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傷痕累累的社會中需要勇氣

ccmFB_CP161_20200102

文/黃秀婷

香港自六月兩次逾百萬人遊行後,陸續有多次大規模民間社會運動及市民受襲事件,政府要承擔責任解決因修訂《逃犯條例》所引發連串矛盾和不公義,但政府具真心誠意面對廣大社會嗎?市民對此似抱極大疑問。

港府失去民心的窘境,難望短期內解決。

 

社會哀號教會哀慟

筆者有機會到不同教會群體分享信息時,彼此常討論到對當前社會狀況的憂心。

弟兄姊妹最常問的是:教會應如何回應?教會可做甚麼?

筆者深深感受到教會作為社會良知,實也沒法提供一套簡單方案或某種行動可為社會解決眼前問題。

綜觀社會大眾的憤怒和不滿,乃源於政府沒循正面和有效方法疏導民情。6 16 日二百萬人和平遊行後,政府無動於衷,堅持推行法案二讀,這種強硬態度,讓社會大眾感到不解和憤慨。7 21 日元朗西鐵站發生白衣人暴力惡行後,因警隊沒作出保障市民生命的行動和誠意,引致民憤急升,示威者的抗爭力度隨之升級。到8月,警隊和政府機關無視市民從電視或網絡直播中得悉處事及執法不公等事實,屢在公開發言時詭辯,沒任何官員和警隊高層需為社會混亂負責。

 

整體社會存著的哀號,管治團隊卻似毫不在意。眾多教會同道心痛哀慟,出現一浪接一浪的譴責聲明、或個別有勇氣的走上街頭勸阻不法和暴力;筆者見證著這些行動的背後,盡都是因投入愛護社會所流下的眼淚和汗水。

 

示威者因著警隊錯誤運用手上武力,抗爭力度隨之提昇。市民對此各有評價,惟警隊濫用催淚彈的程度,實在令人咋舌!

警隊將化學武器投擲到密集的民居附近、到已沒示威者的街道、甚至向不通風的港鐵車站內發射,事後在記者會只大放厥詞。此外,前線警員更沒按武器的國際使用守則,舉槍直射市民的上身和頭部,更曾出現警員衝進人群近距離以槍管指嚇街坊的場面。示威地點附近的急救員因警隊發射的布袋彈失去視力,長者幼童在居住的社區受催淚煙傷害的事實,政府或警隊都迴避責任。如此種種,挑起了整體社會對公權力的不信任,因大眾感到生命保障和言論自由正急速失去。

關注這城市的命運,從宏觀視野來看,不論是出於中港法律制度的衝突,或是處於各方政治勢力盤算的棋局,香港這繁榮自由的貿易都市已走在不復再的路上。外資撤退、美國國會藉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對大陸政府的政治和經濟施壓,都是既成事實,對香港民生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從微觀角度看,政府班子和警隊的服務對象,明顯並非香港所有市民,而是選擇性地服務那些願意配合和順從大陸政府的居港人士。因此特首林鄭月娥才會指那些街頭抗爭人士 have no stake in the society!言下之意是只有那些絕對順從和配合的,才是社會的持分者。

 

呼求堅韌力量和靈性

在這場社會風暴裡,教會既是社會大眾的一員,目睹一幕幕充滿威嚇和脅迫的場面,難免心中憂傷;過去與這高舉「獅子山精神」的社會一同謀求福祉,教會一直跟這城休戚與共,也按著「為這城求平安」的心志服侍。

然而,教會也是連於基督的身體,信徒是在世卻不屬的寄居者,就如詩人的呼喊:「耶和華啊,求祢聽我的禱告,留心聽我的呼求!我流淚,求祢不要默默無聲,因為我在祢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像我列祖一般。」(詩三十九12

 

面對艱難時刻,信徒更需確認神是掌權的那位,在傷痕累累的社會成為我們隨時的依靠。不過詩人沒有就此打住,因寄居者也不可抽離惡事,獨善其身地生活,「求祢寬容我,使我在去而不返之先可以力量復原。」(詩三十九13

 

今天,信徒或應呼求有堅韌的力量和靈性,以正直的勇氣過活。

 

為執法者禱告

要待何時威脅和欺騙之事會離這城而去?除了記錄今日的真實,讓歷史給予誠實判斷,筆者當下沒有良策,謹分享在社會風暴前夕,為執法者寫下的公禱文:

「行事公義,說話正直,憎惡欺壓的財利,擺手不受賄賂,塞耳不聽流血的話,閉眼不看邪惡事的,他必居高處;他的保障是磐石的壘,他的糧必不缺乏,他的水必不斷絕。」(賽三十三15

求主監察和保守這城的執法者,引導他們走在正直和誠實的路上。為此,我們同心祈求:

  1. 他們以抑制和打擊罪行為志業,渴求城裡所有家庭能活於安穩的環境。求主幫助他們脫離權力試探和錢財的凶惡,又有救助市民如同救助自己一樣的心腸。
  2. 他們若有人只求自保忽視別人權利、明知是非卻掩蓋良心,或曾專業地誤用武力傷人、在挑釁面前失去自制,求讓他們悔改回轉、得主赦免。
  3. 他們在面對分化和挑釁仍可冷靜、面對各方壓力仍能明辨是非,在敗壞濫權的世代中為主的公義作見證

 

 

在教會迷思中探求出路

CP161_image_16

文/胡保羅

執筆時,香港因「反修例」事件引發的大規模遊行示威已進入第三個月。

期間不同的基督教宗派、教牧和信徒群體都有表達他們的擔憂、祈願和立場;更有教牧進入「現場」,與示威者同行。

教會面對香港這場史無前例的抗爭運動,有著不同的看法、疑慮;弟兄姊妹相處時彷彿有股無形張力,要不彼此忌諱,要不各持己見!這或因大家對教會在「政治參與」和「彼此合一」的理解上,存著迷思,需要更多探問求索,找出跨越困局的一步。

 

政治參與的迷思

有關教會應否參與政治,似離不開保羅提出要順服在上掌權的討論(參羅十三1-7)。於是,教會在尊重政府的原則下,往往不輕易發表意見。

 

然而,保羅提出的順服,是否出於當代的考慮,為順服聖靈推展福音,而不與政權糾纏?

 

同樣,在教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曾有宗派嚴守與政府保持距離,即政教分離。這是基於改教時羅馬天主教教廷與政府的關係過於密切,其時對重浸派的清洗尤烈,故要強調教會不應控制政府,而政府亦應拒絕控制教會。

 

因此,若我們對教會歷史背境不求甚解,會否陷入硬將歷史現實說成真理教條的謬誤中呢?教會作為世界的光,面對社會的黑暗,該有怎樣的信仰回應?基督徒在社會中的召命,是否只有追求內在生命成長和傳講「指定內容」的福音呢?

 

彼此合一的迷思

政府施政不靖,政治制度崩壞,直接影響社會民生,也影響社區裡的教會。信徒對政府和政治民生也各有不同看法,使得教牧們都小心翼翼回答信徒提問,不願弟兄姊妹間出現分裂;有些弟兄姊妹則害怕站錯了邊、選錯了神學立場,而選擇模棱兩可。分黨以致相爭,從初期教會到現在,一直纏累神家的合一。保羅語重心長勸勉說:「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一10)如何實踐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貫穿聖經上文下理,「一心一意」該定焦在誰的心意上?「彼此相合」需要一定的原則嗎?

 

神在舊約以雲柱、火柱彰顯祂的同在,新約有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臨在,都是神主動讓人能明白祂的心意、與屬祂的子民同行。

 

「一心一意」是要用時間熬出來的,我們除了祈禱,也需要以聆聽、傾談、瞭解、關心,與對方同行。意見有異、領受不同均屬平常,彼此理解、尊重,竭力持守基督的心意,不昏昧於為「維持關係」而犧牲信仰真理,是否更能互相省察,真正走在尋索彼此相合的路上?

 

當大家為香港近日的紛亂懇切祈禱時,筆者建議可以多行第二哩路:

到不同的地區觀察,並與年輕人交談,了解他們的心境與訴求。

相信這樣,我們更能體會與主相合的心。

主耶穌曾說:「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七8

ccmFB_CP161_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