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初心——宣道會馬灣堂

文/編輯室
攝影/Nic、@veryfirsttime

「胡太來了!」小島上一群天真爛漫的窮鄉小孩,喜迎從街渡上岸,寬容親切,常分享糖果餅食,曾經陌生的這位來客。

「主啊,求祢清晰引導我尋見有『馬』字的小島,叫我能盡忠祢賜下將福音傳予島上居民的異象。」胡張筠謨姊妹,一身素淨旗袍、架著眼鏡、操外省口音廣東話、具學識教養,家住九龍塘,大可妝容亮麗,悠閒過活;卻在蜿蜒曲折的青山公路新界段,隨著顛簸的巴士車廂搖晃,在滾滾塵沙中默默禱求,眼睛不敢一眨,緊盯著徐徐而過的沿岸景物,直至被「馬灣碼頭」四字征懾全身。那是1961年。

信主數年便加入鄉郊佈道團的胡太,與團員分享、禱告、到島上視察、再禱告,最後確認異象,租用碼頭附近樓房的閣樓,辦起時稱的耶穌堂。教會被信奉漁民宗教的島民拒絕,是意料之中;四年後買地興建教會,遇島民以風水為由迫使換地,反得日後具發展潛力的基址,卻是意料之外。

1966年「馬灣福音堂」落成。胡太堅持每天跋涉於彎曲綿長的公路和湍急的汲水門彎角,為福音努力,建立島民對教會的信任和相融關係。1974年在新界葵涌設立「石蔭佈道所」,牧養遷離馬灣的年青信徒。1977年加入「香港宣道聯會」,成為「宣道會馬灣堂」和「宣道會石蔭堂」兩所獨立堂會。1982年原地擴建,2006年重修至今。幾近六十年,孕育島民的屬靈生命。

那些年,到馬灣是一趟舟車勞頓的長征,教會的成長同樣迂迴起伏。「年青人陸續因工作和家庭需要遷出馬灣,人稀島靜;駐堂傳道難求,有很長一段日子,需請外援講員維持崇拜,甚至有傳道人建議關閉教會。然而,大家只有一顆單純的心:馬灣堂是神的,關與不關全在祂手裡;我們只管持守建堂初心,竭力事奉。」當年的執事會主席細訴從前。

如今,籍籍無名的貧瘠小島,迎來翻天巨變,不僅承托青馬大橋,也是青嶼幹線的交通紐帶、地產發展商的投資項目。城市化帶來大型屋苑和遷地重建的村屋,回歸的島民和新移入的人口都在增加。

守住了初心,也守住了大片禾場。「我們的異象仍然是原居民得福音,正如馬灣人視馬灣堂為原生教會。當然,我們也會服侍新來的居民。教會的特色是單純、簡樸、實幹,無論是敬拜或傳福音。」現任堂主任黃碧霞姑娘道出堂會使命。

馬灣堂頂上標示人生方向的紅色十架、堂外敲醒人心為聚會司時的銅鐘、堂內承托詩集讓聖詩響徹小島的譜架,並那喚醒信徒奉獻身心的奉獻箱,自建堂迄今,與弟兄姊妹謹守初心,見證城鄉變遷,肩負未竟使命。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請按此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