摯友楊 Sir 三十年前向我推介《勞倫斯弟兄》1 這書,鼓勵我用心跟神建立關係,並學習在生活中與神同在。
平凡生平
勞倫斯弟兄生於 1605 年,出身貧寒,屬無學識平民。二十四歲信主,四十四歲加入巴黎迦密修會,大部分時間擔任廚房雜役,並在此度其餘生,直至 1691 年離世。
返璞歸真
勞倫斯弟兄並非偉大神學家,既無高言大志,亦沒有公開講道或著書立說。雖僅一名雜役,卻赤誠愛主,身心一致,時刻與主同在。
他與神相處,返璞歸真,不講高深神學理論,不靠特殊另類方法,只仗一顆愛主的心,謙卑依靠主,禱告主,完全坦誠,毫不掩飾自己的罪,一生與主緊扣。
- 勞倫斯弟兄點出祈禱的精髓:渴慕親近神(long for near God)。
書中沒有教導祈禱具體竅門或花巧技倆,他祈禱發乎自然,不用煞有其事,道貌岸然;亦不用刻意找時間禱告,因祈禱已融入他的生活每個角落。
與神交談
勞倫斯弟兄藉著不斷和神交談,使自己牢牢地活在與神同行的生活中;即使在廚房幹活時,他也不停禱告並讚美神。很多信徒埋怨生活太多煩瑣事,但勞倫斯弟兄卻忠心做好神託付他的工作,不論大小,只管為神而做,以愛神為目標;亦因著對神的愛,即使拔草、燒柴,他都滿心歡喜地幹,因他是單單為神而作,不為別的,亦非為得神的賞賜。這份單純,使他經歷無窮恩典,感受神的愛和同在,喜悅無限。
不用退修?
我們生活忙碌,往往想藉退修親近神,反省自己。惟勞倫斯弟兄認為不需這樣,他覺得退修後,返回現實環境會令他更痛苦;而現實環境就是他的最佳退修場所:生活中能與主同在,當中一切的困難,每時每刻都可靠主渡過,所以他覺得禱告中和禱告後,感覺沒兩樣,因他都能感應神與他同在。故此,他無需抽出特定時間禱告,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是與主一起。禱告確實無疆界!
這書糾正我的禱告觀念,給我另一片禱告天空。不是因太忙而沒空祈禱;而是應為自己忙碌的事情禱告。
原來忙碌和祈禱沒有衝突,二者可完美結合。事事講求方法,追求儘快見效的我,現在才發現與神相處是另一回事,精髓在謙卑信靠。當我靈命枯竭時,默想勞倫斯弟兄的生命見證,極大幫助。
像掃地僧?
楊Sir生前曾以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的掃地僧形容勞倫斯弟兄:同樣寂寂無名,只擔當低微工作,但高手卻藏身市井中。他祈禱功力甚高,猶如「獨孤九劍」,無招勝有招。不在乎外在招式怎樣,而在心法:就是那份渴慕親近神的愛。
禱貴自然,
祈重真心,
皆源於此。
現今世代人們大都追名逐利,求攀高位,有幾人甘願當不求聞達的 “Nobody”呢?但神不揀選聰明卓越的人,反叫智慧人不能誇口。你又會否被勞倫斯弟兄一生在神裡豐富的滿足、與神關係的親密所激勵,願意放下自己學習祈禱,與神同在?
生死不離
記得楊 Sir 曾以「日夕共對,生死不離」來描述勞倫斯弟兄與神關係的境界。我們與神相處,很多時是向神祈求好處,但他卻遠遠超越這些膚淺,因無時無刻,不論在何境況,不論在現世將來,他永遠都與神在一起。
原來,祈禱就是愛,共勉之。
文/不愁
註釋:1. 范鳳華主編:《勞倫斯弟兄》(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2)。
- 勞倫斯弟兄的祈禱雋語摘錄
- 藉著不斷和上帝交談,才可讓自己牢靠地活在上帝的臨在中。(28 頁)
- 為了愛上帝的緣故,所以對廚房裡的任何工作,習以為常地願意去作。(34 頁)
- 定時禱告與平常的沒有甚麼分別。(35 頁)
- 親近上帝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做平常事。(45 頁)
- 工作和禱告……在我看來不能分開,處身在嘈雜的廚房裡……有上帝在我心裡,就非常安寧。(52 頁)
- 讓我們將最小的事都化成與上帝相交的機會。(11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