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走過生活的書

編輯室

  生活需要閱讀,閱讀滋養了生活。

  六位作者從他們自身不同的生活向度,分享了屬於「他」的書生活。書籍引領他們與自己、世界、上帝緊扣結連,不斷的反芻與思考,讓閱讀超越了生活境況,成為一道通往那由上帝所造的善美生命之橋樑,生活更有「活」力。

  以下是作者在其文章中提及之書籍的出版資料,謹供讀者參閱。

〈閱讀,為了連結一起〉

  1. 卡蘿.塔芙瑞斯,艾略特.亞隆森著。温澤元譯。《錯不在我?》。台北:繆思,2010。
  2. 尤金.薩米爾欽著。殷杲譯。《我們》。新北市:野人文化,2014。
  3. 羅素.修托著。吳緯疆譯。《阿姆斯特丹:一座自由主義之都》。新北市:八旗文化,2017。
  4. 劉慈欣。《三體》。台北:貓頭鷹,2011。
  5. 秦家聰著。舒遜,曼予譯。《秦氏千年史》。台北:遠流,2001。
  6. 村上春樹著。高妍繪。賴明珠譯。《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台北:時報文化,2020。
  7. 龔漢斯著。鄧肇明譯。《我為甚麼還是個基督徒》。香港:基督教文藝,1988。

〈閱讀找上我〉

  1. 楊牧谷著。劉偉生繪。《基本信仰與超凡生命(合訂本)漫畫版》。香港:更新資源,2010。
  2. 楊牧谷。《你欠生命一份神蹟》。香港:更新資源,2009。
  3. 楊牧谷。《亂世豐筵:耶穌比喻的現代意義》。香港:更新資源,2011。
  4. 楊牧谷。《廚房哲學》。香港:明風,2006。
  5. 威廉.保羅.楊著。陳敬旻譯。《小屋》。台北:寂寞,2017。
  6. 張文亮。《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台北:校園書房,1999。
  7. 張文亮。《兄弟相愛撼山河: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台北:校園書房,1997。
  8. 托爾金著。朱學恆譯。《哈比人》。台北:聯經,2012。
  9. 托爾金著。朱學恆譯。《魔戒》三部曲套書。台北:聯經,2021。
  10. 魯益師著。高子梅譯。《地獄來鴻》。台北:好讀,2015。
  11. 魯益師著。高子梅譯。《夢幻巴士》。台北:好讀,2015。

〈藉閱讀活出真誠無偽〉

  1. 高銘謙。《耶利米哀歌——悲哀質問與盟約盼望》。香港:明道社,2017。
  2. 陳傳華。《真饒恕:徹底悔改,實踐復和》。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20。

〈沉重的書竟減輕了沉重〉

  1. 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經,2011。
  2. 芭娜.阿拉貝得著。龐元媛譯。《我只想活著:七歲女孩的敍利亞烽火日常》。台北:天下文化,2018。
  3. 花亦芬。《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台北:先覺,2016。
  4. 舒長嘯。〈神在沉默中發聲〉。鄭政恆主編。《沉默的回聲》。香港:德慧文化,2017。

〈閱讀他人,閱讀自己〉

  1.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深河》。台北:立緒,1999。
  2.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沉默》。台北:立緒,2002。

〈書光伴我心〉

  1. 張燦輝、周兆祥。《將上下而求索》。香港:山邊社,1977。
  2. 張燦輝、周兆祥。《將上下而求索:給明慧的二十封信》。香港:山邊社,1982。
  3. 柏楊。《中國人史綱》。山西:山西人民,2008。
  4. 楊牧谷。《讀書這玩意兒》。台灣:校園書房,1985。
  5. 詹宏志。《創意人》。香港:博益,1987。
  6. 詹宏志。《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香港:博益,1986。
  7. 鄭敏。《早晨,我在雨裡採花》。香港:突破,1991。
  8. 張思雲。《鑄劍集》。香港:山邊社,1986。
  9. 林海音。《城南舊事》。北京:北京十月文藝,2009。
  10. 席慕容。《七里香》。台灣:大地,1981。
  11. 陳慧。《拾香紀》。香港:七字頭,1998。
  12.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香港:中華書局,2007。
  13.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1983。
  14. 人民日報出版社編。《大山裡的小詩人》。人民日報,2019。

書光伴我心

文/思懷

  電影《星光伴我心》講小男孩在電影世界成長,而書光早已伴我心:兒時跟媽媽往圖書館,她工作,我讀書,讀畢不少名著,「近書樓台先得閱」。

大學展書旅
  大學時遇上影響一生的好書。張燦輝《將上下而求索》,開始追尋人生意義;柏楊《中國人史綱》種下中國心;楊牧谷《讀書這玩意兒》啟廸大學之道,一直用其方法在學習上;詹宏志《創意人》打開創意學大門,探究創意思考;鄭敏《早晨,我在雨裏採花》帶我進入新詩境界,從此愛上詩……

  大學時已投稿。張思雲《鑄劍集》燃我家國關懷,刻意模仿其文風。從文海相識到人海相遇,去年與思雲相認;整整四十年,沒有「分開」,藉文字一直書心相連。

書房× 書會
  有了房子,藏書終於有家,命名書房「思懷軒」,樂讀在這片書本綠州。林海音《城南舊事》、席慕容《七里香》、陳慧《拾香紀》打開另一扇文學窗口。與書友台北書店「朝聖」,驚歎書海無垠。書友離世,汪國真勵志新詩慰藉心靈……

  組織讀書會,與書友偕行。共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以白先勇為題,各自找書分享。書會使我的閱讀立體起來:書友介紹我進入村上春樹小說殿堂,認識史學大師陳寅恪。書友分享影響自己十本書的書單,竟有許多雷同,「書書相惜」。我在書會臉書寫白先勇《台北人》的〈冬夜〉評析,看見了自己人生的冬夜……

第二度漂書
  去年搬家,糾纏與愛書斷捨和不離間,打了許多心戰:

  「你買這麼多書,能讀得完嗎?房子給書霸佔了。」

  「望你能感受書牆背後那顆好學求知心。」

  「為何還在書店買書?」

  「感謝書店給我片刻閱讀體驗,買書支持。」

  「早知要處理這樣多舊書,何必當初?」

  這次「書災」屬書路歷程反省,掙扎反思良多。因興趣需要不同,需忍痛漂走不再用的,但這些俱是成長印記。

  哪知新居會所漂書廊帶來驚喜:遇上《大山裡的小詩人》,農村小孩純真的詩句,觸摸詩魂的初心;還有大泥的繪本,這些自然都漂進我新居!

  其實我是在漂書中長大。媽媽常把新書「漂」入我家幾天,再漂回圖書館。想不到今天我在那漂書廊,飄來當年媽媽漂書的淡淡書香,飄啊,飄進回憶裏,彷彿在那裏再次與媽媽書魂相遇,亦觸動我把所寫的書獻給在天上的她……

書光伴我生
  就在這漫長冬夜,讓媽媽、楊牧谷、詹宏志、張思雲、林海音、席慕容等一束束書光,再次飄入我的夢兒,感激作者、書本、書友伴一生,暖我心。願意更多好書,化成點點燭光,照進你心,燃亮人生,連結生命。

  我想仍會這樣繼續我的書生活:借書、買書、藏書、讀書、寫書、漂書……

(作者著有《閱旅靈程讀書樂》,愛組讀書會,導賞閱讀。)

閱讀他人,閱讀自己

文/葡萄籽

  從小喜歡閱讀,因書本能帶領我領略不同的人生,也恍如一趟時光旅行,帶我體驗不同時代、不同地方和不同文化的世界。一次替朋友還書,偶然讀到了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小說《深河》和《沉默》,頗有觸動,因在讀到他人的同時,原來也讀到了自己。

面對逼迫如何抉擇
  記得在學校裏聽老師講述日本史時,曾提及在豐臣秀吉「禁教令」下,天主教基督徒慘絕人寰的苦難遭遇。當時掌權者在路上放置耶穌像的彩繪,勒令行人用腳踩下去,以此識別是否有天主教徒,如拒絕便遭嚴刑拷打。《沉默》就是在這背景下的故事,主角是一名年輕神父,因聽聞敬重的神父前輩在日本叛教,因而遠渡重洋探過究竟,卻在過程中經歷可怕的逼迫,幾致殉教而死。在患難中,他質疑上帝的沉默,最後步上前輩後塵,直至他去世時,旁人在他手中暗自握着的十字架,方知他並沒棄絕基督。

  在信仰自由的太平盛世,一般人很難想像逼迫患難下的靈性灰暗,但書中主角卻帶我們切身體會那份難言的痛苦。若處身那時代我們會怎做?有人認為絕不能背棄信仰,踩踏耶穌像;也有人認為上帝明白我們的困境,踩下去只是表面行為,最重要是心裏堅守真道。當然,誰都絕不想面臨這樣的掙扎,但即使不是「踏繪」,這樣的掙扎卻很可能隨時出現……而最終的抉擇,反映也取決於我們對上帝屬性的認知,以及如何看待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沉默裏上帝仍存
  《深河》則藉着一個印度旅行團幾名團員的回憶,觸及迷失和尋找的議題。故事的男女主角並不討喜,可我卻在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美津子輕視大津所堅持信奉的耶穌,她誘惑大津,當大津屈服在其美色下,她自覺擊敗了耶穌。可是,隨後被美津子拋棄的大津,卻在傷心孤單時,在禱告中經歷耶穌的安慰,決意當起神父,哪管其信仰觀點受傳統教廷非議,他還是學效基督的榜樣,每天背着老弱傷殘的垂死者,到印度人視之為聖河的恒河,而美津子目睹大津的轉變,對他展現的大愛感到好奇,重新思索及檢視他所執着的信仰。

  在人生歷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像大津和美津子,也許我們會討厭美津子無視他人痛苦,也禁不住可憐大津的肉體軟弱,但想到自己也是如此的敗壞醜惡,可不也有一種同流合污的快感嗎?無法去愛的美津子看似是與大津關係中的勝方,但大津所展現的大愛卻狠狠擊潰了她。實情是:人往往在悲傷孤單中遇到神,而認識神所帶來的生命轉化,像一道神奇力量,把人吸引到基督那裏去。

  在沉默裏,上帝仍然存在。人雖無信,但上帝永遠不棄絕我們。

(作者是「神經大條又後知後覺的蒙福者」)

沉重的書減輕了沉重

文/瑜

  「是真的嗎?日本侵佔香港史只是一場民間的攻略遊戲!」這是我讀董啟章小說《地圖集》內〈攻略遊戲〉時邊咯咯大笑,邊聯想不知多少年後的某誰在瞠目驚問;心底不無喟嘆!作者開誠布公這是假學者口吻羅織似是而非「事實」的歷史地理小說,並說:「這場遊戲,不但是認真的,而且也是真誠的。」

史書新局面
  沒認識幾個人有興趣讀沉悶的歷史,包括自己。可這幾年愈發感受到事實何其重要。若失去與「我」一起成長的某段歷史,那迷失感會讓「我」不知從何而來,為何而去。

  時移世易,科技發達,現在歷史已不再是一言堂的帝王家譜或記帳本,而是幾乎人人可以將所知所遇所見所感記錄下來,甚至使用聲畫科技軟件作記錄。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累積了人性、思想;開展了科學、藝術;型塑了生活、文化。

  生於敍利亞的芭娜在推特(Twitter)記錄了她在戰火中的體驗,幸運地有機會結集成書:《我只想活著:七歲女孩的敍利亞烽火日常》。「親愛的世界,我只希望能過不再恐懼的日子。」「也希望你看了這本書之後,會想要幫助別人。」世情殘酷,芭娜的記錄卻展現了人的韌性、愛和希望的力量;也為這個時代記下歷史的另一面。

歷史需要醫治
  強權操弄,戰火漫天,世界許多角落都有受創的善良靈魂在呻吟。《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道出滿載創傷的社會,需要走進轉型正義治療之路。簡單來說,轉型正義是釐清負面的歷史記憶,轉化為正面的歷史記憶;不讓刻意被掩埋的黑暗史腐朽為更扭曲怪異的毒果繼續為害後人;讓加害者勇於承擔罪過,受害者得到正式道歉,在寬宥中彼此都經歷治療,社會整體才能邁向復元更新。歷史如是,人心如是。

  在掌管萬有歷史的神面前,人對社會歷史的生發確實沒有置喙空間。但可以肯定人的生命是歷史一部分,人面對自己的歷史完全有參與復元更新的必要,這是為自己負責。也是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與「我」相遇,牽引「我」,幫助「我」面對自己的黑暗、負傷的生命史時,藉着祂的慈愛、公義、信實,扭轉敗壞、創傷的過去,因更新而能重塑自己美好的生命史,以致社會的歷史。求主恩賜十架上的愛和勇氣,又讓憐憫和公義臨在人世人心,幫助社會並受傷的靈魂有徹底治癒、復元的機會。

祂在歷史中同在
  痛苦憂傷往往令人懷疑神的存在。在苦難的歲月裏翻閱書籍,讓我看見「看不見」的神,正如《沉默的回聲》中〈神在沉默中發聲〉要說的:神在與不在,在乎「我」能否在沉默的十字架中。一顆沉重卻通明的心,能在似乎看不見祂的地方「看見祂」,得着堅忍到底的力量。

(慶幸仍有書可讀,偶爾能寫幾個字的小羊。)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5期(2022年2月號)

閱讀,為了連結一起

文/鄧穎強

登入公共圖書館網站,查詢自己的借閱記錄,發現在疫情肆虐的日子,不自覺的展開了拉雜式閱讀。同一期間的不同時段,閱讀不同類型、題材的書籍,讓自己翱翔於不同的時空領域。

繼續閱讀

浪跡天地——我們內心都嚮往的生活

文/孫基立

由華裔導演趙婷執導,榮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美國電影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浪跡天地》,講述美國「公路遊牧族」的生活狀態:六十歲的費恩居住的小鎮日漸蕭條,沒固定工作,丈夫也去世了,於是她決定孤身一人踏上漫無目的公路之旅,路上以打散工為生,吃住都在破舊的房車裏。

體驗心靈自由

這種生活很艱苦,可是她在路上遇到了也是過這樣生活的同伴,他們之間的友情純淨簡單,素不相識的人也可推心置腹,路途雖孤寂,費恩在這樣的生活中得到心靈的自由,享受了簡單真誠、沒受功利勢利污染的人際關係。

繼續閱讀

我為何閱讀

文/黃劉雅璧
steward@ccmhk.org.hk

  「中信」最近出版了一本免費贈閱的好書《閱旅靈程讀書樂》,還邀請作者為同工舉辦了一次閱讀工作坊。此舉驅使我問自己:「我為何閱讀?是甚麼推動我踏上閱旅呢?」 

日子險惡 更要閱讀
  因為現在的日子充滿險惡,我要有智慧地充分利用時間,不做糊塗人,要知曉主的旨意(參弗五16-17,AMP、《呂》)因此,我閱讀。

  更認真地閱讀聖經,是必然的。但要把聖經的教導應用到這險惡的時代,還得閱讀對應時代的屬靈好書。閱讀、思考,咀嚼、消化,好吸收養分,得着啟發,才能在黑暗中活得真誠。

繼續閱讀

猶太人的一二三四五閱讀法

文/爾悅

股神巴菲特、量子基金的索羅斯、微軟的蓋茨、星巴克的斯卡兹、臉書的朱克伯格和蘋果電腦的喬布斯都是猶太人;還有,在過去頒發的諾貝爾獎中,有22%是猶太人取得的。可是,PISA(註) 公布 2018年在全球79個國家和地區中,以色列學生卻連首20席排名也佔不到,相關資料也顯示他們的智商只是普通的94。你會為猶太人的評估結果跟他們的成就差距感到驚訝嗎?或許,從他們自小培育的閱讀習慣可以找到其中線索。

一生讀書

有些人在離開學校以後,就已放下書本,不再閱讀。然而,學校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閱讀和學習卻是一生的。

猶太人是終身閱讀的,一生習慣讀書。他們的閱讀法是從小在家培養,成為習慣的學習方法。這方法就算在離校就業後,也會繼續活用;成家立室,又會傳給下一代;縱是退休也可享用,直到離世。閱讀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讓閱讀成為習慣對他們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學習和閱讀只為進大學、追求應用性的知識,不去叩問人生,即使學科成績高、知識多,也不一定能了解自己和世界。

兩個次元

猶太人看知識,有兩個次元;高次元是靈性和人性,低次元是知識和技術。孩子在學校,上午學習舊約聖經和塔木德,下午學習其他學科。聖經是猶太人的律法,塔木德是律法的解釋,積累了二千多年的拉比智慧。律法是神頒布的,幫助人認識神,也從中認識自己,並學習怎樣和身邊的人相處。所以,他們終身都在讀書,不是為了甚麼,單單為神為人而讀,已有意義。

孩子從出生到三歲,學習和吸收能力最強。猶太人孩子這個時候學習的,不是知識卻是人生智慧,他們的高次元靈性和人性(愛神、愛人)。原來,孩子在幼年時學習真理法則相對容易接受,也是最好的時間。猶太人的閱讀和學習是從高次元進入低次元;先具備靈性和人性,才進入知識和技術的研究及運用。

在PISA評估中,猶太人的排名不高,智商也不特別高,但在創新領域上,卻屢創佳績。歷屆的諾貝爾獎,猶太人佔五分之一以上;全球每年平均有七千間猶太人的創科企業在運作。猶太人先專注在看不見的靈性和人性,才漸次轉到看得見的知識和技術 ;路看上去漫長,卻是一條人生智慧路。

三個階段

猶太人的閱讀法分別有演繹和歸納,並且強調歸納。孩子從小就透過發問和討論來熟悉歸納法,它包括觀察、解釋、運用三個階段。舉個例子,猶太人老師提問題,三十隻小手舉起來,給出的是三十條問題而非一致的答案。他們會按次序發問:「這是說甚麼?」(觀察)、「它的意義是甚麼?」(解釋)、「如何在生活中體驗?」(運用)。老師不要求孩子給答案,卻要求孩子提問題。他們學習的重點,不是找答案,而是找答案的能力。

孩子回到家裡,父母不會問孩子今天學了甚麼,而是:「孩子, 你今天問了甚麼問題?」他們在學校受到鼓勵,回到家得到肯定,便自然地尋問下去,且成為了生活習慣。閱讀任何書籍,對他們來說,不是尋找答案,而是不斷提出問題。塔木德的結構,就是觀察、解釋、應用的歸納法;到最後一章,是空白的,因為孩子需要完成自己的塔木德。

四個層面

猶太人在閱讀時有四個層面,分別是資訊、知識、智慧和靈性。

資訊層面:現代科技發達,人們很容易從書籍、網絡和資料中找到資訊,但單有資訊是不夠的,還要把資訊和問題連結,才能找到答案。

知識層面:知識是集合資訊,與其他資料連結,把核心內容組織出來。不是從資訊堆中找答案,而是去找出問題的本質,找出別人沒看到的東西。將知識從客觀變成主觀,成為屬於自己的。

智慧層面:藉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對知識作出選擇和分辨,繼而從探求更深入的本質問題,得到解決問題的能力、點子和洞察力。

靈性層面:前三個階段焦點在書本,第四個階段焦點在人的「靈」和「心」。這是指向人為何而活、為何要讀書……等人生目的和方向的叩問。這個階段不需要尋求更多的閱讀和學習,而是回到本來狀態,安靜下來,讓自己有一段寧謐時間。猶太人會謹守安息日,讓他們能夠與神、與家人一起進入這寧謐中。

一般人的閱讀習慣只停留在知識層面,猶太人的閱讀法卻是一種全人學習。

五感閱讀

五感刺激是對腦部學習的最好方法,它包括觀看、聆聽、觸摸、飲食和嗅聞。

猶太人也會善用五感學習法來閱讀。他們會把抄寫好的經文,放在黑盒子裡,然後將盒戴在手腕、貼在額頭上,是視覺、觸覺的閱讀。又在逾越節、住棚節、贖罪日、普珥節、修殿節,透過食物和儀式,來感受節期的歷史、傳統、文化,是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的閱讀。他們從五感的體會,加深認識民族的傳統和文化,思想其中的緣由、演變、更新,以及自己與神的切身經歷,從而了解人生的價值與真理。

註: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的簡稱。這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設計的系列全球評估,從 2000 年開始,每三年對全世界的 15 歲學生進行能力評估。

參考書籍:《 猶太人超越全世界的讀書法》,李大熙著,李政恩譯。台灣,遠流出版。2015 年 4 月初版。

滋養書薦:《轉捩點——基督教會歷史里程碑》

ccmfb_cp156_20190109

整理/編輯室

 

我們都聽過長輩苦口婆心的教導吧:「要生性做人喔!」「做人」是甚麼一回事?如何做才算「生性」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雷競業曾說:「歷史的精粹是人的抉擇;人的欲望、能力、時機;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鬥爭所編織的傳奇故事。」,

 

「好的歷史書能擴闊人的心靈和視野,讓我們在一個安全的距離學習人情世故,幫助我們成為更成熟的人;學習歷史,也是學習做人的過程。」

 

原來,讀歷史與做人有如此密切關係!

 

那麼,讀教會歷史會否啟迪我們對「生性」的理解,更明白創造主對人的心意,而能「做好一個生性的人」?

 

然而,讀歷史如專治失眠的特效藥,要怎麼化解呢?

 

《轉捩點》的作者歷史學家樂馬可從浩如煙海,錯綜複雜的教會歷史中選取了十二關鍵時刻,整理出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讀者進入其中,發掘埋藏了的寶藏。

 

基督徒在共產黨鐵腕下所呈現生命力的故事,若能更詳盡的揭示於,那必定是一段驚天地、鬼神的歷史。它必定會包括波蘭天主教徒的堅毅,蘇俄東正教徒強勁的活力,及羅馬尼亞、烏克蘭及俄國浸信會會友在傷痛與流血中仍能屹立不倒的見證。

 

索忍尼辛在他所寫有關他朋友司林的故事裡,其實已暗示了基督徒如何在共黨的壓迫下活了下來,其動力所在如何成為基督教歷史的轉捩點。

 

司林:「我不會把謊言放進孩子的腦海!我會把神的真理和在聖靈裡的生活告訴他們。」

 

索忍尼辛:「可是,你教完第一課,他們就會把你抓走。」

 

司林低下頭來,安靜地答道:「那就抓去好了。」

coveri001

樂馬可著。邱清萍譯。《轉捩點——基督教會歷史里程碑》。美國:美國中信出版社,2002。

 

滌蕩心靈:《盡在愛中》

ccmFB_CP156_20181218整理編輯室

 

耶穌指出最大,也是第一的命就是: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

 

作者在《盡在愛中》1裡分有盡心篇、盡意篇、盡力篇、盡性篇,從靈修與實踐的角度細述這份源於神而回饋神的愛。

 

簡單來說,「心」是動機、意志與抉擇;「意」是思想和情緒;「力」是身體與外在環境人事的互動;「性」是人的靈聯繫和整合全人產生的總方向。

 

作者在盡性篇中分享說:「社會罪惡的根本在於人心敗壞,有些基督徒認為先做好福音工作,叫人得著新生命,才有希望改變社會的不良現象。這是對的,但若不同時鼓勵基督徒將新生命(包括憐憫與公義)活出來,我們所傳的福音就沒有了說服力。

 

一般基督徒對救濟關懷的工作都很樂意投入,但對社會公義——為受壓者呼籲,指出當權者的腐敗、社會的流弊等,都只保持安全距離,認為基督徒不好捲入政治。這是負面和狹義的角度。

 

廣義來說,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在民主社會,由公民選出管理人,並賦予監督權責。因此,每公民,包括基督徒都必須關心政治,有責任運用他們的權柄,造福社會人群。

 

靈命塑造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培養社群意識及對社群做出貢獻。

 

耶穌的為人和教導從不將『傳福音』與『社會關懷/公義』分割,兩者是息息相關的(參路四16-21)。」

H019Cover72dpi

註釋:1. 邱清萍著。《盡在愛中》。美國:美國中信出版社,2015

 

 

 

說實話

WP_CP151_20180411

文/林顏寶珠

 

是,就說是

我們可能已經忘記第一次說謊的感覺莉莉卻沒忘記,她第一次對媽媽說謊時,驚訝地發現說謊就像「塗了熱奶油一樣滑溜」般從嘴裡溜出來。只是,謊話就是謊話,馬上被媽媽揭穿,更換來嚴厲的處罰。

自此,莉莉下定決心,說話要徹底誠實;相信讀者都會認同她的做法吧!主耶穌不就是這樣教導門徒嗎?「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太五37)。

 

然而,莉莉堅持說實話卻引起軒然大波。

 

星期天,她在眾人面前讚美好朋友露西的漂亮新衣後,卻接著說:「不過你的襪子上有個洞。」(圖一)星期一在學校裡,她努力要說實話,結果下課時,無人理睬她(圖二)。她百思不得其解。

CP1511272dpiE

CP1511272dpiC

回到家中,她向媽媽傾訴苦惱,媽媽放下手中工作,給她解釋箇中原因。可是,她還是不太懂得媽媽的話。一天,華小姐來她家,看見她為一匹老馬刷毛,就搖著頭說:「這匹老馬不中用了,我猜一塊錢都不值。」(圖三)

CP1511272dpiD

莉莉雖然知道這是事實,但還是很生氣,覺得華小姐不應該如此說!

 

突然,她明白了自己是怎樣說實話的。

 

將心比己

很多人表達個人意見或感想後會補充說:「請不要見怪,我說話比較直截了當!」可是這種實話,叫聽的人感到很難受!若不是這樣直接說出來,那要怎樣說呢

聖經以所書四章 15節說: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強調信徒行事為人要以基督真理的愛為引導。在《用愛心說實話》中,莉莉媽媽幫助女兒化解煩惱時說:「有時候,說實話的時機不對,方法不對,或者動機不對,可能會讓人受傷;只有用愛心說實話,才能幫助人。」

 

我們說話時,若不是以愛心出發,實話也會變成指摘,或是傷害別人的話。

 

若能在適當時機,用合宜的方式說實話,效果就會不同。「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六31

CP1511272dpiB

派翠西亞.麥基撒克著。吉絲莉.波特圖。宋珮譯。《用愛心說實話》。台北:和英出版社,2015。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逃出「讀書蠻荒」

colored-pencils-1090000_1920

文/素瑜

自問不是怪獸家長、直昇機父母,然而,伴著子女成長,我曾經有許多憂慮,特別在升學的關口。

我毋須子女入讀名校,卻沒信心接受隨機派位的三等學校,我無意作任何標籤,只是揮不去害怕孩子被帶壞的擔憂!孩子的升學選校,成了我的挑戰--重新審視人生價值觀及與子女關係的挑戰。

讀書與住大屋
我家孩子讀小學的時候,網上曾瘋傳一則笑話,大意是:爸爸鼓勵兒子要努力讀書,兒子問為了甚麼?爸爸說:「讀書棒,將來能賺大錢,住大屋。」孩子靈機一轉:「爸爸,哪你從前為甚麼不努力讀書,讓我現在就可以住大大的房子!」

小鬼頭拿笑話來幽住小房子的父母一默,卻依然追問為何要讀書?顯然,為了賺大錢住大屋而讀書,並非孩子所願意的。「讀書是為了甚麼?」這個問題,相信是大部分莘莘學子的心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