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懷
人如其禱 (I am what I pray) ,祈禱能反映信徒屬靈生命。「學莫便乎近其人」,要祈禱有進步須跟名師學。貝利約翰(John Baillie)的《私禱日新》1正好印證這兩點。 繼續閱讀
文/思懷
人如其禱 (I am what I pray) ,祈禱能反映信徒屬靈生命。「學莫便乎近其人」,要祈禱有進步須跟名師學。貝利約翰(John Baillie)的《私禱日新》1正好印證這兩點。 繼續閱讀
文/村長
去年,筆者教會發生肢體轉投異端事件,惜教會驚覺那刻為時已晚。事件中,筆者數度接觸該肢體,期望挽回。然而,每次見面,該肢體對異端的「聖經」竟愈來愈熟悉,更將基督教的教義重新演繹:三位一體、耶穌的神人二性、耶穌是唯一救主等等都來個「簡化轉換版」。 繼續閱讀
文/劉文亮
今時今日,叫人「克制」,通常會有反效果。若我說的克制是煞制呢?我們需煞停那自動重播的聲音和景象,這些煩惱事不斷攪擾我,「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所以,像大力煞車般煞停它,將整個人從中拔出來,「我要謙卑尋求主,主耶穌早已在內室等我」。只要不再糾纏於心裡的煩惱事,就能來到主耶穌的天恩世界了。 繼續閱讀
文/楊啟耀
整理/思懷
除閱讀近代屬靈書籍,我也喜愛經典屬靈書籍。
偶然機遇改一生
1982年初信的我,偶然買了慕安德烈 (Andrew Murray) 的《謙卑》(Humility : The Beauty of Holiness )1,深深被作者愛主的心吸引及影響。從此我涉獵更多屬靈偉人的作品,一生受益! 繼續閱讀
文/劉文亮
信主的人,要學習由淺入深「吃得下」神的信實!
最近在讀約伯記,雖讀了這書卷不下十次,但隨著人生閱歷加深,讀到的教導也加深。這書說到人生不單有「福杯滿溢」之時,還有「心靈黑夜」之時,問題在我們一旦活在黑夜中怎自處? 繼續閱讀
文/陳振衣
原生家庭的苦澀
打小時候,阿雯就聽過耶穌,跟過隔壁阿姨去教會。那裡有幾個同齡小朋友一齊玩,一齊畫畫。她繪畫同門中幾個師兄弟妹,都從小一塊兒玩大的;要不是爸爸阻攔,她應該有一些這樣的好朋友。 繼續閱讀
採訪/何在凡
一向致力扶貧、近年更投身復和工作的陳念聰醫生,於1978年讀醫科時信主,立志以醫療宣教,曾在阿富汗的六年間培訓當地眼科醫生,回港後推動扶貧工作至今,數十年來忠誠事主,走進苦難人群中與他們同行。願讀者從陳醫生的分享中得啟迪,在紛亂世代中謹守信仰,為主作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封面故事文稿:編輯室
攝影:Nic、@veryfirsttime
座落在新界圍村、小島、獅子山下的城寨、港島早期發展地段的灣仔,被不同類型社群包圍,走過半百,甚至一個世紀,歷史悠久的香港教會,他們昔日怎樣與區內居民交流,走入其中,接觸鄰舍,傳揚基督?讓我們藉這四間堂會,窺探香港教會發展史一隅。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今天,香港有逾千間教會肩負福音使命。如何與信徒共建教會,讓教會成為社區燈臺?或許,先賢的足跡可給我們一點啟發;也可能是由「你」開始關心教會的成長而開展。 繼續閱讀
文/編輯室
攝影/Nic、@veryfirsttime
位於新界粉嶺、自1905年立堂,橫渡百年歷史波濤至今的崇謙堂,是饒富特色的鄉間教會:被「五圍六村」偶像崇拜熾熱氣氛包圍下,在客家圍村中罕見有教堂無祠堂,更是新界少數擁專用墳場的教會;既承載客家文化,又有基督信仰價值觀貫注。 繼續閱讀
文/何述儉
引言
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拿到該亞法和公會前受審,看似是當晚的被告,惟再細思,在審判臺前的並非主耶穌、而是以色列:他們屬靈眼目失明,看不見面前的耶穌就是以色列期待已久的彌賽亞!所以被定罪的也並非耶穌,而是以色列。 繼續閱讀
文/陳振衣
在連綿群山裡長大的阿福,四歲就獨自上山砍柴、採野菜餵豬;跟爸爸學蓋土房、做家具農具、幹農活。這些都是貧脊地區孩子們的必修科。阿福聰明,幹得比爸爸出色,豬更養得肥壯多崽。俗例裡親友必須互助的事,第一個找的都是他。 繼續閱讀
文/劉文亮
愛主的人到了時候,就要學習「向耶穌開門,向異端落閘」的功課。開門很寶貴,開對了門就生命豐盛;落閘同樣重要,小心防備破壞我們的人、事、物,「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太六13)開門與落閘之間的掌握,正是成熟信徒的標記;成熟信徒怎樣來的呢?必須從人神關係開始! 繼續閱讀
文/編輯室
《傳書》訪問了七位自小在教會成長的信二代,與一般年輕人一樣,他們也會經歷信仰尋問的過程,如人從哪裡來?到底有沒有神等等。然而,信二代會較早親歷信仰群體的種種情況,產生信仰本質和實踐上的詰問。篇幅所限,編輯室將這些疑問歸納為以下二十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