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苦期的當代意義

文/羅潔瑩

這是一個充滿不安的年代。生命中各種不確定性,讓人產生焦慮、恐懼、憤怒與無力感。就如今次疫情,從口罩、米到廁紙,有人不眠不休的去排隊搶購,反映人心不安。耶穌基督的福音,給我們甚麼提醒?

預苦期或大齋期(Lent)是指復活日前的四十天(不包括主日),一段屬靈操練和內省時期。主耶穌曾四十天在曠野受魔鬼試探,本可藉其神權證明祂是彌賽亞,卻選擇走上十字架的苦路。耶穌得勝所引用的經文(申六-八章),正是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四十年,從失敗經驗中總結的教訓。以下是當今信徒守這節期的三個意義。

一. 活著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在人心不安時,或更明白「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餓了,只會埋怨,卻不懂感謝神每天的看顧。世俗化的宗教節日催人追求物質,卻無視那厚賜百物的上主,也不懂愛惜天父的創造。求聖靈光照我們能敞開心靈,以上主的真道為糧。

二. 省察自己

耶穌認真的到曠野面對試探。「省察」可直譯為「試驗自己」。當教會年曆以聖灰日(Ash Wednesday)開始守四十天的大齋期,有人卻會在前一天先吃喝玩樂,有地方更會舉辦巡遊和化裝舞會,狂歡胡鬧一番。在世俗化影響下,人趨向滿足慾望,只顧抓緊即時的快樂。「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塗灰禮時用的這禮文,配合在信徒額上畫的十字,提醒我們在面對人的本相時,要認真省察自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

三. 專一等候主

在教會的傳統,預苦期是特別讓準備受水禮者,經歷「與主同死同活」的信仰歷程。十字架上的基督面對的是全世界最不公平的審訊。耶穌沒犯罪,卻被害受苦,且受死。聖父使耶穌第三天從死裡復活,給他最大的平反。耶穌本可從十字架上跳下來,甚至使那嘲諷祂、釘祂十字架的人滅亡。耶穌卻選擇忍耐到底,沒用其神能,反倒虛己,為愛世人擔當了這苦難。

生、老、病、死——人生在世每天都要面對生命的流走所帶來的失落。復活的基督宣告祂已戰勝死亡與罪惡。主必再來,帶來終極的公義審判!但願我們依靠主的話語及應許,跟隨基督,單單敬拜和事奉祂。

(作者是建道神學院實用神學部助理教授)

信二代的心裡話

文/編輯室

《傳書》訪問了七位自小在教會成長的信二代,與一般年輕人一樣,他們也會經歷信仰尋問的過程,如人從哪裡來?到底有沒有神等等。然而,信二代會較早親歷信仰群體的種種情況,產生信仰本質和實踐上的詰問。篇幅所限,編輯室將這些疑問歸納為以下二十條。 繼續閱讀

七位與疑惑摔跤的尋道者

文/Jesse Carey
譯/顧瓊華
整理/畢工

神學家葛尼斯(Os Guinness)在《心懷二意:懷疑的困境與解決之道》1一書中指出:「經得起驗證的信仰,無懼信徒的疑問;若疑問最終成立,這信仰就不值一顧。反之,當疑惑得到解答,我們將信心增強,更深認識上帝,且能享受與祂的密切關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