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信(雅一5-11)

文/廖玫瑰

雅各書開宗明義道出我們會落在「百般的試煉」中(參雅一2)。「試煉」(peirasmos)原文與魔鬼的「試探」是同一字,如魔鬼試探耶穌(參路四13)。魔鬼誘惑我們,是要藉我們的軟弱叫我們跌倒、得罪神、遠離神。叫萬事互相效力的主,容讓試煉臨到我們,讓我們的信心,經過試煉生發出忍耐的性情(參雅一3),堅持到底,成全完備,毫無缺欠(參雅一4)。

在實際生活處境,面對困難衝擊,我們如何分辨,哪些是從神而來的試煉,叫我們成全完備?抑或是從那惡者而來的試探,叫我們軟弱跌倒?

你認為人或跌倒或成長,主要是因外在環境因素嗎?又或:你認為叫人能勝過試煉,站立得穩的原因是甚麼?

憑着信心——求神

耶利米先知一生忠心事奉,卻飽受痛苦逼迫,甚至生命也受威脅。他服侍主長達40 年之久,經歷五個王,深知猶大的結局是滅亡,仍然不放棄責備勸誡。耶利米哀歌記載,因百姓剛硬、不肯跟隨神,耶利米極其痛苦,被稱為「流淚先知」。他親眼目睹耶路撒冷被毀,同胞被擄(參哀一1-5)。然而在生命最低潮,他仍然說:「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哀三21-23)

耶利米傳講神的話,卻被囚、無水、陷在淤泥,性命堪憂(參耶三十八6)。是甚麼讓耶利米不被擊倒,反仍存盼望?他所持守的是甚麼?先知堅定相信,他的神有諸般慈愛,祂的憐憫不斷絕,他所信的神,每天都有新的恩典,祂的信實極其廣大!

雅各書的作者同樣教導我們,在試煉中「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雅一5);並必須存着信心祈求,因心懷二意,心存疑惑,風一吹草一動,必定再度搖擺,這樣的人不要想在主裏得着甚麼(參雅一6-8)。

不相信神,又如何求神呢?即使求了,心能安穩嗎?「求卻不信」的結果,就像被風吹動的波浪,不斷翻騰。

憑着信心——向神求智慧

舊約學者黃天相說:「智慧的觀念不是解釋我們人生的問題,也不是解決我們的困境。猶太人所講的智慧,是面對不同環境,指導我們保持正確的態度去實踐信仰。」

求主賜我們智慧(參雅一5),分辨哪些是可以改變,哪些是「即使用性命」也必須持守的。苦難試煉都是短暫的,無論升高,無論降卑,人生在世自然如此,這些都要過去。正如草枯乾,花凋謝,美容消沒,富足衰殘,日出日落,風往南颳又向北轉,能享受、能喜樂,都是從主而來的智慧和恩賜(參雅一9-11)。

(作者是教會傳道人)

本文章原刊載於《傳書》總174期(2021年12月號)

從詩歌創作者看解鬱處方

文/忠心

  在各人心裏充滿壓力、不安的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本書,名為《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40 帖帶來幸福的心靈處方》。作者施以諾是一位精神科治療師,但更多的時間他是從事教學及寫作。他二十歲時在禱告中立志:「右手寫病歷,左手寫散文」,願為主寫到八十歲。自大學三年級時出版了第一本《心靈小點心》,接著每年都會出版一本書,《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是其第十三本著作。

詩歌與醫學及信仰

  本書與其他談論詩歌的書不同,它不是「談音樂」,而是談「生活態度」。作者認為生活態度對了,心情就會好;心情若好了,許多事情就會處理得更順利。書中分享的都是詩歌創作者的生活態度與信仰觀。作者透過醫學與信仰角度,分享四十首詩歌的背後故事與歌詞深意。

  本書分為三大「心靈處方」:分別是「喜樂」、「寧靜」及「方向」。每一處方又會細分為若干服處方,還貼心的從醫學角度帶上「生活中的小建議」,教讀者如何從詩歌創作者的經歷體驗信仰的真實。每帖處方後會有「樂來愈健康」的章後語,幫助讀者明瞭「音樂治療與疼痛控制」及「背景音樂、心情與行為科學」等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最後還來一服「精神治療師的『心』處方」,期望讀者能改善生活態度從而得到幸福美滿。

不因環境愁眉苦臉
  全書最令筆者感動的是芬尼.哥斯貝(Fanny Crosby, 1820-1915)這位失明的詩歌創作者。縱使她不能看見,卻寫下了超過八千首充滿喜樂、盼望的詩歌,其中包括家傳戶曉的如〈榮耀歸於真神〉、〈有福的確據〉及〈讚美耶穌〉等。作者這樣描述:「想一想,如果一個盲人都能活得如此喜樂且積極樂觀,那麼我們這些眼明的人,又怎好意思再活得哀聲嘆氣?」是的,我們今天可能活在徬徨不安、充滿壓力的世代中,但我們可以選擇活得積極樂觀,不需因環境而終日愁眉苦臉,惶恐度日。

(作者是教會詩班指揮、多個合唱團成員,自少喜愛音樂,在教會接受造就,矢志終生以音樂侍主。)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9期)

召命在我家

文/梁麗平

提到召命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到牧師、傳道和宣教等職事。其實,上帝的呼召不只限於聖工事奉或職業,也包括整個人的生命。因為許多沒有工作能力或身體有障礙的信徒亦有上帝獨特的召命既然召命是從上帝而來的,那麼的旨意就是我們的召命

以筆者為例,自從丈夫英年早逝後,我便肩負起照顧年幼兒子的天職。雖然在培育愛兒成長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但因我知道兒女是上帝所賜的產業,是所給的賞賜,所以傾盡所能、傾盡所愛教養孩子,使他走在真理的道路上,永不偏離。

兒子大學畢業後,我本想重投社會,過一個有價值的人生,殊不知上帝卻將年老多病的母親託付予我照顧。由於沒有經驗,加上母親在各方面出現始料不及的變化,令我束手無策之餘,更對「護老」這門艱深的功課感到力有不逮。因此,當個人能力與現實情況出現落差時,我便質問上帝:為何要我獨力承擔這又大又難的事?

「若我出去工作,把一部分工資拿來請工人照顧母親,不是一舉兩得嗎?」「當家庭主婦這麼多年,既沉悶又沒收入,太沒意義了。」不知怎的,這些想法縈繞心頭時,我卻受到良心責備「身為母親,為何可以排除萬難照顧兒子;身為女兒,為何不能照顧進入『第二童年』的母親?」

經過多年摸索和探究,我終於明白原來當家庭主婦是上帝對我的召命召命沒有聖俗之分,重要的是我要忠心活出從上帝領受的召命。還有,上帝對每信徒的召命並不止於他的職業,還包括家庭、社會、職場和教會,信徒需要在每個崗位活出使命,正如我照顧母親或身為媽媽,都要做好上帝給我的角色。

《再次牽我手》作者南西.帕克.布魯曼特(Nancy Parker Brummett)說「當你察覺到承擔照顧年老父母的呼召時,這些話也是對你說的。這很可能是你所領受的呼召中最有意義的一項,而為了回應這個呼召,你很快會清楚知道,你和家人必須做出哪些犧牲。」

我知道,照顧母親任重道遠,只要我盡心盡力扮演好上帝託付的角色,用上帝的眼光看自己,就能找到自我認同的價值,以及得到從上帝而來的喜樂。

作者為家庭主婦、自由撰稿人,著有《笑看苦瓜人生》。)

 

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 馬太 ‧ 同在

馬太同在

文/孫寶玲
整理/編輯室

這數年我雖不在香港,仍常留意香港的動態,發覺有傳道牧師不務正業:不去傳道、探訪、宣講神的話,卻想做CEO;教會不務正業:強調建立品牌或跨國集團企業;甚至不少信徒亦不務正業,寧作粉絲不作門徒。這樣的話,怎能回應這世代?

我盼藉四卷福音書的結語來闡明如何作真門徒,因各書卷雖是獨立故事,卻有共同綱領──耶穌;且都是為了門徒而記述耶穌:耶穌的身分界定了門徒身分,祂的視野、價值及工作亦應是門徒要效法的。另外,按正典的編排,福音書後是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不難發現耶穌是教會的基礎,所以福音書的結局並非結束,而是新一章的開始。因此,認識耶穌能教我們開展新的將來,而福音書的結束能讓我們知道怎樣開始新的人生旅程和道路。

馬太 ● 同在

福音書的結束, 不單是結束,也是開始。約翰福音如是,馬太福音最後的第二十八章亦然。十一個門徒在加利利山上,見到耶穌就拜祂,以為結束了,「然而還有人疑惑」(太二十八17)。耶穌宣告祂有權柄差門徒出去,這結語是指向一個將來。「所以,你們要去」(太二十八19),這差遣背後也有跟從的意味。

馬太福音有一獨特之處,是其他三卷福音書沒有的:「忽然,地大震動」(太二十八2),就是「震動」這個字。馬太在聖經原文中常用震動描寫人對處境或耶穌的回應,如耶穌與門徒在船上,「海裡忽然起了暴風,甚至船被波浪掩蓋」(太八24),其實就是震動這字;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很多人喊說和撒那,「合城都驚動了」,也是震動這個字。

生命次序被顛倒,習慣了的生活、節奏、安全感一下子沒了帶來的混亂,每人都經歷過,更不要說那些不希望發生在自己或所愛的人身上的震動:災禍、意外、健康或工作的失落、關係破裂;這些生命中的現實,無論你是否基督徒都可能遇上。

生命的震動
1981 年 5 月初,我剛考完大學畢業試,父母已準備參觀畢業禮,媽媽更專程到裁縫處訂做長衫。畢業禮前兩星期的一天,哥哥突然來電說媽媽中風了,要我立即回家。我隨即感到天旋地轉,像暈船浪似的,而那件長衫一直在裁縫處不曾拿取。這事對我和整個家庭都是「震動」!

2009 年,當我知道要離開香港及任教的神學院,又是一個震動,心裡感到煎熬。在那南洋小島生活時,多次在上班路上問自己,究竟發生甚麼事?為何落到這田地?一場風暴、一個震動,人生總會遇上,無從解釋,當它臨到,你的生活不一樣了,你會發覺自己很脆弱,很多計劃一下子全被抹走。一切籌算、預備,全經不起生命任何衝擊!

不過,震動來到時,有人會假裝沒事發生。馬太告訴我們,有權勢的會說甚麼事都沒發生:當墳墓空了,耶穌的屍體不在,就用錢解決!買通兵丁,然後說耶穌沒有復活,是被門徒拿走了(參太二十八11-15)。當權者以為可藉謊言隻手遮天,覺得掩蓋掉就沒事發生。縱使發生驚天動地的事,全世界都知悉了,權勢卻認為可用錢掩蓋真相。

求主的同在
生命面臨震動時,你不能假裝沒事,必須承認這震動,即使疑惑、即使困難,仍必須面對。這些震動能教你更認識自己及你相信的主,也是門徒道路的開始。惟有一切的籌算被扭轉,明白自己是何等脆弱、無能,才會迫切祈求主的同在;如此,就明白不能靠自己面對生活、不能相信自己的經驗和判斷。我們就會說:主啊!請祢與我同在

馬太告訴我們同在極其重要,因提到同在,就必須跟從。主的同在,不僅是結語,在福音書開始時已有(參太一23)。以馬內利翻出來的意思是神與我們同在;不是與我,是與我們同在。耶穌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太二十八20)一個「我們」,一個「你們」,說明信仰或經歷耶穌同在,不單是個人內心的經歷或感動,而是群體的事情,是倫理、行為的彰顯;跟從耶穌、實踐祂的吩咐,有倫理的意義。

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的登山寶訓:凡聽了我的話又去行的,就像是房子建在磐石上,雨打風吹總不倒塌(參太七24-27)。跟從、同在是甚麼意思?就是實踐耶穌的生命及教導。這一點毫不抽象,是很具體、微細、簡單,正如耶穌的綿羊山羊比喻: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參太二十五32- 40)。同在,不僅是腦袋的思考,更看我們的生命有否彰顯,這種彰顯在面對震動時,更是明顯。當個人生命、社會、國家震動時,我們會掩眼當沒事發生,抑或承認出了問題,好好來到耶穌跟前,閱讀祂的教導,思考祂的生命?

忠心的跟從
每次讀香港新聞,我心總感煎熬,對我是很大震動,但很多人當沒事發生,特別是主流媒體。我們可做甚麼?教會要非常忠心!每個傳道人、神學生、會友都有不同恩賜,在不同位置幹著不同的事,卻總要忠心。若要彰顯耶穌與你同在的生命,你就不能容許謊言抹煞這社會;若是耶穌的跟從者,就應讓別人看到耶穌在你生命裡同行同在;也應讓人經驗到耶穌的同在,是一種尊貴、公義、公正、光明的生命。

面對這震動的世代,我們要來到主耶穌面前,因主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二十八18),我們可帶著這股力量回應。主沒擔保我們活得舒服、光采,正如使徒殉道的殉道、捱苦的捱苦、被打的被打(參來十一章)。然而,這是跟從主耶穌的生命狀態,我們的生命應彰顯這位完全的天父,正如主耶穌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我們看見這城巿很多人在失落煎熬中,他們都是天父的兒女,無論是否信主,也配得公義、尊貴的生命。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孫寶玲博士於「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培靈會中主講信息的內容撮錄。本刊蒙以馬內利浸信會授予講道錄音版權,謹此致謝。)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真門徒」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