決定孤身一人踏上漫無目的公路之旅,路上以打散工為生,吃住都在破舊的房車裏。

體驗心靈自由

這種生活很艱苦,可是她在路上遇到了也是過這樣生活的同伴,他們之間的友情純淨簡單,素不相識的人也可推心置腹,路途雖孤寂,費恩在這樣的生活中得到心靈的自由,享受了簡單真誠、沒受功利勢利污染的人際關係。

繼續閱讀

我為何閱讀

文/黃劉雅璧
steward@ccmhk.org.hk

  「中信」最近出版了一本免費贈閱的好書《閱旅靈程讀書樂》,還邀請作者為同工舉辦了一次閱讀工作坊。此舉驅使我問自己:「我為何閱讀?是甚麼推動我踏上閱旅呢?」 

日子險惡 更要閱讀
  因為現在的日子充滿險惡,我要有智慧地充分利用時間,不做糊塗人,要知曉主的旨意(參弗五16-17,AMP、《呂》)因此,我閱讀。

  更認真地閱讀聖經,是必然的。但要把聖經的教導應用到這險惡的時代,還得閱讀對應時代的屬靈好書。閱讀、思考,咀嚼、消化,好吸收養分,得着啟發,才能在黑暗中活得真誠。

繼續閱讀

輔能量媽媽

CP172000272dpi

文/朱綽婷

  趕忙安頓好暫時落腳、小小一隅的工作空間後,身體就開始各樣的投訴,不得不放了個多星期病假。搬遷前的預備與奔波,不獨體力透支,心靈更是乏力異常,最終各項瑣事塵埃落定後大病一場,自然半點不意外。倒是於休息期間,想起好幾次死線迫近,要替中心未來發展方向作抉擇,但前路仍不知何去何從時,心裏總會默念:「天父啊!孩子實在連匍匐前行的能耐也失去了,不如我們以此為結,就此作罷,好嗎?」這晦氣話在向天父抱怨前路艱難,向祂訴說內心的無力感,但反覆細嚼,當中似乎還隱含對信仰的質疑。

持續無止境的曠野
  一直深信文字撒種於人心,自會順着人生歷練轉化為恍如星火的啟廸與頓悟,在絕望無助的死局中給人添力,換個角度挪移轉圜餘地,重燃盼望。實在於教授寫作班的十多年歲月中,不時見證文字的力量,透過文字創作,陪伴學生們在生命中開啟了一扇又一扇的窗,以更高更寬更廣的視野,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靠着故事,父母親與孩子們學懂以慈憐之心,擁抱、接納那個因被拒絕而受傷,總覺事事不如人的自己。他們的成長與改變,點滴累積成為一個愈發熱心的夢,夢想課堂能成為一個期望與責任都可暫時放空,大家身處其中能自在尋找、認識並享受做自己的空間。踏上追夢之旅,一路走來遇上的人和事,彷彿成為一個又一個印證,肯定這個「空間」的搭建,每磚每瓦都有天父的同行和參與,心裏也暗自認定這是天父預備的「應許之地」吧。

  弔詭的是,這個讓人放心做自己的空間,竟教我慢慢迷失了自己。

  疫情來襲之時,剛好是續訂新租約之後。斷斷續續的停課與復課措施,令我們陷於一個沒有計劃,只能應變的被動狀態。持續兩年的調度,累積了相當程度的應變疲勞,但入不敷支的壓力卻只能稍稍緩和。原本象徵一份保障的契約,在毫無預警下變成一個令人窒息,難以肩負的重軛,只能咬緊牙關過日子,直至租約期滿。

  理性上明白疫情影響席捲全球,被卡在難關進退失據的又豈止我們小小一間中心,只是自停課一刻開始,這個「應許之地」瞬間變成荒涼的無人曠野,而手上所作的事若是天父所帶領,又何以一敗塗地?是認知與現實的落差,勾起隱藏深處的質疑——天父是在作弄我嗎?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既有個期限亦有雲柱火柱作標記,可我這個曠野漂流會有完結的一天嗎?雲柱火柱又在何方?

任世界動盪 長存的只有祂的慈愛
  順着這堆問題往心深處去梳理,覺察自己似在為中心的運作與出路在抱怨,但其實最想與神爭拗的,是當香港時局急劇變化,教育政策焦點飄忽搖擺時,要支撐一個教學生明辨真理、面對真我的「空間」,真的仍有空間存在嗎?叨嘮式的禱告,看似對神表忠,願意勇字當頭為祂所託付的異象而努力,只可惜時不與我無法發揮;但骨子裏實在是為一己之力無法左右大局,需要宣洩鬱悶、焦慮與不安而已。說穿了,是課程設計的理念,乃自家教養孩子信念的延伸,若中心真的前路渺茫,那麼孩子吸收媽媽的教化,於眼下的時勢環境成長,豈非更令人憂心。

繼續閱讀

樹和葉的恩典

文/魯益沙

  〈尼格爾的葉子〉未必家喻戶曉,其作者卻是大名鼎鼎的托爾金。這短篇小說是在他經歷創作奇幻文學鉅著《魔戒》的瓶頸期時寫下的,都說有點自傳況味。

繼續閱讀

書店裏的人生

文/若瞳

  近年市面上多了好些介紹書店的書籍,內容橫跨台灣日本,甚至世界各地;大都美輪美奐,屬「打卡」勝地。近期自己亦讀了一本有關書店的著作,此書倒非書店介紹,其趣味在於書店日常的內容刻劃,雖未見太多經營書店的浪漫,反而堆滿兩位店員(即作者)艱苦經營的汗血點滴,教我讀來津津有味。

書香汗味雜陳的故事
  書名《店量人生》,「店量」諧音「掂量」,作者在序中自言是估計重量之意。我閱讀時聯想,或也可指一個店舖份量的人生。作者軒和涵,是兩位文藝青年,既愛書也會寫作,閒暇時會和同事品茶,在他們眼中的書店故事,會否多添一份文藝和浪漫氣質?

  答案是:不會。書中描述,書店雖是城市綠洲,許多生命在此交流。惟要經營這綠洲卻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平日整頓書架,彎腰補貨,苦惱怎樣佈置「豬肉檯」,令每本書都有機會曝光,都是書店日常。

  因書店位處唐樓,店員要大汗淋漓,將沉甸甸的書箱搬上搬落,隔着書頁也幾乎聞到汗味,實在不太浪漫。另外書店時有老鼠,甚至走出店面,幸好客人渾然不覺。這些已算輕易。

  書裏有一篇〈唐樓裏的水舞間〉提到雨水倒灌:「同事傳來的短訊,說繪本館嚴重水浸。從他傳來的照片看來,收銀櫃台附近的地面又有水,而且比之前更大灘;但最嚴重的,卻是後門外面的露台,水浸得有幾厘米高。經了解後發現,原來是露台的渠口淤塞,令雨水倒灌,浸得滿滿的。」

  若期望讀到書店奇遇,亦不會失望:「有個男客人每次上來都會站在『生死教育』書架前逗留很久。有一次購書後,他突然說:『很欣賞你們的主題分類,很集中,可以很容易就找到關於死亡的繪本。』我很好奇,為甚麼他對生死繪本情有獨鍾?『因為我是做殯儀的。』」繪本真的只適合孩子嗎?都是錯覺吧。

與人與神會遇交流
  常說書寫與閱讀是作者和讀者的交會,其實書店也是個充滿生命交流的特殊場景。讀者帶着不同的期待進進出出,在書店中尋找適合的讀物,或是為增進知識自我裝備、為在紛擾的環境中尋找出路覓一扇窗、想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又或想在看似孩童的讀物內瞥見煩囂中的童真。而這些生命之間,還有店員們血汗心思建立的平台,妥善分類用心陳列的書。

  若然是基督教書店,當中的相遇就更豐富:有讀者、有作者、有店員,更有上帝。書業的大家同樣是奉獻生命,彼此盡心在城市裏撐起心靈交流、與神相遇的空間,但願信徒們多珍惜從事出版業的基督教機構。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本文原載於《傳》雙月刊(總第172期)

傅士德伴我靈程路

文/思懷

  傅士德上世紀 80 年代所著《靈命操練禮讚》,今天重讀,絲毫沒有過時。今天我們的心靈被智能手機社交平台佔據,但原來追求豐盛生命不用假外求,只要藉各種屬靈操練,反樸歸真,回到信仰原點:神,便可經歷豐富和喜樂。

繼續閱讀

文字欲、慾、獄

文/林施麗輝

  在這紛亂壓迫的年代,我們都有話想說,但卻欲語還休——不懂表達,因自己內裡的思緒也理不清;不想表達,因別人不明白理解;不敢表達,恐怕無意中說了不合當權者的話而面臨牢獄之災。納悶、抑壓、恐懼像咆哮的獅子,在心底發出撕裂的吶喊。有口難言,始終說不出個所以來。

為不想不敢的表達
  一口氣讀完譚慧芸老師的《文字欲》,走了一趟心靈療癒的旅程,心被觸動,沉思良久。譚老師在每一個特寫新聞的故事裡,不論是明星、議員、教授,還是露宿者或獄卒,放在時代的舞台上,以她溫柔的同理心、尊重的態度、微細的觀察、感性的筆觸真誠真實地呈現出來,故事中有著你我的影子,彷彿在為我們訴說哀情,伸張正義,將我們不懂、不想或不敢說的圓滿地表達出來。這一帖良藥有舒鬱解結之療效。在謊言充斥的年代,她的「真」顯得特別珍貴。

  在禁足的日子,《文字欲》給我心靈前行的力量和提醒。譚老師以「人」為起始點,看到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和寶貴,都有獨立的人格。不把人看為工具,是對人最大的尊重,也是今日社會所需要的。我們需要被看見,渴求被理解和明白,惟有謙卑聆聽,走進別人的世界,方能明白他人。她專注聆聽受訪者,像輔導員般予以同理,與他們的生命連結在一起。她看見了我們看見的,並且用她的「懂」和「明」承載著我們和這個時代,叫受傷受驚的心靈得釋懷。

以真誠點亮時代明燈
  文字既能建立醫治人,也能摧毁傷害人。它像一把刀,能剖開人僵硬的內心,清除毒瘤帶來醫治;同時又能狠狠地刺進心臟,命中要害造成傷亡。文字頭上這把刀,放在劊子手上變成殺人不見血的武器。文字欲、慾、獄,觀照出的不但是作者的人觀和生命質素,更是一個時代的歷史。

  感謝譚老師用文字為這世代作一點記錄,以真誠和尊重點一盞明燈,謙卑聆聽,寫下香港人的故事,叫我們負傷繼續勇敢前行。

 (作者為家庭及婚姻治療師,喜愛閱讀、發呆及跑馬拉松。)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9期)

從詩歌創作者看解鬱處方

文/忠心

  在各人心裏充滿壓力、不安的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本書,名為《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40 帖帶來幸福的心靈處方》。作者施以諾是一位精神科治療師,但更多的時間他是從事教學及寫作。他二十歲時在禱告中立志:「右手寫病歷,左手寫散文」,願為主寫到八十歲。自大學三年級時出版了第一本《心靈小點心》,接著每年都會出版一本書,《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是其第十三本著作。

詩歌與醫學及信仰

  本書與其他談論詩歌的書不同,它不是「談音樂」,而是談「生活態度」。作者認為生活態度對了,心情就會好;心情若好了,許多事情就會處理得更順利。書中分享的都是詩歌創作者的生活態度與信仰觀。作者透過醫學與信仰角度,分享四十首詩歌的背後故事與歌詞深意。

  本書分為三大「心靈處方」:分別是「喜樂」、「寧靜」及「方向」。每一處方又會細分為若干服處方,還貼心的從醫學角度帶上「生活中的小建議」,教讀者如何從詩歌創作者的經歷體驗信仰的真實。每帖處方後會有「樂來愈健康」的章後語,幫助讀者明瞭「音樂治療與疼痛控制」及「背景音樂、心情與行為科學」等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最後還來一服「精神治療師的『心』處方」,期望讀者能改善生活態度從而得到幸福美滿。

不因環境愁眉苦臉
  全書最令筆者感動的是芬尼.哥斯貝(Fanny Crosby, 1820-1915)這位失明的詩歌創作者。縱使她不能看見,卻寫下了超過八千首充滿喜樂、盼望的詩歌,其中包括家傳戶曉的如〈榮耀歸於真神〉、〈有福的確據〉及〈讚美耶穌〉等。作者這樣描述:「想一想,如果一個盲人都能活得如此喜樂且積極樂觀,那麼我們這些眼明的人,又怎好意思再活得哀聲嘆氣?」是的,我們今天可能活在徬徨不安、充滿壓力的世代中,但我們可以選擇活得積極樂觀,不需因環境而終日愁眉苦臉,惶恐度日。

(作者是教會詩班指揮、多個合唱團成員,自少喜愛音樂,在教會接受造就,矢志終生以音樂侍主。)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