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問.答——專訪李錦洪先生

採訪及整理/編輯室

「任何學問或人生的探索都是從問題開始。信仰本身就是一連串問題的探索。」(李錦洪)

 

《時代論壇》前社長李錦洪接受本刊專訪時劈頭便說:「一個懂得提問的人,就能找到答案;不懂提問,就只能接受一些既定答案,欠缺反思和互動。」

就他觀察,信徒一般面對三個層次的問題:

一、對個人際遇的不滿。如:「為何信耶穌後,並非一帆風順,感受不到『主恩常在』?」他說,這正是不少中國人尋求信仰時的基本慾望:天從人願。但這種信仰演繹正使福音簡單化;也就是說有些人「入門」時已經錯了,當他們發現福音故事裡的成功方程式並沒出現在其人生中,便會產生許多疑問。

二、社會處境。「為何有這麼多不公不義的事發生?神在哪兒?神為何沉默?」他指出富社會正義感的信徒往往如此詰問神,質疑教會的軟弱和沉默。

三、較深層次的問題。如:「為何人生那麼多苦難?」信仰人生中,正義、死亡、快樂這三個具豐富內涵的問題,極待解說。可惜,傳統華人教會不太懂得演繹、處理,缺乏堅實、具說服力的論述讓信徒在這三方面建立深厚底子。

因此,教會的教導應經得起考驗和對話,鼓勵、接納會友的提問,建立彼此互動、交流的空間。

面對信仰疑問
李錦洪表示,在信仰探索過程中,教會的教導能幫助信徒透過聖經回應問題。然而,教會的講道取向大多採用「築牆式」。「華人教會相對保守,試圖以聖經的教導築起一堵『真理或道德的圍牆』,讓信徒『分別為聖』,不被世間罪惡引誘,並從中抽離。」但他指出,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沒可能與現實世界抽離。

李錦洪認為,教會需同時兼備「植樹式」的講道模式:既有「築牆式」堅實的聖經教導基礎,也需讓每位信徒有自我成長的能力;亦即將道種深植信徒心中,讓他們吸收不同養分。「植樹式」培育出來的信徒,在教會沒能提供某方面的養分時,會曉得往外尋求,如機構提供的各類講座或神學院的延伸課程等。

「我們經常聽到『扎根於永恆』,這是甚麼意思呢?要做到『向上結果,往下扎根』,就要看泥土是否夠深。土深,樹木才能長大;土淺,長的就不能穩固。」他慨嘆:「今天,具備深度教導的教會不多,教會大多習慣簡單、感性或動聽的教導,但並不深入。如何能深入呢?更多探索問題;容許有深度的問題,才能有深度的答案。」

李錦洪直言,教會正面對「範式轉移」的時代,這轉變與資訊開放、道德標準放寬、一些既定規則受到搖動有關,並對信仰帶來很大衝擊。他提醒我們必須分清楚哪些是不變的,哪些是可彈性存在的;哪些是真理問題,哪些不是。我們不能將問題簡單化,彷彿每個問題只需一個標準答案,也沒弄清楚問題是否與真理相關。他指出:「很多問題都沒有一個簡單或標準答案,如政治、性、道德倫理;但我們往往將複雜問題簡單化。」他強調:「尋找答案的過程比尋獲答案更重要。」

「教會在聖經的表述和演繹上有其自身限制,故有些問題不能單靠講壇完全表述。」他補充說:「我們需要一系列互相配合的講道、主日學等深層聖經教導,甚至邀請外援(例如了解政治課題),因為任何宗派均有其限制。」

李錦洪鼓勵信徒亦需自我學習:「不能只等人餵食、要求教牧同工提供一切答案,他們也有其限制。信徒要懂得自行尋索,例如:閱讀;一個廣泛閱讀的人,能尋獲不少疑問的答案。」

問與答的交流
問與答在信仰尋索中同樣重要。李錦洪是位「Q&A」專家,既專門研究,也春風化雨,桃李滿門。「提出問題是藝術,回答問題更是一種藝術。好的問題可找到好的答案,愚拙的問題只獲得愚拙的答案。」

「華人在傳統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少有被鼓勵提問。提問,似乎會讓人生出兩種負面感覺:一、你是來挑戰權威,大逆不道;竟敢挑戰牧師、父母、長輩?二、你沒本事,發問就是你遜色。因而,我們不懂提問,也不懂回答問題。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李錦洪明言,提問和回應的態度都很重要。有些人提問只為挑戰、拆台,但只有誠摯求真及謙卑求教的心,方能找到答案。在討論時,需先分辨是否真理問題,若不涉真理,就不能有簡單的答案。其次,需了解提問背後的背景和動機;如只為挑戰而問,可將問題轉化,保持彼此的對話空間作正面探討。

教會裡有一群對信仰、對自己、對教會有要求的信徒是好的,教牧同工遇到他們的提問,應有一份開放的胸襟聆聽接納。面對多元思想的時代,若講壇不宜處理複雜議題,在講壇以外可透過專題講座、主日學課程、公開的祈禱會等,提供平台交流不同看法。李錦洪坦言:「信仰從來不是靠辯論獲得,而是靠真誠的分享感染彼此。」

李錦洪一再強調:「我們不能期望教牧足以面對多元多變的世界,而更重要的,『教會』是一種牧養關係——不僅僅傳遞信仰知識,更是關係上的牧養;就是關懷同行。我不是甚麼都懂,不懂回答的問題,回去想想如何回應;又或推薦坊間的好課程、好講座、可找誰問、可看哪本書;甚至鼓勵傳道人和信徒一起上課、學習、成長、掙扎。教會就是要作這樣的同行者。」

他建議牧者和信徒可調換一下角色:「若弟兄姊妹參與過社會活動,我會向他求教:『可告訴我更多有關政治的事嗎?可告訴我更多你的看法,讓我增廣見識嗎?』放下身段,調整角色,謙卑學習,所建立的關係可幫助彼此成長。」

信仰不是一個理性問題,而是要用信心領受、用愛心包容、用盼望等待。許多關於時政、社會的信仰提問,回到一個基本的信仰原則,就是做人處世的態度。態度偏差了,就難以找到答案。

李錦洪表示,當教會面對爭議性問題,須先關心、聆聽,繼而討論、一起祈禱;不過,不能只停留在這四部曲。若堂會有特別傳統、恩賜、召命,而群體內也有聲音冒出,可帶領信徒以行動回應。他清晰說明,「教會合一」是指「在主內合一」,即容許不同意見存在的「精神合一」,並不等於「統一」。

存謙卑等候神
李錦洪強調,追求信仰的人須謙卑在神面前。每個人都無法完全了解神的旨意,而最難了解是神的時間表。「神沉默有時,出手有時,我們無法用有限的知識判斷,只能在有生之年做好祂要我們做的事。」

等候神的時候,要問自己可做甚麼,神給我甚麼召命。「若覺得某事情很重要,就要問自己可做甚麼,而非批評別人。正如我當年創辦《時代論壇》,看見問題,就尋問、等候神,問自己可做甚麼,而非問別人為何不做。」他說:「光說、光埋怨很容易,但真正需要的是行動。答案就在神和你之間,祂若呼召你,你就去做。提出問題後,不要光說,要謙卑走下去。」

最後,李錦洪引用尼布爾的禱文寄語這一代信徒:「以寧靜的心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要有勇氣改變能改變的事;要有智慧分辨能改變及不能改變的事。」

(相片:Nick De Partee)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請按此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