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變遷,服侍牧養——聖公會聖三一座堂

文/編輯室
攝影/Nic、@veryfirsttime

在宋王臺公園對面,有另一座古蹟——就是在車水馬龍的馬頭涌道,那座富中國傳統特色的建築物,聖三一座堂。

在1890年仍可見流水淙淙的馬頭涌。那年有位退休教師顧啟德,全家受洗後,就用自己的家作佈道所,聖三一堂的使命也由此展開。信主的人漸多,遂在宋王臺山腳下籌建聖堂,並開始與傳教士在區內和新界佈道。

為顧氏施洗的是聖三一堂首任牧師,鄺日修牧師。當時九龍城貧困者甚多,鄺牧師眼見此情此景,便為他們興建廣蔭院棲身、開辦醫藥局施藥治病,也辦「天國學校」收容清貧少年,讓他們備一技之長。期間,隨著租借新界,政府發展九龍寨城附近地區,聖堂遂遷到區內維多利亞山上,那是1904年。

在山上,弟兄姊妹仍一面佈道,一面服務街坊,回應社會需要。鄺牧師正是眾人的楷模。當時,有坊眾嘲笑傳道兄姊說:「進教佬有病無好,每日幫襯棺材佬。」縱然被擲石辱罵,大家仍熱心傳道,為主作工;更有「十姊妹團」步行到鑽石山至牛頭角一帶,一整天地佈道。聖堂毗鄰的維多利亞女校是女子收容所和寄宿學校。初到山上,有「妹仔」在校內認識信仰,在聖三一堂受洗。那時會友來自不同階層,以基層為主,有殘障人士、企業員、蛋家老婦……有傳教士證道後說:「整個崇拜有紀律而莊嚴,沒有人會懷疑崇拜者的虔敬。」

後來,啟德機場擴建,聖堂要搬遷。有位曾念「天國學校」的青年人,中學畢業後在則師樓任繪圖員,這座融合中國文化的聖堂就是由他設計。1937年,聖堂剛建成,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時,聖堂附近社區蕩然無存。戰後,香港人口急升,社會服務需求甚大。弟兄姊妹見區內醫療需求逼切,就辦贈醫服務;見學額不足,就辦聖三一堂小學。有校友念此校,畢業後加入聖三一座堂,成為牧者,承繼教育與傳福音的異象。

五十年代,「十姊妹團」復出,以福音車往新界佈道,一早出發,回到九龍已是萬家燈火。政府發展慈雲山新區時,弟兄姊妹響應教會號召,到該區小學帶領學生團契,向家長傳福音。當土瓜灣馬頭圍邨及真善美邨等大廈相繼落成時,又向兒童、家長及區內鄰舍傳福音……

現任聖三一座堂牧者表示,教會在學校教育、社會服務與宣教牧養三方面並重發展。千禧年前後,大力發展學前教育,也聯同其他社會服務機構,推行聽障兒童學前教育服務,及向聽障人士傳福音,回應時代。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請按此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