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困境的樂歌

文/洪志娟

尊主頌(Magnificat)這首頌歌記載在路加福音一章46 至55節,是經常在將臨期誦讀的經文。尊主頌是耶穌肉身的母親馬利亞受聖靈感孕後到親戚伊利莎白(施洗約翰的母親)家中作客時,回應伊利莎白的祝福而發出的頌歌,也是一首感謝詩。

馬利亞身處保守的古代社會,年輕待嫁的她卻忽然成為了未婚媽媽,或連跟約瑟的婚約也不保,日後人生將受盡白眼。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尋常經歷,馬利亞何以仍能發出充滿感恩與讚美的樂歌呢?

注目上主權能(一46-49)

「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46-47 節),原文兩句平行句以尊崇/歡呼(樂)開始,而主、神、救主的稱呼,是認定上主是全地的主及掌權者,反映馬利亞對上主是由衷的感謝與讚美。

馬利亞看自己的身分只是女僕人,地位低微,不值得主人注意,但神卻揀選她,「顧念祂使女的卑微」(48 節上),在她身上作奇妙的事,讓道成肉身的基督透過她降生。馬利亞形容自己:「萬代要稱我有福。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祂的名為聖。」(48 下-49 節)舊約聖經以「有權能的」或「大能者」來稱呼神,是指神是為祂子民爭戰,並拯救他們的主。而「祂的名為聖」是表示神的聖潔、獨一及管治的權柄。因此,馬利亞強調的焦點不在她自身的經歷,而是要顯出上主大能的作為——神揀選卑微如她的使女,好彰顯祂的大能並施行拯救。她尊崇主,且歡呼喜樂的原因,是因她竟成了神的拯救、權能與施憐憫的標記;人因此能察看神的屬性,並救贖的作為。這就是萬代稱她有福的原因。

今日我們共同面對的大處境是持續的疫情逆境,而每個人、每個家庭所承受的衝擊也各自不同:可能是日常生活、社交、生計,也可能是關乎性命。我們很容易會被如此處境所困,好像進了隧道,看不到出口。

未婚生子為當時社會所不容,但馬利亞沒表達過對眼前危機的擔憂,她專一注目上主,以致能看見更遠大的景象,就是上主的權能並祂向子民施行的拯救。她將信心建基在上主裡,不受眼前困難影響。信心講求意志而非感受。馬利亞沒有看重自己的感受,也不擔心自身的名聲,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祢的話成就在我身上。」(一38)。願主幫助我們確信,縱然我們是卑微及無助的,但祂是施行拯救、為我們爭戰的大能主,我們只管信靠、順服。

開放生命讓主介入(一50-53)

接著是一句轉折句。馬利亞將感恩讚美從自身經歷推展到神對世人的作為。「祂憐憫敬畏祂的人,直到世世代代。」(50 節)馬利亞相信是神憐憫的屬性驅使祂有這樣的作為。神憐憫人,向人施展權能及施行拯救;且基於祂的信實,這憐憫是直到世世代代的。然而,神的憐憫不是對所有世人,而只是對敬畏祂的人,就是那些認定神的位置與主權,以祂為生命之主的人。馬利亞的感恩讚美,正是體會到自己是歷世歷代蒙神憐憫的人裡其中一分子。

神對世人的作為在 51 至 53節有具體的講述。這三節經文是一組句子,在引句「祂用膀臂施展大能」之後,以五句句子講述神對五類不同組別的人的作為。

第一組別是「狂傲的人」。狂傲/傲慢被喻為一切罪的基礎,是愛自己過於愛神的表現。狂傲是一種心底深處的想法,甚至沒有外顯的行為,是心底自覺比別人優勝、自覺有足夠能力掌握人生。對於這類人,神的行動是趕散;意思是神會趕逐那些自覺不需要神的人。

之後,經文以交叉結構來展示第二至五組別的人,而他們可以分為兩大相對的類別:首尾是有權柄的和富足的;中間是卑賤的和飢餓的。

「有權柄的」即權力的擁有者,特別指那些以權力欺壓別人,對人缺乏憐憫的人。「富足的」是物質生活足夠有餘的人,特別指那些自恃富足而拒絕神的人。神對這樣的人是使他們失去所恃的權力及財富。這裡並非否定權力和財富,而是針對當擁有權力和財富時的態度及該怎樣運用。若愛財富及權力過於愛神,為了擁有更多財富及獲取更大的權力而妄顧鄰舍的需要,那就是問題,就是神要施行管教的地方。因此,當我們處於豐富中,須常常警醒,認清我們只是受託的管家,一切財富和權力的主權乃屬於神,要好好運用主所賜的,憐憫鄰舍,熱心捐助有需要的人。

相對的類別是卑賤的和飢餓的。「卑賤的」可以理解為社會地位低微的一群;然而,卑賤亦是指向八福中所說心靈貧窮的人。同樣,「飢餓的」可以是肉身欠缺足夠的食物,但亦是指向靈性中的渴求。神對這樣的人所作的,是抬舉及餵養他們。所以,經文的重點並非處理貧窮及飢餓等社會問題,而是強調敬畏神這種靈性狀態。當然,人的肉身及靈性不是分割的,而是息息相關的。人在肉身缺乏中的確較易看到自己的卑微,認定生命中需要神的幫助。因此,縱然今日我們在缺欠中也不要氣餒,因為神會關注。讓我們在缺乏中操練對神的信靠,做個卑微困乏卻敬虔的人——一個能認清真正需要,甘心樂意歸向神的人,持定神的應許,堅信祂在合適的時候,必向敬畏祂的人顯出慈愛和公義。

惟有我們願意開放生命讓祂介入、讓祂改造,才能在不同處境中安然自處,得力前行;一如使徒保羅所言:「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2-13)

參與上主國度的實現(一54-55)

最後,經文由神對世人普遍的作為,又回到神的子民、以色列家的身上。「祂扶助了祂的僕人以色列,為要記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施憐憫直到永遠,正如從前對我們列祖所說的話。」(54-55 節),經文以僕人、亞伯拉罕的後裔來形容以色列,突顯了以色列是神立約子民的身分。神施憐憫予立約的子民,是祂守約施慈愛的表現。馬利亞在此展現了對民族的關注,她緊緊抓住神對立約子民的應許,認定神是守約施慈愛的主,切切盼望彌賽亞——以色列的救主來臨。她更因有分於這預言的應驗而大大的喜樂。

我們看到馬利亞不單認定上主的權能和拯救,也願意開放生命讓主介入,更洞悉神對世界有更大的計劃及願景——透過祂的子民實現普世的救贖。她看到上主要實行的大藍圖,切盼並積極參與上主國度的實現,願意以自己的生命來配合祂的心意。

主再來之時,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參弗一7-12),這幅圖畫怎樣導引我們今日的生活?我們雖然不是大人物,卻總有位置去為主作見證,切實地事主愛人。

光明終將來臨

將臨期是聖誕節倒數四個星期的節期,這節期標誌著教會年曆一個新循環的開始,是一個新年的節期。節期稱為將臨期,表示其意義是關乎「將要來臨」。教會傳統提出「來臨」涉及三個層面:基督降生(第一次來臨)、基督再來(第二次來臨)、基督臨在於信徒生命中。節期的靈性操練強調預備及警醒等候。

近代教會喜歡以將臨期花環作為崇拜中的佈置:以常綠葉(象徵生命)編成環型(表示上主恆久的愛),環內擺上四支蠟燭。四支蠟燭以每週遞增的方式燃點燭光:即第一週燃點一支,第二週兩支,如此類推至第四週。以此方式燃點燭光,用意在提示信徒,縱然活在黑暗的世界,但基督(世界的光)已進入世界,步向聖誕就是步向光明;每過一日,主再來的日子又近一日,又向光明邁進一日。

相信大家都認同這年來十分艱難,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可以理解及掌握的,就如一粒微小得肉眼看不到的病毒,竟對人類的生命帶來如此威脅,亦對社會經濟造成巨大影響。黑暗何時過去,光明何時來臨?然而,馬利亞的頌歌提醒我們,人生有不同的際遇,不論處豐富或是缺乏;是喜樂還是憂愁;面對預期或是突發的情況;能有所把握還是不受控制;一切都是神容許,更是在祂掌管之中。

馬利亞之所以不受當下困境限制,是她能把關注從自身轉移到上主的權能與拯救,讓她有力迎難而上。她更認定生命中需要神的憐憫,開放生命讓主介入(這亦是將臨期三重來臨意義中的其中一重,提醒我們預備自己,讓基督臨在我們的生命中,讓祂在我們裡面工作,引導我們行在祂的旨意中,直等到祂的再來。)再者,馬利亞更切切盼望上主國度的實現,積極參與建立工程。這也是與將臨期的意義息息相關:基督降臨,救恩臨世,上主的國度已經開展;然而上主國度未完全實現,我們還要警醒、忍耐等候基督再來。主再來,新天新地,萬物得贖的景象,是我們今日努力過好每一天的動力與導向。

願馬利亞的信心與順服成為我們的激勵,面對不明朗的前景,認定神的掌管,並求主賜我們信心的眼睛,超越眼前的現況,看見上主從上而下的保守及祂旨意的運行,並祂的國度必全然實現。

(作者是美國羅拔韋伯崇拜研究學院崇拜學博士。本文是作者於將臨期第三主日的講章,本會蒙允使用。內容經編輯整理及作者審閱。)

大放膽量講神的道(徒四23-31)

文/朝

彼得與約翰被公會釋放後到信徒那,告訴他們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參四23),會友聽後既沒懼怕,亦沒離開耶路撒冷逃避逼迫,而是想起聖經的話詩篇第二篇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就是萬民的虛妄謀算,世上的君王臣宰聚集起來要敵擋主,並主的受膏者(參四26)。會友發出這祈求的內容,卻沒在這引用的,是接下去的經文信息,就是彌賽亞面對反對勢力和政權的至終絕對得勝。

由此可見當時信徒對聖經的熟悉,清楚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着彌賽亞已得勝,他們不再懼怕。其實信徒對比官員和宗教領袖的勢力,可說毫無還架之力,但他們禱告甚麼呢?就是求神察,叫的僕人能大放膽量地講道,並以神跡奇事病來證實耶穌的名。禱告過後,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參四29-31)。他們互相作見證,藉以彼此激勵,這是當時教會生活的一個常態。

憑信向主祈求

從經文看來,他們所相信的是活着的、大能的、掌管一切過去和未來發生的事的神,這是他們的信心所在。他們同心發出具信心的禱告,或正是令聚會地方震動的一個原因,而我們現代的基督徒聚會,能有初期教會聚會時那種心態嗎?同樣有火熱的心嗎?我們應為甚麼代禱?應向神祈求甚麼?

我們會為建立宏偉的教堂禱告抑或有膽量來講神的道傳揚基督的名?當然我們可祈求大家無風無浪,身體健康;而城中有正義、公正的人受到不合理逼迫時,我們可選擇毫無反應;我們也可選擇將一些經歷神大能的事,閉口不言藏在心這樣信仰就只停留在教會的建築物。可知我們的生活,正就是信仰的表白?我們向世界未信的人表白着一種怎樣的信仰呢?

祈求主賜勇氣

經文中點名提到希律和彼拉多這些名字(參四27),是嚴重衝撞當權者;稱耶穌基督是神所膏的也是毫無忌諱的信仰表白,難道他們不怕被告密、捉拿嗎?現今的時代亦面對日益緊張,甚至被威嚇的氛圍,我們或會因着貫徹遵行聖經教導而有被關進監牢的危險,我們會懼怕嗎?實在,屬於神的僕人在恐嚇威逼下,需要的就是大放膽量講神的道。我們會為神的僕人代禱嗎?畢竟每週只講一段屬靈八股、不得罪誰的講道,並不能餵養信徒及回應時代的需要。

初期教會的信徒放膽祈求,所以是非常具熱情的禱告,且蒙主喜悅。他們都有膽量,願意放膽被神使用,被聖靈充滿。然後,放膽地講論神的道,這已是他們的日常。若我們想要得着初期教會這種熱切的能力、對神的渴慕、經歷神的體驗,是否要調整現時教會聚會模式呢? 

(作者是獻身泰國宣教歷數十寒暑的宣教士)

世界雖然乖謬,我們還是……堅持禱告

文/梅詠琪

去年區議會選舉,網上呼籲輪流禁食禱告,適逢教會祈禱房的啟用,便在那靜室中開始。在那裡再次遇見上帝,那種放手、倒空是久違了。與上帝的連結緊密了,禱告更迫切。

雖然如此,卻不是常有像哈拿禱告後的釋放(參撒上一18);反而多了一份愧疚,總覺這世代滿是千瘡百孔,憾未能一一好好禱告。

社會運動愈演愈烈,於是,每天提早一小時起床,安排一星期的禱告事項,儘量為心中掛念的事禱告。

罪惡喧囂,難道人的渺小能成為我不作為的藉口嗎?禱告是為了自己心安理得一點嗎?

愈見乖謬,我愈要「走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裡」(參詩四十三4)!

我需要上帝的憐憫,為這世代求保護,求拯救!

我相信良善正直,嫉惡如仇;

我相信對世人有一種無可抗拒的愛,要將一切美好賜予世人;

只要臨在,就有真善美,就能斷開一切鎖鏈,就有神跡,是榮耀的體現。

神跡不一定以超然的方式出現,回看香港,目睹人們每美善的選擇,實在是神跡處處。

我雖不一定有像大衛甩石的本領,甚至可能被歌利亞踩碎我的頭,但當我們選擇禱告已是對惡的得勝!何況是每天都得勝的主!是那大而可畏、拯救到底的上帝。因上帝的偉大與慈愛,我仍要禱告。

作者信主逾二十八年,在努力擺脫「離地」的路途上。)

 

 

修築家庭祭壇

CP159000472dpi

文/爾悅

 

世道虛偽詭詐,說謊的嘴唇欺惑人心,這是詩篇一二〇篇中詩人身處的時代。圍繞他的,是強悍的野蠻人;他尋求神的聖潔、真理、和平,但只要他一發聲,就招來敵對的爭戰(參詩一二〇257)。然而,憂憤痛悲的背景無礙它成為感恩詩,且是詩篇上行之詩中的首篇。

 

自教會建立以降,於不同時代都面對著逼迫和挑戰。

 

曾有弟兄姊妹向牧者提問:「教會面對逼迫時,我們應該怎樣做?」他不慌不忙的拿起水杯,摔在地上,接著撿起地上的碎片再摔,說:「碎片已無可再摔了。」言下之意,不管逼迫如何,當信仰群體變成最小的單元,就沒甚麼可搗了,而這就是家庭。

 

早期教會在面對猶太教、羅馬政府的逼迫時,他們的崇拜不就是在家裡舉行嗎?家庭,可以是敬拜神的核心群體。但是,我們往往忽略這個核心群體,將責任交給教會,以為主日回到教會參與崇拜,便是全部的敬拜生活了!

 

敬拜上帝的壇

 

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但他的生命與常人無異,同樣有軟弱、膽怯的時候(參創十二11-13)。然而,他卻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十分重視敬拜神;每到一處,首要之事,就是築壇獻祭予神。「他在那裡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參創十二78,十三418 等)

 

壇代表神與人、人與神會面、說話的地方,是敬拜神的地方。

 

後來摩西按神的指示建造會幕、所羅門王興建聖殿、門徒在主升天後建立教會,都源於「壇」的觀念,讓凡「求告耶和華的名」的人來敬拜神。

 

亞伯拉罕敬拜、尋求神,與神關係密切。當他為神的應許感到疑惑、信心軟弱時,神就帶他去看海邊的沙、天上的星,與他對話,堅固他的信心。學習敬拜其中很重要的功課是傾聽神的話,順服祂的引導。

 

亞伯拉罕學習敬拜的高峰是在摩利亞山上(參創二十二章)。神賜亞伯拉罕獨生兒子以撒,卻又要求亞伯拉罕將以撒獻在壇上;就是把從神而得的,藉奉獻歸回神。

 

台北真理堂的楊寧亞牧師形容這是十字架的信心:「十字架的信心是,神怎麼說,我們怎麼作,不看環境和自己,單單順服神,這就是奉獻。」又說:「願意順服神的旨意,即使有不明白之處也順服神,並且願意將神所賜的完全回報獻給祂,這樣一顆單單順服的心,會帶來禱告、傳講、行動的果效。」1 亞伯拉罕從不斷築壇敬拜的操練中,鍛鍊出這樣的信心:克勝疑慮、軟弱,抵禦困難、挑戰,單單仰望、信靠神的信心。

 

建立、守望生命的壇

 

我們雖不能像亞伯拉罕般,每到一地都築一座祭壇,但我們可以在家裡設立家庭祭壇(family altar),或稱家庭崇拜(family worship)。名稱並不重要,重點是在家裡築起敬拜神的祭壇。在敬拜中,與神建立生命的關係、學習祂的話語、傾聽祂的引導,家庭成員互相分享和祈禱,成為彼此緊密的守望者。

 

家庭是根基,根基穩固,就不怕外面北風凜冽,暴雨橫來;家庭關係緊密,就可互相提醒扶持,共渡厄困。而以家庭為單位的祭壇,模式更靈活、更具彈性,不受惡劣天氣、時間、地點、社會環境、政教因素等限制,是自古以來,信徒遭受逼迫壓制時,信仰生活的操練與傳承之地,也是培育屬靈生命的處所。

 

家庭祭壇既以聖經真理彼此勸勉鼓勵、提醒守望,所以家庭祭壇也就是實踐信徒皆祭司、互相牧養和建立的地方。

 

修築你的家庭祭壇

 

現今信徒對家庭崇拜,似乎是知的多,實踐的少。不少信徒有感工作和家庭生活忙碌,身心疲憊,需要休息多於安息,漸漸就被世界的價值觀進佔心靈,受其影響,甚至相逼。於是丈夫趕事業、妻子追專業、子女求學業,信仰的基業卻被遺忘了。如此,在家裡與配偶、子女的關係,要以甚麼來維繫彼此的緊密?又能否面對不同原因對家庭關係、個人成長、信仰生命造成的衝擊呢?

 

忽略神在家庭中應有的地位,也是忽略各種社會、政治、環境等問題對信仰生命帶來的衝擊。

 

保羅曾說過「身體是聖靈的殿」(參林前六19),我們的「個人」,就是壇、就是殿。所以,要實踐家庭崇拜,可以先從自己做起;從一個人開始為家庭守望,開始築壇敬拜。況且,個人生命的更新,是神賜福予家人的途徑。

 

家庭祭壇是家人一起親近及敬拜神、談論神的話;同心禱告、讚美;分享個人在主裡的生命,彼此勉勵守望;實踐屬靈牧養。這樣,家庭祭壇就能成為一道重要的屬靈防線,抵禦種種挑戰、脅迫,堅持以信心仰望神、等候神。

 

詩篇一二〇篇中的詩人,雖歷經險惡奸邪之徒,心靈也曾悲苦憂憤,但他仍然能夠感謝神,感謝那位終將救拔他脫離虛謊悖逆之人的手,賜他真正平安的主。因為這位詩人與亞伯拉罕一樣,在他們的心靈裡築起了一座敬拜獨一真神的祭壇。

 

修築好個人聖靈的殿,建立起家庭祭壇,昔日亞伯拉罕做了,早期教會做了,歷世許多受逼迫的信徒做了。

 

到了我們、到了現今的世代、到了今天的光景,你會築起你的家庭祭壇嗎?

 

ccmFB_CP159_20200116 

註釋:

1. 網上文章:「建立家庭祭壇的原則」,楊寧亞。2010 5 月。

 

 

我已為你祈求

CP159000572dpi

文/劉文亮

 

主耶穌知道我們最真實的情況,且是從最深處認識我們。

 

朝好的方向想,亦即我們可「求主為我們祈求」,因祂最清楚我們、也最清楚前路;但另一方面,原來此刻的我相當糊塗:對自己評估錯了,對未來也掌握錯了,正所謂「夢想很美感,現實很骨感」!

 

彼得的跌倒

 

聖經中四卷福音書均有記載,被出賣的那一夜,耶穌對門徒作出預告,當逼迫臨到,門徒就會四散,門徒中彼得的反應最大,「主啊,我已準備要跟祢一起坐牢,與祢同死。」

 

可惜,事與願違,他三次不認主!

 

彼得的「自我評估」實在錯得離譜,由「死也跟祢一起」變成「我不認識祢」。

 

因此,這種落差也就是最殘酷的打擊:

 

「我真的愛主嗎?我真的會為主而活嗎?我真的能持守信仰直到最後嗎?我真的配跟隨主嗎?」

 

那困在黑房中的人,只有找著燈掣才可重見光明,但偏偏在黑暗中就是無法看到燈掣。這樣的死胡同並不很「死」,只要我們還有信心,信就成了最奇妙的機會,在漆黑一片之中只需一道信心火花,就可看到那「燈掣」。

 

耶穌是出路

 

於是,有耶穌就有出路,「主早知道了」。

 

只要想一想「我已為你祈求」這句話,就可重燃希望,主耶穌在我們不知怎辦的時候,正在為我們祈求;祂對彼得發出兩個「預告」:第一是「你不至於失去信心」,第二是「你會回頭,記得堅固你的弟兄」。(參路廿二32看看主,無論我們「怎麼不堪」,主仍然信任我們,祂仍站在我們身旁,甚至願意把那又大又難的事交付我們。

 

我們再看一看撒但的招數,為要攻陷人心,其主要打擊人的兩大死穴:「太信自己」和「太不信自己」;「太信自己」於是不懂得倚靠主,「太不信自己」於是退縮至不敢倚靠主。這十二門徒之首彼得所受的攻擊,實在很大,無論怎選擇,撒但就是要他離開主。

 

站起比跌倒難

 

彼得的確輸的很慘。三次不認主之後,他不敢自誇了,但同時也不再信任自己了,所以主耶穌為他求「不至失去信心」。

 

其實,朋友,跌倒比站起來容易,跌倒了乾脆倒地不起也就算了,但站起來卻要重拾顏面面對江東父老;主耶穌為他祈求,要彼得不要放棄自己,不單如此,更「委託」他在回頭之後,逐一找回他的弟兄,堅固他們。

 

來看看主,主知道你,而且比你對自己知道更深……

 

「我已為你祈求,無論你有幾錯,無論世人怎看你,無論在你來看有幾絕望……我已為你祈求,使你不至失去信心!而且,勇敢站起來,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姊妹!」(參路廿二32

ccmFB_CP159_20191024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重讀「信」的故事

CP157001272dpi

文/張義金

 

「信是所盼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證據。」(來十一1,《新漢語譯本》)

我們要學習與看不到的神建立關係,將把握放在未發生又未看見的事上。如何做到?就是相信神。

相信神是一個過程:由相信別人的見證開始,吸引我們認識和接觸這位看不到的神,再藉著經歷神而慢慢建立信心。本文從希伯來書十一章 24 31 節探討三個信心成長的功課。

 

一、信有神

相信有神,是要活出「當神有到」的生活,我們的抉擇便跟世俗的不一樣。

希伯來書作者在 24 26 節指出摩西捨棄富貴,寧願與以色列人一同受苦,因他視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財富更寶貴。耶穌也捨棄尊貴身分成為人,為拯救人而死在十字架上,後復活升天,坐在父神右邊。

 

輕看世上的苦楚,仰望更美的祝福是作者所強調的。

 

作者鼓勵正在受苦的讀者要轉眼仰望更美的家鄉、有神同在的國度。現實處境確是難捱,卻要憑信盼望將來不帶遺憾見神。

 

大部分香港人不用為主受苦,但我們都面對相似的成長挑戰:如何將「信有神」這份信念應用在生活上?信了耶穌仍可能受無神論及自我中心的文化影響,信自己多於信神。一旦信仰和生活出現衝突,要懂得選擇。

 

神賜給各人的「信」本質上一樣,但能發揮多少影響力,視乎如何實踐。要學習過「當神有到」的生活,轉化根深柢固的信念。方法有二:一是從生活觀察甚麼信念左右我們的決定,從而作出改變;二是多讀聖經,藉神的話語改變價值觀,活出神所喜悅的生活抉擇。

 

二、信神同在

要相信神會與我們同在,帶領我們離開安舒區經歷成長。

27 節描述摩西回應神的吩咐,不怕埃及王的憤怒,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埃及雖是為奴之地,卻是他所熟悉及掌控的地方;相反,離開埃及代表邁向不知、沒把握和看不透的將來,但摩西因信有神同在而願意冒險。以色列人雖信有神,但不能在曠野的艱苦生活中相信神會與他們同在,常埋怨投訴。作者認為摩西能恆心忍耐,因他懂得轉移視線,仰望肉眼看不到的神,經歷神的同在。

 

同樣,我們信耶穌後有沒有想過「出埃及」,離開舊有生活,開放自己被神改變,成為真正跟隨耶穌的人?謹記我們比摩西年代更幸福,因為我們有個更美的中保——耶穌。

 

藉著耶穌,我們現在就能淺嘗與神同在的生活;

 

當我們願意用信心行動回應神的呼召,就能活出更豐盛的生命,走向更有深度的信心之路。

 

三、信是信任

信代表信任,我們要學懂信任神。

28節提到摩西聽從神的吩咐,帶領以色列人守逾越節。經文提到逾越節是行灑血的禮,令讀者聯想耶穌在逾越節晚上用祂的血挽回我們與神的關係。希伯來書第十章更提及我們因著耶穌的血,不單可憑信來到神面前而不被祂擊殺,更可與神建立親密關係。

作者將信心的焦點由領袖摩西,轉向跟隨者以色列人及外邦的代表喇合身上,更提到喇合因信在滅亡中被拯救。審判和拯救共存的場景由挪亞在洪水得救、摩西守逾越節,到以色列人進入應許地都重複出現,帶出神一直參與我們的故事。

 

在今日的處境,如何認出神的同在和拯救?的確,有時神會出手改變逆境,我們自然會讚美神;但身處極大的黑暗痛苦,神好像缺席時,我們還信任祂的同在和保護嗎?這正正考驗我們對神的信任。

 

感恩的是,耶穌助我們與神重建信任。

 

要將各種經歷都交託給祂來改變我們,鞏固我們對神的信任,以預備更大的黑暗來臨時,仍能信任神。

 

結語:走在信心路上

重讀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的信心故事,盼能鼓勵我們像以色列人一樣出埃及,憑信離開舊我的生活模式,展開新生活:在生活上選擇「當神有到」;即使面對逆境,仍相信神的同在,信任神會看顧我們,懂得轉眼仰望耶穌,仰望祂帶領我們奔向前路;仰望耶穌是我們走在信心路上的起點、終點和途中的力量來源。

ccmFB_CP157_20190326

 

信有盼望

WP_CP156_20181220

文/林仲明

《明天的顏色》小主角彩兒生病住院,在接受治療的日子裡,她所盼望的自然是能早日康復出院。彩兒住院期間,遇上了甚麼事情?

那時候,彩兒一直躺在床上,甚麼都不能做,只見窗外一片灰濛濛的天空不停下雨,她感到十分無聊,心中悶悶不樂!一天,窗前飛來一隻白鴿,「咕咕,咕咕」的叫著,引起她的注意:

 

「白鴿先生你好,請告訴我明天的天氣怎樣…

 

期待與盼望

隔了一天,彩兒收到封信,裡面裝著一張藍色卡片,卻甚麼都沒寫,她想不通是怎麼回事。到了第二天,天氣大大放晴,外面的天空很藍很藍,她心情好多了!忽然,她高興得大喊起來:「我猜到了!」

 

往後的日子,彩兒每天都收到不同顏色的卡片。

 

起初,她還認為這是碰巧猜對,可是當她連續幾天收到的卡片顏色竟與翌日的天色吻合,她開始視卡片的顏色是在提示她明天的天色:卡片的顏色如何,翌日天空的顏色也如何!有一天,她收到一封這樣的信:紅色黃色綠色淺藍色紫色七種顏色的卡片(圖一)。這些不同顏色的卡片拼合起來,不就是彩虹的顏色嗎?

 

彩兒就在每天收卡片和期待觀看天空的日子中度過住院的日子,身體也漸漸康復過來,終於可以出院了。

 

出院那天,彩兒頻頻望向窗外,依依不捨地說:「再見了。」

 

也許讀者會好奇:她在向誰道別?原來是向成群漫天飛舞的白鴿道別(圖二)。

 

天父的引導

生病住院吃藥打針,這些對孩子而言都是極可怕的事。原本活潑好動的小孩整天困在病榻上,甚麼也不能做,彷彿世界末日!在成人世界裡,每當遇到災難或困難,花盡所有努力,問題仍解決不了,我們也會沮喪氣餒,甚至放棄,結果是無可避免的絕望和失敗。

 

筆者不期然想到聖經裡神與挪亞所立的「彩虹之約」,想到神給世人的應許。「凡等候祢的必不羞愧」(詩二十五3)。

 

其實,彩兒住院時發生的奇妙故事,都是她媽媽在背後設計安排,這不就比照出天父何等體貼我們的軟弱,差遣聖靈引導我們行走天路嗎?全然信靠是在經年累月的經驗中成長的,經歷神話語的真實有助產生真信心,因信靠的對象是宇宙獨真神,的話必然成就,深願我們對神的話語都能有這樣的信心,生命中常存盼望。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釋:

1. 高畠博樹著。黑井健圖。林家羽譯。《明天的顏色》。台北:大穎文化,2010

本文之繪本插圖取自《明天的顏色》,蒙大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允許使用。)

 

 

 

知道我是耶和華

WP_CP149_20180611

文/林顏寶珠 

 

上帝給我們應許,的應許從不落空。

我願意把我的手放在聖經上,堅信的應許。

——韓寶璉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台灣,每朝 8 30 分吃早餐的韓婆婆(外國宣教士)這天可能沒得吃了,因她的家三日前被小偷光顧,食物沒了,錢也沒了!

 

半小時的精采

然而,韓婆婆於 8 時還是叫在家中幫忙、仍未信主的女孩有蘭先擺放餐具,自己則進房在主前禱告。(圖一)

 

究竟她向神說了甚麼

 

8 15 分,她走出房間,聽到有蘭仍在抱怨,也正好有人敲門。(圖二)8 30 分前會發生甚麼事呢?

 CP149_10A

 

韓婆婆開門後見到鄰居李先生,原來今早他多做了饅頭,故送她一大盤!李先生並不知她家曾遭盜竊。接著發生的可精采了,有人送來雞蛋,有人送來木瓜。這時有蘭從抱怨、驚奇、不解,到好奇想知道接下來會怎樣?

 

有蘭覺得早餐還欠一樣東西——咖啡,

 

韓婆婆說:「若上帝覺得我應該有咖啡,就會給我。」這時傳來敲門聲,有蘭搶在韓婆婆前面開門(圖三),原來是手中捧著一大瓶即溶咖啡要送給韓婆婆的王太太!這瓶咖啡在當時可值三百塊台幣的!

CP149_10B

最後,韓婆婆望著餐桌上豐富的早餐,那是怎樣的心情呢?(圖四)

CP149_10C

 

上帝聽禱告

每次我們祈禱時,可曾懷疑:上帝真的會聽禱告嗎?所禱告的會否不合的心意?是求嗎?是否因韓婆婆是宣教士,所以上帝聽她的禱告?抑或是她了解上帝聽禱告的祕訣

她在房間是這樣禱告的:

 

主啊!如果是祢的意思讓我不吃早餐,沒有關係。但我求祢向有蘭顯明,讓她知道祢是無所不能的上帝,祢會為我預備一切。」

 

是的,這一切的預備是要叫有蘭知道上帝是無所不能。多年後的一天,有蘭回來探望韓婆婆,不但告訴韓婆婆她已信主,更自承當年就是那小偷!

 

其實,韓婆婆當時早已知悉真相,

只是她把有蘭交在主手中。

 

最近讀完以西結書,書卷中有一句話出現了十五次:「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韓婆婆知道,有蘭也知道,上帝是那位無所不能的真神!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CP149_cover

珮著。楊淑雅圖。吳敏嘉、吳敏蘭英譯。《天上送來的早餐——韓寶璉的故事》。台北:宇宙光,2012

 

 

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 約翰 ‧ 跟從

容許懷疑

文/孫寶玲
整理/編輯室

這數年我雖不在香港,仍常留意香港的動態,發覺有傳道牧師不務正業:不去傳道、探訪、宣講神的話,卻想做CEO;教會不務正業:強調建立品牌或跨國集團企業;甚至不少信徒亦不務正業,寧作粉絲不作門徒。這樣的話,怎能回應這世代?

我盼藉四卷福音書的結語來闡明如何作真門徒,因各書卷雖是獨立故事,卻有共同綱領──耶穌;且都是為了門徒而記述耶穌:耶穌的身分界定了門徒身分,祂的視野、價值及工作亦應是門徒要效法的。另外,按正典的編排,福音書後是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不難發現耶穌是教會的基礎,所以福音書的結局並非結束,而是新一章的開始。因此,認識耶穌能教我們開展新的將來,而福音書的結束能讓我們知道怎樣開始新的人生旅程和道路。

約翰 ● 跟從

結束也是開始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二十31)讀過約翰福音二十章最後這節後,我們以為完了,原來仍有第二十一章;讀完最後這一章,卻似乎再有另一章,因耶穌差遣了彼得、所有門徒,甚至是讀者出去。可見福音書的結局,不是結束,而是開始。若結束意味開始,結束便是邁向將來,從開始到將來,必須學會緊記差遣我們的聲音,學會專注差遣者在我們面前的一雙足印,因為若只在乎眼前所見,我們會很沮喪,且能相信甚麼呢?

今天透過電視、社交媒體,可看見世界很多事情。我每早跑步時都聽著BBC, 心很沉重,到處是襲擊、天災,如早陣子在尼日尼亞有百多名基督徒被射殺。若我們只在乎看見的,這世界是支離破碎、沒有希望,必然朽壞,互相仇殺的地方。又如香港,過去一年,每一次的政策實施,每一次當權者的決定,看著都覺荒謬,眼看這數年的轉變,你相信甚麼?若你要看見才相信,你會感到艱難、沮喪!

試看經文中的多馬,他起初不信耶穌復活,強調「若不親眼看見、親手摸過,用指頭探入祂的肋旁,是不會信的。」(參約二十24-25)若他起初便跟隨耶穌的話,我們可合理地假設,當耶穌在迦勒將水變酒時,他是其中一位飲者;耶穌於安息日在耶路撒冷大池旁令一名病了三十八年的患者痊癒時,他也許見過;當耶穌在加利利海將五餅二魚分給數千人時,他是其中一個分食者;但到了這晚,多馬卻不相信。若你真要看見、摸到才信,下次你就有其他藉口:若不是聞到或抱過數星期,我不會信!若只在乎看見的,你的信很是薄弱,這是整卷約翰福音要表達的信息:你必須學會記得那差遣你的聲音,專注你前面的足印!

容許懷疑的群體
經文中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多馬所在的群體。耶穌第一次在屋裡顯現時,多馬不在,其後的八日裡,那群門徒是怎樣過的(參約二十19-26)?他們親眼見過主耶穌,然而多馬卻說不信!讀到這裡,我們看到一幅很美的圖畫:一個群體容許當中的肢體懷疑,容許肢體覺得艱難、困惑。這個群體不僅是二千年前的群體,也可能是今日我們的教會;在你的教會可有肢體,有八日或八星期已經很沮喪,坐在角落不理別人?他在群體裡,需要容許懷疑,容許抗議。

當我們邁向前面的道路,需要群體同行。群體容許我們懷疑,或我們容許肢體在艱困或憂傷中抗議。為何?因群體本身就是懷疑的群體!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復活節清晨後,向門徒表示已看見了主(參約二十1-18)。大家很開心吧?誰知就在那晚,「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約二十19)這是群體真實的寫照。因此,我們應該擁抱中間有些懷疑、抗議的肢體,接納他們,學習一起互相守望、扶持,繼續往前行。

差遣與跟從
當多馬見到耶穌,並說「我的主」,「我的神」後(參約二十28),是結局了?原來仍有另一章:門徒去了打魚,重操故業,而非傳福音。這段經文重要之處是,耶穌到門徒面前再次呼召及差遣他們,包括彼得。耶穌在二十章時已跟門徒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二十21)差遣是一種授權,是跟從的另一種表述;沒有跟從,差遣無從說起,當我們跟從時,就是是蒙差遣的一群;兩者是銀幣的兩面。耶穌呼召彼得「餵養祂的羊」(參約二十一17)。差遣,因為跟從。結局了吧?哪知彼得卻問:「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就說:「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這實在是精采的記述。

終於結束?不是!是開始。約翰福音後是使徒行傳,你會見到彼得很成功!五旬節講道,數千人決志(參徒二),不得了!哪料到第十章,他卻躊躇怎樣面對外邦人,直到神賜異象。更慘的是到了加拉太書首兩章,彼得更跟保羅爭論外邦信徒需否行割禮!若彼得都是這樣,我們實在不用太沮喪,當我們遇到艱困或跌倒時,總要緊記這位主從不放棄我們、愛我們、接納我們,呼召我們,差遣我們,從結束指向開始,從開始邁向將來。

甚麼是福音?約翰福音指出,相信不一定要看到、不需具體的經歷,而是在人生及信仰的道路上堅持、執著;這份堅持、執著不是因為自己,是因那差遣者的聲音,並走在我們前面的那雙足印,這也是讓跟從主成為可能的原因!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孫寶玲博士於「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培靈會中主講信息的內容撮錄。本刊蒙以馬內利浸信會授予講道錄音版權,謹此致謝。)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真門徒」的文章】

智勇雙全

智勇雙全

文/譚廷蔚

(尼二11-20)

日本最近因九級大地震,面對隨之而至的海嘯和核洩漏,在巨大的傷亡損失與艱困中,日本人的冷靜、守秩序等國民素質,獲得很好的評價;但亦有批評日本的核能政策是建立在「有勇無謀」的施政上,致使核洩一發不可收拾。

事情要做得成功,的確不能單靠愚勇,需要智慧與勇氣並重,為主作工的人更應如此。

審慎的智慧
尼希米得到王的允准及支持後立刻由巴比倫起程,大概四個月後(參拉七9)抵達耶路撒冷。他先以三日時間休息和計劃,然後在夜間起來「察看」城牆。他並非輕率的觀望,而是檢視、查核城牆的實際損毀情況。他悄悄地以逆時針方向巡視城牆,先由西北的谷門開始,然後是西南的糞廠門,跟著是東南的泉門,最後回到了谷門。他在事前事後也沒有告訴任何人,是因他處事審慎,要先掌握城牆的實際情況。

尼希米掌握了城牆的損毀狀況後,才向猶太人解釋,並呼籲他們起來重建。尼希米體會到為神作工不能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必須要與人同工,況且這是整個國家民族的事情,人人都應該承擔。藉著見證神在他身上的作為,以及王恩待他的事,尼希米激勵猶太人起來與他一起重建城牆(參二17-18)。

堅定不移的勇氣
要修築破爛的城牆、焚毀的城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況且荒棄多年也從來無人過問,重建的必須性就容易被質疑了。然而,聖經描述猶太人當時的回應是積極的:「於是他們使自己的手堅強,做這美好的工作。」(二18,《和合本修訂版》)「他們使自己的手堅強」英文聖經是“strengthened their hands”(KJV & RSV),翻譯自原文聖經,就是形容他們沒有遲疑,更堅決勇敢的作這事情。雖然他們的行動引來敵對者的輕蔑、譏諷,尼希米卻沒有灰心、沮喪,因為他知道這是神要他作的事情,祂會使他們成功(參二19-20)。

重建城牆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事,還要動用極多的人力及資源,這又談何容易;加上敵對者的譏諷、誣蔑,都衝擊著參與者的信心,稍一動搖,便難以堅持,出現信心危機。因此,重建城牆委實是又大又難的事。面對困難和挑戰,很多人會採取得過且過,甚至放棄的態度。但尼希米認清神的心意,確信神會帶領,更以神昔日如何看顧他為信心的基石,也是今日他不輕言放棄的動力源頭。

今日的反思
耶路撒冷的百姓對城牆的荒涼已經習以為常,就算是別人的凌辱也視為等閒,沒有想到要起來重建,直至尼希米站出來呼籲。作為神的子民,我們是否也習慣了教會的荒涼?我們是否已習慣了受誣蔑、譏諷而得過且過?我們是否願意振奮起來改變這種狀況,讓教會得著復興?昔日神讓我們經驗祂的恩惠和看顧,是今日我們起來為神作工,並且勇敢堅持下去的動力。深盼我們從神得著智慧,認清祂的心意,謹慎並勇敢地行事!

(作者現為香港信義宗神學院神學博士生)

愛的啟動

11430122_716349118475541_4603057816853497288_n

文/劉文亮

在我心最低沉時,我最需要的,就是從主而來愛的啟動!

「主啊,祢還愛我嗎?」

人生的旅程中,能保持己心在水平線之上絕非等閒,我說的水平線之上是指心境保持平靜安穩的那條線。活在世上,常要面迎各種衝擊;那惡者總不斷對我們潑冷水,直到我們對神、對人、對己漸失熱情;然後,把心靈踐踏至低谷。

是的,朋友,我的人生,經常面對「走過死蔭幽谷」的掙扎,不知多少遍,我經歷從心靈低谷,一步一步撐到主面前,重拾心靈在水平線之上!

「是的,孩子,我愛你,我一直都這麼愛你!」

主動作被動者
我在神學院上課時,教授靈修神學的老師博思漢博士指出,親近神的旅程有一祕訣, 就是「主動去做個被動者」;信得過主愛我們,祂且要顯明這份愛,叫我們想得明、看得通、感受到,像歷代聖徒一樣,進入耶穌基督那長闊高深的大愛裡!

我要主動,因我追求主,但我又要被動,因要放手讓神施恩曉喻祂愛我。聖經告訴我們,主耶穌在最後一夜,告訴門徒一個愛的祕密,就是天父愛我們,且愛到如同愛主一樣(參約十七23);多麼容易明白,卻多麼難以接受!我們明白在世界被造之先,耶穌已深深住在神的愛裡;但我們難以接受,人類這卑微的受造物,竟被天父所愛,愛到如愛耶穌基督一樣!

讓我回說神學院的靈修課。進入「被動」的時刻,不是甚麼也不用做,起碼,我擺上心,付上時間,全心進入愛的啟示。所以,我很主動地讓自己成為一個被動者。

當我心被世界的種種享樂吸引到愈來愈遠離主時,我不斷掙扎走向主的懷裡。「我主我神啊,我愛祢,我屬於祢,我要親近祢!」朋友,這簡單一句話,若說的人無心,只是一句白話;但若用心禱告,認真禱告,掙扎進入禱告,這禱文就漸發光芒,且要由心靈的隱密處發出,打開生命的最深處。愛,讓靈魂甦醒。

回到信仰起點
是我在努力?還是神以愛啟動我?再分析就無法愛了, 不如返回信仰起點──這就是「信心」!一遍又一遍,愛的禱告使我心連上天父,關係上看,起初或有點「硬」,惟愛的流水開始動了,就只需安靜仰望,因餘下就是施恩時刻,不需再做甚麼了。

我努力被動,與主之間就由陌生轉為親密相連,然後,由心發出進入愛的連接,愛中愈來愈貼近,這個水平線之下的我,經歷天父的杖、天父的竿安慰我,帶領我尋回心靈的正軌。

之後……返回水平線之上,再去熱愛這個世界!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愛的啟動

landscape-660277evised

文/劉文亮

在我心最低沉時,我最需要的,就是從主而來愛的啟動!

「主啊,祢還愛我嗎?」

人生的旅程中,能保持己心在水平線之上絕非等閒,我說的水平線之上是指心境保持平靜安穩的那條線。活在世上,常要面迎各種衝擊;那惡者總不斷對我們潑冷水,直到我們對神、對人、對己漸失熱情;然後,把心靈踐踏至低谷。

是的,朋友,我的人生,經常面對「走過死蔭幽谷」的掙扎,不知多少遍,我經歷從心靈低谷,一步一步撐到主面前,重拾心靈在水平線之上!

「是的,孩子,我愛你,我一直都這麼愛你!」

主動作被動者
我在神學院上課時,教授靈修神學的老師博思漢博士指出,親近神的旅程有一祕訣, 就是「主動去做個被動者」;信得過主愛我們,祂且要顯明這份愛,叫我們想得明、看得通、感受到,像歷代聖徒一樣,進入耶穌基督那長闊高深的大愛裡!

我要主動,因我追求主,但我又要被動,因要放手讓神施恩曉喻祂愛我。聖經告訴我們,主耶穌在最後一夜,告訴門徒一個愛的祕密,就是天父愛我們,且愛到如同愛主一樣(參約十七23);多麼容易明白,卻多麼難以接受!我們明白在世界被造之先,耶穌已深深住在神的愛裡;但我們難以接受,人類這卑微的受造物,竟被天父所愛,愛到如愛耶穌基督一樣!

讓我回說神學院的靈修課。進入「被動」的時刻,不是甚麼也不用做,起碼,我擺上心,付上時間,全心進入愛的啟示。所以,我很主動地讓自己成為一個被動者。

當我心被世界的種種享樂吸引到愈來愈遠離主時,我不斷掙扎走向主的懷裡。「我主我神啊,我愛祢,我屬於祢,我要親近祢!」朋友,這簡單一句話,若說的人無心,只是一句白話;但若用心禱告,認真禱告,掙扎進入禱告,這禱文就漸發光芒,且要由心靈的隱密處發出,打開生命的最深處。愛,讓靈魂甦醒。

回到信仰起點
是我在努力?還是神以愛啟動我?再分析就無法愛了, 不如返回信仰起點──這就是「信心」!一遍又一遍,愛的禱告使我心連上天父,關係上看,起初或有點「硬」,惟愛的流水開始動了,就只需安靜仰望,因餘下就是施恩時刻,不需再做甚麼了。

我努力被動,與主之間就由陌生轉為親密相連,然後,由心發出進入愛的連接,愛中愈來愈貼近,這個水平線之下的我,經歷天父的杖、天父的竿安慰我,帶領我尋回心靈的正軌。

之後……返回水平線之上,再去熱愛這個世界!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