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

文/朝朝

「於是叫了他們來,禁止他們總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彼得、約翰說:『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原來藉着神蹟醫好的那人有四十多歲了。」(徒四18-22)

使徒彼得和約翰本非城中名人,未跟過甚麼大師學習,也非出身名門望族,而他們在公堂上展示的口才、膽量和對經訓的正解,一點不遜在場的宗教領袖、學者和官員,加上不久前奉主耶穌基督之名施行的神蹟醫治,使一位四十多歲的瘸子得回健康的腳、在場行走這活生生的見證,讓他們所說的話更添說服力(參徒四13-14)。

眾宗教領袖和官員面對一個實在的神蹟,想出的回應竟是禁止傳講,顯明這班人已不是神的百姓。他們用的對抗手段就是恐嚇、禁聲。要阻止福音傳揚,要跟隨神的人不作見證。這是明目張膽要與神為敵的行徑……而這是耶路撒冷啊(參徒四15-18)!

順從人抑神的張力

領袖與官員的選擇,已顯露出邪惡的背逆,神的僕人們要如何回應才好?!

使徒齊聲指出,這些人意的威嚇和禁聲,是不合神心意的,而按舊約律法的規定,人必須按實情作見證,不然的話那就是假見證,是要被懲罰的罪行(參徒四19-20)。唆使別人作假見證是罪,因應壓力作假見證也是罪;在選擇順從人抑或順從神的事上,有時就像這件事一樣,會來到如此巨大張力的境況。

而在場的百姓倒是早早就表態了:眾人為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神(參徒四21)。

宗教領袖有地位,卻不敬虔;官員們握著權柄,卻不服神,導致目睹了神蹟卻有若眼盲,親歷奇事卻心更剛愎。宣教工場有時蒙神憐憫而出現神蹟奇事,雖被耳聞目睹,仍不能一下子就讓全民信服。信神的、與敵神的人,有時會以更大的張力較量。奉主耶穌之名治癒了村民的病,村中巫醫會不悅,教會以主的愛幫助了些村民,村子裡有勢力者會投以白眼……

這時,傳道者的勇氣,和扎實的聖經真理講解,就是解結關鍵。

操練聽從神的勇氣

若傳道者因懼怕人的勢力而退縮,怕得罪擁權之人而自行噤聲,聽從人而不聽從神,如何傳揚福音呢?莫以為這種事只發生在初期教會時代。歷世歷代,各族各方,哪裡有神蹟就有魔行,有人傳道就有鬼話,有真道佈道就有謬理詬諂,有愛心善行就引發別人嫉妒。

因此,屬神的人要操練氣節,要有腰骨、有勇氣、有膽量;至關重要是:聽從神。太快就順從人,只能眼巴巴看着時機溜走,因政治壓力而退縮的話,我們就是得罪神了。

(作者是獻身泰國宣教歷數十寒暑的宣教士)

以感恩及祝福的心行走人生黑夜

文/編輯室

世道暗晦,謊罪連城,疫情肆虐,不少香港人都活在不安中。信徒仰賴上主,藉禱告將困頓的環境交託;然而,即使每晚內室的泣訴跪禱,疫情在可見的時日還未見盡頭,社會處在暗晦中似望不見黎明到來的那一天。我們置身在人生黑夜中,應如何走下去?

其實,當我們還沒能看見將來那光明的日子,是否代表今天就沒意義?若見不到人生路百步之後的光景,是否代表十步之內所行的沒有用處呢?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潘怡蓉博士提醒信徒,學習走好每一天的路,繼續向前,因生命不能回頭,救恩的歷史繼續向前,我們每人生命的小故事,其實是不停參與在神的救恩故事裡。既然每次只能行一小步,那就繼續忠於做好手中的小事,每日一步,以感恩、繼續祝福這世界的心去行,這就是以往許多屬靈先賢行在人生黑夜、曠野的方法,如德蘭修女。

一日一小步的行旅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以下是潘博士建議如何在人生黑夜中展開一日一小步的行旅:

  1. 珍惜生命,感恩度日

疫情前或許大家都以為一定有著長長久久,現在終發現生命很是脆弱。我們要常存感恩的心,起床時要知道每天都是恩典及禮物,需要珍惜每一分一秒,因這是神託付給我們的。

  1. 每天至少跟兩三個人談話

口罩、限聚令、疫情將人隔絕,但身為一個人,是需要跟別人連結的。我們可以藉電話、社交媒體應用程式與別人連結、傾談、交流。這對我們很是重要。Communion(共融)正是三一上帝的本質,我們需要突破口罩的隔絕,繼續與人連結,否則生命就會萎縮。

  1. 忠心做好手邊的小事

每一日都有一些小事要處理。既是神託付給你的,就以做大事的心做好這些小事。

  1. 舉手之勞協助身邊的鄰舍

幫助身邊的人。幫助人能令你感到生命是有意義的,帶來滿足感。

  1. 保持與信仰群體的同行

跟你教會的弟兄姊妹同行,彼此勉勵、打氣。在這時候,我們需要彼此建立。你心內那團火,不彼此溫暖、守護,是會熄滅的。

  1. 在上主面前舉起禱告的手

看到世界的疫情,你就是看到一個託付,要為這世界禱告。你看到新聞,當中的背後,就是一個邀請,邀請你作一個祈禱者。

  1. 戴上口罩偶爾外出走到大自然中

偶爾踏出家門,做好防疫措施之下,往大自然中欣賞花樹蟲鳥、仰望天空,靜觀神在大自然當中彰顯其榮美,讓我們的心繼續向著上帝。

  1. 以畫畫、聽音樂、做體操、煮飯增加生活樂趣

試在家做一些不是經常做的有趣事、重拾一些久違的興趣;或就是在家聽聽喜歡的音樂、舒展筋骨做做體操。

  1. 透過閱讀或靈修日記,整理與寫下自己反思

珍惜閱讀的機會,這期間是很好的進修、充實心靈的時間。每日睡覺前,寫下一兩句這一天學了甚麼事情。

  1. 一日一小步前行:面對前路走好每天腳下的一小步

睡覺時為行完一日的旅程感謝上帝,祝福一些當日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人。以期待的心將明天交託給主,因祂是一個做新事、帶我們行新路的上帝。

加強光讓黑暗減退

走在人生黑夜中,難免會對不確定的未來感到不安,潘怡蓉亦坦承她要與不安共處:「我會跟神說,我已盡力啦,在我必須要完成的工作裡,求祢保守!若真是發生了甚麼,求祢赦免並賜下恩典,我就繼續走那條發生了的路;我相信我是可以走下去的,因神會帶我走下去。」

她又勉勵弟兄姊妹,今天作神的門徒,不要停留在不安處解決不安;神的國度會繼續臨在,救恩的歷史會繼續向前。每一天去找有意義、值得做的事去做。當繼續在神的國度裡與祂同工,信徒的生命就繼續向前。在人生黑夜中,驅走黑暗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強光明;當光愈亮,黑暗就會稍為減退。所以,我們要重新尋回自己的召命、使命、異象、在神國裡主給自己的託付,在那裡便可找到每一天的光。要讓那光帶領我們前行,我們就不會被那不安、黑暗吞滅。

(本文主要參考潘怡蓉博士於「走在 Uncertainty 中的靈程同行者」講座中的分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5yjDsqK-G0

黑夜,吊詭的試煉

文/編輯室

——我們主耶穌的父

我們記得那些人,

像抹大拉的馬利亞一樣,

在正午遇到黑暗,

遭逢令人極度沮喪的損失。

我們為那些人祈禱,

他們為了忠於耶穌

而忍受的悲哀。

求祢在黑暗中與他們同在,

直至祢與他們同在的光明再照亮他們。

我們為那些人祈禱,

他們在哀傷中

還未認識耶穌——

求祢讓他們在耶穌的哀傷中

發現祢在他們的哀傷中

與他們同在。

在沒有祢的愛的世界

這困境中;

在這個拒絕祢同在的

世界的悲劇中,

幫助我們將耶穌被釘十字架

看為祢與黑暗的世界同在。

幫助我們在那裡

找到祢對祢的世界永恆的愛,

的信心中發現祢對世界的計劃,

幫助我們在祢與祢所有創造物的同在中

找到我們對正午陽光的盼望。

我們為自己祈禱——

當死亡的陰影臨到我們

或監獄的門把我們關鎖起來時。

主耶穌,

讓我們不要無視在加略山上的祢

也不要在花園中沒有遇見祢。

這段禱文擷取自包衡和哈特所著《當祂甘願被掛在木頭上》內〈抹大拉的馬利亞——忍受黑暗〉一文。

抹大拉的馬利亞

耶穌從惡魔手中釋放了許多人,也治癒了許多人的殘疾;抹大拉的馬利亞便是其中一人。因此她跟隨耶穌,期望見證耶穌拯救黑暗中的萬物。然而,她的希望落空了!在那天的正午時分,異常的黑暗籠罩著各他,耶穌竟被邪惡所敗、被暴力所折磨;進入了世界的黑暗裡。馬利亞經歷著完全的絕望!

只是,馬利亞至終仍忠於耶穌。有別於四散的門徒,她選擇忍受黑暗和悲哀,縱然沒能力幫助耶穌,卻留下來承受不忍卒睹的事實、希望的破滅、無法被安慰的傷痛。只為忠誠地陪伴耶穌,與耶穌一同經歷人世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被邪惡暴力制服,承受死亡與孤寂。

我們這些後世信徒固然在頭腦上知道,耶穌基督必須親自進入死亡(黑暗),方可為世人帶來光明與釋放的救恩。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黑暗中的人帶到黎明裡;也只有完全被棄絕地死去,那同樣被棄絕的人才可以分享的復活。但馬利亞對這些一無所知,卻懷著悲愴的堅持,忍受著黑暗。

貧民窟裡的德蘭

同樣經歷黑夜之幽暗苦痛的德蘭修女,曾有四十多年之久未能一聽神對她說話,內心沉沉墜入黑夜之中,無以名狀的鬱痛。她在蒙召時已堅持一生愛主,無論甚麼環境都從沒違背。但那段時刻,耶穌卻不理睬她,她深深感到被遺棄。這種愛的痛苦,迫使她面對試煉:雖然聽不到主的聲音,仍然相信那位不再向她顯現的上帝。

在這光景下,德蘭修女堅持領聖餐,堅持服侍貧窮人,而她就在這些垂死的貧窮人臉面上看見被釘十架的耶穌。於此,她再次遇見基督,也想起蒙召時耶穌對她說的話:「我渴了,你能為我止渴嗎?」她回應主的呼召在貧民窟裡服侍,然後,她看見一張張飢渴的臉,那是耶穌說渴了的臉。

德蘭修女經歷黑夜的乾渴之痛,她極渴慕耶穌的愛、耶穌的話語、耶穌的臨在。走過十多年的黑夜路程,經驗了極其乾渴之苦,她終於明白,神用這根刺試煉她,讓她完全了解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我渴了」的深意。而她正因為經過這種深入心坎的痛,明白「渴了」;明白那些貧窮人、邊緣人「渴了」;明白主耶穌「渴了」的痛。

黑夜的熬煉與淨化

對靈修神學素有研究的潘怡蓉博士,以吊的試煉、吊的黑暗來形容上述的靈程黑夜。生命受外在、內在因素影響總有起伏變化,人生是一整幅圖畫,個別路程都有其特殊意義,是對生命的重要塑造,就算處於幽暗低谷也有其價值。「每個人的低谷都有這種吊,我們以為這是一根刺,是艱難的事,但神藉此熬煉我們的信心,除去我們的驕傲。」她在一個講座中分享說,並補充道:「行靈程路最後一定會見到三件事。第一是除去我們的驕傲,只有謙卑倚靠主方能成為神的兒女。第二是我們是走憑信心的道路,並愈來愈明白黑夜只是增強信心的處境。最後就是,原來我們不明白甚麼是十字架,無條件撕裂的愛。直至有一天,我們學習到愛就是即或不然;任何景況,我們依然完全愛耶穌。」

包衡在默想抹大拉的馬利亞對耶穌的愛與忠誠,以致選擇陪伴耶穌忍受黑暗時,寫下讓人深思的結語:

「有時,在我們自己或世界的黑暗中,我們只找到耶穌忍受的那種黑暗。我們感覺不到神存在,而且持續有這感覺。我們看不到希望,也找不到安慰,只感到自己在黑暗中,與孤寂的耶穌一起。像馬利亞一樣,我們能夠做的只是留在黑暗中等待,但卻不知道為甚麼要等下去。馬利亞留下來,只因為她的愛心和忠誠…正如對馬利亞一樣,對我們來說,那裡只有黑暗,只有忠誠的人才會留下來,堅持下去。直到像馬利亞在花園裡的空墳墓旁邊感到驚訝時一樣,我們聽到後面傳來一把聲音,起初我們可能認不出來,後來卻發覺,竟然是復活的基督按我們的名字呼喚我們。」

參考資料:

  1. 包衡、哈特著。陳永財譯。《當祂甘願被掛在木頭上——默想十架下的11 個相遇》。香港:基道,2000 年。
  2. 潘怡蓉博士於 2020  4 月「走在Uncertainty 中的靈程同行者」講座中的分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