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寶玲
整理/編輯室
這數年我雖不在香港,仍常留意香港的動態,發覺有傳道牧師不務正業:不去傳道、探訪、宣講神的話,卻想做CEO;教會不務正業:強調建立品牌或跨國集團企業;甚至不少信徒亦不務正業,寧作粉絲不作門徒。這樣的話,怎能回應這世代?
我盼藉四卷福音書的結語來闡明如何作真門徒,因各書卷雖是獨立故事,卻有共同綱領──耶穌;且都是為了門徒而記述耶穌:耶穌的身分界定了門徒身分,祂的視野、價值及工作亦應是門徒要效法的。另外,按正典的編排,福音書後是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不難發現耶穌是教會的基礎,所以福音書的結局並非結束,而是新一章的開始。因此,認識耶穌能教我們開展新的將來,而福音書的結束能讓我們知道怎樣開始新的人生旅程和道路。
馬太 ● 同在
福音書的結束, 不單是結束,也是開始。約翰福音如是,馬太福音最後的第二十八章亦然。十一個門徒在加利利山上,見到耶穌就拜祂,以為結束了,「然而還有人疑惑」(太二十八17)。耶穌宣告祂有權柄差門徒出去,這結語是指向一個將來。「所以,你們要去」(太二十八19),這差遣背後也有跟從的意味。
馬太福音有一獨特之處,是其他三卷福音書沒有的:「忽然,地大震動」(太二十八2),就是「震動」這個字。馬太在聖經原文中常用震動描寫人對處境或耶穌的回應,如耶穌與門徒在船上,「海裡忽然起了暴風,甚至船被波浪掩蓋」(太八24),其實就是震動這字;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很多人喊說和撒那,「合城都驚動了」,也是震動這個字。
生命次序被顛倒,習慣了的生活、節奏、安全感一下子沒了帶來的混亂,每人都經歷過,更不要說那些不希望發生在自己或所愛的人身上的震動:災禍、意外、健康或工作的失落、關係破裂;這些生命中的現實,無論你是否基督徒都可能遇上。
生命的震動
1981 年 5 月初,我剛考完大學畢業試,父母已準備參觀畢業禮,媽媽更專程到裁縫處訂做長衫。畢業禮前兩星期的一天,哥哥突然來電說媽媽中風了,要我立即回家。我隨即感到天旋地轉,像暈船浪似的,而那件長衫一直在裁縫處不曾拿取。這事對我和整個家庭都是「震動」!
2009 年,當我知道要離開香港及任教的神學院,又是一個震動,心裡感到煎熬。在那南洋小島生活時,多次在上班路上問自己,究竟發生甚麼事?為何落到這田地?一場風暴、一個震動,人生總會遇上,無從解釋,當它臨到,你的生活不一樣了,你會發覺自己很脆弱,很多計劃一下子全被抹走。一切籌算、預備,全經不起生命任何衝擊!
不過,震動來到時,有人會假裝沒事發生。馬太告訴我們,有權勢的會說甚麼事都沒發生:當墳墓空了,耶穌的屍體不在,就用錢解決!買通兵丁,然後說耶穌沒有復活,是被門徒拿走了(參太二十八11-15)。當權者以為可藉謊言隻手遮天,覺得掩蓋掉就沒事發生。縱使發生驚天動地的事,全世界都知悉了,權勢卻認為可用錢掩蓋真相。
求主的同在
生命面臨震動時,你不能假裝沒事,必須承認這震動,即使疑惑、即使困難,仍必須面對。這些震動能教你更認識自己及你相信的主,也是門徒道路的開始。惟有一切的籌算被扭轉,明白自己是何等脆弱、無能,才會迫切祈求主的同在;如此,就明白不能靠自己面對生活、不能相信自己的經驗和判斷。我們就會說:主啊!請祢與我同在。
馬太告訴我們同在極其重要,因提到同在,就必須跟從。主的同在,不僅是結語,在福音書開始時已有(參太一23)。以馬內利翻出來的意思是神與我們同在;不是與我,是與我們同在。耶穌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太二十八20)一個「我們」,一個「你們」,說明信仰或經歷耶穌同在,不單是個人內心的經歷或感動,而是群體的事情,是倫理、行為的彰顯;跟從耶穌、實踐祂的吩咐,有倫理的意義。
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的登山寶訓:凡聽了我的話又去行的,就像是房子建在磐石上,雨打風吹總不倒塌(參太七24-27)。跟從、同在是甚麼意思?就是實踐耶穌的生命及教導。這一點毫不抽象,是很具體、微細、簡單,正如耶穌的綿羊山羊比喻: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參太二十五32- 40)。同在,不僅是腦袋的思考,更看我們的生命有否彰顯,這種彰顯在面對震動時,更是明顯。當個人生命、社會、國家震動時,我們會掩眼當沒事發生,抑或承認出了問題,好好來到耶穌跟前,閱讀祂的教導,思考祂的生命?
忠心的跟從
每次讀香港新聞,我心總感煎熬,對我是很大震動,但很多人當沒事發生,特別是主流媒體。我們可做甚麼?教會要非常忠心!每個傳道人、神學生、會友都有不同恩賜,在不同位置幹著不同的事,卻總要忠心。若要彰顯耶穌與你同在的生命,你就不能容許謊言抹煞這社會;若是耶穌的跟從者,就應讓別人看到耶穌在你生命裡同行同在;也應讓人經驗到耶穌的同在,是一種尊貴、公義、公正、光明的生命。
面對這震動的世代,我們要來到主耶穌面前,因主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二十八18),我們可帶著這股力量回應。主沒擔保我們活得舒服、光采,正如使徒殉道的殉道、捱苦的捱苦、被打的被打(參來十一章)。然而,這是跟從主耶穌的生命狀態,我們的生命應彰顯這位完全的天父,正如主耶穌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我們看見這城巿很多人在失落煎熬中,他們都是天父的兒女,無論是否信主,也配得公義、尊貴的生命。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孫寶玲博士於「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培靈會中主講信息的內容撮錄。本刊蒙以馬內利浸信會授予講道錄音版權,謹此致謝。)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真門徒」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