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史連結的方式

文/若瞳

小時候的我們大都活於自己的世界,長大了看新聞、走在街頭上,方覺置身在時代的洪流中。是浪頭推着腳步,還是我們可改變流水的方向?人有能力改變文化和制度嗎?往往是我們心底的疑問。近讀薩爾曼.魯西迪的《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感受尤為強烈。

印度裔英國文學家艾哈邁德.薩爾曼.魯西迪爵士(Sir Ahmed Salman Rushdie)於1947年生於英屬印度孟買,十四歲移居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他的作品有強烈的魔幻寫實主義特色,《午夜之子》是其第二部小說,並獲1981 年布克獎。

《午夜之子》故事環繞男主角撒利姆短暫的一生。他在印度獨立的神聖時刻誕生,生活型態成為印度人的鏡子。讀者可從他身上發生的大小事,側看印度獨立後的歷史。

難敵歷史洪流的失落

撒利姆和其他在印度獨立晚上出生的「午夜之子」,各擁不同的超能力。撒利姆懂得使用心靈感應,深信自己和其他午夜之子有能力改變國家,甚至組成了「午夜之子聯盟」。可惜聯盟因他的身世之謎,以及外來的攻擊而分崩離析;所有午夜之子的成員最後更慘被傷害,失去他們的超能力。

整篇作品以撒利姆回顧自己一生的視角寫成。如果撒利姆本身就是獨立後、新生印度的反映,那麼他所遭遇到的種種不幸:受傷、被放逐、失去自我和記憶,還有最後整個身體破裂,都暗示了印度並沒因獨立而重生。相反,她經歷更多的是困難和苦痛,由始至終都沒有和平與安定,時刻充滿戰爭和迷失。

《午夜之子》不是一部容易閱讀的作品,全書充滿大量歷史、神話、文化、寓言等元素,活脫是一部印度的現代史。另外,書中有很多魔幻元素,例如午夜之子擁有各種神奇力量,這些力量都和故事的推進有關。而作者將個人和歷史扭結在一起,讓讀者思考和感受兩者之間的關連。

回到現實,我們都沒有心靈感應之類的超能力,單憑個人微小的力量,實在難言足以改變歷史的洪流。我們可能會像主角撒利姆一樣,看見制度和文化的黑暗,曾經掙扎卻沒成果,在絕望之時只想遠離、逃避世界。

在黑暗中化身微光

然而,跟故事裏的主角不同的是,我們信仰的上帝不只是個人的主,同樣還是世界和歷史的主宰。而就是這樣的一位的上帝,祂呼召我們,在現今的世代裏持守真道,活出信仰的真諦和價值觀;或許在周遭的黑暗中化身微光,就是我們基督徒與歷史連結的方式。

「我們必須信靠上帝的美善,縱然我們看見周圍的苦難與不公義;然而我們尚在世間的時候,卻必須竭盡所能去予以救助。」(楊腓力,《靈魂倖存者》)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71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