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慶才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裡的「八福」,其中一「福」是「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五4)。耶穌的話,可曾激發我們細想深思:「福」於一般理解應是令人開心愉快的事,那為何「哀慟」竟是「福」?
【一】
發自道德良知
要明白耶穌的話,我們要知道祂的出發點是甚麼。耶穌所宣講的「八福」並非指現世人所享受的「福」,而是指向終末的。在這基礎上,「哀慟」所形容的是人目前的狀況:就是傷痛、悲傷、憂愁等。為甚麼?因為人無可避免會面對各樣不如意的處境,如生、老、病、死或生離死別。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社會上的不公義,亦會使人落在哀慟中,不只受害人會有這反應,所有關注社會狀況的人,也應該因這些不公義而產生哀慟。這種哀慟遠遠超過情緒上的反應,更是深入人的內心,是發自人的道德良知。因此,哀慟亦反映人類社會上很多令人感到無奈、無助的事,使人因內心的無力感而哀慟。可以這樣說,哀慟其實是我們當前的光景中頗為貼切的描述。即使我們生活諸事順利、平步青雲,但這不等如我們沒有哀慟的可能。除非我們對世事漠不關心,否則哀慟就會成為我們的「忠實朋友」,總會常「伴隨左右」。
最完全的安慰
耶穌的話一方面點出了我們目前的狀況,但不可忽略的另一面,是祂沒有把我們遺棄在這「哀慟」的境地中:祂接著宣告「他們必得安慰」。「安慰」有兩個向度:現世的和末世的。耶穌應許那些因各種原因而「哀慟」的人,在現實處境中,不論苦難或不公義是何等深重,也不論落在其中的人感到何等孤單,他們必定不會缺少安慰,安慰必定臨到他們。耶穌所應許的,是上主的眷顧和拯救。
哀慟雖然把人重重圍困,但並不能攔阻神臨到正在愁苦中的人,帶給他們安慰,與他們同行。更重要的,就是最終,完全的安慰必會在末世時臨到哀慟的人。在現世,人會經驗上主的安慰,但因為人的種種局限,所經歷的並不完全;但在上主帶著權柄,於末世降臨時,人就能經歷最完全的安慰,原因是到時一切令人哀慟的因素,都一概徹底地消失。因為在主所應許的新天新地中,不再有眼淚,也不再有死亡(參賽二十五8;啟二十一4)。
神本性的流露
那麼,上主如何「安慰」在「哀慟」中的人?方法就是把各樣導致人落在哀慟中的原因(如個人、家庭、社會或政治等)全然除去。細心一想,就會發現耶穌的宣告是何等「革命性」,因為古往今來,沒有人能作出這樣的宣告,因為無人有這能力把導致哀慟臨到人的因素除去。世人所能做到的,只是用不同途徑減輕或淡化哀慟的程度,惟無法絕對除去。
最後,「安慰」在哀慟中的人,是神本性和慈愛的流露(參賽四十1),表示祂對人的關注,也反映出每一個落在哀慟中的人,神都不會置之不理。
【二】
先知胸懷
以上對「哀慟」的解釋,想帶出一點:「哀慟」其實是一種屬靈的狀態。「哀慟」者不一定每天淚流滿面,但他們內心必然有一種深重的承擔和期盼,若這期盼一天沒有實現,他們內心的哀慟就一天不會停止。我們固然可以用「悲天憫人」來形容這狀況,但更貼切的形容,就是「先知胸懷」。
我們可以耶利米先知為例。在耶利米書四章19至22節,先知耶利米從心底裡發出呼喊:「我的肺腑啊,我心疼痛!我心在我裡面煩躁不安。我不能靜默不言。」令他落在這處境中的是一連串聽後令人覺得悽慘的信息:就是重大的破壞,接連不斷地臨到猶大地,整片土地都被死亡和毀滅所吞噬(參耶四20-21)。
屬靈不過的經驗
耶利米所發出的就是哀慟的喊聲,因為「疼痛」和「煩躁」都是極為激動的情緒,令他內心有如波浪翻騰一樣。耶利米沒有確切地形容這種撕裂心腸肺腑之痛,但肯定裡面包含了極大的悲傷。
耶利米悲傷,是因為他深深地關切猶大的處境,在罪惡和毀滅不斷蔓延的處境中,他的悲傷或哀慟有先知性的作用。何以見得?因為耶利米的悲痛,反映出耶和華內心的悲痛(參耶四22),還有比這情況更具「先知性」的嗎?可能耶利米本人確實是滿有悲天憫人的心腸,但他所流露的,除了本人對毀滅和災難的反應外,更反映出耶和華的經驗。若耶和華沒有「哀慟」,相信耶利米也不會如此「哀慟」。從這角度看,「哀慟」是一種再屬靈不過的經驗。這悲痛,是耶利米宣講信息的源頭,使他不會傳講一些吸引人、人又喜歡聽「平安了!」的信息。耶利米只能傳講一種信息,就是令人「哀慟」的;因為惟獨當人曉得「哀慟」時,他們才會回轉悔改,並且尋找上主,要回到祂的懷中。
【三】
重要的屬靈操練
耶穌的話,目的在宣告天國降臨時所帶來的改變,令所有懷著信心等候這日臨到的信徒知道,他們的忍耐必不落空,而盼望亦是重要的屬靈操練。在宣講「八福」的處境中,信徒所盼望和等候的,就是神的公義的彰顯。這是重要的信仰實踐,因為等候神的公義,給予信徒莫大的力量忍耐現世中各樣苦難和不公。顯然,信徒所等候的,也必然是他們所實踐的。因此,信徒要學習和實踐「哀慟」的功課。
為香港同心哀慟
以香港今天的狀況來看,這是何等重要的實踐!如果我們關心這地方,如果我們相信公義是重要的,那麼今天的香港實在有太多令人「哀慟」的事了。當然,即使「哀慟」,我們仍然要生活、工作、娛樂、追尋個人夢想。但當我們心中的「哀慟」愈來愈沉重,就會失去享受這些人生基本樂趣的心情了,我們就會有一種類似先知以賽亞的感覺:「你們轉眼不看我,我要痛哭。不要因我眾民的毀滅,就竭力安慰我」(賽二十二4)。這句話相信是寫於亞述西拿基立的軍隊拔營離開耶路撒冷後(參王下十八-十九),耶路撒冷城神蹟般地解圍了,在一片慶賀聲中,淚流滿面的以賽亞顯得格格不入。
今天,倘若我們關心香港現況,關心種種不義的事接連發生的話,就讓我們同心「哀慟」,並且祈求神的「安慰」早日臨到。
(作者曾任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教務長、舊約副教授、美國海外神學院舊約講師。現任牛池灣竹園潮語浸信會主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