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走過生活的書

編輯室

  生活需要閱讀,閱讀滋養了生活。

  六位作者從他們自身不同的生活向度,分享了屬於「他」的書生活。書籍引領他們與自己、世界、上帝緊扣結連,不斷的反芻與思考,讓閱讀超越了生活境況,成為一道通往那由上帝所造的善美生命之橋樑,生活更有「活」力。

  以下是作者在其文章中提及之書籍的出版資料,謹供讀者參閱。

〈閱讀,為了連結一起〉

  1. 卡蘿.塔芙瑞斯,艾略特.亞隆森著。温澤元譯。《錯不在我?》。台北:繆思,2010。
  2. 尤金.薩米爾欽著。殷杲譯。《我們》。新北市:野人文化,2014。
  3. 羅素.修托著。吳緯疆譯。《阿姆斯特丹:一座自由主義之都》。新北市:八旗文化,2017。
  4. 劉慈欣。《三體》。台北:貓頭鷹,2011。
  5. 秦家聰著。舒遜,曼予譯。《秦氏千年史》。台北:遠流,2001。
  6. 村上春樹著。高妍繪。賴明珠譯。《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台北:時報文化,2020。
  7. 龔漢斯著。鄧肇明譯。《我為甚麼還是個基督徒》。香港:基督教文藝,1988。

〈閱讀找上我〉

  1. 楊牧谷著。劉偉生繪。《基本信仰與超凡生命(合訂本)漫畫版》。香港:更新資源,2010。
  2. 楊牧谷。《你欠生命一份神蹟》。香港:更新資源,2009。
  3. 楊牧谷。《亂世豐筵:耶穌比喻的現代意義》。香港:更新資源,2011。
  4. 楊牧谷。《廚房哲學》。香港:明風,2006。
  5. 威廉.保羅.楊著。陳敬旻譯。《小屋》。台北:寂寞,2017。
  6. 張文亮。《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台北:校園書房,1999。
  7. 張文亮。《兄弟相愛撼山河: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台北:校園書房,1997。
  8. 托爾金著。朱學恆譯。《哈比人》。台北:聯經,2012。
  9. 托爾金著。朱學恆譯。《魔戒》三部曲套書。台北:聯經,2021。
  10. 魯益師著。高子梅譯。《地獄來鴻》。台北:好讀,2015。
  11. 魯益師著。高子梅譯。《夢幻巴士》。台北:好讀,2015。

〈藉閱讀活出真誠無偽〉

  1. 高銘謙。《耶利米哀歌——悲哀質問與盟約盼望》。香港:明道社,2017。
  2. 陳傳華。《真饒恕:徹底悔改,實踐復和》。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20。

〈沉重的書竟減輕了沉重〉

  1. 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經,2011。
  2. 芭娜.阿拉貝得著。龐元媛譯。《我只想活著:七歲女孩的敍利亞烽火日常》。台北:天下文化,2018。
  3. 花亦芬。《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台北:先覺,2016。
  4. 舒長嘯。〈神在沉默中發聲〉。鄭政恆主編。《沉默的回聲》。香港:德慧文化,2017。

〈閱讀他人,閱讀自己〉

  1.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深河》。台北:立緒,1999。
  2.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沉默》。台北:立緒,2002。

〈書光伴我心〉

  1. 張燦輝、周兆祥。《將上下而求索》。香港:山邊社,1977。
  2. 張燦輝、周兆祥。《將上下而求索:給明慧的二十封信》。香港:山邊社,1982。
  3. 柏楊。《中國人史綱》。山西:山西人民,2008。
  4. 楊牧谷。《讀書這玩意兒》。台灣:校園書房,1985。
  5. 詹宏志。《創意人》。香港:博益,1987。
  6. 詹宏志。《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香港:博益,1986。
  7. 鄭敏。《早晨,我在雨裡採花》。香港:突破,1991。
  8. 張思雲。《鑄劍集》。香港:山邊社,1986。
  9. 林海音。《城南舊事》。北京:北京十月文藝,2009。
  10. 席慕容。《七里香》。台灣:大地,1981。
  11. 陳慧。《拾香紀》。香港:七字頭,1998。
  12.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香港:中華書局,2007。
  13.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1983。
  14. 人民日報出版社編。《大山裡的小詩人》。人民日報,2019。

閱讀他人,閱讀自己

文/葡萄籽

  從小喜歡閱讀,因書本能帶領我領略不同的人生,也恍如一趟時光旅行,帶我體驗不同時代、不同地方和不同文化的世界。一次替朋友還書,偶然讀到了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小說《深河》和《沉默》,頗有觸動,因在讀到他人的同時,原來也讀到了自己。

面對逼迫如何抉擇
  記得在學校裏聽老師講述日本史時,曾提及在豐臣秀吉「禁教令」下,天主教基督徒慘絕人寰的苦難遭遇。當時掌權者在路上放置耶穌像的彩繪,勒令行人用腳踩下去,以此識別是否有天主教徒,如拒絕便遭嚴刑拷打。《沉默》就是在這背景下的故事,主角是一名年輕神父,因聽聞敬重的神父前輩在日本叛教,因而遠渡重洋探過究竟,卻在過程中經歷可怕的逼迫,幾致殉教而死。在患難中,他質疑上帝的沉默,最後步上前輩後塵,直至他去世時,旁人在他手中暗自握着的十字架,方知他並沒棄絕基督。

  在信仰自由的太平盛世,一般人很難想像逼迫患難下的靈性灰暗,但書中主角卻帶我們切身體會那份難言的痛苦。若處身那時代我們會怎做?有人認為絕不能背棄信仰,踩踏耶穌像;也有人認為上帝明白我們的困境,踩下去只是表面行為,最重要是心裏堅守真道。當然,誰都絕不想面臨這樣的掙扎,但即使不是「踏繪」,這樣的掙扎卻很可能隨時出現……而最終的抉擇,反映也取決於我們對上帝屬性的認知,以及如何看待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沉默裏上帝仍存
  《深河》則藉着一個印度旅行團幾名團員的回憶,觸及迷失和尋找的議題。故事的男女主角並不討喜,可我卻在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美津子輕視大津所堅持信奉的耶穌,她誘惑大津,當大津屈服在其美色下,她自覺擊敗了耶穌。可是,隨後被美津子拋棄的大津,卻在傷心孤單時,在禱告中經歷耶穌的安慰,決意當起神父,哪管其信仰觀點受傳統教廷非議,他還是學效基督的榜樣,每天背着老弱傷殘的垂死者,到印度人視之為聖河的恒河,而美津子目睹大津的轉變,對他展現的大愛感到好奇,重新思索及檢視他所執着的信仰。

  在人生歷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像大津和美津子,也許我們會討厭美津子無視他人痛苦,也禁不住可憐大津的肉體軟弱,但想到自己也是如此的敗壞醜惡,可不也有一種同流合污的快感嗎?無法去愛的美津子看似是與大津關係中的勝方,但大津所展現的大愛卻狠狠擊潰了她。實情是:人往往在悲傷孤單中遇到神,而認識神所帶來的生命轉化,像一道神奇力量,把人吸引到基督那裏去。

  在沉默裏,上帝仍然存在。人雖無信,但上帝永遠不棄絕我們。

(作者是「神經大條又後知後覺的蒙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