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中尋突破

文/Simeon

  大概是中四、中五,正值充滿想像力的年歲,我訂閱了《Breakazine》書誌,一年才不過 168 元。如是者,我收藏了一系列題材新鮮、破格、深度的突破文字,在編輯團隊深入淺出的議題探究下,眼界擴闊到連學校通識科也未有詳談的棕地資源、創意產業、舊區重建、香港農業等前瞻話題。直到去年,我已是個社會新鮮人了,仍重讀得津津有味。

成長路上的啟發
  其中兩期對我影響尤深,當時未覺,今日回望才發現早種在我的心田,分別是 030(編按:數字為期號,下同。)的《設計生活——學大自然過好生活》及 047 的《未來工作想像指南》。我很喜歡文章的鋪陳,以030為例,插圖生動的序畫出生後死前各十件事,喚起讀者不滿足於「被設計」人生的共鳴。然後,六個專題循序漸進由「時空壓縮」的社會現象,繼而討論空間、資本、外判,續以「半農半X」的訪問和城市共享的資源整合,帶出城市生活的其他可能性。若以兩個字總結全書:精采。

  後來,我拿著不錯的公開試成績,放棄人云亦云的醫生夢想,滿懷想像地希望當一個城市農夫或是以科學拯救環境。我考進了中文大學理學院,第一個學期參加了由劉海龍先生創立的農業發展組的活動,又去了自然脈落的自然導師體驗……在多姿多彩的學苑,生活就是一本等待被揭開的《Breakazine》。

乖謬時代的勵勉
  去年畢業了,我沒有立即成為農夫,反而當了機構同工。這正是繼續開拓想像、關心社會、認識自己、回應召命的選擇和結果。半年前一次週末閒逛,我走進了咖啡店,目光再次被雜誌架上的《Breakazine》吸引。一讀之下,青春期留下的啟發又重新為日復日的人生注入活力,重塑生活的話題顯然未有過時。

  謹節錄 030 和 047 的序言為乖謬的時代打氣:「我們是沉重,但不是絕望」(030 序);「我們誠然正在走進時代的轉角位,請別忘記,每一代人都要行出那一代人的路……願新一代腳筋有力,走出未來」(047 序)。

 (作者是充滿夢想的 90 後女生,喜歡研習生態及探索永續生活,在大學時領受全職呼召,現於香港的差會任職行政工作。)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 (總第169期)

重讀「信」的故事

CP157001272dpi

文/張義金

 

「信是所盼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證據。」(來十一1,《新漢語譯本》)

我們要學習與看不到的神建立關係,將把握放在未發生又未看見的事上。如何做到?就是相信神。

相信神是一個過程:由相信別人的見證開始,吸引我們認識和接觸這位看不到的神,再藉著經歷神而慢慢建立信心。本文從希伯來書十一章 24 31 節探討三個信心成長的功課。

 

一、信有神

相信有神,是要活出「當神有到」的生活,我們的抉擇便跟世俗的不一樣。

希伯來書作者在 24 26 節指出摩西捨棄富貴,寧願與以色列人一同受苦,因他視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財富更寶貴。耶穌也捨棄尊貴身分成為人,為拯救人而死在十字架上,後復活升天,坐在父神右邊。

 

輕看世上的苦楚,仰望更美的祝福是作者所強調的。

 

作者鼓勵正在受苦的讀者要轉眼仰望更美的家鄉、有神同在的國度。現實處境確是難捱,卻要憑信盼望將來不帶遺憾見神。

 

大部分香港人不用為主受苦,但我們都面對相似的成長挑戰:如何將「信有神」這份信念應用在生活上?信了耶穌仍可能受無神論及自我中心的文化影響,信自己多於信神。一旦信仰和生活出現衝突,要懂得選擇。

 

神賜給各人的「信」本質上一樣,但能發揮多少影響力,視乎如何實踐。要學習過「當神有到」的生活,轉化根深柢固的信念。方法有二:一是從生活觀察甚麼信念左右我們的決定,從而作出改變;二是多讀聖經,藉神的話語改變價值觀,活出神所喜悅的生活抉擇。

 

二、信神同在

要相信神會與我們同在,帶領我們離開安舒區經歷成長。

27 節描述摩西回應神的吩咐,不怕埃及王的憤怒,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埃及雖是為奴之地,卻是他所熟悉及掌控的地方;相反,離開埃及代表邁向不知、沒把握和看不透的將來,但摩西因信有神同在而願意冒險。以色列人雖信有神,但不能在曠野的艱苦生活中相信神會與他們同在,常埋怨投訴。作者認為摩西能恆心忍耐,因他懂得轉移視線,仰望肉眼看不到的神,經歷神的同在。

 

同樣,我們信耶穌後有沒有想過「出埃及」,離開舊有生活,開放自己被神改變,成為真正跟隨耶穌的人?謹記我們比摩西年代更幸福,因為我們有個更美的中保——耶穌。

 

藉著耶穌,我們現在就能淺嘗與神同在的生活;

 

當我們願意用信心行動回應神的呼召,就能活出更豐盛的生命,走向更有深度的信心之路。

 

三、信是信任

信代表信任,我們要學懂信任神。

28節提到摩西聽從神的吩咐,帶領以色列人守逾越節。經文提到逾越節是行灑血的禮,令讀者聯想耶穌在逾越節晚上用祂的血挽回我們與神的關係。希伯來書第十章更提及我們因著耶穌的血,不單可憑信來到神面前而不被祂擊殺,更可與神建立親密關係。

作者將信心的焦點由領袖摩西,轉向跟隨者以色列人及外邦的代表喇合身上,更提到喇合因信在滅亡中被拯救。審判和拯救共存的場景由挪亞在洪水得救、摩西守逾越節,到以色列人進入應許地都重複出現,帶出神一直參與我們的故事。

 

在今日的處境,如何認出神的同在和拯救?的確,有時神會出手改變逆境,我們自然會讚美神;但身處極大的黑暗痛苦,神好像缺席時,我們還信任祂的同在和保護嗎?這正正考驗我們對神的信任。

 

感恩的是,耶穌助我們與神重建信任。

 

要將各種經歷都交託給祂來改變我們,鞏固我們對神的信任,以預備更大的黑暗來臨時,仍能信任神。

 

結語:走在信心路上

重讀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的信心故事,盼能鼓勵我們像以色列人一樣出埃及,憑信離開舊我的生活模式,展開新生活:在生活上選擇「當神有到」;即使面對逆境,仍相信神的同在,信任神會看顧我們,懂得轉眼仰望耶穌,仰望祂帶領我們奔向前路;仰望耶穌是我們走在信心路上的起點、終點和途中的力量來源。

ccmFB_CP157_20190326

 

聖經譯本常見疑難

CP157000472dpi

整理/編輯室

 

編輯室為今期封面故事做了個小型意見收集,看看弟兄姊妹對聖經譯本的意見。是次調查共有 241 人參與,資料經初步整理後,與讀者分享如下:

 

問題 1你在選擇不同的聖經譯本時(包括中英文譯本),曾遇過甚麼疑難嗎?

超過半數回應都說沒有問題,主要是教會傳統沿用《和合本》,個人在讀經、靈修或背誦經文時,都習慣了。

此外,也有表達《和合本》畢竟是百年前的翻譯,其中有翻譯錯誤的(15)(括號內的數字是該項意見的回應人次,下同)、文字古舊用字艱澀的(4)等。還有些指出,坊間翻譯版本衆多,要找一個符合信、達、雅的版本,確實不易(9)。

 

問題 2你現在最常用哪聖經譯本(中英文均可)?

中文譯本有《和合本》(46)、《和修本》(23)、《新譯本》(15)、《新標點和合本》(12)、《新漢語譯本》(4)和《現代中文譯本》(3)。

英文譯本有 NIV17),The Message3),NET3),ESV4),NRSV2)和 NASB2)。

 

問題 3承上題,除了最常用的譯本外,那些譯本是你會使用的?

中文譯本有《新譯本》(25)、《新漢語譯本》(11)、《呂振中譯本》(14)、《和修本》(13)、《和合本》(7)、《現代中文譯本》(6)、《新標點和合本》(4)。較少弟兄姊妹使用的譯本有《思高譯本》、《新普及譯本》、《新廣東話譯本》、《恢復版譯本》等。

英文譯本有 NIV20),KJV10),The Message10)。較少弟兄姊妹使用的譯本有 NASBNLT 等。

 

弟兄姊妹在回應上述問題時,也同時提出一些聖經譯本在應用上的疑問。編輯室嘗試將這些疑問整合歸納、延伸意旨,擬成以下六道問題,邀請了資深的牧者和聖經老師回答,幫助讀者釋惑

 

傳統上,教會所用的聖經是《和合本》,與自己讀經時所用的聖經譯本未必相同,造成適應上的困難。對於有這困惑的信徒,您有何建議?

最好的聖經譯本應能把原文意思以當今讀者最易明白的用語闡明。誠然,因各譯本都有不足,至今沒有最完美的譯本,只有更好的譯本。現今大部分教會採用的《和合本》,已用了近一世紀,大部分信徒(包括作牧者的我)都習慣用此譯本及背誦其經文。若轉用其他譯本在堂會公用,需適應的地方更多。不論如何,教會有責任在適當時候轉用更好的譯本,因為我相信:「聖經不變,譯本可改」。

對信仰有追求的信徒,選擇更好的譯本自用,實屬無可厚非,但為免各自為政,堂會名義的查經、講道,宜採用堂會公用的譯本。深信好的講員會按著需要,引用其他譯本解釋信息;同樣,小組查經時,不少弟兄姊妹也會參考其他譯本,有助查考經文。因此,這是必須又美好的適應。

所謂困惑,可能是在集體背誦經文,或主日學背經考試時,不同譯本出現差異,這不是嚴重的問題,堂會可大方接納。即或不然,弟兄姊妹也可在背誦經文時,採用堂會所用的譯本,只要我們知道經文原意,就達到目的。

以個人經驗為例,我常背誦的經文:「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十一25)其實較佳的譯法是:「我就是復活和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要活著。」(《新譯本》)我會沿用《和合本》的經文來背誦,但骨子裡卻緊記當中的正確意思。

 

呂君望.本會董事及尖沙咀潮人生命堂牧師

 

聖經譯本眾多,有意譯也有直譯,意譯和直譯何者較好?

要回答這問題,先要澄清何謂「意譯」及「直譯」。一般來說,「意譯」(Paraphrase or Free translation or 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就是將一種語言的觀念譯成另一種語言的觀念,較不著重與原文完全相同的結構形式,而是著重自然流暢地傳達原文信息,例如:譯自Living Bible 的《當代聖經》。「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或稱「形式對等」(Formal/Verbal Equivalence or word-for-word translation),就是翻譯時盡可能與原文的遣詞用字精確相近,較著重保留原文的形式及字面意義,例如:《和合本》、《呂振中譯本》、《新譯本》、《思高譯本》等。

還有一種譯法乎意譯和直譯之間,稱為「動態對等」(Dynamic/Functional Equivalence),就是將原文的字、慣用語和文法結構譯成精確相等的譯文,特別是在語言、文法和文體方面予以現代化,例如:譯自 Today’s English Version 的《現代中文譯本》。

至於聖經譯本中,「意譯」和「直譯」何者較好的問題,不容易下定論,因為基本上兩種譯法都忠於原文,只是翻譯時偏重於意義(功能)或字句(形式)的分別。況且,原文與譯文在語文結構上存在差異,很多時候都不得已將原文意譯。既然翻譯目的是要使讀者明白原文意思,只要能將原文意思翻譯出來,即使不能保持原文形式,也可以接受。無論哪譯本,翻譯過程中都包含了譯者自己對原文的解釋,為免偏頗並更能掌握原文的意義,建議讀者最好參考不同的譯本。

 

譚廷蔚.香港信義宗神學院神學博士生

 

隨著時代轉變,坊間出現不同聖經譯本以切合時代語感如:《現代中文譯本》、The Message ,是否代表聖經會過時?為甚麼?

語言是承載和傳達思想的載體,是流動而不是固定的。隨著新科技出現、政局變遷、社會文化和生活習慣改變、族群交流等種種因素,語言也不停變動。然而,它承載的信息,絕不會因為語言的變化而變得過時。在不同時代,以「時代語感」的語言翻譯古老的文本,是要讓活在當代的讀者,透過當時的語言,明白文本所承載的信息。

若聖經會過時的話,就不會世世代代繼續有人以當代語言來翻譯它,而是讓它默默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好像那些被遺忘的典籍一樣,長埋黃土今天只有極少數華人閱讀馬禮遜翻譯的《神天聖書》或後來的《委辦譯本》,但不等於聖經已過時。反之,隨著語言運用的轉變,不同譯本相繼出現,以切合歷代讀者的語言習慣,幫助他們更容易和準確地理解聖經的信息。

聖經既是創造萬有的神的啟示,藉著生活在不同時空的信徒記錄下來,這位創造萬有的神亦會保守它的流傳,藉著身處不同時代、受不同文化影響、使用不同語言的信徒,把聖經的信息及意義,以不同的語言忠實地傳承。不同的譯本雖各自有其翻譯原則,但所承載的信息卻始終如一,歷久常新

 

曾培銘.明道社聖經教導主任

 

選擇不同的聖經譯本時,如何按著需要如:查經、個人靈修而決定用哪譯本?

首先,我們要明白為甚麼有不同譯本的聖經。有時候,語文給我們一個錯覺,以為「文字的意思」是不會改變的編按:關於語言的流動性,請詳參上。事實上,就中文而言,每年都有新的詞語被創造出來。不同時代的信徒會特別喜歡某些時代的譯本,因為對他們來說,某些譯本的文字是較為親切的。另外,弟兄姊妹在選擇聖經時要注意聖經的序言。一般情況下,序言部分會寫上聖經譯本的翻譯原則,例如:提高可讀性、貼近原文和貼近時代性等。

 

目的

方向

例子

背誦聖經

1.     選歷久常新的

2.     選容易上口的

《新標點和合本》

預備講道

1.     選歷久常新的

2.     選普遍的

1.     《和合本》

2.     《新標點和合本》

預備和帶領查經

1.     選貼近原文的

2.     參考不同譯本

1.     《環球聖經譯本》

2.     《聖經新譯本》

3.     NRSV

4.     NASB

5.     ESV

個人靈修

可按個人喜好

 

羅兆麟.本會董事及恩福聖經學院宣教科講師

 

 

弟兄姊妹使用某個聖經譯本時,若對部分經文有疑問,宜立即查考其他譯本嗎?面對這麼多不同版本,如何建立合宜的讀經態度呢?

無疑,透過不同譯本,確實可助弟兄姊妹了解聖經。然而要回答這問題,必須由讀經的態度開始,我們想了解聖經,是因為渴望明白神並活出的心意,這份渴望就是明白聖經的最好條件。

信徒讀經時遇上難解的經文,然後翻開幾個譯本的經文去了解,可從「向源頭走」及「向生命走」兩個方向探索。源頭就是尋找經文原意,今天的聖經譯本都「相當」貼近原文,只要將兩三版本互相參照,就可從多角度理解經文原意,由原意出發通常就能解開疑團。倘若還未明白,可能與生命經歷有關,例如:腓立比書四章6節教我們以感恩的心把自己的事向神禱告祈求,就不再焦慮。我們若不肯「感恩地」與主相交禱告,也無法體會神參與生命中使人不再焦慮的具體歷程。原來,某些問題必須「做到了」才明白其中意思。

當然,還有許多信仰問題我們未能解開,那就不妨存在心裡,留待日後生命進深了,再解開疑團。無論如何,得強調讀經態度,因為信仰離不開生命,不妨自問:我是「誠心追求」還是「存心質疑」呢?只要謙卑尋求神,就可以放心,因為聖靈會親自教導我們進入真理。

 

劉文亮.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學者馮象翻譯了聖經的《摩西五經》、《詩歌智慧書》及《新約》,然而他卻非基督徒,信徒讀他的譯本合宜嗎?

馮象博士獲北大英美文學碩士、哈佛中古文學博士及耶魯法律博士。他欣賞舊約《聖經》的「內容和文學類型包羅萬象」,又形容其語言風格「樸素、聖潔、雄健(而)熱烈。」他決定從原文直接譯經,也是為了「豐富中文的思想表達。」

以《摩西五經》為例,馮象的譯本,文字水平上乘。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李思敬指是「極其流暢的行文,往往令人忘卻所讀的是譯本而非原創。」宣道出版社社長王礽福除稱其「文采斐然,賞心悅目」,更「譯出一種雄健鏗鏘的節奏,呈現一種古樸、爽快、肯定的力量」,強調重現原文中的音感和語調亦很重要,「否則會流失不少信息量。」王福指出,馮象雖非信徒,其譯本卻「有助信徒提升讀經的興味」。

信徒若希望能以優秀的中文平台閱讀聖經,其譯本是一個選擇;只需留意,譯者因非聖經學者,他在文中的插注或一些詮釋,採納了西方聖經批判學的立場,李思敬院長指出,聖經研究學統已出現方法上的改變,「這大概是譯文插注最大的限制和考驗。」王福社長亦指出,馮先生採取的西方聖經批判學立場頗值得斟酌,「不過讀者只須明瞭那是馮先生一家之言即可。」

 

(本題由編輯室整理自網上資料)

 

 

 

慕道班實錄(二):豈是國王的新衣?

CP1560008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我發現許多同類問題的討論,跟在神學院是完全不同的。在神學院,常會就一個細節問題集中研究,引經據典,以提出自己獨特看法。但在慕道班,牧師不但要有扎實的神學知識,了解一些複雜問題的不同看法,且要理解問題的主次之分:

哪些是需堅持的基本真理,如神是三位一體、耶穌的身分等;哪些只是各教會不同的傳統和實踐,可彼此啟發借鑒,如天主教和基督教之間一些神學分歧,天主教的靈修深度和實踐(如教堂裡獨自默禱)、神職人員深厚的神學教育和修養等都是有益的啟發

同時基督教中對教會權威的尊敬但不盲從的傳統、信徒和神職人員間「信徒皆祭司」的平等關係則是很好的信仰反思。

 

擁抱誠實需付代價

慕道班中不少人博古通今,知道教會在歷史上曾犯許多錯誤,對今日教會的一些做法亦有疑惑、反感,故提出非常具挑戰性的問題,如歷史上的宗教戰爭。

我發現好的牧者從不迴避矛盾、顧左右而言他、或試圖給一個既權宜又誰都不得罪但又沒實質內容的答案。他會直面這些事實存在的矛盾,不粉飾教會在歷史上曾犯的錯誤,肯定對方說得正確的地方,同時指出分歧的本質在哪裡?以往的錯誤對今日教會有何警示作用?對於教會(包括他自己所在教會)今日的缺陷,也不文過飾非。

 

基督徒都有愛教會的心,但是如果為了保護教會而犧牲誠實公正的尺規,這種「愛」將會淪為摧毀的力量,而許多美好的福音事業也因為這樣的「好心」而引致「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教會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在注重人際關係和喜歡和諧的中國人團體中,誠實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荷蘭學者鮑伯.高德士活(Bob Goudzwaard)在其著作《時代的偶像》一書第八章指出:「要遵行基督徒盼望的生活是要付上很大的代價,首先要犧牲名譽,其次是政黨或教會,再其次是社會,最後是生命,但假若我們要回應神放在我們心裡的盼望,我們就必須冒險走出第一步,此外別無選擇。

 

對己待人誠實謙卑

在這些討論中,我常常想起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衣」中那個高呼「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小孩子,他大聲地、勇敢地說出一個顯而易見,但是沒有一個人敢說出口的真實情況。

在宗教改革期間,一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神父馬丁路德,在天主教出現許多嚴重問題的時候,也單純地憑著自己的良心,大聲地說出真理。他在沃姆斯特國會上對世俗和教會的權威人士面前,發表了一次著名的講話,

 

了解天主教金字塔式行政架構的人都會明白,

他當時承受的是多麼大的壓力。

 

但馬丁路德在這次講話中拒絕收回他的言論和書籍,並堅定地宣稱:「我坦率地承認,我使用了過於激烈的言辭,這也許與傳教士的職業不相一致,我並不是一個聖徒……但是我不能夠、也不願意收回我說過的任何一句話……因為基督徒是不能說違心之言的。

 

馬丁路德是一名真正的男子漢,

他的靈魂也投射在今日所有的基督徒身上。

 

對於帶領的牧師來說,誠實謙卑地對待自己,也對慕道者有言傳身教的作用。有一次帶領的牧師發現自己引用舊約列王紀的一處地名出了錯,其實不少人或覺這個錯無傷大雅,但他於跟著的聚會馬上告訴大家他上次弄錯了,我非常欣賞這種態度。

 

這讓我後來有一些思考:上帝在聖經中一再教導人要承認自己有罪,並非使用中國古代法家提倡的嚴刑苛律,逼人在自己面前低頭,而是在教導我們一種誠實面對自己的態度。人類是上帝最愛的造物,但我們只有學會誠實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之處,才能和上帝建立一種真誠的交流,一種沒有恐懼的彼此信任感。

 

在創世記中,亞當和夏娃想掩飾自己的錯處時,他們和上帝之間的純真關係就消失了。他們在伊甸園中躲起來,不敢面對上帝(參創三8-13),而耶穌的到來就是為了修復這種神人之間彼此信任的關係,讓我們能夠重新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以兒女的身分面對上帝。

 

愛真理過於愛一切

在慕道班中的爭論有時確會非常激烈,這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的故事:他的父親曾教他拳擊,指出在拳擊比賽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怒火控制自己,做出違反比賽規則的事;同時也要學會尊重對手,儘管自己受到對方的攻擊。這是對體力和人格的雙重訓練。無論是辯論還是處理教會內部許多複雜的人事糾紛,其實都可沿用這原則。每一個人無論是愛自己,愛別人,還是愛教會,都不能超越愛真理,對己對人都應採取正直誠實和公正的態度。

 

而我們對待真理,也應該抱持一種類似孩童的天真,

 

不拘禮於各種人情世故和各種利益關係的考量,真誠尋求,提出疑問,直抒胸臆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當心中有真實的感動時,

坦率地承認自己被福音征服,

願意成為基督的追隨者。

ccmFB_CP156_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