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為了連結一起

文/鄧穎強

登入公共圖書館網站,查詢自己的借閱記錄,發現在疫情肆虐的日子,不自覺的展開了拉雜式閱讀。同一期間的不同時段,閱讀不同類型、題材的書籍,讓自己翱翔於不同的時空領域。

繼續閱讀

在網絡媒體分享信仰省思

文/思路.豐

我是一位 90 後信徒, 讀中學時已開始接觸網絡媒體如 Facebook、Youtube 等, 那時網絡媒體還未算十分普及。惟時至今日,它們的影響隨處可見。大家在巴士或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很容易找到「低頭族」,就是那些正低頭用手機的人。他們正忙於用手機來看新聞、看朋友在 Facebook/ Instagram 上的動態、或是玩手機遊戲等。人們的生活已經與網絡緊密連繫在一起,無法分割。網絡上的資訊林林總總,影響着許多的人思想。

我不禁想到,自己在這方面可以有甚麼參與?當許多基督徒也在使用網絡媒體時,會否我也可以在平日分享一些信仰省思,藉以鼓勵和啟發其他弟兄姊妹?由此我便在 2019 年 5 月 4 日開設 Facebook 專頁,至今已逾兩年,當中經歷上帝很多帶領。回想起來,開設這個專頁實在與我的召命十分相關,可說我是因着回應召命而開設這個專頁。人稱「楊醫」的楊錫鏘牧師,說召命是指做回上帝創造我們的那個人,聆聽祂的呼召。那麼我的召命是甚麼呢?這要從我的經歷說起。

聖經真理的裝備

在讀大學時,筆者認識到一個重視查考聖經的福音組織。我在那裏接受裝備,與不同的弟兄姊妹一起參與屬靈操練,建立信仰基礎。有一年,我與幾位弟兄採取一個特別的讀經計劃,每天讀兩章新約、兩章舊約,整合來自四卷書的經文。這個讀經法幫助我建立起聖經的世界觀,不再視聖經中的不同書卷為斷裂的信息,而是流通的啓示。這個聖經的世界觀有助我以一個不同的視野來看今日的世界。

繼續閱讀

熾熱的話語

文/爾悅

  面對紛亂的世界,四周充滿謊言、逼迫和冷漠,甚至回到教會,人與人之間的傾談也只是停留在口裡的問候,不能進到靈裡的團契,相信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心變得冰冷所致。

  若你正失去對教會的信心、對神話語的渴慕、以致祝福世界的熱誠,《熾熱的話語——潘霍華談讀經》會是你很好的選擇。

燃燒自己
  他,潘霍華,像個樵夫,跑進森林裡,拾起一根一根的乾柴,也坎下枯萎的樹木,拿回家中,放進火爐,在劈啪的燃燒聲中,叫主的話在你我心裡燃點。

  相對於你我面對的,他身處的,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他眼前是希特拉的狂焰,是國家機器的殺戮,甚至是納粹的屠殺。你會問,究竟是甚麼讓他能夠屹立,堅定不移的燃燒自己?

燃點經文
  書中為你我提供了曙光,讓你我看見一個燃點經文的人。經文對他來說,不是用來研讀,而是用來默想;他每週默想經文不多,才十多節,每天默想的,只有兩三節。經文彷彿是他所愛的人寫給他的情信,他會「存在心裡,反覆思想」。他也為自己的前路默想,有一段時間,在德國著實待不下去,他跑到美國,原想留一段時日,但在默想詩篇一一九篇時,按捺不住聖靈的催迫,終於決定回國,並且加入暗殺希特拉的組織。他更於被囚在獄中的時候,終日默想經文,操練對神的信靠、渴慕,最終在神的主權下,安然接受死亡。

  倘若經文能燃點潘霍華的心,那麼處身在這冰冷的世代,我們又會怎樣燃點經文呢?

(作者是深耕細作的牧者,生活日常讀聖經、照料草場、覽閱不同書籍刊物、在草場外尋羊;陪伴看顧身邊有需要的人。)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9期)

聖經中的「憐憫」

love-699480_1280

文/編輯室

舊約的憐憫
在舊約聖經裡,表達「憐憫」的字有三個:

第一個字是Hesed,意思是「忠誠」;出現共約二百五十次。英王欽定本譯作"mercy";和合本譯作「慈愛」、「恩」、「仁慈」、「恩典」等;意思是神的忠誠並不計較人的得失過犯,且堅定信守祂與人訂立的盟約,而祂的忠誠也自然轉化成祂的憐憫。

第二個字是Hanan,意思是"gracious"。英王欽定本譯為"have mercy upon"(施憐憫),"merciful"(有憐憫);和合本主要譯作「憐恤」、「憐憫」、「施恩」等;意思是神對人寬宏的厚愛,這愛是人完全不配得的。

第三個字是Raham,意思是「母腹」;是以賽亞先知描述神像一位母親腹中懷著兒子〔參賽四十九15,(《呂振中譯本》的翻譯是:「婦人哪能忘記她嗍奶的孩子,而不憐憫她親腹生的兒子呢?」)〕英王欽定本譯作"having mercy"(有憐憫),"having compassion"(有憐恤);和合本同樣譯作「憐憫」、「憐恤」。Raham也有個眾數的字rahamin,譯作"tender mercies";和合本譯作「慈悲憐憫」。這個字是形容有位格的神是有情感、充滿憐憫和憐恤的。

新約的憐憫
「憐憫」這個字在新約聖經中,大多以希臘文Charis(恩典)這個字來表達;意思是向有需要或無助者表示同情,其核心意義是赦免一個犯罪的人,不計較他的過犯。「憐憫」的動詞意思是「心腸肺腑受到感動」。以色列人認為心腸肺腑是情感的中心,是憐憫的源頭。在神的「憐憫」裡,不僅僅是吩咐祂的子民憐憫那些窮苦的、貧困的、以及孤兒寡婦;最大的憐憫,是神藉著祂兒子耶穌基督為罪人預備救恩,把世人從無助無望中救拔出來。主耶穌面對顛沛流離的人時,也常常流露祂的憐憫和慈心(參太九36,十四14,二十34)。

道成肉身的憐憫
在路加福音中浪子的比喻裡,小兒子因自己的放縱終至窮途末路,困境的煎熬使他看到自己的罪,也承認自己的罪,更決心回家。在家等候的是一顆慈心,一顆不計較小兒子所犯的過錯,願意赦免的心(參路十五11-24)。父親這顆慈心裡面盛載的,是神無盡的恩典(Charis)。父親吩咐僕人拿袍子、戒指和鞋子來給小兒子穿上,重新恢復他的身分和權利。父親對小兒子是忠誠的(Hesed),他從沒想過要斷絕父子關係;父親對兒子是慈悲憐恤的(Rahamin),他這樣形容回頭的兒子:「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路十五24)父親對兒子滿有憐憫,縱然兒子不配得,仍然施予憐憫(Hanan)和寬恕,讓他恢復兒子的身分。

神的「憐憫」,藉道成肉身的耶穌來到我們中間,也藉著耶穌的教導,豐富我們對「憐憫」的認識。

參考資料:
1. 天道書樓編。《聖經新辭典》。香港:天道,1993。
2. 福音證主協會編。《證主聖經百科全書》。香港:證主,1995。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憐憫」的文章】

遊子歸家

CP127-10

文/陳振衣

小芳九歲時得了怪病,肚子脹成圓球,不停的痛和腹瀉,醫院也驗不出病因。家人帶她到處求醫,折騰一年多都沒見效後,奶奶跟人去求了道靈符,燒成灰後混酒讓小芳喝。當晚,小芳夢見很多面目猙獰的鬼怪,嚇得她大叫醒來。奇怪的是,沒兩個月小芳就好了。奶奶認定是靈符的功效,就從廟裡請個神像回家供奉。神像樣子怪異,有個象鼻,小芳一見就怕,但不敢告訴奶奶。

叫人不安的神像
由於擔心怪病復發,更不時夢到各式鬼怪,所以小芳不敢不拜那神像。高考時她努力考進了醫學院,希望醫學能幫她,但始終查不著病因。實習那年她來到沿海的城市醫院,那裡有很多廟,讓她心裡發毛。她雖接受無神論教育,但因其親身經歷,小芳心裡是相信有神明的。每當看到出殯場面,小芳就想,人死後是怎樣的?會見到那些鬼怪嗎?她真希望有個不讓人害怕的神!

實習完後她正式成為該院的醫生。不久,小芳戀愛了,她緊緊的抓住對方,她要有個依靠來驅走心中的不安。可是,緊弦易斷,男友走了,被拋棄的傷痛讓她嚴重失眠,吃藥後閉眼就見到無數鬼怪。奶奶帶來靈符給她,她也自行去看精神科。情況好轉,她就回醫院上班,但心中總是空蕩蕩的,不願與人交往,自我封閉起來。

不叫人害怕的神
一天在等公車時,有女子突趨前問她:「你身體不好嗎?有很多苦惱?」她茫然地嗯了一聲,女子就塞給她一個電話號碼說,可以幫她,想的話就找她。小芳何嘗不想擺脫苦惱?回過神後,第二天打了這電話,下午就去到一個叫教會的地方。負責人問明其狀況後,說要為她做醫治釋放的祈禱。禱告時眾人的言行都很奇怪,她聽不懂,突然胃一陣不適嘔吐起來。過後負責人說她需繼續參加學習班,除掉來自家族的詛咒。小芳不很明白,但還是繼續,也將聖經帶回家讀。奇怪地,讀聖經時心中有很平靜的感覺,反而去學習班時心卻愈來愈不安。

一位同事來關心她,她將感覺相告,同事立刻遞給她一本《遊子吟》,說已為她禱告很久,叫她好好讀。封面副題「永恆在召喚」一下就抓住她。她如饑似渴地一天就將書讀完,至此她才明白基督信仰的真正內涵,特別是困擾她的「鬼怪」問題一下就釋然了。同事帶她去另一教會,這教會讀聖經,沒有奇怪的行徑,愈參加聚會心裡愈安穩,她確定,這是位不叫人害怕的神,且主動將她這個遊子召喚回家!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

換個方式親近神

daisies-676368_1280

文/李文屏

尋求神是愛神之人的共同渴望,神也喜歡我們尋求祂,並應許,當我們盡心盡性尋求祂的時候,就必尋見。

許多人常通過靈修來尋求神;但不少人在靈修多年之後,發現靈修漸漸有點「機械化」,聖經上的話似乎也不那麼新鮮,不那麼直入我心。這情況告訴我們兩件事:首先,因我們的大腦較能注意新的東西,對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容易失去新鮮感和吸收力。其次,也許這正是盡心盡性尋求神的好時機,因為盡心盡性的表現之一就是想方設法。何不考慮在靈修中變換方式與神親近呢?

比如調整靈修時間,用注意力最集中的時段來親近神,或換種方式來讀聖經。以前用眼睛讀,現在用耳朵讀;以前默讀,現在開聲讀;以前只是單向地閱讀,現在邊讀邊禱告,求神賜下亮光和啟示等。還可選用不同的聖經譯本,神的話語會通過不同的用詞進入我們的心。

我自己喜歡禱告式讀經,彷彿與神約會,有直接的互動。當我們盡心盡性尋求神,深信神必樂意繼續藉不同的方式與我們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