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村長
去年,筆者教會發生肢體轉投異端事件,惜教會驚覺那刻為時已晚。事件中,筆者數度接觸該肢體,期望挽回。然而,每次見面,該肢體對異端的「聖經」竟愈來愈熟悉,更將基督教的教義重新演繹:三位一體、耶穌的神人二性、耶穌是唯一救主等等都來個「簡化轉換版」。過程中,筆者反思:我們對常常掛在口邊的重要教義,是否真的明白?教義對我們有何意義?筆者曾與傳道人就三位一體這公認的重要教義辯論,提出:難道「口裡」認信就可以不用了解背後的緣由嗎?教義與「我」有關係嗎?遇到信仰挑戰時,應怎樣看待信心和教義?教義又能發揮甚麼作用呢?
我們日常聽說的教義,當然不會無端產生,筆者希望知道它是如何誕生?其中經歷了多少爭論才最終定為教義?因而促使筆者在神學院進修時,縱然「教會歷史」並非本科課程範圍,也特意選讀;既欲了解教會歷史的發展,也想認識教會如何在異端林立的時代,堅守教義、守護信仰,讓信徒在逼迫中仍能至死忠心。
修讀教會歷史時,筆者有兩點思考。第一,昔日異端所傳的,與今之異端,可說大同小異,萬變不離其宗。因此,筆者希望日後能整合教會歷史、教義與現代異端等資料,制定為主日學教材,在教會中分享。第二,筆者同時看到多幅意想不到的圖畫——堅守信仰的重洗派信徒,因政治原因被我們熟悉的「偉大」宗教領袖逼害;南非的種族隔離,由「正統」信仰的教會為這不義政策找來聖經經文背書;二次大戰時的德國教會,有很多牧師、神學家為某政治人物 / 政黨站台,禍延世界;君士坦丁皈信基督後,政教合一帶來的,是腐化的權力慾,引發多次教廷內鬥,暴露教宗與君王的角力;號稱因主之名的神聖十字軍東征行動,背後有著居心叵測的陰謀與動機,造成許多殘殺與暴力。
原來,教會的歷史與以色列人的歷史一樣。起初,對神的信靠是單純的,但漸漸地,神被放在一旁(以色列民不要神作王,而教會只要耶穌為「救主」,卻不以祂為主),神的教訓漸漸被規條化,甚至作為「入罪」的尚方寶劍;政治考量比神的心意更重要!
然而,筆者仍然深信在歷史長河中,神有祂對世界的管照和救贖。正是這原因,使筆者繼續讀著教會不堪入目的歷史,嘗試從中找出教義發展的脈絡,因為神的恩典就在其中。
(作者是教會執事,正進修神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