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起落

文/鍾銘楷

「要常常喜樂」(帖前五16)。「常常」(πάντοτε)是全部時間、所有處境。「要……喜樂」(χαίρετε)是命令語(imperative),是信徒一定要實踐的真理!聖經下令信徒任何時間都必須喜樂,不能有半分半秒缺少喜樂。這已是難度極高的屬靈生活!此外,所有處境是包括順境、逆境。順境中喜樂,是必然反應,但逆境中要喜樂,這真是最高的屬靈境界!信徒要遵守常常喜樂的命令,難度好比要登上青天!

其實要遵守這條命令也不是不可能。關鍵全在於正確理解「喜樂」。信徒不能實踐常常喜樂,只因用世界的認知,去闡釋聖經的真理,於是永遠不能達標。如能正確辨識世界的喜樂和聖經的喜樂,必會發現上帝已將遵守這條命令的奧妙,寫入聖經論說喜樂的經文內。

世界的喜樂

喜樂是愉悅的情緒(阿瑟・雷伯,《心理學詞典》)。世界的喜樂源頭是順境,誘發的素材是情慾,結出的果子是愉悅的情緒。

世人遇到好事、順境會喜樂;壞事、逆境便沒有喜樂。這是世界上的喜樂,隨着人事變動而變易。故此,信徒使用世界的喜樂,在逆境中肯定沒有喜樂,更遑論常常喜樂。

喜樂的諧音是「起落」,喜樂來時是「起」,喜樂走的時候是「落」。快樂是喜樂的同義詞。這個詞語也很有趣。快樂來時很「快」,快樂「落」的時候也很快。

人間的喜樂與聖經的喜樂背道而馳,持久和長遠的「常常」,不是其本質。每當世界的喜樂消失,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跡。若有人要追思喜樂,只會勾起無限遺恨!

基督徒如用世界的喜樂,去遵守聖經的命令,便好像用舊皮袋—世界的喜樂,去盛載新酒—聖經的真理。結果新酒必將舊皮袋脹破,酒就漏出來,皮袋也糟蹋了(參太九17)。

聖經的喜樂

聖經的喜樂,特質是「常常」(參帖前五16)常常的是穩定和持久,完全不像世界的有「起」有「落」。聖經的喜樂,源頭是三一上帝,「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尼八10);喜樂的動力是聖靈,「順着聖靈而行」(加五16);結出的是「聖靈果子」—喜樂(參加五22)。

可惜有些信徒受「身體/靈魂」兩分法影響,不單堅持聖經的喜樂是超然的,沒有一絲屬世的成分。聖經的喜樂只有屬靈素質,不可能沾染人的成分。然而,正統的基督教信仰,是承認人的整全性,身心靈是完整不可分割的個體。因而聖經的喜樂,也蘊含人身體激素引發的喜樂情緒。

此外「常常」令信徒產生另一誤判,是無論任何環境,都只有喜樂,不能摻雜其他情緒!最能反映這錯謬是苦難。他們認定基督徒在苦難中,只能有喜樂,不能摻雜任何負面感受,例如悲傷、焦慮……等等。然而信徒要明確知道,聖經也將患難、困苦與喜樂串聯,因而勸勉信徒即使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參雅一2)。

喜樂的重尋

起初,人類被創造在充滿喜樂的伊甸園。可惜亞當犯罪,被逐出樂園,從此也失落了真正的喜樂!然而基督耶穌降世,為我們的罪釘死、復活,並且為我們完成了救恩。耶穌基督更應許只要奉祂的名求……便賜下令人滿足的喜樂(參約十六24)。於是所有相信耶穌的人,可以在基督耶穌裏重新尋找到真正的喜樂。所以保羅便強調信徒的喜樂來源是「靠主」(參腓三1,四4、10)。

信徒既然靠主尋到喜樂,我們便可進一步講解怎樣「靠」主。腓立比書提到靠基督的經文,都是用 έν κυρίω。希臘原文κυρίω 是主,ν是在(裏面),意思是在主裏面。信徒無論順境、逆境都可在主裏面(靠主),尋到喜樂。

讓我舉例以說明靠主在逆境中喜樂。某弟兄對我說︰「近月圍繞着我的辦公室政治逼得我很緊,竟將我擺到銀行CEO枱前,我處於十分危險位置……」我聽完弟兄講述實況後,便引導他默想耶穌平靜風浪(參太八23-27)。輔導結束前,他對我說︰「牧師,雖然我內心仍有焦慮,現實環境仍是大風浪,但有主在我船中,我要學習有耶穌便有喜樂。」

第二個常常喜樂的途徑是聖靈。因為喜樂的動力是聖靈。保羅明說︰「順着聖靈而行」(加五16),便結出「聖靈的果子」的果子—喜樂(參加五22)。但「順着聖靈」很抽象,所以我又要從原文解釋。希臘文的順着聖靈只有一個字πνεύματι。(πνεύματι 是給格或與格,順着意思是「給與」)。順着聖靈是將自己的處境,「交給」(順着)聖靈。換句話說,是無論順境、逆境,我們都要將主權交給聖靈,順着聖靈的意思行事為人,便能結出聖靈的果子。

讓我再舉例以說明。某姊妹愁眉苦臉向我說︰「牧師,我丈夫退休後,行為開始乖僻,我實在忍受不了……」我對姊妹說︰「我答應約妳丈夫傾談,伺機輔導他。」然後,我翻開經文「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着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十五13),請姊妹默想。我在她默想聖經時,祈求聖靈引導她進入真理。果然,她開心地說︰「牧師,天父已將喜樂、平安賜給我。我現在帶着這喜樂回家,相信足夠我承受目前磨難的日子。」她再補充說︰「我相信天父所賜的『盼望』,可以讓我藉着聖靈的能力,渡過難關!」

信徒要履行常常喜樂的命令,「靠主」和「順着聖靈」,是成功的祕訣!

(作者是《靈基一觸》和《基督教情緒協會》主席)

神是我們的希望

CP1620006

文/劉文亮

由年頭開始,我就開始了「速讀聖經」計劃,由舊約到新約從頭到尾閱讀,一次、兩次、三次……總的是「來到水邊」飲水,以神的話為糧,以更多的時間親近主,讓我更有心力!

感謝神讓我開始了這種添加「心力」的靈性操練,這一年很不簡單,當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出現,我們就更明白甚麼是「靠著主,倚賴祂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弗六10)否則早被患難打垮。

人得心力源於又真又活的神,與神相聯又源於「聖經」,我們有了「主就在身邊」的意識,就可多了清醒的心分辨這世代;同時,比較醒覺的我就能靠主所賜的希望而活。

 

神願意賜希望

面對這時代,我們需要希望——「願賜盼望的神,因你們的信把各樣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十五13,《和修版》)

神願意賜予希望給那面臨絕望的人,而且還要賜予他「大有希望」,關鍵在「因你們的信」,羅馬書的受眾是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患難、困苦、迫害、飢餓、赤身露體、危險、刀劍」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他們因著信得享「各樣的喜樂平安」,活出有力的信仰!

無疑,當這世界惡人惡事充斥四周,我們或會想:「要重建希望,除非把惡人除盡!」這大半年,我們在各種「是非對錯」中周旋,我體會到「從黑暗回復到光明」是屬於神的事,所以將惡人交給神吧!

 

我們卻必須「保全」主所賜下純一「不行惡、不傷人、不報復、只有祝福」的基督生命。

 

以善勝惡的人活得開心愉快;但以暴易暴的人卻與神愈離愈遠!

朋友,讓我們靠主保住善良的內心,有主同在就迎接喜樂平安,保羅用了「各樣」兩字形容這大能;神藉聖靈賜予的希望帶來:歡欣、愉快、樂觀、恩典、樂趣、幸福……無憂、保護、安穩、無懼、放心、耐性……

 

堅持以善勝惡

再禱告深一點,神叫人無懼患難:「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上帝的愛,已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裡。」(羅五3-5,《和修版》)

保羅其實將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放在我們面前:以主的愛向前行還是以憤怨前行。若以神的愛面對患難,就一步步進入忍耐、老練、盼望……一直與神同行得勝罪惡!但若選擇了恨,將會遇上患難生苦毒、苦毒生怨恨、怨恨生忿怒、忿怒生報復、報復生罪惡……

 

主耶穌為我們流血捨身的大愛就被我們辜負了!

 

神是我們的希望,讓我們重拾心靈的焦點對準神!

ccmFB_CP162_20200110

 

 

教會在社會見證的平安

ccmFB_CP160_20191211

文/黃秀婷

信徒耳熟能詳的詩歌 “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近日成為網上熱門搜尋語,在 YouTube 也找到由市民上載的二次創作,成為社會大眾熱切聆聽的歌聲。這一切源於修訂《逃犯條例》的爭議事件所致,原本社會憂慮緊張的情緒,因著一班走進集會人群祈禱的牧者和信徒,無意中讓 “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 成了支撐社會的靈性力量,聚集的人群更將之視為帶動精神的社運歌曲,

 

無心插柳柳成蔭

一切只能說是上主臨在的奇妙作為。

 

緊張對峙平安

6 11 日,立法會原定恢復二讀《逃犯條例》修訂的前一個晚上,班弟兄姊妹到政府總部外參加祈禱會,而教會牧者和熱心的信徒希望留守現場與反對修例的市民同行;留守的肢體深感現場市民與警察對峙的氣氛緊張,不期然將祈禱會的散會詩重複唱著,不願散去。

 

於是,由 11 日晚上直至12 日早上,“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 連續十小時不斷被頌唱;牧者和信徒的堅持,令不少在場參與集會或看著電視、網絡直播的市民大受感動。當晚的通宵集會,便在緊張氣氛中滲著絲絲平安渡過。

 

事後不少信徒和市民將當時唱詩的片段放到網上,隨著臉書和WhatsApp 各群組不斷轉載下,這頌唱成為之後反修例場合中最常聽到的歌聲,連鎖反應甚至引起海內外的傳媒報導。

 

更意想不到的是,連一向對基督徒反感的網上討論區,有留言就這歌背後的神學信息展開討論,更有網民表示從此不會再標籤基督徒為「耶x」。

 

怕分裂不談世事

按筆者觀察,有心在教會內提到社關的牧者和信徒,很易被誤為熱心搞行動、有興趣於社會公義的「某類型」。有人或以為這些跟牧養和關懷沾上邊?舉個例子,若有信徒在團契試圖討論社會議題、或簡單轉載新聞、評論等,當中的「和平」警號隨即啟動;面對爭議事件更叫大家緊張,有些會小心翼翼表達意見,有些則不敢多說。

 

這些情況其實表示,我們都愛惜彼此同作肢體的關係,不想有出現破裂的可能。

 

但社會關懷也是福音信仰的重要部分嗎?

 

我們明明曉得向世界宣講福音和社會關懷是雙軌並行的,但卻在社會紛亂時選擇退回安舒區,留在教會崇拜齊唱 Hallelujah。社會大眾在爭議中所渴望的「和平」,結果因教會藏身安舒區而尋不著,最後信徒被稱「耶x」,正是過去數年教會在社會的負面形象。

 

難道教會對社會只有冷漠,沒有愛心嗎?

 

事實不然,教會為社會基層和有需要人士設立的社會服務比比皆是,長期而穩定地在這城服侍大眾。對於這種負面標籤,筆者覺得需要指出一個盲點:教會群體熱衷於聆聽上主聖言、聆聽弟兄姊妹的感受,卻沒發覺也該聆聽社會的事情!

 

聆聽社會的聲音

有關社會時事,往往包含海量資訊。面對社會事態發展,我們雖能從傳統媒體和網上流傳收到大量資訊,惟始終沒法聆聽所有、並可即時作出完全無誤的分析。這正好反映我們是否有習慣接收及理解資訊!

 

那些愈能在平日開放分享討論的教會群體,愈能對社會事件作出較準確的判斷,也可盡快想到該如何對社會表達適切關懷。

 

若教會群體熟習聆聽社會的聲音,甚至有些是拒絕聆聽的,反過來看,社會也就聆聽不到教會群體讚美主的頌聲。

 

感謝一位無名姊妹為教會的見證填上新詞,成為 “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 在場版

 

深知祢也在場引導

用良善信實來做

祢顧惜生命

祢慰恤苦情

傷痛救贖留記號

深知祢也在場作伴

未迴避現場混亂

祢看清非與是

祢發出光明

於黑暗困惑仍照耀

 

願教會在這黑暗的世界裡,我們彼此熱心同唱 “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

 

 

 

佇立.十架

CP158000572dpi

文/蔡貴恆

 

十架佇立著,我立十架前。倏忽四十載,但十架恩情寬宏深厚,我豈能忘!

 

今天我仍認信這不僅是我自己的十字架,也不止是我親身經歷的十字架,我更是被十字架形塑我的生命,並活出十字架。而這活出,正如主耶穌基督在福音書的說話:「背起你的十架來跟從我」,意味著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為了信仰而甘心效法和認同基督的犧牲和憐憫。

 

所以,十架若只是一己的憂愁與苦惱,便是不明白背十架的真義。

 

年輕時讀宋尚節的傳記,他回國前看到海上有一個大的十字架,還有無數待救的人;我覺得他看到的是使命。

 

那年頭,唐崇榮帶領的聚會時常和會眾唱一首詩歌:〈十字架永是我的榮耀〉,他看到的是十架的赦免。

 

對馬丁路德金來說,十字架是救贖的意義在於其表達了十架神聖的愛和公義的彰顯。

 

然而,對初期教會的信徒來說,十字架就是殉道。

 

十架是踐行的愛

釘身十字架的耶穌進入不公義與受苦的世界,藉道成肉身,親身經歷人生的破碎。耶穌說祂來是要召罪人,但祂也擁抱對立的仇敵。祂與世人完全的認同,在十架上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並表明了神的愛。祂所應許新創造不僅是永生的救贖,更是永恆的,公義和自由的。祂不僅要求道德的生活,更是愛的具體彰顯,使那些在不公義的權勢下的人得著赦免、醫治、釋放和平安。

十字架若只是個人的重擔,又或重點只在於傳揚救贖的福音,那就要好好的改正自己的行為與思想,這正正是我初信主時的想法。在此之外,我必須在人生所有的範疇中都以主耶穌為首,完全被祂引導。

 

我要完全的委身與降服於生命的更新、獨立、自主及愛人。但在程度上而言:我必須願意付代價和受苦。對我來說,犧牲的愛所實踐的是甚麼?是在患難困苦中仍憑著信和愛去行憐憫。而那種困苦,就像是背負著自己的刑具,在威嚇下的行進,面對羞辱、逼迫與凌辱,以致死亡,也毅然前往。

 

華人教會較小從十架的角度談「靈性」,既缺乏原則教導和踐行的具體方向;實戰經驗也很小。當教會只有不斷的活動而沒有行動,「靈性」就成為了在書房中的靈修活動!當下教會這樣徹底的分割信仰與生活,只會使我們的信仰變得抽離和缺乏血肉,更遑論與鄰舍感同身受。

 

不能忽略愛和公義

釘身十架的主沒使羅馬帝國立刻滅亡,只是叫那像是「不滅的國」看到無數的人步向基督,迎向光明。那是壯觀的!這份觸動,由百夫長、使徒約翰、婦女們,到主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後者的姿態好像是仰望的,又好像是俯伏的,但令我最有共鳴的是她佇立的身影。

 

十架發光,有些人看見,有些人看不見,也有人假裝沒有看見。香港的教會是否也看不見,十架是愛的象徵?

 

有些人接受這愛,有些人不接受,香港教會的十字架是否有神的愛,有神的公義?神的國又是否在其中呢?當教會擁有金錢和權力並成為建制,卻忽略了愛和公義,這是徹底的不認識十字架的真理。

十架真理的公共性(public)是至為明顯的。作為公共或社會事件,耶穌處身被羅馬人殖民的處境、面對不公義的審判,過程更牽涉不同社群,而吊詭的是耶穌的宣稱正是回應當時社會面對的苦難和逼迫。因此,效法基督的教會應與受苦的群體同行,和他們一起面對不公義。

 

藉閱讀自我裝備

面對信徒備受逼迫的現實,我覺得閱讀和討論是香港信徒在靈性上最起碼的裝備。我最近留意到劉進圖著力推動公民門徒讀書會;不知他是否有興趣與我們一起讀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的作品。薇依是法國社會行動家,她對政治及社會哲學並非憑空揣想,而是深入社會生活底層,經常與勞動階層接觸並廣泛參與政治活動,堅持反抗社會的不義。

我亦非常欣賞約翰衛斯理的整全關懷。其名言「在社會成聖外,別無其他成聖」是因他深信我們看見弟兄姊妹衣不蔽體,或缺少日用飲食,絕不能告訴他們「平平安安地去吧!」而是實質的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至於社會層面的公義,他提倡改革監獄,關懷病患和窮人;又主張解放黑奴及社會公義,這才是對神和對人完全的愛。

 

深耕細作從己做起

抗議、示威、請願信,這些在民主社會的多元表達反映了說真話的勇氣,我們是否可操練在教會說真話?怎樣進行呢?深耕細作的在鄰舍中作好撒馬利亞人也有一定的意義,從自己做起還是重要的;除了個人的屬靈操練,好好照顧自己、家庭,在小團體中的閱讀及信任分享、關懷、代禱都是重要的。

 

十字架並非抽象而是具體的敘事及事件!十字架召喚我們去背負,那是一種落實的生活態度;十字架也是踐行,是每一天的生活,是共融的團契,更是在洪流中選擇去佇立。

 

這樣站著,站出了一份寧靜,一種謙和但誇勝的態度!

ccmFB_CP158_20190412

(作者是靈根自植國際網絡創辦人)

(本文原文載於《時代論壇》第 1636 期,蒙允轉載;並經作者為本刊是次主題增補修訂,深表謝意。文內段落標題為編輯所加。)

 

 

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 馬可 ‧ 毅行

Web

文/孫寶玲

整理/編輯室

馬可 毅行

馬可福音的結語很特別,跟馬太、路加和約翰比較可說是負面的,令人感到不易理解和困惑。在最後的一章第8 節結語中說到,婦女從墳墓那裡逃跑,又發抖又驚奇,甚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參可十六8)。為何聽到耶穌復活不是感到振奮,而是逃跑呢?這不單困惑了你和我,千多年前的基督徒亦感困惑,因為第十六章8 節的結束好像跟期望的很不同。於是,有些抄寫經文的文士抄入其他經文。所以和合本修訂版寫得很清楚,有古卷沒有第九節及以下的經文,即是馬可福音的結語應在第十六章8 節。

無論你有多不安、困惑,這就是馬可福音的結語。你可能不滿,馬可卻告訴你,耶穌復活帶來的後果就是這樣。難道馬可弄錯了?只是,若馬可是對的,意思就是復活無疑會帶來喜樂、盼望、力量,但在這些之前,會否帶來一些震撼、驚慄和困惑呢?

不安與困惑
我們仔細研讀另外三卷福音書的結語經文,會發現馬可是對的!約翰福音描述抹大拉的馬利亞見到空墳墓時,沒想過耶穌復活,還以為耶穌是園丁。當復活的信息傳到門徒那裡,他們仍躲在房子裡關上門,因害怕猶太人(參約二十章19)。馬太福音也是一樣,「天上地下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很華麗的結語,然而之前一節經文指出「還有人疑惑」(參太二十八17-19),不見得所有人都了解復活或感到興奮。路加福音說有兩個門徒,離開耶路撒冷,面帶愁容,眼睛被蒙蔽,耶穌要兩次向他們顯現,將手腳給他們看,強調自己不是魂,是真正的復活(參路二十四33-40)。

所以馬可是對的。復活不是我們以為很開心、興奮、簡單、光明的一件事。長遠來說是對的,但過程中,可能有許多戰慄、震驚、困惑。當我們探討一件這麼重要的事,絕不能簡化和膚淺。上帝救贖帶來恩典是一件沉重的事,怎可馬虎呢?潘霍華說是貴重的恩典,不是廉價的恩典,復活是這恩典很重要的基礎,所以它帶來的喜樂、平安,一定不是一般人所說的。

馬可是對的。當我們的生命遇上要緊、沉重的事,不管如何喜樂、充滿盼望,都不可能沒一絲戰慄、緊張、惶恐,甚至想逃避的感覺。例如結婚,一對新人站在聖壇前,若沒絲毫戰慄、疑惑的感覺,他們不適合結婚,因這是一件大事,是長期的委身,要求很多調節、擺上、付出。父母第一次抱著嬰孩時,若沒絲毫沉重、戰慄、以後怎辦的感覺,我懷疑他們是否適合做父母。一個人蒙召作傳道人,若沒戰慄的感覺,他不配作傳道人;若傳道人每次預備講道,沒戰慄的感覺,他不配宣講神的道;若傳道人只想命令、操控跟隨他的羊,這人不適合作傳道人。因耶穌告訴我們,牧者是要為羊捨命,不是遇到問題時就逃走。像我在神學院當老師的,若以為能用操控成績的方法令學生對我們恭敬有加,就是忘了雅各書所說,作人師傅的要受加倍的審判和懲治(參雅三1)。作神學院老師需嘗試將生命融入所信所學,然後活出來,這很沉重和艱困,必須要毅行。婚姻須毅行、做父母親要毅行、作傳道人要、做基督徒也要。

毅行跟從主
「我賜給你們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賜的。」(參約十四27),我們常誤以為信了耶穌就逢凶化吉,惟這不是聖經所說。先不說舊約經卷,新約由馬太福音到啟示錄,有哪卷書不講受苦?沒有,因我們的主是受苦的主。所以馬可是對的。作基督徒一定要毅行,若你不想毅行,不想艱困,你要重新思想作門徒是甚麼一回事。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提到很多信心偉人,前半部的亞伯拉罕、大衛、約書亞等,大家對他們的豐功偉績都耳熟能詳;但生命中更多是後半部所述說的,很多人是我們不知道亦沒聽過,「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受窮乏、患難、苦害,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參來十一35-38)這世界看不起他們,他們是毅行的人,因復活帶來生命全然的改變;這種改變,世界覺得奇怪,甚至不接納他們。當然,這世界最不能接納的,是他們所跟從的耶穌,更將祂釘在十字架上。所以,馬可是對的。基督徒的道路必然是毅行。

馬可是對的, 並且很有意思,某程度上比其他福音書更有意思:生命中常會遇到教我們驚惶的事,即使困惑,即使艱難,馬可告訴我們,不要忘記那位在我們以先去了加利利的主(參可十六7)。當生命來到這一刻,個人、家庭、群體,甚至社會,感到舉步維艱、寸步難行,緊記在前面等我們的主耶穌,就可以勇敢宣講、勇敢前行。門徒的道路絕不會是舒坦的道路,我們必須毅行,況且主已在我們以先並正等候我們。我不知這一刻你是否遇上震動、驚嚇或沉重的事,我只知我們的城巿、群體遇上了,有些被嚇得一聲不響,但我相信我們可以因為復活的主,勇敢宣布、傳揚我們所相信的,這是馬可福音給我們的信息。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孫寶玲博士於「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培靈會中主講信息的內容撮錄。本刊蒙以馬內利浸信會授予講道錄音版權,謹此致謝。)

圖片:http://www.freepik.com (Designed by Freepik)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真門徒」的文章】

情陷低谷

情陷低谷

文/劉文亮

他又跌進低谷了!

阿文被老闆罵了一頓後,已多天沒說過一句話!被人數落已夠慘了,最不堪的,內心還湧出自己罵自己的話:「看你:又怕事、又小器、學歷又低、貪小便宜、說話尖酸刻薄……」

情陷低谷,唉!挫敗的氣息,使人如入迷宮轉不出來。一次又一次的沮喪衝擊,把原本已不太健康的生命,徹底破碎了。

怎麼辦?望向主吧!朋友,認真尋求主,因為「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賽四十二3)

出谷課程

讓我們試一試,走一趟「出谷之旅」,學習三項屬靈功課。

第一項,我們需要學習「望」的功課:由始至終,要把眼睛望向主,望就是希望,憑著信心領受,望向主時充滿希望!

這使我想到一個故事,在冰天雪地中,一道急流把小熊和熊爸爸分開了,小熊望著爸爸,努力跳過一塊又一塊的浮冰,每當牠望向飛馳的冰塊,就充滿懼意;幸好父親及時叫喚,把小熊的目光拉回,望向父親;小熊迅速離開腳下的冰塊,跳到下一塊,直到跑回父親身邊。雖有無盡危機,總可見無盡的希望。朋友,人生不就如此嗎?靠主的生命,縱然站在飄忽的世途中沒一步安穩,卻又永遠腳踏冰塊沒一步失腳。別惆悵,天父就在岸上呼喚你,望向神就得著力量。

第二項功課是「潔淨內心」:求主牽著我們的手,領受主耶穌賜我們心中流動著平安與恩典。朋友,雖然低谷中會不斷湧出冤屈、傷害、自卑、指控……那又如何?誰人生命不是帶著三五七種瑕疵?把自己和這些東西一一告訴主,與主一起消解這些「黑暗」東西。

我們雖然行過幽暗而危機四伏的低谷,但有主同在,就不用怕!每當有難受的挑戰出現,求主潔淨更新它們。此刻,聖靈的指引與能力,必及時臨到內心,除掉那射向我們的毒箭,讓我們心靈滿載平安,一步一步走出低谷。

堅持禱告

第三項功課,就是祈求從神而來的安慰:安慰原來是很「給力」的!

愛我們的天父是賜各樣安慰的神。安慰(paraklesis)這字的原意,包含「安慰」與「鼓勵」兩大意思。從神而來的幫助是很完整的:首先祂以安慰撫平我們的傷口,然後鼓勵我們,叫我們勇敢起來,「爬起身」直奔標竿!

想深一點,我們若未經歷安慰就繼續走人生路,只會一直帶著傷痛前行;然而,若只得安慰擁抱,卻沒鼓勵,從此就失卻勇氣面對未來;可見安慰和鼓勵是人生中的夢幻組合。

來吧!走出低谷需要很多禱告,就像打場硬仗一樣,按著我們的情況禱告交託,開始這經歷神的旅程吧。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求平安充滿我

peaceful-edit

文/劉文亮

清早醒來 ,心中的第一個意念,就是與主相連!

求主平安充滿我,因這世道艱難,因我心靈貧乏,因我易受試探,因我愛心不足,因我就是這麼需要主!

經過三十多年的基督徒生活,我體驗到生命層層進深的揭露,也經歷過靠主層層突破的更新;深切體會自己一無可誇,只有與主聯合,才有平安湧流!正如主耶穌的話:「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十五5)

重要祝福
相連, 心與心, 靈與靈,整個生命與主聯合。朋友,這正是由淺入深的靈命塑造,藉主耶穌來到神裡面以祂為樂,就是一生不偏離主的航道。

再來想想:每天早起,無論心情如何,讓心留下空間如器皿,求主平安流入我心,因為有平安與無平安,是截然不同的一天。心如器皿,它裝了甚麼,就湧出甚麼。Shalom,即平安;由舊約到新約,都是一份重要祝福,裝滿它就好了!

許多人對平安的觀感是如霧似煙的飄渺,被現實環境輕輕敲打一下,被世態炎涼的風雨整理一下,受人冷言冷語刺激一下,就如風消逝,內心再沒平安!然而主內的平安可堅實得多,只是人心不穩而已,一切就看我們承受平安有多深。

保羅邀請我們這樣得平安:「要讓基督的平安掌管你們的心;你們蒙召成為一體,就是為了這平安。你們也要心存感謝。」(參西三15)基督的平安,又怎掌管人的心?「要讓基督的道豐豐富富地住在你們裡面… …」(參西三16)

因人的心裝了甚麼就傾出甚麼,若生命太壞,內心無親情、不解怨、易動怒、愛是非、無耐性、怕承擔、小器、貪心、妒忌、縱慾… …又怎去體驗平安?

塑造心性
基督的平安「挑戰」生命,我的心性若不願接受基督的生命,也就無力盛載平安。於是,我心堅定地要平安,也就是要與主相連,也就是以基督的道理取替自己的價值觀,全心交上自己讓聖靈塑造心性。

於是,我逐步承受平安,更新做人的核心原則,直入心性品格,愛中與主契合,直到生命健康地成長。我承受主的道理,也就是以基督的平安管理我心,那不再是一種飄渺的感覺,乃是實質的生命之光:寬恕、服侍、關懷、祝福、接納、忍耐、信任、包容、忠誠,以致以基督的生命啟動一個和諧友愛的世界。

一起進入這祈求,求主平安充滿我!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圖片來源:http://bit.ly/1z4mE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