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的喜劇

文/若瞳

近年令人悲傷的事不斷,由社會運動到疫情、經濟不景,再到身邊好友遠走他方。現實世界裏流淚不少、憂心太多,我們會否想看看喜劇,讓心靈藉文字有喘息的空間?《後人間喜劇》可能是不錯的選擇。

本書作者董啟章是香港小說家,香港大學文學士及哲學碩士,曾任中學教師,現專職寫作,並在大學教授寫作。他的作品包括《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地圖集》、《愛妻》等。其作品獲獎不斷,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首獎及第27屆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

改變風格重演現實

《後人間喜劇》是2020年出版的作品,書寫風格可說跟作者過往的截然不同,其中囊括的知識範疇仍不少,如模控學、康德、莊子齊物論、熵理論等,但篇幅相較以往作品短得多(全書才400 頁)。今次的故事情節亦比過去強,讀者幾乎可見到荷里活電影情節躍現紙上:人工智能、生化人、政治陰謀、間諜戰、魔法子彈等。這可說是一部十分「不董啟章」的作品。

故事主角胡德浩是由舊港(即香港)到新加坡任職訪問學者的教授,專精的範疇是「模控學」。他在大學的工作是改良「康德機器」,因這任務而捲入當地政府、不同學派和政治理念的鬥爭中,後來更演變成一場生化人和人類、人民與政府的風波。

繼續閱讀

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 馬太 ‧ 同在

馬太同在

文/孫寶玲
整理/編輯室

這數年我雖不在香港,仍常留意香港的動態,發覺有傳道牧師不務正業:不去傳道、探訪、宣講神的話,卻想做CEO;教會不務正業:強調建立品牌或跨國集團企業;甚至不少信徒亦不務正業,寧作粉絲不作門徒。這樣的話,怎能回應這世代?

我盼藉四卷福音書的結語來闡明如何作真門徒,因各書卷雖是獨立故事,卻有共同綱領──耶穌;且都是為了門徒而記述耶穌:耶穌的身分界定了門徒身分,祂的視野、價值及工作亦應是門徒要效法的。另外,按正典的編排,福音書後是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不難發現耶穌是教會的基礎,所以福音書的結局並非結束,而是新一章的開始。因此,認識耶穌能教我們開展新的將來,而福音書的結束能讓我們知道怎樣開始新的人生旅程和道路。

馬太 ● 同在

福音書的結束, 不單是結束,也是開始。約翰福音如是,馬太福音最後的第二十八章亦然。十一個門徒在加利利山上,見到耶穌就拜祂,以為結束了,「然而還有人疑惑」(太二十八17)。耶穌宣告祂有權柄差門徒出去,這結語是指向一個將來。「所以,你們要去」(太二十八19),這差遣背後也有跟從的意味。

馬太福音有一獨特之處,是其他三卷福音書沒有的:「忽然,地大震動」(太二十八2),就是「震動」這個字。馬太在聖經原文中常用震動描寫人對處境或耶穌的回應,如耶穌與門徒在船上,「海裡忽然起了暴風,甚至船被波浪掩蓋」(太八24),其實就是震動這字;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很多人喊說和撒那,「合城都驚動了」,也是震動這個字。

生命次序被顛倒,習慣了的生活、節奏、安全感一下子沒了帶來的混亂,每人都經歷過,更不要說那些不希望發生在自己或所愛的人身上的震動:災禍、意外、健康或工作的失落、關係破裂;這些生命中的現實,無論你是否基督徒都可能遇上。

生命的震動
1981 年 5 月初,我剛考完大學畢業試,父母已準備參觀畢業禮,媽媽更專程到裁縫處訂做長衫。畢業禮前兩星期的一天,哥哥突然來電說媽媽中風了,要我立即回家。我隨即感到天旋地轉,像暈船浪似的,而那件長衫一直在裁縫處不曾拿取。這事對我和整個家庭都是「震動」!

2009 年,當我知道要離開香港及任教的神學院,又是一個震動,心裡感到煎熬。在那南洋小島生活時,多次在上班路上問自己,究竟發生甚麼事?為何落到這田地?一場風暴、一個震動,人生總會遇上,無從解釋,當它臨到,你的生活不一樣了,你會發覺自己很脆弱,很多計劃一下子全被抹走。一切籌算、預備,全經不起生命任何衝擊!

不過,震動來到時,有人會假裝沒事發生。馬太告訴我們,有權勢的會說甚麼事都沒發生:當墳墓空了,耶穌的屍體不在,就用錢解決!買通兵丁,然後說耶穌沒有復活,是被門徒拿走了(參太二十八11-15)。當權者以為可藉謊言隻手遮天,覺得掩蓋掉就沒事發生。縱使發生驚天動地的事,全世界都知悉了,權勢卻認為可用錢掩蓋真相。

求主的同在
生命面臨震動時,你不能假裝沒事,必須承認這震動,即使疑惑、即使困難,仍必須面對。這些震動能教你更認識自己及你相信的主,也是門徒道路的開始。惟有一切的籌算被扭轉,明白自己是何等脆弱、無能,才會迫切祈求主的同在;如此,就明白不能靠自己面對生活、不能相信自己的經驗和判斷。我們就會說:主啊!請祢與我同在

馬太告訴我們同在極其重要,因提到同在,就必須跟從。主的同在,不僅是結語,在福音書開始時已有(參太一23)。以馬內利翻出來的意思是神與我們同在;不是與我,是與我們同在。耶穌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太二十八20)一個「我們」,一個「你們」,說明信仰或經歷耶穌同在,不單是個人內心的經歷或感動,而是群體的事情,是倫理、行為的彰顯;跟從耶穌、實踐祂的吩咐,有倫理的意義。

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的登山寶訓:凡聽了我的話又去行的,就像是房子建在磐石上,雨打風吹總不倒塌(參太七24-27)。跟從、同在是甚麼意思?就是實踐耶穌的生命及教導。這一點毫不抽象,是很具體、微細、簡單,正如耶穌的綿羊山羊比喻: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參太二十五32- 40)。同在,不僅是腦袋的思考,更看我們的生命有否彰顯,這種彰顯在面對震動時,更是明顯。當個人生命、社會、國家震動時,我們會掩眼當沒事發生,抑或承認出了問題,好好來到耶穌跟前,閱讀祂的教導,思考祂的生命?

忠心的跟從
每次讀香港新聞,我心總感煎熬,對我是很大震動,但很多人當沒事發生,特別是主流媒體。我們可做甚麼?教會要非常忠心!每個傳道人、神學生、會友都有不同恩賜,在不同位置幹著不同的事,卻總要忠心。若要彰顯耶穌與你同在的生命,你就不能容許謊言抹煞這社會;若是耶穌的跟從者,就應讓別人看到耶穌在你生命裡同行同在;也應讓人經驗到耶穌的同在,是一種尊貴、公義、公正、光明的生命。

面對這震動的世代,我們要來到主耶穌面前,因主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二十八18),我們可帶著這股力量回應。主沒擔保我們活得舒服、光采,正如使徒殉道的殉道、捱苦的捱苦、被打的被打(參來十一章)。然而,這是跟從主耶穌的生命狀態,我們的生命應彰顯這位完全的天父,正如主耶穌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我們看見這城巿很多人在失落煎熬中,他們都是天父的兒女,無論是否信主,也配得公義、尊貴的生命。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孫寶玲博士於「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培靈會中主講信息的內容撮錄。本刊蒙以馬內利浸信會授予講道錄音版權,謹此致謝。)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真門徒」的文章】

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 約翰 ‧ 跟從

容許懷疑

文/孫寶玲
整理/編輯室

這數年我雖不在香港,仍常留意香港的動態,發覺有傳道牧師不務正業:不去傳道、探訪、宣講神的話,卻想做CEO;教會不務正業:強調建立品牌或跨國集團企業;甚至不少信徒亦不務正業,寧作粉絲不作門徒。這樣的話,怎能回應這世代?

我盼藉四卷福音書的結語來闡明如何作真門徒,因各書卷雖是獨立故事,卻有共同綱領──耶穌;且都是為了門徒而記述耶穌:耶穌的身分界定了門徒身分,祂的視野、價值及工作亦應是門徒要效法的。另外,按正典的編排,福音書後是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不難發現耶穌是教會的基礎,所以福音書的結局並非結束,而是新一章的開始。因此,認識耶穌能教我們開展新的將來,而福音書的結束能讓我們知道怎樣開始新的人生旅程和道路。

約翰 ● 跟從

結束也是開始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二十31)讀過約翰福音二十章最後這節後,我們以為完了,原來仍有第二十一章;讀完最後這一章,卻似乎再有另一章,因耶穌差遣了彼得、所有門徒,甚至是讀者出去。可見福音書的結局,不是結束,而是開始。若結束意味開始,結束便是邁向將來,從開始到將來,必須學會緊記差遣我們的聲音,學會專注差遣者在我們面前的一雙足印,因為若只在乎眼前所見,我們會很沮喪,且能相信甚麼呢?

今天透過電視、社交媒體,可看見世界很多事情。我每早跑步時都聽著BBC, 心很沉重,到處是襲擊、天災,如早陣子在尼日尼亞有百多名基督徒被射殺。若我們只在乎看見的,這世界是支離破碎、沒有希望,必然朽壞,互相仇殺的地方。又如香港,過去一年,每一次的政策實施,每一次當權者的決定,看著都覺荒謬,眼看這數年的轉變,你相信甚麼?若你要看見才相信,你會感到艱難、沮喪!

試看經文中的多馬,他起初不信耶穌復活,強調「若不親眼看見、親手摸過,用指頭探入祂的肋旁,是不會信的。」(參約二十24-25)若他起初便跟隨耶穌的話,我們可合理地假設,當耶穌在迦勒將水變酒時,他是其中一位飲者;耶穌於安息日在耶路撒冷大池旁令一名病了三十八年的患者痊癒時,他也許見過;當耶穌在加利利海將五餅二魚分給數千人時,他是其中一個分食者;但到了這晚,多馬卻不相信。若你真要看見、摸到才信,下次你就有其他藉口:若不是聞到或抱過數星期,我不會信!若只在乎看見的,你的信很是薄弱,這是整卷約翰福音要表達的信息:你必須學會記得那差遣你的聲音,專注你前面的足印!

容許懷疑的群體
經文中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多馬所在的群體。耶穌第一次在屋裡顯現時,多馬不在,其後的八日裡,那群門徒是怎樣過的(參約二十19-26)?他們親眼見過主耶穌,然而多馬卻說不信!讀到這裡,我們看到一幅很美的圖畫:一個群體容許當中的肢體懷疑,容許肢體覺得艱難、困惑。這個群體不僅是二千年前的群體,也可能是今日我們的教會;在你的教會可有肢體,有八日或八星期已經很沮喪,坐在角落不理別人?他在群體裡,需要容許懷疑,容許抗議。

當我們邁向前面的道路,需要群體同行。群體容許我們懷疑,或我們容許肢體在艱困或憂傷中抗議。為何?因群體本身就是懷疑的群體!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復活節清晨後,向門徒表示已看見了主(參約二十1-18)。大家很開心吧?誰知就在那晚,「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約二十19)這是群體真實的寫照。因此,我們應該擁抱中間有些懷疑、抗議的肢體,接納他們,學習一起互相守望、扶持,繼續往前行。

差遣與跟從
當多馬見到耶穌,並說「我的主」,「我的神」後(參約二十28),是結局了?原來仍有另一章:門徒去了打魚,重操故業,而非傳福音。這段經文重要之處是,耶穌到門徒面前再次呼召及差遣他們,包括彼得。耶穌在二十章時已跟門徒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二十21)差遣是一種授權,是跟從的另一種表述;沒有跟從,差遣無從說起,當我們跟從時,就是是蒙差遣的一群;兩者是銀幣的兩面。耶穌呼召彼得「餵養祂的羊」(參約二十一17)。差遣,因為跟從。結局了吧?哪知彼得卻問:「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就說:「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這實在是精采的記述。

終於結束?不是!是開始。約翰福音後是使徒行傳,你會見到彼得很成功!五旬節講道,數千人決志(參徒二),不得了!哪料到第十章,他卻躊躇怎樣面對外邦人,直到神賜異象。更慘的是到了加拉太書首兩章,彼得更跟保羅爭論外邦信徒需否行割禮!若彼得都是這樣,我們實在不用太沮喪,當我們遇到艱困或跌倒時,總要緊記這位主從不放棄我們、愛我們、接納我們,呼召我們,差遣我們,從結束指向開始,從開始邁向將來。

甚麼是福音?約翰福音指出,相信不一定要看到、不需具體的經歷,而是在人生及信仰的道路上堅持、執著;這份堅持、執著不是因為自己,是因那差遣者的聲音,並走在我們前面的那雙足印,這也是讓跟從主成為可能的原因!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孫寶玲博士於「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培靈會中主講信息的內容撮錄。本刊蒙以馬內利浸信會授予講道錄音版權,謹此致謝。)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真門徒」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