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哭的人在哪裡?

CP1600011

文/林仲明

冷漠的村民
《淹水了》註雖以「山谷中央有個小村莊」作序幕,然而讀者卻在那跨頁圖畫中,明顯見到一間房屋孤零零地建在山頂上(圖一),為故事結局埋下線索伏筆。

CP1600011_02

當作者開始講述這山谷村莊的故事時,細緻描述了村民的自私冷漠。跟著下雨了,起初雨勢並不算大,村民以為這場雨很快便會停下,於是「大家都努力去適應這樣的天氣」;然而隨著時間過去,雨不僅沒停下,還愈下愈大,整個村莊都淹滿了水

第一次團結
當小野兔嚐了點雨水後,覺得奇怪:怎麽雨水像淚水般鹹鹹的?於是決定召開村民大會,決議一起尋找雨水的源頭。他們一起穿越荊棘森林、爬上懸崖、穿越瀑布、還喚醒了山的守護神——冰巨人。終於,他們找到雨水的源頭,原來是山頂上的屋主,他就是麻煩製造者!這發現徹底改變了村民日後的生活。

當村民找到屋主時,本可義正詞嚴地教訓他,叫他不要再哭,但當聆聽過其傷痛後,對他的孤單身同感受,眾人竟決意留在山上陪伴屋主,作他的鄰舍。當屋主有了愛的關顧後,轉悲為喜,停止號淘大哭,災禍就此化解。而村民們搬到山上與屋主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在現實世界,到處滿是需要幫助的人,就看我們有沒有「看見」而已!筆者認為上帝早已把「哀哭的人」安放在我們四周,並吩咐我們踐行祂的道。

擔代別人的軟弱
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15節鼓勵我們:「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願主賜我們智慧,當與正面對不同生活處境的人相處時,盡可能分享分擔他們的喜與憂。

當我們遇到哀傷的人,最佳的相處之道或就是用心聆聽,不用在他面前不停規勸。深願我們都能學習彼此同心,體恤肢體的軟弱:「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羅十二16)。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註:安娜.阿芭莉絲歐.卡達菈著。安娜.阿芭莉絲歐.卡達菈圖。鐘莉方譯。《淹水了》。台北:東方出版社,2018。
本文之繪本插圖取自《淹水了》,蒙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允許使用。

信有盼望

WP_CP156_20181220

文/林仲明

《明天的顏色》小主角彩兒生病住院,在接受治療的日子裡,她所盼望的自然是能早日康復出院。彩兒住院期間,遇上了甚麼事情?

那時候,彩兒一直躺在床上,甚麼都不能做,只見窗外一片灰濛濛的天空不停下雨,她感到十分無聊,心中悶悶不樂!一天,窗前飛來一隻白鴿,「咕咕,咕咕」的叫著,引起她的注意:

 

「白鴿先生你好,請告訴我明天的天氣怎樣…

 

期待與盼望

隔了一天,彩兒收到封信,裡面裝著一張藍色卡片,卻甚麼都沒寫,她想不通是怎麼回事。到了第二天,天氣大大放晴,外面的天空很藍很藍,她心情好多了!忽然,她高興得大喊起來:「我猜到了!」

 

往後的日子,彩兒每天都收到不同顏色的卡片。

 

起初,她還認為這是碰巧猜對,可是當她連續幾天收到的卡片顏色竟與翌日的天色吻合,她開始視卡片的顏色是在提示她明天的天色:卡片的顏色如何,翌日天空的顏色也如何!有一天,她收到一封這樣的信:紅色黃色綠色淺藍色紫色七種顏色的卡片(圖一)。這些不同顏色的卡片拼合起來,不就是彩虹的顏色嗎?

 

彩兒就在每天收卡片和期待觀看天空的日子中度過住院的日子,身體也漸漸康復過來,終於可以出院了。

 

出院那天,彩兒頻頻望向窗外,依依不捨地說:「再見了。」

 

也許讀者會好奇:她在向誰道別?原來是向成群漫天飛舞的白鴿道別(圖二)。

 

天父的引導

生病住院吃藥打針,這些對孩子而言都是極可怕的事。原本活潑好動的小孩整天困在病榻上,甚麼也不能做,彷彿世界末日!在成人世界裡,每當遇到災難或困難,花盡所有努力,問題仍解決不了,我們也會沮喪氣餒,甚至放棄,結果是無可避免的絕望和失敗。

 

筆者不期然想到聖經裡神與挪亞所立的「彩虹之約」,想到神給世人的應許。「凡等候祢的必不羞愧」(詩二十五3)。

 

其實,彩兒住院時發生的奇妙故事,都是她媽媽在背後設計安排,這不就比照出天父何等體貼我們的軟弱,差遣聖靈引導我們行走天路嗎?全然信靠是在經年累月的經驗中成長的,經歷神話語的真實有助產生真信心,因信靠的對象是宇宙獨真神,的話必然成就,深願我們對神的話語都能有這樣的信心,生命中常存盼望。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釋:

1. 高畠博樹著。黑井健圖。林家羽譯。《明天的顏色》。台北:大穎文化,2010

本文之繪本插圖取自《明天的顏色》,蒙大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允許使用。)

 

 

 

神的呼喚

WP_CP154_20180927

林仲明

 

基督徒初信主時的屬靈生命滿有朝氣,也是天父所喜悅的但隨著信主年日增加,對信仰不再感新鮮,每週回教會崇拜好像例行公事,陷入「有敬的外貌,卻背了敬的實意」(提後三5 上)的危機。

 

單純愛慕的心

 《心裡的音符》1故事主角羅奇是個滿有音樂天賦的小孩,他「很喜歡他聽到的每聲音」,及至長大,能踩到鋼琴的延音踏板,使「音符不斷流動」。

 

他發覺音符可以「調合在一起」,像調合水彩顏料,能奏出美妙音韻。

 

他彈奏鋼琴的天賦引起父親關注,決定聘請老師給兒子教授琴技。老師教他把創造出來的聲音全寫下,他也很努力學習,並能清脆又準確地彈奏很多熟悉的曲子。

 

他開始彈奏有名的樂章後,卻與他起初創造出的聲音「漸行漸遠」。

 

一天,他的父親發現屋子裡靜悄悄的,不再聽到兒子的琴聲(圖一)。羅奇由最初為自己彈奏,變成為別人彈奏。原本熱愛鋼琴的心消退了,合上琴蓋,自此不再接觸鋼琴。

CP154000872dpiB

(圖一)

 

過了多年,羅奇長大了,搬離家中,忙著為事業打拼,

 

再沒理會彈琴的事。

 

父親的要求

羅奇的父親病了,將他喚了回來,想聽他彈奏一曲(圖二),可是,任憑羅奇多麼努力彈奏,父親總是說:「不是,不是這首…

 

父親鍥而不捨的要求,喚醒了羅奇睡的心思,

 

至終尋回他那蘊藏心底、原創的音符——從前發自內心隨意彈奏的曲子。心裡的音符又重回他的身邊,透過琴聲在父子間傳遞,情感彼此融和昇華。

CP154000872dpiC

(圖二)

 

喚醒睡的靈

耶穌對前來打水的撒馬利亞婦人說:神是個靈,所以拜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約四24)雖然我們也常禱告讀經,卻少了當初渴慕的心。漸漸地,聖經知識縱然多了,教會服侍也繁忙起來,禱告生活卻變成例行公事、功能化。

 

更甚的是,希望得到神的幫助時才起勁地禱告,沒空時就敷衍著跟神禱告幾句,甚至不禱告。

 

現代人整天都被各種噪音環繞著,要安靜聆聽神的聲音,須學習進入內室,敞開心靈隨時聆聽。筆者靈修時會輔以詩歌默想,好的詩歌能引導心靈平靜,從中學習親近神。

 

神就像故事中的慈父,主動向我們發出要求,只要我們願意開放自己,必能像羅奇一樣,聽到神的聲音。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盼望我們能在繁忙的生活步伐中停下來,傾聽聖靈微小的呼喚,讓心靈回歸初信時對神的愛。牢牢抓住當初那份內心對神的情意,在現實困境裡重新得力,找到明確路向繼續前進。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心裡的音符》封面

註釋:
彼得.雷諾茲著。彼得.雷諾茲圖。柯倩華譯。《心裡的音符》。台北:維京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16。

 

 

堅持到底,毋忘初心

WP_CP152_20180528

文/林仲明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最精采、且是最後一次演講,講詞只有一句:「永不放棄」,卻連續說了三遍「永不」

 

要永不放棄,重點在「堅持」二字。

 

非洲首位諾貝爾和平獎女得主,有「種樹鬥士」之稱的萬格麗.泰的種樹故事,正是繪本《和平樹——一則來自非洲的真實故事》1的主角。

 

廣植樹木

萬格麗堅持在國家的土地上種樹達二十多年,最終帶來改變。這堅持源自她對故鄉土地的熱愛和維護。萬格麗是東非肯尼亞首位女博士,當她從美國學成回鄉,驚訝發現成千上萬的樹被砍下來,土地貧瘠荒涼,令她惶惑不已,流下傷心淚水(圖一)。

CP152001172dpiB 

目睹家鄉土地受到破壞,她毅然發起「綠帶運動」,試著為它鋪上綠

 

信心受考驗

萬格麗深信種樹能改善土地及環境惡化的情況,保護水源並恢復大地生機,便開始種樹行動。儘管屢遇挫折,一排排樹木被政府派人砍倒,她仍挺直腰板站立,以血肉之軀阻擋伐木工人砍樹(圖二)。

 CP152001172dpiC

 

縱使被政府拘捕並關進監牢,她仍站得直挺挺的,因為她相信「對就是對,儘管只有獨自一人。」(圖三)

 CP152001172dpiD

無數婦女因萬格麗而投入種樹活動,先後種下超過三千萬棵樹,使大地重現生氣,為這個國家帶回一片綠(圖四)。

 CP152001172dpiE

雖然她遭遇不少困,卻始終堅持追求持續發展、扶貧、民主及和平。

 

堅持和平奮鬥

萬格麗曾說:「樹是和平與化解衝突的象徵。」她播下的不僅是樹的種子,更是和平種子。

 

繪本末段發出了一個邀請:「今天,你若…會看到…」是的,成功不是將來才有,而是從決定去做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

 

妄自菲薄,靠著上帝恩典,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信仰,在人際關係中播下和平種子,讓世界愈來愈美好。正如聖經對信徒的勸勉:「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做。」(帖前五21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CP152001172dpiF

註釋 1:貞娜.溫特著。貞娜.溫特圖。沙永玲譯。《和平樹——一則來自非洲的真實故事》。台北: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在乎與珍惜《好朋友,對不起》

WP_CP150_20180125

文/林仲明

人際關係的衝突,很大程度是自己的情緒沒有管理好,及至磨擦發生了,要有勇氣說出那句「對不起」,往往是最難的。有時候是擔心對方的反應,要是對方氣還沒消,怎麼辦?這樣的狀況正是《好朋友,對不起》繪本故事中兩位主角的矛盾心境。

WP_CP150_20180125_BookCover

內田麟太郎著。降矢奈奈圖。謝依玲譯。《好朋友,對不起》。台北:青林國際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

 

暴怒之下

大野狼和狐狸是感情很好的朋友,常常一起玩耍。一次大野狼在玩遊戲時,因連續的輸局令大發脾氣,大野狼氣極之下,竟大罵狐狸是騙子!還把狐狸狠狠地趕出家門。現實世界裡,好朋友相處難免也有磨擦,這個故事刻畫出朋友間吵架時的各種情緒:大野狼由起初氣得眼裡出火,又因失言而後悔、焦慮,其後更有咬指甲和跺腳等行為;另一邊廂,狐狸受到傷害,飽受寂寞煎熬而落淚。

 

書中把這些情緒的轉折點都描寫得相當細膩到位,牽引讀者為兩個好朋友著急起來,期望雙方能彼此道歉和解。

 

學饒恕,止紛爭

當人與人有嫌隙時,可會想到:「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三13)以及耶穌教導我們若想起曾經得罪弟兄,有必要先去求和好(參太五23-24)。

 

我們面對人際關係出現裂痕時,請記得把眼光轉向基督。

 

箴言十五章 1 節說到:「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暴戾的言語會激動別人的怒氣,挑起爭端。我們如能以柔和的話回答發怒的人,有助消解對方的怒氣,止息紛爭。

 

救友誼,先道歉

究竟兩個好朋友如何能和好呢?故事高潮是小螞蟻的出現。作者利用小螞蟻巧妙而適切地讓狐狸先說出「對不起」,繼而是大野狼誇張地從樹的一邊出來緊緊抱住狐狸,向狐狸道歉(圖一);他們終於冰釋前嫌,又再一起開心玩耍。無論是大野狼或是狐狸,們都在乎對方、彼此珍惜,願意為挽回這段友誼作出讓步!

朋友間大多是在瑣事上爭吵,實在沒甚麼大不了,只要真誠道歉便可解決問題,但是應由哪一方先開口呢?這可沒有一個定準。

  • 終究是彼此是否在乎對方,是否為珍惜友誼而願意作出讓步。
WP_CP150_20180125_03

圖一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