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跡天地——我們內心都嚮往的生活

文/孫基立

由華裔導演趙婷執導,榮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美國電影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浪跡天地》,講述美國「公路遊牧族」的生活狀態:六十歲的費恩居住的小鎮日漸蕭條,沒固定工作,丈夫也去世了,於是她決定孤身一人踏上漫無目的公路之旅,路上以打散工為生,吃住都在破舊的房車裏。

體驗心靈自由

這種生活很艱苦,可是她在路上遇到了也是過這樣生活的同伴,他們之間的友情純淨簡單,素不相識的人也可推心置腹,路途雖孤寂,費恩在這樣的生活中得到心靈的自由,享受了簡單真誠、沒受功利勢利污染的人際關係。

繼續閱讀

滌蕩心靈:《盡在愛中》

ccmFB_CP156_20181218整理編輯室

 

耶穌指出最大,也是第一的命就是: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

 

作者在《盡在愛中》1裡分有盡心篇、盡意篇、盡力篇、盡性篇,從靈修與實踐的角度細述這份源於神而回饋神的愛。

 

簡單來說,「心」是動機、意志與抉擇;「意」是思想和情緒;「力」是身體與外在環境人事的互動;「性」是人的靈聯繫和整合全人產生的總方向。

 

作者在盡性篇中分享說:「社會罪惡的根本在於人心敗壞,有些基督徒認為先做好福音工作,叫人得著新生命,才有希望改變社會的不良現象。這是對的,但若不同時鼓勵基督徒將新生命(包括憐憫與公義)活出來,我們所傳的福音就沒有了說服力。

 

一般基督徒對救濟關懷的工作都很樂意投入,但對社會公義——為受壓者呼籲,指出當權者的腐敗、社會的流弊等,都只保持安全距離,認為基督徒不好捲入政治。這是負面和狹義的角度。

 

廣義來說,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在民主社會,由公民選出管理人,並賦予監督權責。因此,每公民,包括基督徒都必須關心政治,有責任運用他們的權柄,造福社會人群。

 

靈命塑造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培養社群意識及對社群做出貢獻。

 

耶穌的為人和教導從不將『傳福音』與『社會關懷/公義』分割,兩者是息息相關的(參路四16-21)。」

H019Cover72dpi

註釋:1. 邱清萍著。《盡在愛中》。美國:美國中信出版社,2015

 

 

 

當電影遇上信仰

CP154000172dpi

文/楊文立

 

我是新界的原居民,成長在充滿「故事」的環境,這是甚麼意思?

 

跟電影大師邂逅

首先,我的太公是荃灣第一個秀才,荃灣也是他改名的,所以我常常說是在傳奇故事中出生,甚至說笑地跟人道:「我是名將之後。」不單如此,在我小時候,常常在樹下或祠堂前聽長輩說民間故事、武林故事、村中故事,甚至恐怖故事。簡單來說,我非常喜歡聽故事,亦從不同的故事中開啟我對不同人或事的認識及想像,使我眼界擴闊。

說到故事,影響我最深的一定是電影。小時候爸爸常帶我去看電影,最多的不是卡通片,起碼在我記憶中只有三四齣。最深刻的是當時非常流行的鐵金剛 007James Bond)電影,另外就是武俠電影,如《獨臂刀》及《邊城三俠》等。你看,到了今時今日,仍能對各電影名字如數家珍就知道給我的印象是何等深刻了。我在大學原本報讀電影(Film Directing),後因種種緣故改讀其他文科,但在大學生涯中我仍常去看電影。在大學電影系中,我雖不是主修生,卻經常在那裡看電影大師作品,如希治閣(Hitchcock)、黑澤明、哥普拉(Coppola)及波蘭斯基(Polanski)等,所以常被誤會是電影系學生。

 

電影中與上帝相遇

在牧會的歲月裡,我也常常在不同的事奉環節中使用電影,如在團契退修會中用電影一起反思人生和上帝;在佈道會中使人發現上帝比一切都愛世人;在教授神學中讓學生將世界對人對事的價值觀與聖經的教訓作反思等!我這樣作,因我相信電影基本上就是最豐富的原材料:

 

電影中有不同的人生哲學;社會議題;道德標準;生態環境;人間情與愛;戰爭與和平;甚至是末世觀念等。我更相信,上帝的普遍恩典是在人類的文化中流露,即是上帝恩典的足跡可以在文化中尋找,而電影可說是影響力最大的普及文化之一。

 

其實看電影是與上帝對話的理想時間、與祂相遇的良機。

 

我的意思是指,通過電影,我們不單對電影作出我的「看法」,而是與上帝對話,求問上帝有何「看法」,這便成了互動的信仰對談,成了更親密的「靈修」。有時更是信仰反省,在觀看電影世界裡價值觀的同時,反省自己信仰中的教訓。

著名美國導演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在拍攝《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時說:「拍這電影時,是看為一個祈禱,是敬拜的舉動。我想成為一個祭司(他是深受天主教影響)。我的一生就是環繞電影與宗教。就是這樣。沒有別的。」I made it as a prayer, an act of worship. I wanted to be a priest.
My whole life has been movies and religion. That’s it. Nothing else.
)我不單欣賞馬田的電影,更欣賞他把電影結合信仰,用深度、創意、膽量及藝術,不說教式地重新把人所遺忘上帝與罪人的關係展現出來,使人不得不停下來深思。

 

擴闊思想空間

記得有一次,我使用周星馳先生其中一齣電影作佈道工具,運用其中一段電影的人生遭遇,帶出原來上帝才是我們人生中的「貴人」,祂才是最能幫助我們的人。這電影片段,不單使未信主的人反思良多,居然教會會友也有不同領受。

 

我想說,人生的遭遇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沒有信與未信之分別;唯一不同,就是信徒以信仰角度詮釋,未信的則有另一角度。若我們善用電影,就是與人對話的良機,又藉著信仰的角度展示出上帝的恩惠離我們不遠,況且我們的對話內容亦不會充滿屬靈用語,不會阻礙未信者的投入。

 

若問我喜歡電影的甚麼特性,我會毫不猶豫回答是擴闊思想空間。個人而言,我發現自己因背景因素,思想往往未能太有創意,或許根本原因是未能接觸不同階層的人,生活圈子不算很闊,所以對人生的體會也有限制。電影在這方面幫助我很多,使我因看完一齣電影後,被她的故事啟發,擴張了思想領域,比如《潛行凶間》(Inception),這電影借用人的潛意識來探討人的傷害與潛意識的奧祕,使我獲益良多。上年教授「十字架神學」一科時,談論到門徒也要付代價跟隨耶穌時,便放映電影《沉默》的一段,借它來延伸談論甚麼是背教或羞辱耶穌,

 

電影的影像大大擴闊眾人的思想空間。

 

積極使用電影媒體

不說的話你或不覺,以前教會是非常抗拒電影的,甚至信徒去看電影也會引起注意。在現今世代中,我們成熟了,知道一味的抗拒不是最好的方式。所以現在是從抗拒中,開始小心看待,從而尋找對話的可能性,更加開始欣賞電影是藝術創作,當中充滿了人的智慧與人生的反思,最後成為神聖相遇的接觸點,在神學的整合下,積極的正面使用電影這媒體。

我以往(逾十年前)常常開班教授信徒如何看電影,因為當中實在有很多東西是要知道的,比如蒙太奇手法。電影藝術並非只是單靠劇本講故事,其實拍攝手法或藝術手法也是講故事的要點。不過,現在再沒有教授了,因為知道有很多東西是教不來的,

 

更發現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就會怎麼樣看電影;你的世界觀是甚麼,直接影響你如何看或使用電影。我們就是電影,主角不是劉德華,而是你與我。

 

ccmFB_CP154_20180817

 (作者是宣道會荃灣堂特約教牧)

 

 

人比人

CP152000472dpi

文/劉文亮

 

廣東話「人比人,比死人」的意思是把一個人跟另一人比較,根本無法相比,只會糾纏不清。

 

這句俗語實在是至理名言:當人跌進比較的陷阱,就是跌進死胡同,小花沒法勝過小牛,小牛也沒法勝過小花,因為一比較就用了對方做標準,失去自己。任何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當一個人失去自我定位,用貶抑別人來顯示自己的優越,都是緣木求魚,失去「做我」的信心。

 

無論是高是低,我不用跟別人比較,我只須向主交帳!

 

聖經中多處經文都在教導我們要懂得安放自己,一方面恰當地看自己:「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另一方面謙卑看人:「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3

 

自我定位

 

生命本就無價,因為人是「神照著自己形象造的」(參創一27),看透這份生命深藏的寶貴之處,就由這個「我」出發,活出天國生命。可以這樣說,在主耶穌裡放自我定位,享受心滿意足,就是愛神愛人愛己的目的。我們做人處事,因而能有眼界接納、包容、忍耐;也是說,耶穌怎樣看我們,就以這恩典學習去看自己,活在自由和愛之中。同時,這功課教懂我們,既然無心與人相爭,就學像耶穌看待身邊的人,讓他們活在自由與愛中。

 

倘若明白這意義,我們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日漸變得美好親善。

 

只可惜我們活在世上,世間總為我們定下很多「評分標準」、考勤機制(appraisal),加上老師父母同學親友一干人等,把我們「擺上枱」分過高下,年齡、學歷、專長、優點、IQEQAQ
等等,分等分級,比完又比,直至體無完膚。然而,拿六十分的人為甚麼就叫輸?取九十分的人為甚麼就是贏?這遊戲規則並不是神所喜悅的事;所以,在福音書中,耶穌看重小孩、稅吏、妓女與罪人等等,讓他們以謙卑的心,組成天國。

 

棄比較存謙卑

 

當「比較」撕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謙卑就是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結連只有靠主站好位置,也就能「存心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看別人比自己強,這人就會成為你我的好朋友,生命不再較量,敵意就消解!

 

想想,一個沒有敵意的地方,所遇上的人都尊重你,無論地位是高是低,都當你是你來相交往來,這個地方,無論生活在其中,工作在其中,是不是叫人安心寫意?

 

來吧,由認定主耶穌開始,讓我們得著釋放,自由自在存活世上。

 

 

咖啡與默觀

coffee-1117933_1920

文/卡尼(Glandion Carney)
譯/陳忠

默觀的定義非常廣闊,簡單來說就是專注地等候神,期盼著完完全全地經歷與主同在,並視禱告為與主的心靈對話;而默觀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

當我們默觀宇宙的神,看見祂遠超我們的生命,我們被改變了──被神的恩典所觸動。但為何我們需要默觀神?因為我們需要從神的角度看世界,不然生活的煩擾、引誘和壓力將使我們遠離神,使我們自我中心,單顧自己。凝視神是一個選擇。當我們沒有作出恰當的選擇時,日子是最艱難的。有時候我選擇在早上、正午和晚上默觀神,在祂的神聖臨在中重整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