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基立
「沉默是金」這句中國俗語告訴人們,在語言中,也有類似水墨畫中的「留白」藝術。沉默如同中國水墨畫中的「留白」,雖像普通,但水墨畫中的許多景物全由這種不落墨的空白構成。它可以是海浪,山中繚繞的霧氣,湖泊和天空。耶穌在許多場合中也選擇了這樣的表達方式,他沒有直接回答問題或為自己辯護。他的回答極為簡短,且在非常重要的關頭保持沉默。
「耶穌站在巡撫面前;巡撫問祂說:『祢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說:『你說的是。』祂被祭司長和長老控告的時候,甚麼都不回答。彼拉多就對祂說:『他們作見證告祢這麼多的事,祢沒有聽見嗎?』耶穌仍不回答,連一句話也不說,以致巡撫甚覺希奇。」(太廿七11-14)
「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她站在當中,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祢說該把她怎麼樣呢?』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祂的把柄。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還是不住地問祂,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約八3-8)
沒有言語的沉默
耶穌無論是在接受審判時還是在被要求審判別人時都不多言,且中間間插著一些沉默的空間,意味深長,就像國畫中用空白構成的浩瀚大海,畫筆沒有落在紙上,但觀者在紙上看到波濤洶湧。
耶穌並不是一個喋喋不休的老師,祂的教導中有許多沉默和隱喻,它們有和語言一樣的份量,聖經中最重要的資訊:祂本人的身分,一直在模糊的猜測和竊竊私語中,以致於跟隨祂的人常迷惑不解,直到今日,其身分依然有著不同的解釋。人們猜想祂是先知,哲人,政治家……
而每當我看到石濤水墨畫中由空白構成的黃山雲海,我常想到耶穌的沉默。
祂的內心世界是一個謎,許多聖經學者攪盡腦汁盼從其話語中瞭解祂的世界,其實在祂的沉默中,有真正重要的資訊,祂的身分無法用世上任何一種語言來概述,祂的世界也無法和地上任何一個國度相提並論:在有限的神學詞彙中,我們零碎地歸納出:祂是神,同時是上帝的獨生子,祂是人,是我們和神之間的橋樑,祂的世界是天國,天國在我們現在無法到達的時間和空間,同時天國又是心靈的世界,天國就在我們和上帝心意相通的瞬間……但這些都是很不完美、很片面的描繪。
美麗動人的沉默
當年,門徒,法官,法利賽人不斷提問,猜測……今天的神學家也在不斷思考,自問自答。而在耶穌的沉默中,人們可如同窺豹一斑那樣看到其內心世界。
祂的世界是如此不同,以致語言失去了它的表達功能。只有沉默是關於這個世界最好的概述,祂的世界的美善無法用語言來敘述。
我們不再面對兩千多年以前的希伯來語和希臘文構成的世界,也遠離了「猶太人的王」的審判,但在我們生活的今天,祂在沉默中有時會有另一種方式的表達。
我所居住的湖畔小鎮,冬天時常白雪皚皚,在回家的路上,冬天的風不時捲起粉沙狀的雪花,湖水的波浪也因結冰變慢了,我在這時很奇怪地想起耶穌的內心世界:周圍的雪霧和陽光互相交融,界線淡得看不清楚,淡金色的陽光,冰冷的空氣,潔白的雪花,藍灰色的湖……,我彷彿行走在耶穌的內心:許許多多美麗但又截然不同的世界在祂的世界裡碰撞和融合。祂沉默地通過陽光下的雪野告訴我們祂的內心。祂的沉默是那樣美麗動人,像溪流,像沙漠,像四季,像淡金色的陽光。
祂儘管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但是我相信祂的內心世界一直有安詳的美麗,就如同祂的沉默一樣美。
天地橋樑的沉默
對於我來說,耶穌是一個沉默的友人,祂沉默地陪伴我們在地上的旅程,溫和有禮的、體貼的、沒有壓迫感的。祂的沉默有語言無法達到的深度,就如同在中國水墨畫中由空白構成的大海。
接受沉默的力量,在我而言,就如同接受宇宙的神秘莫測,接受這事實:在上帝面前人類的一切都顯得微小笨拙,但是,在寧靜中,我們願意由祂親自將祂願意告訴我們的,用其喜愛的方式,溫柔地啟示給我們;可能通過語言、可能通過音樂和感覺、可能通過心靈裡微妙的顫動、可能通過呼吸的節奏……
在沉默中,我們知道祂就在那裡,看著我們,祂想讓我們聽一聽祂怎樣愛我們,為我們擔憂,為我們所受的痛苦……這一切的感受是如此強烈,以致任何語言都顯得軟弱無力。
我是基督徒,在我和天主教會的交往中,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們在教堂中沉默的、漫長的祈禱,經常長達數小時。在一些人的表達方式中,沉默是比語言更有力量的,就如同兩個相愛的人之間彼此無語的凝視,卻不覺難堪和緊張,只有幸福。沉默的表達是最強烈的。
我們在天國的時候,可能會找到另一種語言,比地上的任何語言都美麗, 能表達這樣的感受。在聖經提到天上的語言,天使的話語(參林前十三章),是地上的人所沒法明白的,我們甚至也不需要明白,只要它存在,在天使中流傳,在人間偶爾出現,我們就能感受到天堂。
沉默就如同地上語言和天上語言之間的橋樑,我們沒有辦法到達彼岸,我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的美好,我們不去描述它,我們滿足於凝視它。
圖片:http://bit.ly/1LGJAV4
(此欄歡迎讀者投稿,稿例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