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淑喜
詩篇十二篇 《聖經和合本》
1 耶和華啊,求祢幫助,因虔誠人斷絕了;世人中間的忠信人沒有了。
2 人人向鄰舍說謊;他們說話,是嘴唇油滑,心口不一。
3 凡油滑的嘴唇和誇大的舌頭,耶和華必要剪除。
4 他們曾說:我們必能以舌頭得勝;我們的嘴唇是我們自己的,誰能作我們的主呢?
5 耶和華說:因為困苦人的冤屈和貧窮人的嘆息,我現在要起來,把他安置在他所切慕的穩妥之地。
6 耶和華的言語是純淨的言語,如同銀子在泥爐中煉過七次。
7 耶和華啊,祢必保護他們;祢必保佑他們永遠脫離這世代的人。
8 下流人在世人中升高,就有惡人到處遊行。
詩篇學者對詩篇十二篇究竟屬於哪一類詩,有多種不同看法,原因可能是這篇詩的內容並不符合一般對詩篇的分類:詩人不是因個人困境向上帝祈求,也不是因國家遇到困難(包括戰爭、饑荒等)向上帝禱告,而是針對社會的敗壞風氣。這個題材在詩篇中較為罕見,卻對我們應如何面對社會問題有重要的提醒。
社會充斥空話
詩人在這篇詩第1節中求上帝「拯救」(參《新譯本》,《和合本》譯作「幫助」未能顯出詩人懇求之切),因為整個社會被一種歪風所籠罩:「人向自己朋友也說空話,嘴唇油滑,口不對心。」(十二2)1
詩人指社會上,人連向自己的朋友也說空話,換言之,向所有人都說空話。「空話」一詞一般譯作「說謊」,原文重點則指說話沒有內容。傳統上,可能因這詞在申命記五章20節中是指人作假見證,故認為這裡是指詩人被誣告,因而譯作「說謊」,但下文的問題與誣告無關。
「空話」當然包括謊言,但更包括誇口、諂媚等不誠懇的表現,這更符合下文的描述。《和合本》的「嘴唇油滑」可說是按原文直譯,意思和中文的「口甜舌滑」一樣,指用說話奉承人、討好人、向人獻媚。這當然是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是為了對方的好處,所以下一句就指這些人「口不對心」,口說的是一套,心想的是另一套。
這些人認為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說話達到個人目的,就如第4節所說的:「他們說:我們要倚靠我們的舌頭;我們的嘴唇在我們這裡,誰是我們的主人呢?」
「我們要倚靠我們的舌頭」原文直譯是「我們要與我們的舌頭確立盟約」(有關動詞只出現在這裡和但以理書九章27節),以舌頭為自己的盟友,意思就是以之為自己的助力,去達到個人目的。接著第二句的意思是「嘴巴是我們的,誰管得著呢?」,這些人自誇可以用自己的說話去達到他們的目的,沒有人可以管束他們。
空話的黑暗暴力
第5節引用耶和華神的說話,指出上述這種風氣引致的社會問題:「因為貧窮的人被暴力對待、因為缺乏生活基本需要者的哀求呻吟,我現在就要起來,」耶和華說,「把他們安置在他們渴望的安穩之中。」
《和合本》譯作「困苦人的冤屈」的,原文直譯是「貧窮人的暴力」,意思是「做在貧窮人身上的暴力」。《和合本》譯作「貧窮人」的,原意是「缺乏生活基本需要的」,與「貧窮」是同義詞。《和合本》譯作「嘆息」的,原意是「哀求」、「呻吟」,並非單是嘆息。
這裡提到貧窮人的問題與上文提到的人有甚麼關係?上文只指摘人口說空話、口甜舌滑,並沒有指陳他們做了甚麼惡行。以今天的法律觀點看,甚至可以說他們沒有犯法!有人認為,問題在詩人所指摘的人見到社會暴力,不但沒有正視,反而用甜言蜜語奉承施行暴力的人,令問題更嚴重。這是一個可能的處境,但從詩中我們看不到另一班作惡的人,最直接的解釋是:這節提到的問題是由「人的空話」造成的(整篇詩是一個交叉平行的結構,第3、4節與第5節是對立的一對)。
歷史上,固然有希特拉一類的人,為了自己的目的,用「空話」搧動民眾,暴力對待社會上某類人,造成空前的逼迫、空前的災難。就算在今天的香港社會,也充滿了「語言偽術」:政客、媒體、爭取小眾權益的,用說話扭曲真相、製造語言暴力。許多社會問題被掩藏在一個又一個的諮詢、研究報告之下,這些不是「空話」又是甚麼?在這些「空話」下,受害的不正是社會上最無助的一群嗎?
拒絕空話的呼求
面對社會上的困局,這首詩教導我們以下幾點:
一、排除無助感,向上帝呼求
詩人一開始就向上帝求救,因為他覺得很無助。他以為世間已經再沒有敬畏上帝和信守真理的人(參十二1),這可說是以文學上的誇張手法,表達這是社會的普遍現象,而不是說一個敬虔人也沒有了;也可以說,詩人看到社會上充滿不正當的行徑,因此有感而發。當我們看看今日的社會,會不會也有類似的感受?詩人明白自己的無助,並知道唯一可倚靠的只有上帝,所以他向上帝呼求,求祂停止社會的歪風:「願耶和華把所油滑的嘴唇都割去,把所有誇誇而談的舌頭都切掉。」(十二3)
二、只有耶和華的話可靠
相對世人的空話,詩人指出只有耶和華的話是絕對可靠的(第2節與第6節平行)。第6節《和合本》譯作「耶和華的言語是純淨的言語」,意思是耶和華的說話中沒有任何雜質、沒有隱藏其他不可告人的含意;換言之,耶和華的話是絕對可靠的。在今日這個稱為「後真相」的年代,鼓動情緒的謊言比事實對民意有更大影響力,因此,我們更需要熟悉和持守神的話語。
三、上帝會出手救助無助者
第5節引用耶和華神的話,指出社會上的無助者受到侵害,所以上帝要起來拯救他們。這裡用上帝自己的說話來表明,關顧社會上的無助者是祂的性情(參申命記十10、十四29、十六11、十六14等許多舊約經文)。上帝如何救助這些無助的人,固然是祂自己的主權作為,但其中一個途徑肯定是藉祂的子民。
我們身為上帝在地上的代表,有責任讓世人看見上帝的心腸。雅各書指出,對有需要的人單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雅二16)也是「空話」。就算我們對社會的歪風感到無助,但最基本也可以盡一己的努力,幫助社會上無助的一群。
四、福音仍是社會唯一出路
詩人在第8節指出問題的根源,這節按原文翻譯是:「當世人高舉無價值的東西時,罪犯就會隨處可見。」
前面所述的社會問題,根源於世人將一些實際上無價值的東西,如:金錢、名銜、權勢等等,視作無價之寶,不擇手段去追求。人離開了上帝,生命隨之出現巨大的空洞,人試圖用其他東西填補,卻無法滿足,更出現種種罪行。「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徒四12),這仍是永不過時的真理。
五、保守自己的舌頭,不要成為社會歪風的幫兇
不要隨便轉傳或散播電子網絡媒體中未經證實的消息,也許是今天一項很重要的操練。堅守聖經對言語的教導:「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雅一26)。當然,一如詩人在最後一節所表達的,真正能保守我們的只有上帝:「祢,耶和華啊!祢會保護他們;祢會永遠保守他們每一個,不落入這世代的手中。」
(作者是播道神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
註:
1. 文中引用的詩篇十二篇經文,全是作者按希伯來文原文重譯。譯文與教會傳統所用中文譯本(《和合本》)不同之處,部分在文章內會有解釋,部分因篇幅關係未能加以解釋。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