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懷
許多信徒患上「閱讀障礙」症,鮮讀屬靈書。
為甚麼不讀?
不讀因怕未能閱畢整本書,挫折感頓生。惟閱讀不一定要全書完成方算成功;不論讀了多少,能有得著,就是收穫。如尚未建立閱讀習慣,不要一下子開卷便啃屬靈鉅著,可先從短文章、信仰新詩或基督教雜誌開始,嘗試多去感受閱讀樂趣後,才讀篇幅較短的屬靈書。從字少圖多的起步,來個東閱西讀一番,有何不好?
不讀因怕文字多。那可先選一些篇幅較短的讀物,如賈艾梅的《若》,十五分鐘便能讀完,掩卷後仍可深思加略山的愛良久,書已盡而韻未已。持續短讀一段日子,培養了閱讀胃口,才讀篇幅較長的。再者,不需局限於閱讀紙媒。文字早已踏上電子平台,你可按個人閱讀習慣,選擇電子閱讀:網頁、手機應用程式、電子閱讀器等。重點不在讀物的篇幅或形式,而是既可享箇中樂趣,又可得益。
不讀因為沒時間。請再細想:我們壓根兒不需呆坐椅上,動也不動連續閱讀兩三小時,這樣也太苦待自己了!從容一點,外出時一書在手,等人或在交通工具上零時片刻的閱讀,亦能積少成多,滴水成流,不知不覺已儲蓄不少閱讀量。於不同環境中閱讀,蠻有新鮮感呢!
不讀因難清書債。永遠讀不完書架上的書,打擊閱讀動力。買了的書久久未讀,沒甚麼大不了,不用內疚。當有需要時拿出合用的翻讀數頁,已值回書價,根本沒必要把買回來的書即時全都讀完。書到用時不致落入「方恨少」的遺憾,已值得你作買書的投資。我從未遇過能把擁有的書全讀過的人。只有不買不讀的人,才沒有書債這「煩惱」。
不知讀甚麼?老是提不起勁?不感興趣?若是這樣,將會錯過神為你預備豐盛的屬靈寶藏和珍貴的學習、成長機會,盼在此的分享能帶來一點鼓勵和幫助。
多元閱讀
神極重視文字,以聖經這文字載體記下真理啟示,文以載道,字來傳情。很多靈命成熟的信徒,皆勤讀書,補充屬靈養分,從而生命成長。保羅亦是擅讀之人(參提後四13)。你讀甚麼就成怎樣的人(you are what you read),屬靈閱讀實是學習聖經和孕育靈命的重要途徑。
怎樣開展屬靈閱讀?誰要讀?為何讀?怎樣讀?讀甚麼?如何建立屬靈閱讀習慣?六個不同向度或可助我們讀必有方,以致有所得,享閱樂:
廣度 (width)
正如我們不應偏食,屬靈閱讀的範圍亦要廣,以致營養均衡,對靈命健康才有裨益。你的閱讀光譜有多廣?
深度 (depth)
不單用眼讀, 被動的吸收( passive reading), 還要用心和手作閱讀筆記,主動閱讀(pro -active reading)。做筆記能幫助閱讀進深;也是與作者的思想互動交流,並非有文必錄地抄書;是富創意的閱讀藝術。你能讀得有多深?
速度 (speed)
閱讀時,無須採取同一閱讀速度(reading speed),可按不同閱讀目的來調校讀速。何時快讀?何時慢讀?哪處需精讀?這要靠累積的閱讀經驗來判斷了。
長度 (length)
閱讀不應只在一時一刻,而是一生的操練。建立長久的閱讀習慣,期間點點滴滴的得著,經悠長歲月累積和內化,靈命就得塑造。你的閱讀年資有多長?
闊度 (broadness)
優質的閱讀絕不「孤讀」!除一個人獨讀,透過其他同行的書友讀伴,更可提供不同的閱讀角度,豐富我們的「閱歷」,擴闊閱讀闊度。會否在教會組識彼此互動的閱讀群體,推廣屬靈閱讀?
高度 (height)
閱讀、思考和寫作息息相關,甚至互動影響。提高自己的閱讀和鑑賞水平,從高角度分析和深思內容、撰寫書評,是不二法門。書評可輕如讀後感,亦可重如讀書報告。你鑑賞書本的水平有多高?
閱讀絕非平面,而是立體的:包括讀者、書本(文字)、作者、甚至編者;是閱讀群體多方面的互動交流(dynamic interplay of different reading interfaces)。信徒多方讀、深度閱,縱橫穿梭來回不同的閱讀介面,自能神遊一片豐盛的文字天地。
讓我們齊來享受閱樂,開展豐盛的屬靈閱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