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恩及祝福的心行走人生黑夜

文/編輯室

世道暗晦,謊罪連城,疫情肆虐,不少香港人都活在不安中。信徒仰賴上主,藉禱告將困頓的環境交託;然而,即使每晚內室的泣訴跪禱,疫情在可見的時日還未見盡頭,社會處在暗晦中似望不見黎明到來的那一天。我們置身在人生黑夜中,應如何走下去?

其實,當我們還沒能看見將來那光明的日子,是否代表今天就沒意義?若見不到人生路百步之後的光景,是否代表十步之內所行的沒有用處呢?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潘怡蓉博士提醒信徒,學習走好每一天的路,繼續向前,因生命不能回頭,救恩的歷史繼續向前,我們每人生命的小故事,其實是不停參與在神的救恩故事裡。既然每次只能行一小步,那就繼續忠於做好手中的小事,每日一步,以感恩、繼續祝福這世界的心去行,這就是以往許多屬靈先賢行在人生黑夜、曠野的方法,如德蘭修女。

一日一小步的行旅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以下是潘博士建議如何在人生黑夜中展開一日一小步的行旅:

  1. 珍惜生命,感恩度日

疫情前或許大家都以為一定有著長長久久,現在終發現生命很是脆弱。我們要常存感恩的心,起床時要知道每天都是恩典及禮物,需要珍惜每一分一秒,因這是神託付給我們的。

  1. 每天至少跟兩三個人談話

口罩、限聚令、疫情將人隔絕,但身為一個人,是需要跟別人連結的。我們可以藉電話、社交媒體應用程式與別人連結、傾談、交流。這對我們很是重要。Communion(共融)正是三一上帝的本質,我們需要突破口罩的隔絕,繼續與人連結,否則生命就會萎縮。

  1. 忠心做好手邊的小事

每一日都有一些小事要處理。既是神託付給你的,就以做大事的心做好這些小事。

  1. 舉手之勞協助身邊的鄰舍

幫助身邊的人。幫助人能令你感到生命是有意義的,帶來滿足感。

  1. 保持與信仰群體的同行

跟你教會的弟兄姊妹同行,彼此勉勵、打氣。在這時候,我們需要彼此建立。你心內那團火,不彼此溫暖、守護,是會熄滅的。

  1. 在上主面前舉起禱告的手

看到世界的疫情,你就是看到一個託付,要為這世界禱告。你看到新聞,當中的背後,就是一個邀請,邀請你作一個祈禱者。

  1. 戴上口罩偶爾外出走到大自然中

偶爾踏出家門,做好防疫措施之下,往大自然中欣賞花樹蟲鳥、仰望天空,靜觀神在大自然當中彰顯其榮美,讓我們的心繼續向著上帝。

  1. 以畫畫、聽音樂、做體操、煮飯增加生活樂趣

試在家做一些不是經常做的有趣事、重拾一些久違的興趣;或就是在家聽聽喜歡的音樂、舒展筋骨做做體操。

  1. 透過閱讀或靈修日記,整理與寫下自己反思

珍惜閱讀的機會,這期間是很好的進修、充實心靈的時間。每日睡覺前,寫下一兩句這一天學了甚麼事情。

  1. 一日一小步前行:面對前路走好每天腳下的一小步

睡覺時為行完一日的旅程感謝上帝,祝福一些當日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人。以期待的心將明天交託給主,因祂是一個做新事、帶我們行新路的上帝。

加強光讓黑暗減退

走在人生黑夜中,難免會對不確定的未來感到不安,潘怡蓉亦坦承她要與不安共處:「我會跟神說,我已盡力啦,在我必須要完成的工作裡,求祢保守!若真是發生了甚麼,求祢赦免並賜下恩典,我就繼續走那條發生了的路;我相信我是可以走下去的,因神會帶我走下去。」

她又勉勵弟兄姊妹,今天作神的門徒,不要停留在不安處解決不安;神的國度會繼續臨在,救恩的歷史會繼續向前。每一天去找有意義、值得做的事去做。當繼續在神的國度裡與祂同工,信徒的生命就繼續向前。在人生黑夜中,驅走黑暗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強光明;當光愈亮,黑暗就會稍為減退。所以,我們要重新尋回自己的召命、使命、異象、在神國裡主給自己的託付,在那裡便可找到每一天的光。要讓那光帶領我們前行,我們就不會被那不安、黑暗吞滅。

(本文主要參考潘怡蓉博士於「走在 Uncertainty 中的靈程同行者」講座中的分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5yjDsqK-G0

輔能量媽媽

CP172000272dpi

文/朱綽婷

  趕忙安頓好暫時落腳、小小一隅的工作空間後,身體就開始各樣的投訴,不得不放了個多星期病假。搬遷前的預備與奔波,不獨體力透支,心靈更是乏力異常,最終各項瑣事塵埃落定後大病一場,自然半點不意外。倒是於休息期間,想起好幾次死線迫近,要替中心未來發展方向作抉擇,但前路仍不知何去何從時,心裏總會默念:「天父啊!孩子實在連匍匐前行的能耐也失去了,不如我們以此為結,就此作罷,好嗎?」這晦氣話在向天父抱怨前路艱難,向祂訴說內心的無力感,但反覆細嚼,當中似乎還隱含對信仰的質疑。

持續無止境的曠野
  一直深信文字撒種於人心,自會順着人生歷練轉化為恍如星火的啟廸與頓悟,在絕望無助的死局中給人添力,換個角度挪移轉圜餘地,重燃盼望。實在於教授寫作班的十多年歲月中,不時見證文字的力量,透過文字創作,陪伴學生們在生命中開啟了一扇又一扇的窗,以更高更寬更廣的視野,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靠着故事,父母親與孩子們學懂以慈憐之心,擁抱、接納那個因被拒絕而受傷,總覺事事不如人的自己。他們的成長與改變,點滴累積成為一個愈發熱心的夢,夢想課堂能成為一個期望與責任都可暫時放空,大家身處其中能自在尋找、認識並享受做自己的空間。踏上追夢之旅,一路走來遇上的人和事,彷彿成為一個又一個印證,肯定這個「空間」的搭建,每磚每瓦都有天父的同行和參與,心裏也暗自認定這是天父預備的「應許之地」吧。

  弔詭的是,這個讓人放心做自己的空間,竟教我慢慢迷失了自己。

  疫情來襲之時,剛好是續訂新租約之後。斷斷續續的停課與復課措施,令我們陷於一個沒有計劃,只能應變的被動狀態。持續兩年的調度,累積了相當程度的應變疲勞,但入不敷支的壓力卻只能稍稍緩和。原本象徵一份保障的契約,在毫無預警下變成一個令人窒息,難以肩負的重軛,只能咬緊牙關過日子,直至租約期滿。

  理性上明白疫情影響席捲全球,被卡在難關進退失據的又豈止我們小小一間中心,只是自停課一刻開始,這個「應許之地」瞬間變成荒涼的無人曠野,而手上所作的事若是天父所帶領,又何以一敗塗地?是認知與現實的落差,勾起隱藏深處的質疑——天父是在作弄我嗎?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既有個期限亦有雲柱火柱作標記,可我這個曠野漂流會有完結的一天嗎?雲柱火柱又在何方?

任世界動盪 長存的只有祂的慈愛
  順着這堆問題往心深處去梳理,覺察自己似在為中心的運作與出路在抱怨,但其實最想與神爭拗的,是當香港時局急劇變化,教育政策焦點飄忽搖擺時,要支撐一個教學生明辨真理、面對真我的「空間」,真的仍有空間存在嗎?叨嘮式的禱告,看似對神表忠,願意勇字當頭為祂所託付的異象而努力,只可惜時不與我無法發揮;但骨子裏實在是為一己之力無法左右大局,需要宣洩鬱悶、焦慮與不安而已。說穿了,是課程設計的理念,乃自家教養孩子信念的延伸,若中心真的前路渺茫,那麼孩子吸收媽媽的教化,於眼下的時勢環境成長,豈非更令人憂心。

繼續閱讀

大放膽量講神的道(徒四23-31)

文/朝

彼得與約翰被公會釋放後到信徒那,告訴他們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參四23),會友聽後既沒懼怕,亦沒離開耶路撒冷逃避逼迫,而是想起聖經的話詩篇第二篇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就是萬民的虛妄謀算,世上的君王臣宰聚集起來要敵擋主,並主的受膏者(參四26)。會友發出這祈求的內容,卻沒在這引用的,是接下去的經文信息,就是彌賽亞面對反對勢力和政權的至終絕對得勝。

由此可見當時信徒對聖經的熟悉,清楚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着彌賽亞已得勝,他們不再懼怕。其實信徒對比官員和宗教領袖的勢力,可說毫無還架之力,但他們禱告甚麼呢?就是求神察,叫的僕人能大放膽量地講道,並以神跡奇事病來證實耶穌的名。禱告過後,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參四29-31)。他們互相作見證,藉以彼此激勵,這是當時教會生活的一個常態。

憑信向主祈求

從經文看來,他們所相信的是活着的、大能的、掌管一切過去和未來發生的事的神,這是他們的信心所在。他們同心發出具信心的禱告,或正是令聚會地方震動的一個原因,而我們現代的基督徒聚會,能有初期教會聚會時那種心態嗎?同樣有火熱的心嗎?我們應為甚麼代禱?應向神祈求甚麼?

我們會為建立宏偉的教堂禱告抑或有膽量來講神的道傳揚基督的名?當然我們可祈求大家無風無浪,身體健康;而城中有正義、公正的人受到不合理逼迫時,我們可選擇毫無反應;我們也可選擇將一些經歷神大能的事,閉口不言藏在心這樣信仰就只停留在教會的建築物。可知我們的生活,正就是信仰的表白?我們向世界未信的人表白着一種怎樣的信仰呢?

祈求主賜勇氣

經文中點名提到希律和彼拉多這些名字(參四27),是嚴重衝撞當權者;稱耶穌基督是神所膏的也是毫無忌諱的信仰表白,難道他們不怕被告密、捉拿嗎?現今的時代亦面對日益緊張,甚至被威嚇的氛圍,我們或會因着貫徹遵行聖經教導而有被關進監牢的危險,我們會懼怕嗎?實在,屬於神的僕人在恐嚇威逼下,需要的就是大放膽量講神的道。我們會為神的僕人代禱嗎?畢竟每週只講一段屬靈八股、不得罪誰的講道,並不能餵養信徒及回應時代的需要。

初期教會的信徒放膽祈求,所以是非常具熱情的禱告,且蒙主喜悅。他們都有膽量,願意放膽被神使用,被聖靈充滿。然後,放膽地講論神的道,這已是他們的日常。若我們想要得着初期教會這種熱切的能力、對神的渴慕、經歷神的體驗,是否要調整現時教會聚會模式呢? 

(作者是獻身泰國宣教歷數十寒暑的宣教士)

傅士德伴我靈程路

文/思懷

  傅士德上世紀 80 年代所著《靈命操練禮讚》,今天重讀,絲毫沒有過時。今天我們的心靈被智能手機社交平台佔據,但原來追求豐盛生命不用假外求,只要藉各種屬靈操練,反樸歸真,回到信仰原點:神,便可經歷豐富和喜樂。

繼續閱讀

世界雖然乖謬,我們還是……堅持禱告

文/梅詠琪

去年區議會選舉,網上呼籲輪流禁食禱告,適逢教會祈禱房的啟用,便在那靜室中開始。在那裡再次遇見上帝,那種放手、倒空是久違了。與上帝的連結緊密了,禱告更迫切。

雖然如此,卻不是常有像哈拿禱告後的釋放(參撒上一18);反而多了一份愧疚,總覺這世代滿是千瘡百孔,憾未能一一好好禱告。

社會運動愈演愈烈,於是,每天提早一小時起床,安排一星期的禱告事項,儘量為心中掛念的事禱告。

罪惡喧囂,難道人的渺小能成為我不作為的藉口嗎?禱告是為了自己心安理得一點嗎?

愈見乖謬,我愈要「走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裡」(參詩四十三4)!

我需要上帝的憐憫,為這世代求保護,求拯救!

我相信良善正直,嫉惡如仇;

我相信對世人有一種無可抗拒的愛,要將一切美好賜予世人;

只要臨在,就有真善美,就能斷開一切鎖鏈,就有神跡,是榮耀的體現。

神跡不一定以超然的方式出現,回看香港,目睹人們每美善的選擇,實在是神跡處處。

我雖不一定有像大衛甩石的本領,甚至可能被歌利亞踩碎我的頭,但當我們選擇禱告已是對惡的得勝!何況是每天都得勝的主!是那大而可畏、拯救到底的上帝。因上帝的偉大與慈愛,我仍要禱告。

作者信主逾二十八年,在努力擺脫「離地」的路途上。)

 

 

不逃避現實的靈性

文/黃秀婷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體驗自己靈性生命的狀況?」一位青年人在問,我想了一下,回答說:「或者在你感到煩躁不安時,就是最佳檢視個人靈性堅韌程度的瞬間。」

或許如此情景並不陌生:「面對難以解決的家庭張力、職場生活、甚至是社會事務的種種擾嚷和爭鬧時,怎能親近神呢?最好是返團契得著關心或學效耶穌退到安靜地方禱告,讓心靈從紛擾中釋放。」部分信徒確是遇困難即後退,從人或神身上尋求心靈慰藉,冀求回復平穩生活。

對靈性的誤解

彷彿我們心裡潛藏一種誤解:「靈性」僅屬生命內在層面,不自覺地跟外在生活分割。惟我們不要被自我感覺良好的安穩欺騙了,耶穌不就是一直在驚濤駭浪中服侍嗎?

「靈性」被局限於內在生命的範疇有跡可尋。近年學習靈修和禱告的課程或認識不同教會傳統的靈操方法等,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但我們亦受著心理學興起的影響,令教會轉以心靈療癒為主導的內在靈性培育模式,忽略了信徒靈性生命也須向外展示,讓世界看見榮耀主的那一面。

回應召命的靈性

當世人從信徒身上看見主,那必定是自然流露的靈性生命,因為刻意的展示,世界立即會認出那是虛偽的道德假象。靈命「是指一個人因相信耶穌基督而有的新生命、在基督裡的復活生命,是藉聖靈使人更新與變化,得以蛻變成長而肖似基督,並在個人和群體的生活、服侍與工作中,積極活出在基督裡的召命。」

這靈既是由神賜下,人是沒法自我裝扮。這靈也不是人心求平安的救命丹,卻是神給予信徒群體的召命。回應召命的靈性,叫我們不能逃避現實生活,即使在家庭、職場、社會的經濟和政治體系中,都會面對謊言和偏見。

個人與公共不分割

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所親愛、心裡所喜悅的,我要將我的靈賜給祂,祂必將公理傳給外邦。祂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祂的聲音……等祂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外邦人都要仰望祂的名。」(太十二17-21)

信徒面對紛亂的社會,要學效耶穌退下來向神禱告,但目標非只為己心安寧,而是要回到吵鬧的百姓中見證神。改變社會的行動,必須源自深刻的靈性生命、與神獨處的時間;尋求的不是僅為自己的生活,而是專注個人靈性與社會生活結合;觸及的不只是個人的神祕經驗,而是公共的、社會的人性需要。所有關乎尋求公義與和平的委身服侍,都是由神的靈帶領和更新。

註:伍潘怡蓉:〈從默觀與行動看今日社運〉。
 

(作者是宣道會北角堂社關事工科義務傳道、「公理匯研」執行委員)

知道我是耶和華

WP_CP149_20180611

文/林顏寶珠 

 

上帝給我們應許,的應許從不落空。

我願意把我的手放在聖經上,堅信的應許。

——韓寶璉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台灣,每朝 8 30 分吃早餐的韓婆婆(外國宣教士)這天可能沒得吃了,因她的家三日前被小偷光顧,食物沒了,錢也沒了!

 

半小時的精采

然而,韓婆婆於 8 時還是叫在家中幫忙、仍未信主的女孩有蘭先擺放餐具,自己則進房在主前禱告。(圖一)

 

究竟她向神說了甚麼

 

8 15 分,她走出房間,聽到有蘭仍在抱怨,也正好有人敲門。(圖二)8 30 分前會發生甚麼事呢?

 CP149_10A

 

韓婆婆開門後見到鄰居李先生,原來今早他多做了饅頭,故送她一大盤!李先生並不知她家曾遭盜竊。接著發生的可精采了,有人送來雞蛋,有人送來木瓜。這時有蘭從抱怨、驚奇、不解,到好奇想知道接下來會怎樣?

 

有蘭覺得早餐還欠一樣東西——咖啡,

 

韓婆婆說:「若上帝覺得我應該有咖啡,就會給我。」這時傳來敲門聲,有蘭搶在韓婆婆前面開門(圖三),原來是手中捧著一大瓶即溶咖啡要送給韓婆婆的王太太!這瓶咖啡在當時可值三百塊台幣的!

CP149_10B

最後,韓婆婆望著餐桌上豐富的早餐,那是怎樣的心情呢?(圖四)

CP149_10C

 

上帝聽禱告

每次我們祈禱時,可曾懷疑:上帝真的會聽禱告嗎?所禱告的會否不合的心意?是求嗎?是否因韓婆婆是宣教士,所以上帝聽她的禱告?抑或是她了解上帝聽禱告的祕訣

她在房間是這樣禱告的:

 

主啊!如果是祢的意思讓我不吃早餐,沒有關係。但我求祢向有蘭顯明,讓她知道祢是無所不能的上帝,祢會為我預備一切。」

 

是的,這一切的預備是要叫有蘭知道上帝是無所不能。多年後的一天,有蘭回來探望韓婆婆,不但告訴韓婆婆她已信主,更自承當年就是那小偷!

 

其實,韓婆婆當時早已知悉真相,

只是她把有蘭交在主手中。

 

最近讀完以西結書,書卷中有一句話出現了十五次:「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韓婆婆知道,有蘭也知道,上帝是那位無所不能的真神!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CP149_cover

珮著。楊淑雅圖。吳敏嘉、吳敏蘭英譯。《天上送來的早餐——韓寶璉的故事》。台北:宇宙光,2012

 

 

原來,祈禱就是愛!《回歸純愛的朝聖者—勞倫斯弟兄》

WP_CP150_20180110_01

摯友楊 Sir 三十年前向我推《勞倫斯弟兄》1 這書,鼓勵我用心跟神建立關係,並學習在生活中與神同在

平凡生平

勞倫斯弟兄生於 1605 年,出身貧寒,屬無學識平民。二十四歲信主,四十四歲加入巴黎迦密修會,大部分時間擔任廚房雜役,並在此度其餘生,直至 1691 年離

返璞歸真

勞倫斯弟兄並非偉大神學家,既無高言大志,亦沒有公開講道或著書立說。雖僅一名雜役,卻赤誠愛主,身心一致,時刻與主同在。

 

他與神相處,返璞歸真,不講高深神學理論,不靠特殊另類方法,只仗一顆愛主的心,謙卑依靠主,禱告主,完全坦誠,毫不掩飾自己的罪,一生與主緊扣

 

  • 勞倫斯弟兄點出祈禱的精髓:渴慕親近神(long for near God)。

書中沒有教導祈禱具體竅門或花巧技倆,他祈禱發乎自然,不用煞有其事,道貌岸然;亦不用刻意找時間禱告,因祈禱已融入他的生活每角落。

與神交談

勞倫斯弟兄藉著不斷和神交談,使自己牢牢地活在與神同行的生活中;即使在廚房幹活時,他也不停禱告並讚美神。很多信徒埋怨生活太多煩瑣事,但勞倫斯弟兄卻忠心做好神託付他的工作,不論大小,只管為神而做,以愛神為目標;亦因著對神的愛,即使拔草、燒柴,他都滿心歡喜地幹,因他是單單為神而作,不為別的,亦非為得神的賞賜。這份單純,使他經歷無窮恩典,感受神的愛和同在,喜悅無限。

不用退修

我們生活忙碌,往往想藉退修親近神,反省自己。勞倫斯弟兄認為不需這樣,他覺得退修後,返回現實環境會令他更痛苦;而現實環境就是他的最佳退修場所:生活中能與主同在,當中一切的困難,每時每刻都可靠主渡過,所以他覺得禱告中和禱告後,感覺沒兩樣,因他都能感應神與他同在。故此,他無需抽出特定時間禱告,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是與主一起。禱告確實無疆界!

 

這書糾正我的禱告觀念,給我另一片禱告天空。不是因太忙而沒空祈禱;而是應為自己忙碌的事情禱告。

 

原來忙碌和祈禱沒有衝突,二者可完美結合。事事講求方法,追求儘快見效的我,現在才發現與神相處是另一回事,精髓在謙卑信靠。當我靈命枯竭時,默想勞倫斯弟兄的生命見證,極大幫助。

像掃地僧?

Sir生前曾以金小說《天龍八部》裡的掃地形容勞倫斯弟兄:同樣寂寂無名,只擔當低微工作,但高手卻藏身市井中。他祈禱功力甚高,猶如「獨孤九劍」,無招勝有招。不在乎外在招式怎樣,而在心法:就是那份渴慕親近神的愛。

禱貴自然

重真心,

皆源於此。

現今世代人們大都追名逐利,求攀高位,有幾人甘願當不求聞達的 “Nobody”呢?但神不揀選聰明卓越的人,反叫智慧人不能誇口。你又會否被勞倫斯弟兄一生在神裡豐富的滿足、與神關係的親密所激勵,願意放下自己學習祈禱,與神同在

生死不離

記得楊 Sir 曾以「日夕共對,生死不離」來描述勞倫斯弟兄與神關係的境界。我們與神相處,很多時是向神祈求好處,但他卻遠遠超越這些膚淺,因無時無刻,不論在何境況,不論在現世將來,他永遠都與神在一起。

原來,祈禱就是愛,共之。

文/不愁

CP15008

 

釋:1. 范鳳華主編:《勞倫斯弟兄》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2

WP_CP150_20180110_BookCover

  • 勞倫斯弟兄的祈禱語摘錄
  1. 藉著不斷和上帝交談,才可讓自己牢靠地活在上帝的臨在中。28 頁)
  2. 為了愛上帝的緣故,所以對廚房裡的任何工作,習以為常地願意去作。34 頁)
  3. 定時禱告與平常的沒有甚麼分別。35 頁)
  4. 親近上帝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做平常事。45 頁)
  5. 工作和禱告…在我看來不能分開,處身在嘈雜的廚房裡…有上帝在我心裡,就非常安寧。52 頁)
  6. 讓我們將最小的事都化成與上帝相交的機會。119 頁)

 

 

 

洗刷庭園一新後

dandelion-445228_1920

文/劉文亮

主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9)

我們每次來到主耶穌那裡,謙卑承認我們的罪,憑著信接受主耶穌的十架寶血潔淨我們的罪,罪就得赦了!洗刷庭園一新後,我們的生命都有著全新的希望,可以學像基督的樣式。

改變不易
王姊妹連續去了十晚培靈會,講員是一位很有份量的著名神學教授,題目是她最喜愛的,所以每晚王姊妹也認真聆聽,抄足筆記,且隨眾人站到臺前同心禱告,認罪悔改,立志遵守主道!第十晚,滿滿足足聽完道了,回到家中;怎知打開大門,看到丈夫和兩個年幼兒子在玩「牛仔大戰豬仔」,全屋凌亂一片,餐桌上杯盤狼藉,廚房更是亂七八糟;王姊妹看到後忍無可忍,指著三人大叫大嚷,發火大罵,嚇得父子三人瑟縮一旁,不敢作聲!

以上故事叫人有點摸不著頭腦,王姊妹不是又認罪又悔改了嗎?她的家只不過是有點亂……用不著大發脾氣吧?她究竟聽甚麼道,這培靈會是不是「很不培靈」?

朋友,別「想多了」,這故事只是想說:「生命要改,沒那麼簡單!」

我心裡柔和謙卑……主耶穌是如斯生命,我們遇上主,住在主裡面,主也住在我們裡面,於是真正的「洗刷」生命,可以發生!

然而,只是「可以」,卻不一定!我們想過這「柔和謙卑」是形容自己的嗎?阿雄心裡柔和謙卑……阿Ann心裡柔和謙卑……阿虎……當別人用這話形容你時,你喜歡嗎?還是:「我才不要成為這樣子……豈不是變得很軟弱嗎?」

潔淨為何
讓我們分開兩類人來看怎樣向主禱告,第一類是「求乾淨而洗刷」的人。這一種祈求,只想「倖免於罪與罰」,洗乾淨就夠了。在他們眼中,主耶穌是至高「洗潔」大能力的聖者,有主就不怕被定罪。然而,這類人是為了「免罪」而尋求主,至於有否變成主的樣式,就沒興趣了!

第二類是「主啊,我尋求祢」,他們是為了親近神而求主潔淨,所以主耶穌是他們所愛的對象,得潔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潔淨之後,更要進入生命最精采的世界,就是「與主相聯」。

朋友,讓我們想想,我們信了耶穌,是否渴望那份「根本的變」,變到「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像聖詩的歌詞所言「前我要得福祉,今要主自己」?

我愛主,很想像主一樣,甘心情願得著主的心;因為愛,甚至渴望到靈魂深處,祈求能夠分享主耶穌的性情!

洗刷庭園一新後,樹更茁壯果更盈。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我的心靈臭不臭

我的心靈臭不臭3

文/劉文亮

一位社工到屋邨家訪,那家庭熱情招待她。然而,當她坐下不到兩分鐘,就嗅到中人欲嘔的垃圾味!戶主見狀,無奈地解釋:這樓宇住了三位垃圾戶,其中一戶更在隔鄰。若我們住在那裡,想必很受罪!然而,會否我們也是一名垃圾戶呢?

當我們的心毫不處理每天收到的東西,全藏起來,便漸漸堆成心靈垃圾戶!且某些進入內心的東西是會腐壞發臭,不經不覺,我們滋養了很多藏於黑暗的蛇蟲鼠蟻,那惡臭氣息就更不得了!

其實,若不親近神,人的生命真的相當臭!

處理心靈垃圾
心靈世界有些東西是「一級臭」的,如:不潔、淫亂、行惡、邪情私慾、沉溺罪癮、貪婪、苦毒、恨怨、驕傲、妒忌……因這些東西很臭,我們許多時都會先靠主處理;然而,那些「二級臭」的東西呢?

朋友,看看自己可有這些東西「屈」在心裡:因某事帶來的受傷感受、時不時不開心、喜歡捉人錯處然後數他一頓、經常對某人不滿、在生活小事中久不久會「我介意」、一直很討厭某一類人、很易感到別人對你不友善、容易憤怒、常覺這世界不公平、常落入負面情緒中……

朋友,你的受傷、介意與厭惡可能事出有因,且「大條道理」!然而,可以為這事與主耶穌一談嗎?我想說的是去談一下「我的心靈臭不臭」!我們若願意,在「講道理」之餘,以心靈的嗅覺聞一聞基督的馨香,再分辨自己是否有這種「二級臭」的味道。「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和美善的果子,沒有偏私,沒有虛偽。正義的果實是為促進和平的人用和平栽種出來的。」(雅三17-18,《和合本修訂版》)

當我們習慣了自己某種氣味,會失去其嗅覺,最少不會排斥;直到一天驀然醒覺,才知自己沒想像中馨香。另一方面,當我們嗅過芬芳親善的天國香氣,就開始有新的人生態度。所以,立志實踐基督徒生活的人, 就「在基督裡」領受到分辨能力,觸覺便敏銳起來。

求賜清潔的心
今天的社會, 喜歡「二級臭」,我們亦很易惹上。試找一段時間,安靜禱告,默想生活片段;當我們數算某人的「衰、蠢、錯、劣」時,在安靜中,以靈裡面「屬基督的心」索味一下,有否察覺自己有一陣臭味傳出?「這句話很臭」、「我這態度很臭」、「這做事方式很臭」……

分辨,是聖靈賜給我們過聖潔生活的屬天禮物,當我們分出甚麼是惡臭的心靈垃圾時,就會開始學懂怎去選擇合乎神心意的事物了。神啊,求祢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情陷低谷

情陷低谷

文/劉文亮

他又跌進低谷了!

阿文被老闆罵了一頓後,已多天沒說過一句話!被人數落已夠慘了,最不堪的,內心還湧出自己罵自己的話:「看你:又怕事、又小器、學歷又低、貪小便宜、說話尖酸刻薄……」

情陷低谷,唉!挫敗的氣息,使人如入迷宮轉不出來。一次又一次的沮喪衝擊,把原本已不太健康的生命,徹底破碎了。

怎麼辦?望向主吧!朋友,認真尋求主,因為「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賽四十二3)

出谷課程

讓我們試一試,走一趟「出谷之旅」,學習三項屬靈功課。

第一項,我們需要學習「望」的功課:由始至終,要把眼睛望向主,望就是希望,憑著信心領受,望向主時充滿希望!

這使我想到一個故事,在冰天雪地中,一道急流把小熊和熊爸爸分開了,小熊望著爸爸,努力跳過一塊又一塊的浮冰,每當牠望向飛馳的冰塊,就充滿懼意;幸好父親及時叫喚,把小熊的目光拉回,望向父親;小熊迅速離開腳下的冰塊,跳到下一塊,直到跑回父親身邊。雖有無盡危機,總可見無盡的希望。朋友,人生不就如此嗎?靠主的生命,縱然站在飄忽的世途中沒一步安穩,卻又永遠腳踏冰塊沒一步失腳。別惆悵,天父就在岸上呼喚你,望向神就得著力量。

第二項功課是「潔淨內心」:求主牽著我們的手,領受主耶穌賜我們心中流動著平安與恩典。朋友,雖然低谷中會不斷湧出冤屈、傷害、自卑、指控……那又如何?誰人生命不是帶著三五七種瑕疵?把自己和這些東西一一告訴主,與主一起消解這些「黑暗」東西。

我們雖然行過幽暗而危機四伏的低谷,但有主同在,就不用怕!每當有難受的挑戰出現,求主潔淨更新它們。此刻,聖靈的指引與能力,必及時臨到內心,除掉那射向我們的毒箭,讓我們心靈滿載平安,一步一步走出低谷。

堅持禱告

第三項功課,就是祈求從神而來的安慰:安慰原來是很「給力」的!

愛我們的天父是賜各樣安慰的神。安慰(paraklesis)這字的原意,包含「安慰」與「鼓勵」兩大意思。從神而來的幫助是很完整的:首先祂以安慰撫平我們的傷口,然後鼓勵我們,叫我們勇敢起來,「爬起身」直奔標竿!

想深一點,我們若未經歷安慰就繼續走人生路,只會一直帶著傷痛前行;然而,若只得安慰擁抱,卻沒鼓勵,從此就失卻勇氣面對未來;可見安慰和鼓勵是人生中的夢幻組合。

來吧!走出低谷需要很多禱告,就像打場硬仗一樣,按著我們的情況禱告交託,開始這經歷神的旅程吧。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愛的啟動

11430122_716349118475541_4603057816853497288_n

文/劉文亮

在我心最低沉時,我最需要的,就是從主而來愛的啟動!

「主啊,祢還愛我嗎?」

人生的旅程中,能保持己心在水平線之上絕非等閒,我說的水平線之上是指心境保持平靜安穩的那條線。活在世上,常要面迎各種衝擊;那惡者總不斷對我們潑冷水,直到我們對神、對人、對己漸失熱情;然後,把心靈踐踏至低谷。

是的,朋友,我的人生,經常面對「走過死蔭幽谷」的掙扎,不知多少遍,我經歷從心靈低谷,一步一步撐到主面前,重拾心靈在水平線之上!

「是的,孩子,我愛你,我一直都這麼愛你!」

主動作被動者
我在神學院上課時,教授靈修神學的老師博思漢博士指出,親近神的旅程有一祕訣, 就是「主動去做個被動者」;信得過主愛我們,祂且要顯明這份愛,叫我們想得明、看得通、感受到,像歷代聖徒一樣,進入耶穌基督那長闊高深的大愛裡!

我要主動,因我追求主,但我又要被動,因要放手讓神施恩曉喻祂愛我。聖經告訴我們,主耶穌在最後一夜,告訴門徒一個愛的祕密,就是天父愛我們,且愛到如同愛主一樣(參約十七23);多麼容易明白,卻多麼難以接受!我們明白在世界被造之先,耶穌已深深住在神的愛裡;但我們難以接受,人類這卑微的受造物,竟被天父所愛,愛到如愛耶穌基督一樣!

讓我回說神學院的靈修課。進入「被動」的時刻,不是甚麼也不用做,起碼,我擺上心,付上時間,全心進入愛的啟示。所以,我很主動地讓自己成為一個被動者。

當我心被世界的種種享樂吸引到愈來愈遠離主時,我不斷掙扎走向主的懷裡。「我主我神啊,我愛祢,我屬於祢,我要親近祢!」朋友,這簡單一句話,若說的人無心,只是一句白話;但若用心禱告,認真禱告,掙扎進入禱告,這禱文就漸發光芒,且要由心靈的隱密處發出,打開生命的最深處。愛,讓靈魂甦醒。

回到信仰起點
是我在努力?還是神以愛啟動我?再分析就無法愛了, 不如返回信仰起點──這就是「信心」!一遍又一遍,愛的禱告使我心連上天父,關係上看,起初或有點「硬」,惟愛的流水開始動了,就只需安靜仰望,因餘下就是施恩時刻,不需再做甚麼了。

我努力被動,與主之間就由陌生轉為親密相連,然後,由心發出進入愛的連接,愛中愈來愈貼近,這個水平線之下的我,經歷天父的杖、天父的竿安慰我,帶領我尋回心靈的正軌。

之後……返回水平線之上,再去熱愛這個世界!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愛的啟動

landscape-660277evised

文/劉文亮

在我心最低沉時,我最需要的,就是從主而來愛的啟動!

「主啊,祢還愛我嗎?」

人生的旅程中,能保持己心在水平線之上絕非等閒,我說的水平線之上是指心境保持平靜安穩的那條線。活在世上,常要面迎各種衝擊;那惡者總不斷對我們潑冷水,直到我們對神、對人、對己漸失熱情;然後,把心靈踐踏至低谷。

是的,朋友,我的人生,經常面對「走過死蔭幽谷」的掙扎,不知多少遍,我經歷從心靈低谷,一步一步撐到主面前,重拾心靈在水平線之上!

「是的,孩子,我愛你,我一直都這麼愛你!」

主動作被動者
我在神學院上課時,教授靈修神學的老師博思漢博士指出,親近神的旅程有一祕訣, 就是「主動去做個被動者」;信得過主愛我們,祂且要顯明這份愛,叫我們想得明、看得通、感受到,像歷代聖徒一樣,進入耶穌基督那長闊高深的大愛裡!

我要主動,因我追求主,但我又要被動,因要放手讓神施恩曉喻祂愛我。聖經告訴我們,主耶穌在最後一夜,告訴門徒一個愛的祕密,就是天父愛我們,且愛到如同愛主一樣(參約十七23);多麼容易明白,卻多麼難以接受!我們明白在世界被造之先,耶穌已深深住在神的愛裡;但我們難以接受,人類這卑微的受造物,竟被天父所愛,愛到如愛耶穌基督一樣!

讓我回說神學院的靈修課。進入「被動」的時刻,不是甚麼也不用做,起碼,我擺上心,付上時間,全心進入愛的啟示。所以,我很主動地讓自己成為一個被動者。

當我心被世界的種種享樂吸引到愈來愈遠離主時,我不斷掙扎走向主的懷裡。「我主我神啊,我愛祢,我屬於祢,我要親近祢!」朋友,這簡單一句話,若說的人無心,只是一句白話;但若用心禱告,認真禱告,掙扎進入禱告,這禱文就漸發光芒,且要由心靈的隱密處發出,打開生命的最深處。愛,讓靈魂甦醒。

回到信仰起點
是我在努力?還是神以愛啟動我?再分析就無法愛了, 不如返回信仰起點──這就是「信心」!一遍又一遍,愛的禱告使我心連上天父,關係上看,起初或有點「硬」,惟愛的流水開始動了,就只需安靜仰望,因餘下就是施恩時刻,不需再做甚麼了。

我努力被動,與主之間就由陌生轉為親密相連,然後,由心發出進入愛的連接,愛中愈來愈貼近,這個水平線之下的我,經歷天父的杖、天父的竿安慰我,帶領我尋回心靈的正軌。

之後……返回水平線之上,再去熱愛這個世界!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從先知耶利米看如何在獨處中 尋得面對生活處境的力量

Their Combination Is Spectacular _revised

文/羅慶才

現代人作息繁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愈來愈多城市人嚮往寧靜的生活,好能重拾自我,調整生命的優先次序,並且調校方向。於是,習慣了群居,在人潮中往來奔走的城市人,開始重新認識獨處的重要。

離群非獨處
所謂「獨處」,不純粹指離群,離群是消極的逃避,並非獨處真正的目的。在香港這個人煙稠密的都會中,若必須要遠離人群才能獨處的話,相信沒有多少人能享受其中的樂趣。我們需要獨處,是因為我們需要學習面對自己,與自己相處;而與自己相處也不一定需要離群,即使在人群中,我們仍能享受獨處,因為獨處著重的是心靈的質素和境界。

耶利米的獨處經驗
獨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生活各樣處境?相信先知耶利米可作我們的榜樣。

聖經中沒有刻意描繪耶利米是一個喜歡(或習慣)獨處的人,相反,他似乎是一個渴望有正常社交網絡、能在同輩友儕間分享日常生活樂趣的普通男士(參耶十五17,十六2、5、8)。但耶利米書中某些經文,卻在我們的想像中把這位先知塑造成一個獨處沉思的形象,例如他蒙召時所經歷的特殊經驗和異象(參耶一4-10、11-12、13-15)。這些都是耶利米十分個人的經歷,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在獨處中臨到他身上的。

在這些記載了個人經歷的經文中,有幾段是頗為突出的,一般被稱為耶利米的「懺悔錄」(參耶十一8-十二6,十五10-12、15-21,十七14-18,十八18-23,二十7-13),都是發自他內心的呼聲,反映耶利米面對的掙扎和困難。這些經文與其上文有很緊密的連繫,細讀的話便能進入耶利米的生活處境中,「近距離」觀看先知如何宣講所交託給他的信息,也看見他如何因所宣講的信息而被眾人唾棄,並且看見他在個人獨處之中如何得力,繼續逆流而上,踐行蒙召時所領受的使命。

在困境中的力量
其中有一段經文,在筆者心中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也能讓讀者看見獨處為何是屬靈力量的泉源。

耶利米書十二章5節這樣記載:「你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得累,怎能與馬賽跑呢?你在安全之地尚且會跌倒,在約旦河邊的叢林要怎樣辦呢?」(《和合本修訂版》)從上文的十一章18至22節,我們知道耶利米正經歷人生一大挫折,就是他作先知宣講竟遭鄉中父老離棄,甚至逼害。在這滿有衝突、張力的處境中,耶利米向主禱告(參耶十二1-4),傾吐心中的疑惑和憤怒,所引述的經文,就是在他單獨面對神的時候,從神而來的話語。

經文中呈現兩個對比,就是人與馬的對比和「安全之地」與「約旦河邊的叢林」的對比,兩者都是把較容易的與較困難的事作比較。耶和華為何要向耶利米說這樣的話?用意何在?相信用意之一,就是要鼓勵耶利米,即使在困境中,仍要忠心,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心生去意。其次,耶和華向耶利米作出挑戰:祂呼召他,不只要他與一般人「同跑」,也不只在「安全之地」行走,而是要他「與馬賽跑」,要他在「約旦河的叢林」這危險滿布之地行走。第三,耶和華的挑戰背後有重大的期望:祂期望耶利米作更大的努力,願意付更大代價,冒更大危險,因為神交託他的,是非一般的任務。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這滿有挑戰的反問句中,蘊含著耶和華的應許:祂已經把能「與馬賽跑」,和能不畏艱辛地在「約旦河邊的叢林」中行走的力量,賜給他了。神讓耶利米獨處,卻沒有讓他孤單!

在獨處中得見亮光
在耶利米必然面對的挑戰和危險中,就是孤獨,因為若是「連你兄弟和你父家都以詭詐待你」(耶十二6)的話,那麼世上就沒有其他人能在你最感需要時給你支持和力量了!換句話說,「強制獨處」將會是耶利米最大的挑戰!

的確,耶利米所面對的並非一般人會面對,所要求的獨處也絕非我們日常的經驗;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在獨特的事例中,卻能更清楚和聚焦地讓我們領悟到獨處如何成為面對生活處境的力量來源。在獨處中,耶利米可以離開一個充滿張力的環境,能夠面對呼召他的主,能夠向祂用最坦白直接的說話表白內心的感受,也能夠讓神的話一針見血地剖開他的掙扎,使他知道撇除了生活中種種交戰後,他生命的主權在誰手中。這豈不是我們尋求獨處的目的嗎?能夠釐清這些重點,豈不是我們在獨處中期望得著的亮光嗎?不錯,獨處不能解決積壓在我們內心的各樣難題,但獨處可以讓我們如耶利米一樣,經過「重新得力」的過程,繼續面對各樣處境。

先知耶利米在一個充滿憂患危險的環境中忠心工作了四十多年(參耶一1-3),期間除了被鄉間父老背棄外,還遭受監獄之苦,被丟棄在一個枯乾的井內、被軟禁、甚至經歷了個人的「被擄」(參耶四十三1-7)。是甚麼力量支撐他在各樣逆境中,仍有能力忠心不移,穩守崗位?我相信,在這些憂患的日子中,上文所引述的經文必定常常出現在他耳邊,而那些今天仍然激勵著我們的話語,必定是他獨自面對神的時候,臨到他耳中的。

獨處、聆聽,就是能力的源頭。

(作者曾任鑽石山浸信會主任牧師)

圖片:http://bit.ly/1AWm4NL

神聖空間

jesus-light

文/莫非

不知你們是否想過甚麼是神聖的空間(Sacred space)?

自然離不開神、人和一個地方的組合。這應是一個讓人默想創造主的地方。

人類創造神聖空間來敬拜神、榮耀神,是人本質的一部分。不同文化裡都有聖所的建造,奇妙的是,所有神聖空間都脫離不了和藝術嵌合:教堂建築、傢具布置、宗教形象雕刻、彩色玻璃、畫作、肅穆優雅的儀式、詩歌、香味和燈光設計等,勾織出豐富的神聖氛圍。人在其中,用詩歌敬拜,領聖餐交流,並和神聖建立心靈的連結。

獨處安靜的空間
然而,可曾思考過「神聖空間」在我們個人生活裡的重要性?

一位猶太作家Joel Kotkin 在《城市:一部世界歷史》一書中提到,一座城市需要三個條件才能生存:一是提供人身保護安全,二是提供興旺的經濟條件,三就是提供神聖的空間。且說這三者缺一不可。

此處所指的「神聖空間」,顯然不是實用或功利性,提供吃飯、睡覺或娛樂之類;而是指在這空間裡,可認識自我,看清和他人的關係,以及了解神如何在我們生命中和世界上作工。而且神聖空間除了指和信徒共同敬拜的教會聖所,每個人也需要一獨處安靜的個人神聖空間。

聖奧古斯丁說:「我心不安,只有在祢裡面可得安息。」人心會不安,就是因人心深處有個渴望,想要尋找神。然而,「尋找」常要在一安靜、獨處的時空裡,才最容易進入神聖。不論生活有多忙碌,我們都需要有一神聖空間,來到上帝面前得安息,且更新自己的靈。

在這空間裡,可以有些簡單優雅的環境布置,幫助自己凝焦,不受打擾地作些默想和禱告。天主教靜修營地在這方面特別注重,地方不見得大,但庭院有特殊設計,雅緻角落處處:雕像、樹蔭、泉流、花叢和座位。坐下後,眼光所落之處皆悅目,耳邊有時還可聽到鐘聲和水流聲。

學效耶穌退下來
雖然我們常說「境由心生」,基督教信仰也強調只要用心靈和誠實就可敬拜神,形同只要脫掉鞋子之處就是聖地。但人的肉體難免軟弱,環境吵雜常會影響心情。在紛亂中還欲創造獨處的超然狀態,會是一艱鉅挑戰。

耶穌也不隨意接受如此挑戰。祂沒有隨「需要」起舞,每求必應,醫治、趕鬼或教導不停。祂的服侍乃有一韻律,每告一段落,就撤退,作了就退、作了就退… …像潮汐,週而復始。

這和我們對服侍的認知不太一樣。因服侍總給人衝鋒陷陣感,凡事都像要「衝上去」,但是耶穌卻示範了要如何「退下來」。而且,是退到海邊、曠野,或獨自去到山上。大自然顯然是一個無需布置點綴的神聖空間,樹影、花姿或山形、水影,還有風聲、蟲聲、海濤聲,美不勝收。透過這些創造物,我們可來到上帝面前敬拜。

中國人說「沾點地氣」,和大自然氣息相通,對自己的身心靈會是一道健康的滋補。此處絕非形同泛靈式的和「萬物同一靈」,而是透過大自然的創造物來默想後面的創造主。請問你們有多久沒「沾點地氣」了?我們需沾點地氣來和神聖作深度的交流。在生機勃發的春季,盛開結果的夏季,葉落風揚的秋季,或枯枝向天的冬季,皆可讓我們在天地間探身親近神。

沉澱心境進神聖
若無法出遊,也可在案頭插一枝清幽的花,放點讚美詩歌,即成一神聖空間。任何可幫助自己沉澱心境,不成為偶像的,都可作神聖空間裡的媒介。

重點是我們需要神聖空間來平衡自己的心。我的書房面山,坐在其中,四面圍繞我的是書,抬眼望出去就是山谷,吐納的是書香和山氣,堪稱文人的「桃花源」。但因一台書案上的電腦,使得公私空間不分,常常眼神心思都被許多行政事務佔據了。

因此關掉電腦出走,成為一個必要。自己因服侍過於密集,常需「進廠修復」。於是有時和先生牽狗爬我們家後山,翻過山就是公園。春天時,滿園梅林盛開,嫣紅蛋白相間,滿樹滿地的色彩,讓人想到「恩典」。夏天去南加州聖莫尼卡海邊,日暮時分,天地灰藍光暈間,觀看海鳥成群在海浪間忙碌啄食。恩典!

我們也在學習像耶穌,找機會上山和下海。但是,更重要的是每日的靈修時間。在書房裡,一推開椅子,丟下一塊墊子在地上,就是跪下禱告的地方。抬頭望出窗外,高高山頭,真有「耶和華幫助」從那而來的感覺。

書房靠牆有一粉藍色搖椅,大小剛好夾在書架中,那成為我大量閱讀書寫靈修日記的地方。眼前窗口面陽,因此一日之間陽光的不同角度,伴隨我筆在紙上滑移。天地靜好,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台灣一所餐廳牆上寫著「簷低不礙雲,窗小能邀月」。誠然,神聖空間大小不拘,只在胸豁是否寬闊,心靈是否誠實,能來到上帝面前,就是神聖。

請問你有一個神聖的空間麼?有這樣一個地方讓你可心無旁騖,只單純來到神面前敬拜、禱告和默想麼?盼望每個人都有一個神聖空間可在靈裡得安息,並重新得力。

(作者是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創辦人)

文章經編輯刪節,原文取自作者博客網站。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獨處」的文章】

始於安靜禱告

15801028270-e

文/劉文亮

「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一1)

聖經是由這句重要的宣告開始,並揭開了生命的根源:神是我們的創造主。只有回歸創造我們的主那裡,生命才找到定位!回歸心靈深處,也就是我們必須經常進行的操練。

心靈深處禱告神
十多年前,那時家住深水埗,每逢星期一,我就坐巴士到「馬騮山」水塘邊安靜禱告。由早上九時到中午十二時,預備自己的心,交託、仰望、感恩、祈求……在禱告中親近主。春來秋去,看著水塘的水位降至快到底;然後,又看著水位漲升到把草地淹沒,我就這樣在水塘邊,坐過了兩年的時間。

起初數月,我經常「安靜失敗」。回歸神面前,首先要考驗我們尋求神的心志,「靜」這字有很多定義和進路,我的很簡單,就是我想禱告神,這非一般為交代事情的禱告,而是進到心靈深處禱告神!

幾經操練,心靈漸專注安靜,且進入禱告深處了!主耶穌是那麼真實,我既因信稱義,那種主裡面的深情原來早根深在心靈裡面。禱告入到心靈深處時,猶如躺在母親懷中的小孩,主的平安叫我無懼,回歸神那裡,那種心靈的飽足,世間沒有東西可取替。

然而,獨處安靜是一項內心掙扎,內心世界若沒好好打理,就堆砌起一堆垃圾。獨處安靜,就是執屋的工程,安靜禱告就是進入掙扎中把內心的垃圾一一處理,一一交託,一一消化。想想,我們花多久才能「執」好一次自己的房子,也就明白執拾內心的工程何等浩大!

安靜在愛中禱告
執屋只是起步,那亂七八糟的內心,經禱告交託,開始去蕪存菁,也開始有了基本次序。下一步,我發現內心原來有許多層次,那層層疊疊的愛恨情仇,加上自私自利的心性,永不滿足的名利欲望,都把我弄至四分五裂,面目猙獰。

所以,我們是禱告回歸到主耶穌那裡,基督的生命正等待要豐富我們的生命。安靜,在愛中禱告,種種「敗壞心性」就因我們願意靠主而更新了,新的心也就改變了對世界的態度;那些纏磨著我的種種世事,開始變得「輕」了,輕了我心也就不怕面對,不怕了也就更懂得禱告,而生命也就開始改變了!

直到一次又一次「執」好生命後,我領悟到聖靈的工作之一就是清心,使我們的心如水般清澈,看到神的各種恩惠與幫助,隨著禱告,源源不絕地臨到我們。

朋友,你試過稍長一點的禱告嗎?來吧,對神認真地交付生命的禱告,神必定不輕看!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