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 ‧ 禮物

文/爾悅

聖誕節,你為自己預備了甚麼禮物,也將會送身邊人甚麼禮物,好去消解一下這幾年困逆中內心的抑鬱、掙扎、疲乏?會是一頓聖誕大餐,或是一次 staycation,或是外出旅行?筆者有以下心水禮物推介。

 

一齣電影

〈人生大事〉這齣電影說的是,一個為朋友出頭卻冤屈入獄的年輕人和一個孤苦無依小女孩相遇的故事。剛出獄的年輕人潦倒落泊,與父不和,不情願地在父親的長生店工作。失去爸媽的小女孩因照料她的外婆突然離世,更遭親人嫌棄,只得賴在年輕人的店裏。他們在彼此適應和生活衝突中,漸漸互相依靠、幫助,發展出微妙的父女情。他們相互扶持,給予對方面對橫逆的勇氣,也將對方帶離生活處境的幽暗。電影有一個主題:「人生無大事,只有死亡」。因為殯儀服務的工作,他們從死亡中領悟人生,跳出幽谷,踏上人生新階段。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五8)

 

一趟森林浴

森林浴即遠足。離開石屎森林,進入綠色森林,自然另有不一樣的體會。聖經福音書中的人子耶穌總是風塵僕僕、忙忙碌碌地趕鬼、治病、行神蹟、作教導……但服侍以後,他更喜歡安靜下來,在曠野的沙漠獨行,極目穹蒼下高低不平的沙丘;在約旦河畔的青草地徘徊踱步,靜看緩緩河水。夜降臨,月升起,萬籟聲中,有他的祈禱聲。在那裏,人子細訴服侍的艱辛;在那裏,人子傾訴服侍的掙扎;在那裏,人子泣訴父旨意的奧奇。在那裏,父與他同在,聆聽他每一句禱告,叫他更深認識自己是誰。

「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祢的意旨成全。」(太二十六42)

 

一首可堪詠唱的詩

近年,兩岸華人教會特別喜歡〈所有美善力量〉這首詩歌,歌詞實是潘霍華所寫的十首詩中最後一首。這詩寫於 1944 年 12 月聖誕前夕,惟不到四個月後,他就被處決了。這首詩並非一首悲壯的絕命詩,悲訴他在幽暗牢獄中的血淚。正好相反,在晦暗無光的處境裏,他感念家人給他的安慰,感激主的同在帶給他的盼望。詩文中滿載感恩:

 「儘管過去的年日折磨心靈

  艱困時光重擔壓迫我們

  主啊拯救飽受驚嚇的心靈

  以那為我們預備的救恩

 

  若祢給我們遞來沉重苦杯

  滿溢着憂愁痛苦的苦杯

  主啊從祢良善慈愛的聖手

  毫不顫抖存感謝領受」

在那無止境的監禁和昏暗歲月,當他從牢獄的窗口仰望夜空,即或看不到明月,但從點點星光,他仍能察見那美善力量的源頭, 與他同在。

「人要稱祂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太一23)

 

一次靜觀默想

聖誕節的教會活動,除了聚會的歡笑,報佳音的歡頌,可有想過離開歡鬧的人羣,到十架下專注片刻,默想上主。說到默想,法國的旺斯教堂也是一個好去處。這教堂是畫家馬諦斯在晚年時設計的,他刻意用簡單的線條和顏色呈現一種難得的平靜。

香港詩人也斯曾到訪該處,被那裏的自然景色、陽光和四季的光影打動,寫下一首詩:

 「母親 嬰兒

  天空

  雲朵

  一個穿着僧袍的人

  葉子

  花朵

  生命的樹

 

  我們坐在這兒

  看着從光影傳來的變化

  不同的顏色

  在我們的臉上變明變暗

  每個人都可以

  懷抱希望」

也斯說:「那麼明亮溫暖,確是有一種康復的力量,可以照得卧病在床的人好轉。」「病」得好轉,不就是我們這幾年的盼望嗎?

「我們靠着聖靈,憑着信心,熱切等候所盼望的義。」(加五5,《新漢語譯本》)

 

禮物常在待你擷取

原來只要環顧身邊,禮物無處不在,可以是一齣電影、一趟森林浴、一首詩、一首歌、一次靜觀默想……只要你願意找個時間,停一停、靜一靜;用眼看、用耳聽、用心探尋,便會發現身邊的事物,都有上主的足跡,有祂的同在,讓人體驗祂來到世間,為要賜予人生命的盼望。

這個聖誕,你打算為自己和身邊的人,預備怎樣的禮物?

 

註釋:

〈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原文為德文, 由 Siegfried Fietz 編曲;林鴻信牧師中文翻譯。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80期(2022年12月號)

傅士德伴我靈程路

文/思懷

  傅士德上世紀 80 年代所著《靈命操練禮讚》,今天重讀,絲毫沒有過時。今天我們的心靈被智能手機社交平台佔據,但原來追求豐盛生命不用假外求,只要藉各種屬靈操練,反樸歸真,回到信仰原點:神,便可經歷豐富和喜樂。

繼續閱讀

熾熱的話語

文/爾悅

  面對紛亂的世界,四周充滿謊言、逼迫和冷漠,甚至回到教會,人與人之間的傾談也只是停留在口裡的問候,不能進到靈裡的團契,相信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心變得冰冷所致。

  若你正失去對教會的信心、對神話語的渴慕、以致祝福世界的熱誠,《熾熱的話語——潘霍華談讀經》會是你很好的選擇。

燃燒自己
  他,潘霍華,像個樵夫,跑進森林裡,拾起一根一根的乾柴,也坎下枯萎的樹木,拿回家中,放進火爐,在劈啪的燃燒聲中,叫主的話在你我心裡燃點。

  相對於你我面對的,他身處的,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他眼前是希特拉的狂焰,是國家機器的殺戮,甚至是納粹的屠殺。你會問,究竟是甚麼讓他能夠屹立,堅定不移的燃燒自己?

燃點經文
  書中為你我提供了曙光,讓你我看見一個燃點經文的人。經文對他來說,不是用來研讀,而是用來默想;他每週默想經文不多,才十多節,每天默想的,只有兩三節。經文彷彿是他所愛的人寫給他的情信,他會「存在心裡,反覆思想」。他也為自己的前路默想,有一段時間,在德國著實待不下去,他跑到美國,原想留一段時日,但在默想詩篇一一九篇時,按捺不住聖靈的催迫,終於決定回國,並且加入暗殺希特拉的組織。他更於被囚在獄中的時候,終日默想經文,操練對神的信靠、渴慕,最終在神的主權下,安然接受死亡。

  倘若經文能燃點潘霍華的心,那麼處身在這冰冷的世代,我們又會怎樣燃點經文呢?

(作者是深耕細作的牧者,生活日常讀聖經、照料草場、覽閱不同書籍刊物、在草場外尋羊;陪伴看顧身邊有需要的人。)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9期)

世界雖然乖謬,我們還是……養潤心靈

文/黎慕

我的生活不能沒有音樂。我會抽空彈撥夏威夷結他,喜歡這種結他輕快活潑的音調,可以讓鬱悶的心情頓時興奮起來。在面對現時香港的灰暗時刻,確有激勵打氣的作用。我更會把握交通時間的空檔,聽著摯愛的歌曲,暫時與現實時空隔離,沉醉在音樂裡;這是我心靈重新充電的時間。

音樂之外,就是電影。

我喜歡看電影。在電影世界裡,不但能讓我放鬆,更給我一個自由幻想的空間,投入不同世界、體會不同的人生;這是學習也是反思的時刻。看一齣電影只需至三小時,隨後的再三回味,甚至震撼心靈的片段,卻是一生難忘。

電影之外,還有閱讀。

我只愛看實體書。任何地方都可以一手拿書,一手拿螢光筆,標令自己動容的句子、寫下當刻的感動;收集、記錄同步進行,得到知識之餘,同時記下自己的成長,一舉兩得。每聽到螢光筆畫在書上發出的「刷刷」聲,總給我滿足的療感。

當然還有…

用心愛的墨水筆抄寫聖經,邊默想,邊練字;畫和諧粉彩、繪畫、雕刻膠印章、自製迷你書。

進行這些活動,就像進入一個緩衝區,在面對人生衝擊時,尋得喘息回氣的空間,沉澱思緒,清事實,才能夠在不慌不亂的狀態下,作出合宜的抉擇或回應,以致在這個紛擾的時代,繼續竭力守護心靈,持守純全,活好每一天。

作者長久以來喜與文字戀愛,與音樂、電影談心。)

 

 

我的心靈臭不臭

我的心靈臭不臭3

文/劉文亮

一位社工到屋邨家訪,那家庭熱情招待她。然而,當她坐下不到兩分鐘,就嗅到中人欲嘔的垃圾味!戶主見狀,無奈地解釋:這樓宇住了三位垃圾戶,其中一戶更在隔鄰。若我們住在那裡,想必很受罪!然而,會否我們也是一名垃圾戶呢?

當我們的心毫不處理每天收到的東西,全藏起來,便漸漸堆成心靈垃圾戶!且某些進入內心的東西是會腐壞發臭,不經不覺,我們滋養了很多藏於黑暗的蛇蟲鼠蟻,那惡臭氣息就更不得了!

其實,若不親近神,人的生命真的相當臭!

處理心靈垃圾
心靈世界有些東西是「一級臭」的,如:不潔、淫亂、行惡、邪情私慾、沉溺罪癮、貪婪、苦毒、恨怨、驕傲、妒忌……因這些東西很臭,我們許多時都會先靠主處理;然而,那些「二級臭」的東西呢?

朋友,看看自己可有這些東西「屈」在心裡:因某事帶來的受傷感受、時不時不開心、喜歡捉人錯處然後數他一頓、經常對某人不滿、在生活小事中久不久會「我介意」、一直很討厭某一類人、很易感到別人對你不友善、容易憤怒、常覺這世界不公平、常落入負面情緒中……

朋友,你的受傷、介意與厭惡可能事出有因,且「大條道理」!然而,可以為這事與主耶穌一談嗎?我想說的是去談一下「我的心靈臭不臭」!我們若願意,在「講道理」之餘,以心靈的嗅覺聞一聞基督的馨香,再分辨自己是否有這種「二級臭」的味道。「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和美善的果子,沒有偏私,沒有虛偽。正義的果實是為促進和平的人用和平栽種出來的。」(雅三17-18,《和合本修訂版》)

當我們習慣了自己某種氣味,會失去其嗅覺,最少不會排斥;直到一天驀然醒覺,才知自己沒想像中馨香。另一方面,當我們嗅過芬芳親善的天國香氣,就開始有新的人生態度。所以,立志實踐基督徒生活的人, 就「在基督裡」領受到分辨能力,觸覺便敏銳起來。

求賜清潔的心
今天的社會, 喜歡「二級臭」,我們亦很易惹上。試找一段時間,安靜禱告,默想生活片段;當我們數算某人的「衰、蠢、錯、劣」時,在安靜中,以靈裡面「屬基督的心」索味一下,有否察覺自己有一陣臭味傳出?「這句話很臭」、「我這態度很臭」、「這做事方式很臭」……

分辨,是聖靈賜給我們過聖潔生活的屬天禮物,當我們分出甚麼是惡臭的心靈垃圾時,就會開始學懂怎去選擇合乎神心意的事物了。神啊,求祢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神聖空間

jesus-light

文/莫非

不知你們是否想過甚麼是神聖的空間(Sacred space)?

自然離不開神、人和一個地方的組合。這應是一個讓人默想創造主的地方。

人類創造神聖空間來敬拜神、榮耀神,是人本質的一部分。不同文化裡都有聖所的建造,奇妙的是,所有神聖空間都脫離不了和藝術嵌合:教堂建築、傢具布置、宗教形象雕刻、彩色玻璃、畫作、肅穆優雅的儀式、詩歌、香味和燈光設計等,勾織出豐富的神聖氛圍。人在其中,用詩歌敬拜,領聖餐交流,並和神聖建立心靈的連結。

獨處安靜的空間
然而,可曾思考過「神聖空間」在我們個人生活裡的重要性?

一位猶太作家Joel Kotkin 在《城市:一部世界歷史》一書中提到,一座城市需要三個條件才能生存:一是提供人身保護安全,二是提供興旺的經濟條件,三就是提供神聖的空間。且說這三者缺一不可。

此處所指的「神聖空間」,顯然不是實用或功利性,提供吃飯、睡覺或娛樂之類;而是指在這空間裡,可認識自我,看清和他人的關係,以及了解神如何在我們生命中和世界上作工。而且神聖空間除了指和信徒共同敬拜的教會聖所,每個人也需要一獨處安靜的個人神聖空間。

聖奧古斯丁說:「我心不安,只有在祢裡面可得安息。」人心會不安,就是因人心深處有個渴望,想要尋找神。然而,「尋找」常要在一安靜、獨處的時空裡,才最容易進入神聖。不論生活有多忙碌,我們都需要有一神聖空間,來到上帝面前得安息,且更新自己的靈。

在這空間裡,可以有些簡單優雅的環境布置,幫助自己凝焦,不受打擾地作些默想和禱告。天主教靜修營地在這方面特別注重,地方不見得大,但庭院有特殊設計,雅緻角落處處:雕像、樹蔭、泉流、花叢和座位。坐下後,眼光所落之處皆悅目,耳邊有時還可聽到鐘聲和水流聲。

學效耶穌退下來
雖然我們常說「境由心生」,基督教信仰也強調只要用心靈和誠實就可敬拜神,形同只要脫掉鞋子之處就是聖地。但人的肉體難免軟弱,環境吵雜常會影響心情。在紛亂中還欲創造獨處的超然狀態,會是一艱鉅挑戰。

耶穌也不隨意接受如此挑戰。祂沒有隨「需要」起舞,每求必應,醫治、趕鬼或教導不停。祂的服侍乃有一韻律,每告一段落,就撤退,作了就退、作了就退… …像潮汐,週而復始。

這和我們對服侍的認知不太一樣。因服侍總給人衝鋒陷陣感,凡事都像要「衝上去」,但是耶穌卻示範了要如何「退下來」。而且,是退到海邊、曠野,或獨自去到山上。大自然顯然是一個無需布置點綴的神聖空間,樹影、花姿或山形、水影,還有風聲、蟲聲、海濤聲,美不勝收。透過這些創造物,我們可來到上帝面前敬拜。

中國人說「沾點地氣」,和大自然氣息相通,對自己的身心靈會是一道健康的滋補。此處絕非形同泛靈式的和「萬物同一靈」,而是透過大自然的創造物來默想後面的創造主。請問你們有多久沒「沾點地氣」了?我們需沾點地氣來和神聖作深度的交流。在生機勃發的春季,盛開結果的夏季,葉落風揚的秋季,或枯枝向天的冬季,皆可讓我們在天地間探身親近神。

沉澱心境進神聖
若無法出遊,也可在案頭插一枝清幽的花,放點讚美詩歌,即成一神聖空間。任何可幫助自己沉澱心境,不成為偶像的,都可作神聖空間裡的媒介。

重點是我們需要神聖空間來平衡自己的心。我的書房面山,坐在其中,四面圍繞我的是書,抬眼望出去就是山谷,吐納的是書香和山氣,堪稱文人的「桃花源」。但因一台書案上的電腦,使得公私空間不分,常常眼神心思都被許多行政事務佔據了。

因此關掉電腦出走,成為一個必要。自己因服侍過於密集,常需「進廠修復」。於是有時和先生牽狗爬我們家後山,翻過山就是公園。春天時,滿園梅林盛開,嫣紅蛋白相間,滿樹滿地的色彩,讓人想到「恩典」。夏天去南加州聖莫尼卡海邊,日暮時分,天地灰藍光暈間,觀看海鳥成群在海浪間忙碌啄食。恩典!

我們也在學習像耶穌,找機會上山和下海。但是,更重要的是每日的靈修時間。在書房裡,一推開椅子,丟下一塊墊子在地上,就是跪下禱告的地方。抬頭望出窗外,高高山頭,真有「耶和華幫助」從那而來的感覺。

書房靠牆有一粉藍色搖椅,大小剛好夾在書架中,那成為我大量閱讀書寫靈修日記的地方。眼前窗口面陽,因此一日之間陽光的不同角度,伴隨我筆在紙上滑移。天地靜好,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台灣一所餐廳牆上寫著「簷低不礙雲,窗小能邀月」。誠然,神聖空間大小不拘,只在胸豁是否寬闊,心靈是否誠實,能來到上帝面前,就是神聖。

請問你有一個神聖的空間麼?有這樣一個地方讓你可心無旁騖,只單純來到神面前敬拜、禱告和默想麼?盼望每個人都有一個神聖空間可在靈裡得安息,並重新得力。

(作者是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創辦人)

文章經編輯刪節,原文取自作者博客網站。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獨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