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信徒的信仰觀轉向

文/思路.豐

「教會年輕人流失」非近年才發生。早在2014 年的「香港教會普查」已顯示這現象,近年的社運、疫情和移民只是加劇了這趨勢。面對這情況,不少教牧長執都在思考,怎樣鼓勵年輕信徒參與教會生活呢?

筆者此文並非提供具體建議,而是希望從一個90後、(相對)年輕信徒的角度分享,今日青年信徒的信仰觀(神學)發生了甚麼變化,讓希望與他們同行的牧者有多一個角度的認識。筆者觀察到,近年青年信徒在福音觀、牧養觀和事奉觀三方面出現了變化,以下將逐一討論。

福音:從個人救恩到關懷社會

過往香港教會對福音的主流理解是:每個人也有罪惡,定會步向滅亡;因此要接受耶穌十架救恩,從而得着永生。這當然是正確的理解,但不全面。福音集中在個人的屬靈和道德層面,彷彿與我們身處的社會、文化、世界無關。即使信徒關心社會、扶助鄰舍,也只是「福音預工」,背後目的仍是要領人歸主、加入教會。

近年青年信徒經歷社會運動後,更看重信仰的公共層面,希望信仰「不離地」、能與身處的社會和文化有關。這種關注呼喚着教會反思福音的社會性。翻開福音書,會發現基督的福音其實本身已具社會層面,如路加福音提及耶穌引用以賽亞書的經文:「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這些宣告均有社會性的指向,對象是真實生活中的貧窮人、被擄、瞎眼及受壓制的人。天國不單涉及他們來世的靈魂所處,亦與他們今生的實際境況有關。對這些社會上的弱勢和邊緣羣體來說,扶助、關懷和同行不止是「福音預工」,它們本身就是「福音」,屬天國預嚐的一部分。

當然,關懷社會與個人救恩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兼容互通。當人預嚐過天國的美好,或會更願意接受從主而來的新生命;而當人經歷了重生,也應有更大動力關懷身邊的鄰舍。福音同時包含着個人和社會向度,這是青年信徒在福音觀上的一個轉向。

牧養:從側重教導到側重同行

牧者的角色是甚麼?大體是宣講、領導、教導和牧養等(現實中還包括不少行政工作)。但在不同處境中,牧者或有不同側重的角色。過往牧者或許是整個羣體中唯一接受過神學裝備的人,自然成了聖經和神學知識上的權威,扮演着「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教導者」是牧者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隨着神學教育普及化、疫情期間網絡上出現更多神學資源,現時信徒只要有心學習,便能自行獲得許多信仰知識,不再像過往般單靠堂會傳道的教導。這種知識普及的轉變,亦間接影響牧者角色的側重點。牧者最重要的角色不再是教導者。這並非代表牧者在信徒培養的任務上不再重要,只是側重點有所轉移。筆者認為在新處境中,牧者成為「同行者」的角色漸趨重要。今日年輕信徒眼見大環境轉變,對個人前路(如修讀科目)難免感到迷惘;初職信徒剛步入社會,亦遇上許多適應和挑戰。他們需同行者的支援,亦需要一些生活性的引導。

《生命猶如文本》的作者格爾金(Charles V. Gerkin)的看法或能作參考。他認為近代牧者應轉為扮演「詮釋指導」(Interpretive Guide)的角色,協助信徒詮釋日常生活的不同經驗。教牧要與信徒同行,了解他們的生活處境,並以基督教信仰的「語言」來翻譯,助信徒運用已有的信仰資源來面對處境。牧者不一定比信徒有更多信仰知識,但必須有一顆聆聽生命和敏銳聖靈的心。聆聽生命,明白人們的掙扎和困苦;敏銳聖靈,看見事物背後的靈性議題。以同行為基礎,在生活上作詮釋指導,筆者相信這是不少年輕信徒所期待的「牧養」。

事奉:從履行崗位到尋索召命

第三個轉變關乎事奉觀。過往對不少信徒來說,事奉等同「堂會崗位」,如敬拜、組長、司事等。事奉是一種從上而下分派的模式,即視乎堂會的需要(哪裏缺人),然後便邀請信徒幫忙服侍。這種模式在過往尚算行之有效,亦維繫了堂會的基本運作。但近年青年信徒對事奉的理解出現了轉變。他們開始詢問:事奉是否一定要在堂會內?事奉是否等同服侍崗位?若我的恩賜與堂會需要的服侍崗位不符,怎麼辦呢?會問這些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關懷的改變。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立峯指出,從「八十後」開始,年輕一代大幅向後物質主義轉向,愈年輕的世代愈擁抱後物質主義。這些人雖出身在物質充裕的時代,但向上流動的機會卻遠比上一代的港人少。當社會欠缺流動機會,他們便走向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路線。他們希望所從事的工作能發揮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這種特徵也適用於事奉層面。年輕信徒希望其事奉不再是純粹為履行崗位要求,而是與他們的恩賜、感動、召命相符。

因篇幅所限,上述三方面只能作點題式討論。還望能讓讀者多一點認識、更多思考如何在新時代與年輕信徒同行。

本文章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8期(2022年8月號)

信耶穌與受苦

文/胡保羅

信徒可能會有種迷思:信了耶穌、去了教會,現在有新生,將來有永生,應該是開開心心;況且,大家都說返教會有喜樂、有平安、有福氣。有牧長說這樣的福音是「幸福音」,意思是這樣的福音只說幸福,很少談到受苦,或根本不說受苦。

思考受苦

主耶穌在世行神跡、醫病、趕鬼、教導門徒,但有一樣更重要的,就是受苦、就是上十字架。馬可福音從第八章開始就講述耶穌受苦:「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從第八到十章,耶穌前後有三次說到受苦(參可八31,九31,十33-34)之後,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踏上十架苦路。

使徒保羅也清楚知道自己要走受苦的路。他對路司得、以哥念和安提阿的門徒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保羅對主耶穌受苦的經歷是深深明白,並且願意接受。以致他教導提摩太時,也教導他受苦的功課。他對提摩太說:「但你已經服從了我的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以及我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苦難。我所忍受是何等的逼迫;但從這一切苦難中,主都把我救出來了。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三10-12)保羅這段說話有三點很值得我們思考。

起初的立志

第一是立志。立志是表明一種態度、一個計劃,即表達對主的追求,也盼望能按計劃一步一步的實現。保羅在這裏提醒我們,當初立志信主了,也在教會有服侍,但碰到逼迫、苦難時,可能會產生離開服侍、離開教會的想法。保羅用「立志」提醒我們,起初我們立定心志信主、立意跟隨主是為了甚麼?有沒有立志跟隨耶穌走一條受苦的路?

敬虔像主

第二是敬虔。保羅說:「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作基督徒,立志是起步,往後的日子才最重要。保羅用敬虔度日去形容。我們在地度日,能否有在地如在天的感覺?能否有千年如一日的感覺?若能每天敬虔在基督耶穌裏,無論何境況,相信也會有喜樂、平安和滿足。

敬虔,是尊敬虔誠的意思。英文是 Godly,就是像神。用在基督徒身上,就是要像基督。耶穌在世傳道三年,趕鬼、治病、行神跡、教導門徒;而祂最重要的服侍,是受苦、是上十字架。所以,敬虔的生活也包括學習祂的受苦。主在受苦時,有兩幅圖畫值得我們參考。一幅是客西馬尼園的祈禱,在那裏祂跟天父說:「父啊,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耶穌雖不願受苦,但知道是神的旨意就甘願接受。另一幅是主在十架上說的最後一句話:「成了。」成了就是雖然受苦,卻是滿足了神的旨意,叫神拯救的計劃得以實現。

救贖的新生命

第三是拯救。剛才經文提到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但說這話的保羅,從前並不是這樣的。從前他不懂主的教訓,品行、志向是用來逼迫基督徒;信心、愛心都只圍繞在法利賽人身上;至於寬容、忍耐,就更難得一見。保羅的改變只因為主救贖了他,並且藉着逼迫和苦難,熬煉了他的生命,以致他在教導提摩太時能一一數算出來。

我們看經文中保羅的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忍耐,只需十多秒鐘,但真要做到忍耐、愛心、寬容,除了要付出時間,更重要是要經過逼迫、苦難的磨煉;苦難能煉淨人的生命。人若能在苦難中靠主堅忍,生命被磨煉,就能夠從我們身上綻發出愛心、信心、忍耐、寬容,以及很多屬靈的品格。

年前國內教會被強拆十字架,更有牧者被拘留在監牢裏,大家不無慨嘆,說:「不知甚麼時候會輪到香港?」有信徒說,這是撒但對教會的逼迫,我們要起來抵抗;卻也有牧者說,這是神對教會的磨煉,我們要坐下來祈禱認罪。

結果,拆十字架時,平時沒去教會的信徒,都回到教會捍衞,信心得到燃點。十字架被拆下後,他們也反思:為甚麽教會要在建築十字架上比大、比高?但在教會裏反而找不到十字架的見證。他們開始感到慚愧,逐漸認識到,教堂上的十字架,比不上頭頂上的十字架。前者拆了就看不到,而後者,只要信徒有好的生命見證,走到哪裏,那裏就有十字架;十字架,就是受苦的記號。

有些牧者被拘禁受苦,他們以前在教會忙事工、忙探訪,但現在被囚,不用忙事工、不用到處探訪,因為身邊的人都成為他們傳福音的對象。獄中的囚犯得到牧者關心,都願意信主,甚至改變了對教會的看法。他們以前不會輕易進入教會,現在,當牧者獲釋離獄,囚友竟說:「牧師,我出監後,會到教會找你,多聽你講耶穌。」

信徒不要害怕受苦,也不要以為信主後就不會受苦。受苦叫我們的生命得到磨煉,受苦也叫我們的屬靈生命更像耶穌,經歷苦難、受死埋葬後,就有復活。

(此欄歡迎讀者投稿,詳情請參稿例。)

本文章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6期(2022年4月號)

若去若留活出召命

 

文/陳傳華

「新常態」這詞近年常被採用,一般是指危機發生後,在不同層面如政治、經濟、社會等進入新狀態,並漸定下來成新常態,至此人才能適應並安定活在其中。近年全球的危機,人人都盼能進入新常態並安定生活,惟危機揮之不去,且愈演愈烈,包括疫情、政局、經濟、戰爭等,令人心不安。

香港正是在危機的風眼中,有着不同意識形態和信念的香港人,不少在這兩年重新思考和計劃未來的生活方式,有的離去,有的留下。身為牧者,常聽到不少親友和弟兄姊妹思考去或留時的不同反應。面對各人複雜的情緒和處境,牧養一點不容易,面對的不止是去或留,更是為何、如何去或留。

今日的新常態彷彿就是活在沒有新常態之中,所謂「變幻原是永恆」之中!從微觀角度看,「新常態」就是不斷分散(scatter),然後會再聚集(gather),而聚集後可能再分散,像是寄居般!其實,聖經常提到我們要存着寄居的心態,且是有原因的寄居,進入這不真實的世界中居住,但心不屬世界,乃屬永恆的真實中。這等於甚麼?如何牧養?活在當下,活出召命!

活在當下:每天都真實地活着

聆聽、明白、疏解、引導

牧者需持開放和透明的態度,聆聽和明白弟兄姊妹的掙扎和決定,並背後的原因,不要有既定立場回應離開或留下,只要引導他們按各自的處境分析離開或留下的利與弊。無論離或留,沒有決定是容易,也沒有決定是不需付代價。而對留下的,若有仍在傷痛中的,牧者應盡量疏解其思緒:有的感到不知所措、迷惘;有的仍處於埋怨、追究、忿怒、憂傷中;有的想離去但沒能力而滲出絲絲苦澀和被遺棄的感覺……牧者要與哀傷的人同哀傷,等待他們靠主重拾志氣,向前奔馳。

其實聖經充滿去和留的例子。「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一28),從創造神學看,全地都是神所賜予,離去的能遍滿,留下的能治理。而從信仰歷史來看,離或留是常發生的事,如該隱、亞伯拉罕、摩西、約瑟、路得、但以理、保羅等可視為離去一族,而大衛、以斯帖、耶穌、雅各、約翰則可視為留守一族。聖經中有不少人因逼迫帶來的恐懼四散和失去身分。牧者可引導肢體多明白聖經的例子,為何去、為何留?被懲罰?尋找安樂窩?饑荒?迫害?回應召命?讓弟兄姊妹藉此思考自己的去或留時,能多角度思考,又能從中聆聽主,作個合適的決定。

建立透明討論一起同行的氣氛

牧者不單要聆聽和明白弟兄姊妹,也可在教會鼓勵肢體建立討論和同行的氣氛。雅斤堂去年初作的一個民調,結果顯示五年內將離去的肢體佔 13%,留下的有 59%,未決定的佔 28%;並在不同場合公布結果,讓離去和留下的不覺自己是異類。這結果告訴教會未來要以年計的持續引導會眾思考這議題,並作合適準備。過程中,可令肢體明白留下的不等於更「神聖」,離開的亦不是「叛徒」!在互相尊重和同行的氣氛中,肢體可公開地討論,也鼓勵他們與家人討論,路途中不應是孤單地思考,也不需孤單走我路。

去年教會舉辦了「去或留」研習會,從聖經、情緒和實踐上與弟兄姊妹一起探討這議題,而在講台和祈禱會中,也分享離去了的肢體狀況和留下的肢體心聲,一起為主而活,這最終是關乎個別的「召命」,我們應帶着國度觀在不同地域服侍主。今年我們的研習會之主題就是「召命人生」,一起探討如何活在召命中。

活出召命:無論在哪裏也該活出時代的使命

願付代價的真門徒

對留下的大多數,牧者要繼續牧養和帶領他們,不是沮喪、失落,捱着過活,神將我們放在這裏是有其原因的,牧者必須先知道並活出這時代的異象和使命,靈活走位,充滿方向和動力,才能帶領會眾。同時,牧者也要留意自己的情緒起伏,照顧自己與神的關係和身心靈的健康,有需要時要找支援。

耶穌在世時,面對的世界相當動盪,暴動、鎮壓、瘟疫、戰役……耶穌來到人羣中,一方面,回應當代需要;另一方面,建立門徒,回應呼召,完成天國的使命。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今日也如是,一方面要回應時代需要;另一方面要銳意建立門徒跟從主,使門徒能看見天上的事,願意為主付代價、捨己、以生命回應神的呼召,把神要透過我們完成的天國任務活好、做好。

葛尼斯(Os Guinness)在其著作《一生的聖召:追尋生命的意義與目標》提到「神呼召我們先成為自己(be ourselves)和活出本質(do what we are),但當我們回應和跟從神的呼召,才可真的成為自己和真的活出本質……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被召的先是「所是」(to be),後被召的是「所為」(to do),而被召「所是」和「所為」惟有在被召到主裏才能得實現。」要回應時代的召命,必須從基本功開始,作個更新和願意付代價的真門徒,不被世界的魔爪操控,活出福音大能及時代召命。信心要在困境中測試,才知真或假。

活出時代的召命

雅斤堂過去多年集中培養願付代價的門徒,鞏固、堅立門徒生命,抵禦迷失;同時,把耶穌的福音帶到人羣中。這世界有很多「福音」,卻是短暫,不能給迷失者安定,只有耶穌的福音是迷失者的福音、黑暗中的光,叫人從恐懼和沮喪中得方向。其實在疫情和困境中,不少不信的人才醒來,對福音胃口更大。弟兄姊妹與教會牧者在過去兩年,一方面帶領了數百人信主,履行大使命;另一方面,增大服侍基層朋友的資源支援兩倍,每月探訪近千位基層朋友(包括露宿者和住劏房的朋友),與逆境中有需要的人同行,履行大誡命。看見肢體繼續有方向和生命力前行,沒有浪費疫情和困境,實在感謝主。

無論離或留,我們都是寄居的,若沒異象,我們就放肆。身為耶穌的門徒,不是活在虛幻的世界尋找安樂窩,因這時代根本沒安樂窩;更不是被世界黑暗的環境籠罩,而是帶着天國子民的身分和使命,行出大誡命、大使命、文化使命、公義使命和款待使命。我教會就有弟兄姊妹留下,照顧父母,去年還帶領了父母信主和受洗;也有青年人留下進入神學院裝備,在沒新常態的新常態中服侍主。

無論在香港或海外生活,無論地上是甚麼國籍,我們都有天國子民的身分,要學習行出天國價值,每天帶着耶穌復活的力量活出召命。

(作者是中國基督教播道會雅斤堂堂主任、中國神學研究院及播道神學院客座教授。)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7期(2022年6月號)

在網絡媒體分享信仰省思

文/思路.豐

我是一位 90 後信徒, 讀中學時已開始接觸網絡媒體如 Facebook、Youtube 等, 那時網絡媒體還未算十分普及。惟時至今日,它們的影響隨處可見。大家在巴士或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很容易找到「低頭族」,就是那些正低頭用手機的人。他們正忙於用手機來看新聞、看朋友在 Facebook/ Instagram 上的動態、或是玩手機遊戲等。人們的生活已經與網絡緊密連繫在一起,無法分割。網絡上的資訊林林總總,影響着許多的人思想。

我不禁想到,自己在這方面可以有甚麼參與?當許多基督徒也在使用網絡媒體時,會否我也可以在平日分享一些信仰省思,藉以鼓勵和啟發其他弟兄姊妹?由此我便在 2019 年 5 月 4 日開設 Facebook 專頁,至今已逾兩年,當中經歷上帝很多帶領。回想起來,開設這個專頁實在與我的召命十分相關,可說我是因着回應召命而開設這個專頁。人稱「楊醫」的楊錫鏘牧師,說召命是指做回上帝創造我們的那個人,聆聽祂的呼召。那麼我的召命是甚麼呢?這要從我的經歷說起。

聖經真理的裝備

在讀大學時,筆者認識到一個重視查考聖經的福音組織。我在那裏接受裝備,與不同的弟兄姊妹一起參與屬靈操練,建立信仰基礎。有一年,我與幾位弟兄採取一個特別的讀經計劃,每天讀兩章新約、兩章舊約,整合來自四卷書的經文。這個讀經法幫助我建立起聖經的世界觀,不再視聖經中的不同書卷為斷裂的信息,而是流通的啓示。這個聖經的世界觀有助我以一個不同的視野來看今日的世界。

繼續閱讀

天庭出任務

ccmFB_CP162_20191212

文/程亦君

 

第一章

 

敖者拒的

 

我是一位天使,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參與了一個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任務,並為一場偉大的奇跡作見證。

 

濃密的雲之上,在閃耀著金色光芒的天庭,我們歡唱,將至誠的敬拜獻給那坐在寶座上的大君王:

 

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祢的榮光遍滿全地!祢是昔在、今在、永在的上主!…

 

一個宏亮的號角聲響起,打斷我們的歌唱,我們立刻肅靜聆聽,因為上主要發出的言語。

 

「加百列,時候到了! 你去傳信息吧!」

 

加百列用兩翅膀遮住他的臉,在上主的寶座前畢恭畢敬問:「主啊,祢真的要這樣做?祢情願將自己的榮耀隱藏、降卑成為有限肉體之人嗎?這樣世人能辨認出祢是他們的彌賽亞嗎?這樣做豈不是太冒險?這個信息有誰會信呢?」

 

上主立刻從寶座上發出溫柔又慈祥的光芒,安慰加百列說:

 

「只有這個方法才能解決人類的困境,才能真正的拯救他們!如果是那些真正渴望得到拯救的人,就會認出是我的作為;但若是那些驕傲、心眼盲目的,不管我怎樣呼喚,或顯出甚麼神跡,他們都不會信我!所以你只要照著我的吩咐去做就是了!」

 

聽完上主這一席話後,加百列天使長帶著上主的令出發,同時也帶著幾位天使同去,而我是其中之一。

 

第二章

 

升斗小民渴求平安

 

穿越蒼,我們來到世上君王掌權的國度,看到世上的君王、臣宰紛紛圖謀利益權位,萬民也為生存搏鬥不息,在人類的土地上一直沒有真正的平安。

 

加百列開始發號施令:「首先,我們要向大衛家族的殘餘子孫宣布上主的旨意,這是在很久之前,上主對大衛應許說:他的家族與王國必永遠立。信實的上主,從不背棄祂對子民的承諾。」

 

「那為甚麼要等那麼久呢?現在,不是羅馬皇帝已經冊封以土買人希律作猶太人的王嗎?並且大衛家族的王權早已式微,大衛的子孫們也已經淪為一般求生存的升斗小民,他們還有甚麼可為的嗎?」以諾天使疑惑地問。

 

顛覆思維啟動

 

「孩子們哪!你們出個主意吧!我們怎樣告訴那位大衛家的女孩關於上主的計劃?」加百列提高聲量說。不知為何,他沒有回答以諾的問題,可能要他自己去發現答案吧。

 

「這個包在我身上!」我拍胸脯說。「馬利亞不是一般的孩子,她是個敏銳又深思熟慮的人!」

 

「可是她的未婚夫約瑟呢?如果他不能接受在馬利亞身上發生的事情,那上主的計劃恐怕就會變成世人的笑柄呢!」以諾擔心地說,「任何一個世間的男人都很難接受自己的妻子未婚懷孕吧!」

 

第三章

 

謙卑虔敬得主恩福

 

在加利的窮鄉僻壤,一個叫做拿撒勒的小村莊,大衛家族的後代,最年輕的馬利亞正在屋裡梳理手中的紡線,她熟練的動作展現了獨當一面的資質。這時,太陽公公熱情地協助我們,用大量的金色光芒來修飾加百列的龐大身,使他看起來非常優雅親切,於是加百列用最動人的聲音向馬利亞開啟神:「馬利亞,不要怕!你在上主面前已經蒙恩了!」

 

我們這幾個小跟班,也用美妙的歌聲附和,強調著加百列所傳的神:「馬利亞,不要怕!你在上主面前已經蒙恩了!你要懷孕生子,要給起名叫耶穌。將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祂祖先大衛的王位給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的國沒有窮盡!」

 

「是我嗎?我還未出嫁,怎麼可能有孩子?況且崇高偉大的神怎肯屈尊從我卑微的肚腹中降世為人?」年輕的馬利亞驚訝莫名,完全難以置信。

 

透析歷史啟示新知

 

加百列很能體會馬利亞的質疑,但也向她發出挑戰:「回想一下你們祖先的經歷吧!比如他們如何被上主拯救離開埃及的奴役生活、紅海的水如何在他們面前分開,以及在曠野漂流的日子,上主如何從天降下糧食。那麼多的奇妙偉大事跡,你認為哪件事是容易的?」

 

「這個…我需要想一想…」馬利亞很認真地在思考加百列所說的話。

 

「馬利亞,在萬人中你是蒙大恩的女子!」我們幾個天使也用最動人的聲音鼓勵馬利亞。

 

「但是…我已經與約瑟訂婚了!」馬利亞臉上浮出一種難色。

 

加百列完全了解馬利亞的為難,他溫和地說:「不要擔心!我也會去向約瑟說明上主的旨意。」

 

馬利亞又用驚訝的神情看著加百列。加百列緊接著宣布一件大事:「其實並不是你獨自一人承擔這個任務,再告訴你一件喜訊,你那年老的親戚以利沙伯不是向來不能生育嗎?現在,上主已經除去她在人間的羞恥,她已經懷孕六個月了,並且是男胎,因為出於上主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著能力的!以利沙伯與她的丈夫撒利亞,將要為他們的孩子取名叫約翰,因為他們的孩子將來要行在主的面前,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你現在可以去向以利沙伯求證這件事!」

 

聽到加百列的這一番話,馬利亞驚奇地說不出話來。過了一會兒,她有所領悟的說:「嗯…如果耶和華是創造天地的主,也是創造我子宮的神,那麼的確是無所不能!」接著,從她小小的身軀發出一個足以震撼大地的聲音:「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祢的話實現在我身上!」

 

我們幾個天使立即發出對上主的讚美聲,那一刻馬利亞回應上主旨意的那種熱情、真摯,也令我們難忘,以諾天使領悟到:「原來上主是在尋找大衛家虔誠的後裔來完成的應許呢!」

 

接下來,我們繼續穿梭在人類的時空中,還有幾件大事要忙哩

 

第四章

 

成就神須具信心

 

透過我們天使的工作,羅馬皇帝凱撒奧古斯都發出一個命令,要通國人民回本鄉本族報名上冊。我們的這工作,是要讓上主從前藉眾先知口中所傳的彌賽亞誕生之地的預言可以應驗。

 

馬利亞的未婚夫約瑟,在收到政府的命令後,決定帶著身孕已重的妻子回到他們宗族祖鄉的大衛之城伯利恆,報名上冊。約瑟是個義人,當他知道馬利亞竟然懷了身孕,正想要暗暗地休了她時,加百列在約瑟的夢中顯現,向他傳報上主的信息:「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只管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起名叫耶穌,因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中拯救出來!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上主藉著先知所說的話:『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的名為以馬內利。』」約瑟從夢中清醒後,不以為那只是個夢,卻立即誠心領受神,接受他的人生使命。

 

徬徨暗夜佳音降臨

 

馬利亞摸著肚子,痛苦地喊叫:「孩子就快出來了!」

 

但是這一對大衛子孫的處境卻非常尷尬,他們在自己宗族祖鄉之城,竟然找不到一個容身之處!因為伯利恆小城的所有客棧都爆滿了。而其實,這也是出於上主旨意的運作。雖然看見約瑟因為找不到住處而急得不知所措,我們愛莫能助,只能在旁邊為他們加油打氣。

 

「孩子就快出來了!」馬利亞繼續痛苦的喊叫。

 

就在這關鍵時刻,有一位客棧主人願意騰出他的馬房,接待約瑟與馬利亞入住,約瑟與馬利亞喜出望外,因為即將出生的孩子終於有個可安頓的地方。約瑟趕緊清理一個馬槽箱,客棧主人也幫忙放上乾淨、厚實的牧草,暫時作為孩子出生時的小床。

 

這時,我趕緊飛去伯利恆的郊外,向一群忠心可靠的牧羊人報好消息,他們因為一輩子從未看過天使而非常害怕,我安慰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躺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牧羊人們願意接受我的信息,他們立即出發尋訪孩子的誕生之地。

 

同時,以諾天使也去向幾位東方的天文學博士傳報彌賽亞將要誕生的消息,月亮與星星會引導他們的腳步來到伯利恆。因為彌賽亞的降生,不只是關於上主的選民,也是關乎萬族萬民的需要。

 

為愛受苦轉化世界

 

「哇…」馬利亞懷中的嬰兒,終於時候滿足,誕生了!我們天使應該是最驚奇的一群吧!至高神居然以人的兒子這身分,誕生在一個如此卑微的馬槽箱

 

「彌賽亞果然照著先知所說的,來到這世間!…」所有上主選擇的見證人都齊聚在馬槽邊,清楚地看見孩子的模樣,大家都充滿喜悅。這一刻,加百列吹起勝利的號角,眾天使和天軍都來聚集在星空下,歡聲高唱祝福之歌:「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神,在地上平安歸於所喜悅的人!」

 

任務完成,我們回到蒼之上,向上主報工作。那坐在寶座上的主,施予我們仁慈的掌聲:「好!你們做得好!」但我們仍然為的這個奇妙偉大的旨意而歡呼不已:「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神,在地上平安歸於所喜悅的人!」

 

雖然世人看不見我們的存在,我們眾天使也列在這偉大奇跡的見證者之中。

 

 

慕道班實錄(三):千錘百煉的牧者

CP157001172dpi

文/孫基立

 

帶領慕道班和教會,對牧者有甚麼挑戰呢?

 

自由是雙刃劍

 

在慕道班中,牧者需面對一個極大誘惑,就是試圖以己意代替慕道者自由的選擇。有些牧者會軟硬兼施使慕道者礙於人情很快答應接受基督,但在慕道班中,有學員就抱怨自己當初是「被迫決志」的,所以要重新參加慕道班。

 

任何虛假的「決志」其實都是無效的,這對傳揚上帝的信息弊多利少。而更嚴重的是這種做法摧毀了慕道友對基督徒的信任,從此可能對基督徒敬而遠之。

 

我非常理解傳道者的良苦用心,但上帝在伊甸園創造人類之初,就將自由賦予人類,上帝當然知道自由這把雙刃劍帶來的危險,但人類若沒有自由就沒有尊嚴,也無法真正成為上帝的兒女。而福音是由耶穌的生命換來,人只有準備好自己的心,才能領受這珍貴的禮物。

 

讓信徒與神建立直接關係

 

那麼,在慕道班中,牧師怎樣才能既盡牧者的帶領職責,又尊重慕道者的選擇?這確是不容易掌握的藝術。牧者既要錘煉自己,不能依靠人為的「心理戰術」或一些僵硬的「傳教模式」,也要將慕道者的道路交託給上帝。每一個人和上帝的關係都是獨特的,自己的經歷和固定的「傳教模式」不一定可在每一個人身上重複,而上帝卻了解每一個靈魂的需要,會親自帶領他們。

 

小德蘭(Therese of Lisieux)在她的自傳中曾說:「一個人會發現,如無上主之助,而想做有益於人的事,那將宛如使旭日升於午夜一樣的困難。一個人更會看出,得完全排除個人的心願與意見,引著她們走上主指定的道路才是正途,絕不可引導她們奔向我們個人選擇的路徑上。」

 

另一個極大誘惑是無意識地培養慕道者對牧者的崇拜。基督新教沒有天主教般龐大的行政機構約束,牧者擁有很大自主權。牧者身為慕道友和基督徒的導師,很容易讓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言人,而基督徒對牧者的愛戴和依賴,也可能到達一個極端,認為牧者的所有看法都是正確無誤,這也是基督信仰竭力反對的偶像崇拜。好牧人定會訓練自己杜絕這樣的誘惑,將自己軟弱、缺陷的一面毫無隱瞞地顯露給眾人。

 

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在路司得傳道時,大有神蹟,讓瘸腿的人痊癒,於是眾人將他們當作神來敬拜,他們卻大聲說:「諸君,為甚麼作這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參徒十四8-18)。基督新教傳統上會鼓勵信徒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並建立自己和上帝之間直接、親密的關係。

 

謹防權力膨脹與神學遊戲

 

同時,我們也須防止教會對信徒擁有的權力無限膨脹,和各種教會內的繁文縟節不斷增加,造成新約聖經中法利賽人的錯誤——任由龐大的教會和各種借上帝之名而設立的教規阻礙了信徒和上帝之間的直接關係。這是耶穌所深惡痛絕的。在人數不多的基督徒團體中,由於信徒對聖經知識的了解非常依靠教會的幫助,而慕道友卻缺乏聖經知識,以致無法運用基督新教傳統中信徒能擁有的的獨立判斷能力去作出判斷。

 

情況嚴重的,如教會有意無意地斷章取義,用聖經維護自己的利益和決定,而信徒亦沒有以聖經真理提出質疑,這樣教會便可能在小範圍內形成一個獨裁體制,變相管理和評判信徒的思想行為。

 

另一挑戰是怎樣將深奧的神學研究和慕道友的問題深入淺出地結合起來。牧者中不乏飽學之士,但許多神學上的研究深奧難懂、曲高和寡,牧者可能在象牙塔內專注於自己的研究而對社會人生缺乏了解和參與精神。其實有些問題的答案各專家見仁見智,並無定論,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共同的現象而已;專家們遊戲其中,各抒己見的同時,應時刻緊記神學研究的終極目標:和上帝所愛的世人分享上帝的真理,回答他們內心深處的問題。

 

記在上帝心中的辛勞

 

我理解學者的世界,而且理論性的探索的確要求研究者擁有最大程度的自由,不受可見的具體事物約束,但當神學研究和真實世界遙遠得完全沒有交集,其研究者也就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神學也有別於類似下棋的文字遊戲或類似數學的純理性推理,它是一門和人的靈魂深切相關的學問。

在這方面,耶穌的作法堪稱楷模:

 

祂珍惜每一個靈魂,其論述和講道蘊含最深奧的真理,但言語簡練、感人至深、回答每一個人(包括當時最卑微的婦孺、受人輕視踐踏的妓女、為人不齒的稅吏罪人)心靈深處最焦灼的尋求。

 

好牧者會迎接這些艱難挑戰,真心愛護信徒,既盡帶領之職,又尊重他們的家庭隱私和個人自由;同時,緊記自己不是上帝,一切的做法和決定都可能有紕漏和不足之處。好牧者海納百川,虛懷若谷,他的辛勞和犧牲都看在上帝的眼裡,記在上帝的心中。

ccmFB_CP157_20190515

 

 

傳承

CP1510772dpi

文/陳振衣

山地瘦瘠,所出糧食不夠維持一家六口生活。因此,爸媽到外省打工,

小蓉三歲就和姊姊成了留守兒童,由外公外婆撫養,妹妹和小弟則跟著爺爺奶奶過活。

為了償還超生罰款的借債和養活四名兒女,爸媽需更努力工作,春節也做零工;整整十三年,都只是寄錢回來,沒能回一次家。要不是有機構給了小蓉一個助養名額,減省了一些費用,恐怕四弟還要等更久才能再次見到父母。

一家都在受苦

外婆是名強勢女子,常在兩姊妹面前說媽媽太懦弱、爸爸家太守舊,為追生男孩弄至她老年也這般辛苦!小蓉體質較弱、易哭,外公疼她,帶她下地(種田)總是讓她玩土就算。大一歲的姊姊體能較好,人也老實,對外婆交下的沉重工作只默默去做;那不哼聲地揮動小鐵鍬跟在外公後面翻土的畫面,小蓉記憶十分清晰,小小心靈就覺得自己一家都很可憐,每個人都在受苦。

在本應上小學的年齡,姊妹倆連幼兒園都未上過,見到鄰家小孩上學就很羨慕。某天,幾個外來的哥哥姐姐到來逐家探訪,又問她們想不想讀書。

 

小蓉大聲回答:「想!」

 

姊姊則躲在外公身後不肯出來。結果小蓉得到助養名額,可以上學。但學校在縣城,要寄宿。學校好玩的多著呢,老師也很和藹,但離開外公卻讓小蓉感到可憐,想到就要哭!

小蓉的助養者常寫信給她,又告訴她有個叫耶穌的知道她、很愛她。小蓉不明白,以為是多了一個助養者,很開心,因每年生日都會寄來卡片和文具等禮物。直到高小時識了一個新同學,告訴她原來耶穌是創造並一直照顧她的神,又帶她去教會。教會裡同齡的不多,兩人很快成了好友。春節放假回家,小蓉將耶穌的事告訴外公和姊姊,他們立刻就信,外婆卻說:「若真是神照顧,怎麼我家會這樣窮!」小蓉也不明白,但就是覺得耶穌很好。

祝福更多的人

高考後小蓉獲城裡大學錄取。這時爸媽已帶著一身的病回鄉,家中經濟雖稍有改善,但助養期卻在高中畢業後結束,那學費從何而來?只能在縣城找工作幫補家計了。

 

唉,出身窮就不能有好出路?小蓉情緒一下跌落谷底!

 

想不到的是,助養者竟主動提出供她讀完大學。姊姊跟她說:

「其實我們絕不可憐,能自食其力,活得就有尊嚴。神特別恩待你,就是祝福我們一家,將來你也可祝福更多貧困的人,就像那助養者一樣!」

 

話仿如醍醐灌頂,讓小蓉想到多年來的自是多麼的傻,多麼的不知感恩,神的照看從沒停止啊!小蓉暗下決心

  • 將來,也要成為一個祝福、幫助別人的人,就像那幫助她的助養者一樣。

ccmFB_CP151_20180313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

 

 

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 馬可 ‧ 毅行

Web

文/孫寶玲

整理/編輯室

馬可 毅行

馬可福音的結語很特別,跟馬太、路加和約翰比較可說是負面的,令人感到不易理解和困惑。在最後的一章第8 節結語中說到,婦女從墳墓那裡逃跑,又發抖又驚奇,甚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參可十六8)。為何聽到耶穌復活不是感到振奮,而是逃跑呢?這不單困惑了你和我,千多年前的基督徒亦感困惑,因為第十六章8 節的結束好像跟期望的很不同。於是,有些抄寫經文的文士抄入其他經文。所以和合本修訂版寫得很清楚,有古卷沒有第九節及以下的經文,即是馬可福音的結語應在第十六章8 節。

無論你有多不安、困惑,這就是馬可福音的結語。你可能不滿,馬可卻告訴你,耶穌復活帶來的後果就是這樣。難道馬可弄錯了?只是,若馬可是對的,意思就是復活無疑會帶來喜樂、盼望、力量,但在這些之前,會否帶來一些震撼、驚慄和困惑呢?

不安與困惑
我們仔細研讀另外三卷福音書的結語經文,會發現馬可是對的!約翰福音描述抹大拉的馬利亞見到空墳墓時,沒想過耶穌復活,還以為耶穌是園丁。當復活的信息傳到門徒那裡,他們仍躲在房子裡關上門,因害怕猶太人(參約二十章19)。馬太福音也是一樣,「天上地下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很華麗的結語,然而之前一節經文指出「還有人疑惑」(參太二十八17-19),不見得所有人都了解復活或感到興奮。路加福音說有兩個門徒,離開耶路撒冷,面帶愁容,眼睛被蒙蔽,耶穌要兩次向他們顯現,將手腳給他們看,強調自己不是魂,是真正的復活(參路二十四33-40)。

所以馬可是對的。復活不是我們以為很開心、興奮、簡單、光明的一件事。長遠來說是對的,但過程中,可能有許多戰慄、震驚、困惑。當我們探討一件這麼重要的事,絕不能簡化和膚淺。上帝救贖帶來恩典是一件沉重的事,怎可馬虎呢?潘霍華說是貴重的恩典,不是廉價的恩典,復活是這恩典很重要的基礎,所以它帶來的喜樂、平安,一定不是一般人所說的。

馬可是對的。當我們的生命遇上要緊、沉重的事,不管如何喜樂、充滿盼望,都不可能沒一絲戰慄、緊張、惶恐,甚至想逃避的感覺。例如結婚,一對新人站在聖壇前,若沒絲毫戰慄、疑惑的感覺,他們不適合結婚,因這是一件大事,是長期的委身,要求很多調節、擺上、付出。父母第一次抱著嬰孩時,若沒絲毫沉重、戰慄、以後怎辦的感覺,我懷疑他們是否適合做父母。一個人蒙召作傳道人,若沒戰慄的感覺,他不配作傳道人;若傳道人每次預備講道,沒戰慄的感覺,他不配宣講神的道;若傳道人只想命令、操控跟隨他的羊,這人不適合作傳道人。因耶穌告訴我們,牧者是要為羊捨命,不是遇到問題時就逃走。像我在神學院當老師的,若以為能用操控成績的方法令學生對我們恭敬有加,就是忘了雅各書所說,作人師傅的要受加倍的審判和懲治(參雅三1)。作神學院老師需嘗試將生命融入所信所學,然後活出來,這很沉重和艱困,必須要毅行。婚姻須毅行、做父母親要毅行、作傳道人要、做基督徒也要。

毅行跟從主
「我賜給你們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賜的。」(參約十四27),我們常誤以為信了耶穌就逢凶化吉,惟這不是聖經所說。先不說舊約經卷,新約由馬太福音到啟示錄,有哪卷書不講受苦?沒有,因我們的主是受苦的主。所以馬可是對的。作基督徒一定要毅行,若你不想毅行,不想艱困,你要重新思想作門徒是甚麼一回事。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提到很多信心偉人,前半部的亞伯拉罕、大衛、約書亞等,大家對他們的豐功偉績都耳熟能詳;但生命中更多是後半部所述說的,很多人是我們不知道亦沒聽過,「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受窮乏、患難、苦害,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參來十一35-38)這世界看不起他們,他們是毅行的人,因復活帶來生命全然的改變;這種改變,世界覺得奇怪,甚至不接納他們。當然,這世界最不能接納的,是他們所跟從的耶穌,更將祂釘在十字架上。所以,馬可是對的。基督徒的道路必然是毅行。

馬可是對的, 並且很有意思,某程度上比其他福音書更有意思:生命中常會遇到教我們驚惶的事,即使困惑,即使艱難,馬可告訴我們,不要忘記那位在我們以先去了加利利的主(參可十六7)。當生命來到這一刻,個人、家庭、群體,甚至社會,感到舉步維艱、寸步難行,緊記在前面等我們的主耶穌,就可以勇敢宣講、勇敢前行。門徒的道路絕不會是舒坦的道路,我們必須毅行,況且主已在我們以先並正等候我們。我不知這一刻你是否遇上震動、驚嚇或沉重的事,我只知我們的城巿、群體遇上了,有些被嚇得一聲不響,但我相信我們可以因為復活的主,勇敢宣布、傳揚我們所相信的,這是馬可福音給我們的信息。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孫寶玲博士於「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培靈會中主講信息的內容撮錄。本刊蒙以馬內利浸信會授予講道錄音版權,謹此致謝。)

圖片:http://www.freepik.com (Designed by Freepik)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真門徒」的文章】

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 馬太 ‧ 同在

馬太同在

文/孫寶玲
整理/編輯室

這數年我雖不在香港,仍常留意香港的動態,發覺有傳道牧師不務正業:不去傳道、探訪、宣講神的話,卻想做CEO;教會不務正業:強調建立品牌或跨國集團企業;甚至不少信徒亦不務正業,寧作粉絲不作門徒。這樣的話,怎能回應這世代?

我盼藉四卷福音書的結語來闡明如何作真門徒,因各書卷雖是獨立故事,卻有共同綱領──耶穌;且都是為了門徒而記述耶穌:耶穌的身分界定了門徒身分,祂的視野、價值及工作亦應是門徒要效法的。另外,按正典的編排,福音書後是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不難發現耶穌是教會的基礎,所以福音書的結局並非結束,而是新一章的開始。因此,認識耶穌能教我們開展新的將來,而福音書的結束能讓我們知道怎樣開始新的人生旅程和道路。

馬太 ● 同在

福音書的結束, 不單是結束,也是開始。約翰福音如是,馬太福音最後的第二十八章亦然。十一個門徒在加利利山上,見到耶穌就拜祂,以為結束了,「然而還有人疑惑」(太二十八17)。耶穌宣告祂有權柄差門徒出去,這結語是指向一個將來。「所以,你們要去」(太二十八19),這差遣背後也有跟從的意味。

馬太福音有一獨特之處,是其他三卷福音書沒有的:「忽然,地大震動」(太二十八2),就是「震動」這個字。馬太在聖經原文中常用震動描寫人對處境或耶穌的回應,如耶穌與門徒在船上,「海裡忽然起了暴風,甚至船被波浪掩蓋」(太八24),其實就是震動這字;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很多人喊說和撒那,「合城都驚動了」,也是震動這個字。

生命次序被顛倒,習慣了的生活、節奏、安全感一下子沒了帶來的混亂,每人都經歷過,更不要說那些不希望發生在自己或所愛的人身上的震動:災禍、意外、健康或工作的失落、關係破裂;這些生命中的現實,無論你是否基督徒都可能遇上。

生命的震動
1981 年 5 月初,我剛考完大學畢業試,父母已準備參觀畢業禮,媽媽更專程到裁縫處訂做長衫。畢業禮前兩星期的一天,哥哥突然來電說媽媽中風了,要我立即回家。我隨即感到天旋地轉,像暈船浪似的,而那件長衫一直在裁縫處不曾拿取。這事對我和整個家庭都是「震動」!

2009 年,當我知道要離開香港及任教的神學院,又是一個震動,心裡感到煎熬。在那南洋小島生活時,多次在上班路上問自己,究竟發生甚麼事?為何落到這田地?一場風暴、一個震動,人生總會遇上,無從解釋,當它臨到,你的生活不一樣了,你會發覺自己很脆弱,很多計劃一下子全被抹走。一切籌算、預備,全經不起生命任何衝擊!

不過,震動來到時,有人會假裝沒事發生。馬太告訴我們,有權勢的會說甚麼事都沒發生:當墳墓空了,耶穌的屍體不在,就用錢解決!買通兵丁,然後說耶穌沒有復活,是被門徒拿走了(參太二十八11-15)。當權者以為可藉謊言隻手遮天,覺得掩蓋掉就沒事發生。縱使發生驚天動地的事,全世界都知悉了,權勢卻認為可用錢掩蓋真相。

求主的同在
生命面臨震動時,你不能假裝沒事,必須承認這震動,即使疑惑、即使困難,仍必須面對。這些震動能教你更認識自己及你相信的主,也是門徒道路的開始。惟有一切的籌算被扭轉,明白自己是何等脆弱、無能,才會迫切祈求主的同在;如此,就明白不能靠自己面對生活、不能相信自己的經驗和判斷。我們就會說:主啊!請祢與我同在

馬太告訴我們同在極其重要,因提到同在,就必須跟從。主的同在,不僅是結語,在福音書開始時已有(參太一23)。以馬內利翻出來的意思是神與我們同在;不是與我,是與我們同在。耶穌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太二十八20)一個「我們」,一個「你們」,說明信仰或經歷耶穌同在,不單是個人內心的經歷或感動,而是群體的事情,是倫理、行為的彰顯;跟從耶穌、實踐祂的吩咐,有倫理的意義。

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的登山寶訓:凡聽了我的話又去行的,就像是房子建在磐石上,雨打風吹總不倒塌(參太七24-27)。跟從、同在是甚麼意思?就是實踐耶穌的生命及教導。這一點毫不抽象,是很具體、微細、簡單,正如耶穌的綿羊山羊比喻: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參太二十五32- 40)。同在,不僅是腦袋的思考,更看我們的生命有否彰顯,這種彰顯在面對震動時,更是明顯。當個人生命、社會、國家震動時,我們會掩眼當沒事發生,抑或承認出了問題,好好來到耶穌跟前,閱讀祂的教導,思考祂的生命?

忠心的跟從
每次讀香港新聞,我心總感煎熬,對我是很大震動,但很多人當沒事發生,特別是主流媒體。我們可做甚麼?教會要非常忠心!每個傳道人、神學生、會友都有不同恩賜,在不同位置幹著不同的事,卻總要忠心。若要彰顯耶穌與你同在的生命,你就不能容許謊言抹煞這社會;若是耶穌的跟從者,就應讓別人看到耶穌在你生命裡同行同在;也應讓人經驗到耶穌的同在,是一種尊貴、公義、公正、光明的生命。

面對這震動的世代,我們要來到主耶穌面前,因主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二十八18),我們可帶著這股力量回應。主沒擔保我們活得舒服、光采,正如使徒殉道的殉道、捱苦的捱苦、被打的被打(參來十一章)。然而,這是跟從主耶穌的生命狀態,我們的生命應彰顯這位完全的天父,正如主耶穌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我們看見這城巿很多人在失落煎熬中,他們都是天父的兒女,無論是否信主,也配得公義、尊貴的生命。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孫寶玲博士於「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培靈會中主講信息的內容撮錄。本刊蒙以馬內利浸信會授予講道錄音版權,謹此致謝。)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真門徒」的文章】

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 約翰 ‧ 跟從

容許懷疑

文/孫寶玲
整理/編輯室

這數年我雖不在香港,仍常留意香港的動態,發覺有傳道牧師不務正業:不去傳道、探訪、宣講神的話,卻想做CEO;教會不務正業:強調建立品牌或跨國集團企業;甚至不少信徒亦不務正業,寧作粉絲不作門徒。這樣的話,怎能回應這世代?

我盼藉四卷福音書的結語來闡明如何作真門徒,因各書卷雖是獨立故事,卻有共同綱領──耶穌;且都是為了門徒而記述耶穌:耶穌的身分界定了門徒身分,祂的視野、價值及工作亦應是門徒要效法的。另外,按正典的編排,福音書後是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不難發現耶穌是教會的基礎,所以福音書的結局並非結束,而是新一章的開始。因此,認識耶穌能教我們開展新的將來,而福音書的結束能讓我們知道怎樣開始新的人生旅程和道路。

約翰 ● 跟從

結束也是開始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二十31)讀過約翰福音二十章最後這節後,我們以為完了,原來仍有第二十一章;讀完最後這一章,卻似乎再有另一章,因耶穌差遣了彼得、所有門徒,甚至是讀者出去。可見福音書的結局,不是結束,而是開始。若結束意味開始,結束便是邁向將來,從開始到將來,必須學會緊記差遣我們的聲音,學會專注差遣者在我們面前的一雙足印,因為若只在乎眼前所見,我們會很沮喪,且能相信甚麼呢?

今天透過電視、社交媒體,可看見世界很多事情。我每早跑步時都聽著BBC, 心很沉重,到處是襲擊、天災,如早陣子在尼日尼亞有百多名基督徒被射殺。若我們只在乎看見的,這世界是支離破碎、沒有希望,必然朽壞,互相仇殺的地方。又如香港,過去一年,每一次的政策實施,每一次當權者的決定,看著都覺荒謬,眼看這數年的轉變,你相信甚麼?若你要看見才相信,你會感到艱難、沮喪!

試看經文中的多馬,他起初不信耶穌復活,強調「若不親眼看見、親手摸過,用指頭探入祂的肋旁,是不會信的。」(參約二十24-25)若他起初便跟隨耶穌的話,我們可合理地假設,當耶穌在迦勒將水變酒時,他是其中一位飲者;耶穌於安息日在耶路撒冷大池旁令一名病了三十八年的患者痊癒時,他也許見過;當耶穌在加利利海將五餅二魚分給數千人時,他是其中一個分食者;但到了這晚,多馬卻不相信。若你真要看見、摸到才信,下次你就有其他藉口:若不是聞到或抱過數星期,我不會信!若只在乎看見的,你的信很是薄弱,這是整卷約翰福音要表達的信息:你必須學會記得那差遣你的聲音,專注你前面的足印!

容許懷疑的群體
經文中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多馬所在的群體。耶穌第一次在屋裡顯現時,多馬不在,其後的八日裡,那群門徒是怎樣過的(參約二十19-26)?他們親眼見過主耶穌,然而多馬卻說不信!讀到這裡,我們看到一幅很美的圖畫:一個群體容許當中的肢體懷疑,容許肢體覺得艱難、困惑。這個群體不僅是二千年前的群體,也可能是今日我們的教會;在你的教會可有肢體,有八日或八星期已經很沮喪,坐在角落不理別人?他在群體裡,需要容許懷疑,容許抗議。

當我們邁向前面的道路,需要群體同行。群體容許我們懷疑,或我們容許肢體在艱困或憂傷中抗議。為何?因群體本身就是懷疑的群體!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復活節清晨後,向門徒表示已看見了主(參約二十1-18)。大家很開心吧?誰知就在那晚,「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約二十19)這是群體真實的寫照。因此,我們應該擁抱中間有些懷疑、抗議的肢體,接納他們,學習一起互相守望、扶持,繼續往前行。

差遣與跟從
當多馬見到耶穌,並說「我的主」,「我的神」後(參約二十28),是結局了?原來仍有另一章:門徒去了打魚,重操故業,而非傳福音。這段經文重要之處是,耶穌到門徒面前再次呼召及差遣他們,包括彼得。耶穌在二十章時已跟門徒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二十21)差遣是一種授權,是跟從的另一種表述;沒有跟從,差遣無從說起,當我們跟從時,就是是蒙差遣的一群;兩者是銀幣的兩面。耶穌呼召彼得「餵養祂的羊」(參約二十一17)。差遣,因為跟從。結局了吧?哪知彼得卻問:「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就說:「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這實在是精采的記述。

終於結束?不是!是開始。約翰福音後是使徒行傳,你會見到彼得很成功!五旬節講道,數千人決志(參徒二),不得了!哪料到第十章,他卻躊躇怎樣面對外邦人,直到神賜異象。更慘的是到了加拉太書首兩章,彼得更跟保羅爭論外邦信徒需否行割禮!若彼得都是這樣,我們實在不用太沮喪,當我們遇到艱困或跌倒時,總要緊記這位主從不放棄我們、愛我們、接納我們,呼召我們,差遣我們,從結束指向開始,從開始邁向將來。

甚麼是福音?約翰福音指出,相信不一定要看到、不需具體的經歷,而是在人生及信仰的道路上堅持、執著;這份堅持、執著不是因為自己,是因那差遣者的聲音,並走在我們前面的那雙足印,這也是讓跟從主成為可能的原因!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孫寶玲博士於「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培靈會中主講信息的內容撮錄。本刊蒙以馬內利浸信會授予講道錄音版權,謹此致謝。)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真門徒」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