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離堂者的家書

文/L

各位弟兄姊妹:

你們好嗎?已經三年沒見面了,實在懷念那一同敬拜、聚會的日子。

與年輕音樂人共同尋索

很久沒與大家分享近況了!這三年來,我成立了一個基督教音樂平台——Hypersonic Lab;目標為要讓基督教音樂變得多元,成為主流。過程中遇上了不少年輕音樂人朋友,在信仰中一同尋索、經歷,更反思我們的信仰可如何透過多元化的音樂製作與活動展現出來。轉眼間,我們舉辦了第一屆基督教音樂節——Hypersonic Fest。當日真的很震撼,除了有二十多隊樂隊演出,更有超過1,400 位觀眾出席,這是我意想不到的。

最近,我也舉辦了第二屆基督教音樂頒獎典禮——The Horn Music Award 2022,讓多元的基督教音樂有機會曝光。不單讓更多人認識、讓基督教音樂人可以一聚、更鼓勵了部分得獎者及後起之秀繼續創作。真的很希望大家也在現場,可一同分享當天的喜悅。

你們的發展好嗎?可有些重要片段是我錯過了的?離開絕不是易事,請原諒我當年不辭而別,其實真的有口難言。惟發生那事情後,我也無法接受教會的處理。同時,我也覺得身邊一同長大的戰友、同行者亦接近全數離開(或者我就是同齡中最後一位)。我想,其實留下來的意義也不大,但真的不想一下子離大家而去,也忍不住在浸禮時再出現一下。看到X媽、小X姨、X妹姨的熱情問候,心頭也不禁發酸。既然人已出現,卻再沒有空間展開對話,我猜大概是時候踏上另一條路,不要再留戀那十五年的堂會美好時光。

反思信仰尋道之旅

最近一年多,我問自己最多的問題是:要做些甚麼才是好信徒?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令我感到很迷失。聖經哪裏說每週要參與小組聚會?哪裏說每週要參與崇拜?哪裏說週末早上要參與祈禱會?做足十一奉獻、每天靈修就是好信徒?對此我有一個想法:我認為當你不斷反思自己的信仰狀況,或許這就是尋道之旅,亦已經是現階段的答案。與一位神學院老師對話,聊到怎樣才是好信徒,他說得真好:「為甚麼一定要有是或否?當然,上帝有不喜歡我們做的事情,但並沒有寫清楚每一件衪喜歡的事情。」至今我仍堅持創意地用音樂事奉,更沒打算離開現有的音樂羣體,甚至想了很多使羣體在信仰上彼此支援或交流的方法。或許,在今天混亂的時代,這暫時就是自己實踐信仰的最佳方法。

最後,謝謝大家十多年來的照料,是我畢生難忘的時光。雖然我們無法認同彼此的想法,但我相信有些事並沒有對與錯,而我們在主內也是弟兄姊妹,所以我祝福大家在主裏有美好的靈命成長,以 Don’t Play Safe 的精神為主作鹽作光。

你的弟兄

L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8期(2022年8月號)

貼地的信仰,貼地的福音

文/麥子澄

「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風雨飄搖中有你們在,真好。」某讀者奉獻支持麥田圈時留下的信息,讓我很感動。

2019年夏天,在香港動盪之時,因想與香港年輕人同行,麥田圈出現了,而我在當中擔任編輯。當時,很多年輕人離開教會,出走了,但他們都在社交媒體,我們便透過網絡與他們相遇,藉着每天分享與信仰及社會相關的內容,成了教會外的一把聲音。

苦難中傳遞天國價值

在過去平靜的日子,我所理解的基督信仰,就是每週返教會敬拜祈禱事奉靈修讀經,信仰生命似乎跟日常生活有點分割;但近年當我們陷入苦難中,卻深刻體會到聖經與信仰之貼地,因基督信仰的跟從和記錄者都不乏歷經苦難的。我現在實踐信仰的方法,是希望透過貼近時代的語言,向更多人呈現信仰的價值。

我發現,人在創傷與苦難中特別渴求信仰,不少人抗拒進入教會,卻嚮往認識信仰。因此,我們嘗試用最貼地的方式傳遞最純粹的信仰——天國價值。起初,人們好奇我們是甚麼人,我們會回應:跟隨基督的人。

我覺得,宗教有時是一個屏障,阻礙人接近信仰。很多人對基督教已有既定印象,甚至反感,因此麥田圈所做的是嘗試脫去宗教的外衣,讓人發現信仰的純粹。我們甚至沒有說服人「信耶穌」,這讓我們能接觸到更多未信的年輕人。

今天應如何理解福音?耶穌所傳的福音,是會讓人喜極而泣的好消息,祂倒空自己,與人同在,讓人從罪中得釋放、讓病患的得醫治、讓罪疚的心得寬恕、藉着犧牲救贖他人。今日,我們未必有行神蹟之能,惟我們皆可學效基督,在別人有需要時施以援手,藉此讓人感受到愛、接納與希望。

活出本分深耕細作

我們現在身處的時代,看重行動多於口講,身為追隨基督的人,我們都有各自的身分和角色,如何在社會活好基督徒的角色?或者我們可先做好自己的本分,不用太刻意強調自己基督徒的身分。為人師表的,先做個有教無類的好老師;從事創作的,用心創作能引起共鳴、緊貼時代的作品,努力以生命感染生命。過去很多人太刻意強調自己基督徒的身分,活出的生命卻強差人意,反引起人對基督教的反感。若先做好自己的角色,再表達背後推動我們的信仰,或能更易贏得人對基督信仰的欣賞與尊重。

這幾年間,我們嘗試除去宗教術語、用淺白的語言表達天國價值,讓人認識自己、反思生命、關心社會、保持盼望。這個過程如鬆土與撒種,每天深耕細作,希望讓人漸漸成為愛己愛人、貼近基督價值的人,也成為更好的自己,回復上帝原初創造人的美好形象。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8期(2022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