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

CP154000772dpi

文/陳振衣

小何這幾年很躁,甚麼事都不對頭,甚麼人都不順眼,他更發覺自己跟同事一樣,開始用粗話來作發洩了。

小何來自農村,到大城市讀大學和工作,而大環境的做事方式是:即使循正常途徑已經可行的事,仍會先靠「關係」,因此市內人脈資源不多的他自然吃虧,加上教會的教導是要順服在上者,要靠實力;可幾年下來,他覺得這虧實在是吃太大了,他以前的同事,即現在的直屬上司,就是竊取了他的構思而上位的,為掩飾還常故意為難他。

 

而最氣忿的,是牧者說他太驕傲了,不能服在人下!

 

父母催婚

前年爸爸證實患上肝炎和糖尿病,要不時到城裡複診檢驗休息,為此他轉租較大的房子,好讓父母來時住得較舒適。最高興的是媽媽,又可事無大小地照顧獨生愛子了!這令想多學獨立的小何有些厭煩,但因爸爸生病也就算了。

 

沒想到他們時間愈留愈長,在遊遍城裡各景點後,就開始為他找對象。

 

教會的單身姊妹多,但一味順服的教導讓小何日漸抗拒,不願意娶個只會「順服」的太太,因此常故意不跟父母同去崇拜。父母見狀更為操心,說要介紹家鄉教會的姊妹給他。更甚的是父母與團契的長者交流多了後,常將鄉村和城市作比較,開始叫他換份高薪工作,因留在城市工作就必須買房,這樣才能組織家庭,重要的是鄉間親友們都已抱孫,兒子到城裡後卻沒有,

 

面子過不去,也讓人非議。

 

小何明白父母的憂慮,也很想讓父母晚年過得開心。但以他的資歷,實在很難找到更高薪的工作。前景不明,父母常嘮叨,令小何壓力更大,他只能以少回家來逃避父母。

 

求不隨波逐流

這天,在公司被上司擺了一度,心裡正有氣,回家父母竟跟他說,老家半年後遭集體收地發展,他們決定要賠款不要賠房,錢就給小何作城裡買房的首付,這自然是以後要跟他住的意思了。小何一聽登時光火,覺得父母是在操控自己,頭一甩就奪門而出。

 

電梯內小何頭還發熱,突然一道很清晰的聲音入耳:「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參拿四4)噢,很久沒到神面前了,此刻聖靈正是來提醒的!他在小區一個角落坐下,求主幫他釐清一切——

 

其實他所遇的與現今大多數國人所遇的無異,父母關注的和所做的,也與其他國人的父母無異,而很多年輕人亦乖巧地聽命順從,彷彿大家只有這樣才能生存。

 

但這是我希望的人生嗎?

 

主,我不要隨眾認命地過一生,幫我知所取捨,不管前路多艱,我想要一個生機勃勃的人生……

ccmFB_CP154_20181112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

註釋: 內地的買房,即買樓;首付,即首期。

 

 

傳承

CP1510772dpi

文/陳振衣

山地瘦瘠,所出糧食不夠維持一家六口生活。因此,爸媽到外省打工,

小蓉三歲就和姊姊成了留守兒童,由外公外婆撫養,妹妹和小弟則跟著爺爺奶奶過活。

為了償還超生罰款的借債和養活四名兒女,爸媽需更努力工作,春節也做零工;整整十三年,都只是寄錢回來,沒能回一次家。要不是有機構給了小蓉一個助養名額,減省了一些費用,恐怕四弟還要等更久才能再次見到父母。

一家都在受苦

外婆是名強勢女子,常在兩姊妹面前說媽媽太懦弱、爸爸家太守舊,為追生男孩弄至她老年也這般辛苦!小蓉體質較弱、易哭,外公疼她,帶她下地(種田)總是讓她玩土就算。大一歲的姊姊體能較好,人也老實,對外婆交下的沉重工作只默默去做;那不哼聲地揮動小鐵鍬跟在外公後面翻土的畫面,小蓉記憶十分清晰,小小心靈就覺得自己一家都很可憐,每個人都在受苦。

在本應上小學的年齡,姊妹倆連幼兒園都未上過,見到鄰家小孩上學就很羨慕。某天,幾個外來的哥哥姐姐到來逐家探訪,又問她們想不想讀書。

 

小蓉大聲回答:「想!」

 

姊姊則躲在外公身後不肯出來。結果小蓉得到助養名額,可以上學。但學校在縣城,要寄宿。學校好玩的多著呢,老師也很和藹,但離開外公卻讓小蓉感到可憐,想到就要哭!

小蓉的助養者常寫信給她,又告訴她有個叫耶穌的知道她、很愛她。小蓉不明白,以為是多了一個助養者,很開心,因每年生日都會寄來卡片和文具等禮物。直到高小時識了一個新同學,告訴她原來耶穌是創造並一直照顧她的神,又帶她去教會。教會裡同齡的不多,兩人很快成了好友。春節放假回家,小蓉將耶穌的事告訴外公和姊姊,他們立刻就信,外婆卻說:「若真是神照顧,怎麼我家會這樣窮!」小蓉也不明白,但就是覺得耶穌很好。

祝福更多的人

高考後小蓉獲城裡大學錄取。這時爸媽已帶著一身的病回鄉,家中經濟雖稍有改善,但助養期卻在高中畢業後結束,那學費從何而來?只能在縣城找工作幫補家計了。

 

唉,出身窮就不能有好出路?小蓉情緒一下跌落谷底!

 

想不到的是,助養者竟主動提出供她讀完大學。姊姊跟她說:

「其實我們絕不可憐,能自食其力,活得就有尊嚴。神特別恩待你,就是祝福我們一家,將來你也可祝福更多貧困的人,就像那助養者一樣!」

 

話仿如醍醐灌頂,讓小蓉想到多年來的自是多麼的傻,多麼的不知感恩,神的照看從沒停止啊!小蓉暗下決心

  • 將來,也要成為一個祝福、幫助別人的人,就像那幫助她的助養者一樣。

ccmFB_CP151_20180313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

 

 

是真神就有希望!

cp144_06

文/陳振衣

媽媽未婚先孕,家人索取巨額禮金,爸爸需舉債支付。由於二人同村,事件成了公開熱談,加上生的是女孩,媽媽感到翻身無望,怨氣都發洩到父女倆頭上,認為若非他們,其人生就一定美好。這些話阿微從小被媽媽狠揍時就會聽到。

上高小時,爸爸還清債務,一家搬到縣城居住,並開了一間小賣店。環境好起來了,惟媽媽的情緒病卻更嚴重,總嫌店小利薄、爸爸沒本事,更常當著顧客的面打爸爸,但他一貫從不還手;自然,媽媽打阿微時也從不保護她。長大到能還手時的阿微覺得爸爸懦弱又可憐,但幾次相幫後反被他責罵,令阿微更是憤怒,渴望能早日離家,靠自己!

繼續閱讀

成長的里程(二)

photo-1462570117285-05bcc7cb7cfb

文/陳振衣

阿文和小惠在教會舉行婚禮(請瀏覽:http://wp.me/p4U0vI-cR)時,阿中聽到雙方誓詞中「在主裡相愛到永遠」的一刻,心中羨慕,想到自己,開始忐忑。

他是阿文研究院師兄,同樣有個強勢老媽在催婚,最近也結識了心儀的姑娘阿儀,她只來過團契聚會幾次。媽媽得悉阿文即將結婚後,對兒子的婚事就更著緊,說春節不帶個女友回來就要他相親。阿中遂決定向阿儀表白,若被接受,信仰方面慢慢談也不遲。

繼續閱讀

成長的里程

6108b580

文/陳振衣

「春節帶小惠回來,替你們把婚事辦了!」電話裡媽媽用一貫的強勢語氣吩咐。阿文心中苦惱,他愛媽媽,但有時也受不了媽媽的操控。其實去年暑假帶小惠回鄉見家長時,媽媽就不停向這剛大學畢業的未來兒媳施壓:要令阿文回鄉工作,要讓她盡快抱孫,要住在附近……嚇得向來溫順的小惠對在他媽媽眼皮底下生活心生「害怕」。

繼續閱讀

不丟神,代代得福

underpass-254317_1920

文/陳振衣

媽媽從小就教導梅姨要堅心相信神必保護祂的兒女,所以不管環境如何,都不要失去信心,要忍耐等候;而且,神還會獎賞跟隨祂的人,不止自己得福,全家及後代也都蒙福!在抗戰時期出生的梅姨自然明白箇中艱苦,也從小學會在逆境中自強。由於來自書香世家,加上天資聰慧,因此雖在戰亂和頻繁的政治運動中成長,梅姨仍能完成大學教育。隨後讀研究所,在大學任教職,再後與同校任教的丈夫結婚,誕下兩名兒子,雖然文革風暴已是山雨欲來,但一家仍保無事已讓梅姨覺得是神蹟,亦相信神必繼續看顧保守。

為主名受苦
然而,風暴終於到臨。 繼續閱讀

哪裡是真正的避風港?

boats-984227_1280_2

文/陳振衣

黃伯老家是僑鄉,他和姊姊都在印尼出生。抗戰時期,父親冒險帶妻兒回老家避難,之後隻身回印尼看守家業。可惜,不久日本戰機便來轟炸,警報愈發頻密,大夥一聽就趕忙跑去防空洞。才三四歲的黃伯每次都嚇得號啕大哭,媽媽則哄他說:跑到防空洞就安全了。豈料,媽媽一次出外時遇上警報,躲進另一個防空洞,結果,洞口被炸中堵住,幾十人活活悶死在內。姊弟倆得悉後驚呆了,「安全地」原來不是真安全的! 繼續閱讀

憐憫!放手?

Staring at the sunlight_SplitShire

文/陳振衣

小喜來自貧困家庭。爺爺奶奶長年臥病,爸爸為賺錢改善生活到外省做煤礦工,可惜一次下班後在回宿舍途中不小心摔倒,雙膝碎裂,腳筋也斷了,被辭退後只得返回家鄉。回家後因治療又欠了不少債,但始終無法完全治癒,在家只能幫忙幹些輕活,種地的重活全由妻子承擔。為此爸爸終日鬱鬱寡歡,不時抱著小喜嘆氣,媽媽也總是愁眉深鎖。家裡無法供她上學,年紀小小的她就要下田幫媽媽種地,每當看到背著書包的小孩在田邊走過,小喜就非常羨慕。

主的憐憫
九歲那年冬天,村裡來了幾個哥哥姐姐,在空地上搭了布幕唱歌演戲,說是慶祝聖誕。小喜不認識這生日的人,但劇中說這人會醫好有病的人,她就立刻想到爸爸。結束時姐姐發給她幾顆糖和一張紙,見她看著紙發呆,姐姐就蹲下指著紙上的字要讀給她聽,她一急,直問:「耶穌會醫我爸爸嗎?」「耶穌願意幫助有需要的人,他來了嗎?」「在家呢!」小喜立刻拉著姐姐往家裡跑。

爸媽聽到福音,雖將信將疑,但很受感動。姐姐走前為他們一家祝福禱告,並說會再來探望。果然,一星期後姐姐再來,並提議讓小喜在農閒時到鄰村教會讀識字班。爸媽見女兒有機會讀書,跟去看了兩三次便同意了。小喜在這裡不單認字,更認識了主耶穌。教會裡有位小學老師,知道情況後也願意幫她跟上小學課程。由這時起,歡笑聲開始漸漸在這家出現。

爺爺奶奶過世後,爸爸身體情況也有好轉,小喜得老師幫助取得小學畢業證書並考上初中,隨後是高中、神學班,接著成為教會同工。這一切小喜都滿懷感恩,當初爸爸雖沒有得到神蹟般的醫治,但全家人都領受了救恩,將來能在天家相聚,才真是他們最想要的。

人的憐憫
小喜在教會主要負責關懷和探訪。由於親身體會過貧困和家人長期患病,所以她對此特別有負擔,而同理心也讓她特別易感,眼淚往往比對方更快更多。三年不到,身心已疲乏不堪,但這麼多肢體需要關心,事奉豈能懶惰?她要以基督的心為心,憐憫有需要的人!可是,她愈來愈覺得力有不逮了。很多症狀都是她未見過的,也是她未能理解的。但,她不關心,誰關心?她不照顧,誰照顧?輔導來跟她說,她應休息一下了。可是,這婆婆沒親人在旁啊!這病人需要煮營養餐送去啊!這小孩……

憐憫人的主
「到我這裡來安息吧!」「感謝主!但,誰去陪伴……」「不急,我會照看,就像我從前照看你一家一樣!而且,我也為你設立了團隊,他們可以和你分擔。憐憫人和放手給我,你要學懂這平衡!」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

圖片:SplitShire

遊子歸家

CP127-10

文/陳振衣

小芳九歲時得了怪病,肚子脹成圓球,不停的痛和腹瀉,醫院也驗不出病因。家人帶她到處求醫,折騰一年多都沒見效後,奶奶跟人去求了道靈符,燒成灰後混酒讓小芳喝。當晚,小芳夢見很多面目猙獰的鬼怪,嚇得她大叫醒來。奇怪的是,沒兩個月小芳就好了。奶奶認定是靈符的功效,就從廟裡請個神像回家供奉。神像樣子怪異,有個象鼻,小芳一見就怕,但不敢告訴奶奶。

叫人不安的神像
由於擔心怪病復發,更不時夢到各式鬼怪,所以小芳不敢不拜那神像。高考時她努力考進了醫學院,希望醫學能幫她,但始終查不著病因。實習那年她來到沿海的城市醫院,那裡有很多廟,讓她心裡發毛。她雖接受無神論教育,但因其親身經歷,小芳心裡是相信有神明的。每當看到出殯場面,小芳就想,人死後是怎樣的?會見到那些鬼怪嗎?她真希望有個不讓人害怕的神!

實習完後她正式成為該院的醫生。不久,小芳戀愛了,她緊緊的抓住對方,她要有個依靠來驅走心中的不安。可是,緊弦易斷,男友走了,被拋棄的傷痛讓她嚴重失眠,吃藥後閉眼就見到無數鬼怪。奶奶帶來靈符給她,她也自行去看精神科。情況好轉,她就回醫院上班,但心中總是空蕩蕩的,不願與人交往,自我封閉起來。

不叫人害怕的神
一天在等公車時,有女子突趨前問她:「你身體不好嗎?有很多苦惱?」她茫然地嗯了一聲,女子就塞給她一個電話號碼說,可以幫她,想的話就找她。小芳何嘗不想擺脫苦惱?回過神後,第二天打了這電話,下午就去到一個叫教會的地方。負責人問明其狀況後,說要為她做醫治釋放的祈禱。禱告時眾人的言行都很奇怪,她聽不懂,突然胃一陣不適嘔吐起來。過後負責人說她需繼續參加學習班,除掉來自家族的詛咒。小芳不很明白,但還是繼續,也將聖經帶回家讀。奇怪地,讀聖經時心中有很平靜的感覺,反而去學習班時心卻愈來愈不安。

一位同事來關心她,她將感覺相告,同事立刻遞給她一本《遊子吟》,說已為她禱告很久,叫她好好讀。封面副題「永恆在召喚」一下就抓住她。她如饑似渴地一天就將書讀完,至此她才明白基督信仰的真正內涵,特別是困擾她的「鬼怪」問題一下就釋然了。同事帶她去另一教會,這教會讀聖經,沒有奇怪的行徑,愈參加聚會心裡愈安穩,她確定,這是位不叫人害怕的神,且主動將她這個遊子召喚回家!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

誰能明白我?

誰能明白我

文/ 陳振衣

現今年青人找工難、買樓難、結婚難,令社會對「啃老一族」諸多批評也深嘆無奈。阿富的爸爸是軍人,嚴肅死板,常說阿富體質和性格太柔弱,將來定會啃老,聲稱到時會將他掃出門。阿富不服氣,認為自己只要努力,必能闖出一片天。

廿三歲大學畢業,阿富立刻向自己的人生計劃第一步邁進:買樓。由於沿海大城市樓價太貴,老家又非政府重點發展區而沒好前景,於是阿富選擇在發展快速的中西部大城市置業。他先在廣告公司工作儲錢,第二年就向友人借錢買了小單位出租,兩年後換成百多平方米的單位;隨後樓價上漲,收取的租金已足夠供這層樓。與此同時,他在股票上也賺了不少,春節回鄉時爸爸已沒再說甚麼。這讓他感到終能爭一口氣,並開始他人生的第二步:營商。

跌入人生低谷
然而,他畢竟是外來者,城中人脈關係不足,在簽約合股的最後關頭對方竟突然反悔。阿富雖有心理準備,仍不免失落。這時女友父母來訪,說要看他的房子。他知這是能否被接納的關鍵,只好硬著頭皮致電租客。

當晚來到門外,已聽到裡面在播聖誕歌,進門更見一株大大的聖誕樹和不少聖誕裝飾。阿富不假思索就說:「你信這迷信啊!我們是無神論的。」租客滿臉笑容:「我不信迷信的。」準岳父母仔細巡視一周:「房子不錯,打掃得真整齊乾淨!」臨走時租客邀請他們:「聖誕節當晚有空一起來吃晚飯吧!」

回去後雙方父母立刻催婚,打亂了阿富的計劃,但終究拗不過,春節就結婚了。妻子很快便懷孕,留老家安胎,父母樂透了,可他真切感到重壓來了。阿富決心一個人回去再找商機。但奔波一年多,虧蝕了所有存款,唯一寄望就是賣樓再拼搏。

想找可信任的
他約租客商議能否結束剛簽下不久的合約。想到這家人的友善溫馨,見面後不期然直說自己的失落與擔憂。租客提出不如捆綁租約賣樓,讓雙方都有寬裕時間處理,並跟他說以前也曾生意失敗,神如何帶領他走出情緒低谷,而真正的富裕與踏實是來自內心的。阿富覺得,說得好聽,但仍是迷信,他要靠自己再戰。

可惜半年過去,找可靠的合夥人不易,樓亦未賣出,爸爸卻來電說他應負責任接回妻兒,妻子亦開始抱怨。阿富情緒一下跌落谷底:自己這麼努力,為何無法成功?家人也不能體諒?難道真如爸爸所說要啃老?爸真會將他掃出門?阿富突然想起那租客,那是個可傾訴可信任的人,就算他還是要說他的那個「迷信」,可是,阿富還是想去找他……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

難言……

chiemsee-266427_1280

文/ 陳振衣

「不是有另一種藥比這更有效,且便宜得多嗎?他們不是富人, 這會將人整個家庭給弄垮的!」小周隨老徐踏出病房後便自言自語,聲音不大卻是全組人都聽到。老徐心一緊,深深吸一口氣,腳步略一遲緩。幾個實習生你看我,我看你,沒人再說話。

老徐是這期護理科實習生的導師,第一次見面,她就留意到小周脖子上的十字架項鍊。小周做事麻利,好學嘴快,常問得她趕不上回答。不過,小周也很快知道了一些行內忌諱,沒那麼衝了,但仍會禁不住小聲說說。

心現糾結
在這行,老徐已是老行尊了,很多事心知肚明,自從五年前信主,她也開始糾結。有次團契來了位華僑肢體,知道當中有醫護人員後就衝口直說:「怎麼只是感冒咳嗽,這裡的醫生就給我開了七種成藥,量也多得可吃一整個月,且比在外面藥房買的更貴。」每遇上這種情況,老徐便沉默,不知該怎說好。

下班了,老徐在醫院門外見到小周,兩人無言地走了一段路後,小周打破沉靜:「我知道問題一定是在回扣的多寡上,這與大家的收入有關。但我想,可私下跟病人家屬說的……」

「用甚麼藥是由主診醫生簽署的!」

「唉……但真是甚麼都幫不上麼?」

「這不是我們的職責範圍,而且, 你肯定另一種藥一定更好?」

「老師說過的!當然,還得看臨床……真慶幸我讀的是醫護,不需給病人開藥……」

「是的,醫生比我們困難多了……」

「我團契有幾個讀醫的,也在實習,他們內心的衝擊可真夠大……」

「……」

口出無語
「每學期開學,團契導師都會帶我們繞校禱告,除希望學生信主外,就是求神讓他們將來能成為有醫德的醫生……之前我班上同學都說想嫁醫生,因為收入好。但醫生底薪低,以藥物回扣分紅來補貼收入是正常的潛規則,這兩年因反貪,聽說很多醫院已有收歛,不知……」

「……」

「若將來醫生仍要這樣開藥,那我是鐵定不嫁醫生的!我過不了神這一關……」「你有醫生男友?」

「感恩沒有,以後也不會嫁醫生!」小周重複一遍,並重重的點一下頭。

「咦,這麼早?」進門見丈夫正坐在沙發上閉目養神。

「手術順利嘛……今天主任被叫去調查了,這次春節分紅也可能沒了,明年兒子出國唸書,我們的生活費要再省點。」

「……吃過飯就去團契吧!」

「今天不想去了……」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

真實並有神同在的生活

god still loves us

文/陳振衣

阿文和阿偉是同村好友,在家裡和教會都是聽話勤奮、品學兼優的乖學生,也是村裡的模範。後兩人考取同一城市的不同大學,阿文唸醫藥,阿偉則唸工管,兩人相約參加同一教會和團契,好互相照應支持。

困在象牙塔內的信仰
由大二起,兩人漸少交流。阿文課業太繁重,故只在書本和教會內鑽。阿偉則與外界接觸愈來愈頻繁,教會內已不多見其身影。再後,阿偉決定轉往參加自己學校裡的團契。

大四,教會提出培養阿文作全職同工,他心裡遲疑,因日後家中經濟擔子都在其身上,不過,他慣性地順服了,怕違背神的心意。因此,派給他的事奉更繁重,且很快就安排他站講臺,令全無接受過系統裝備的他焦躁難安。

快畢業了,同城幾所大學的團契舉辦聯合交流聚會。會上,阿文重遇久違了的阿偉。聽到不同學校不同科系肢體的不同思維模式的分享,尤其是信仰與生活及學科上的衝突和糾結,讓阿文發覺自己原來一直困在象牙塔內,信仰也只停留在知識上,對以後的事奉和踏出社會後的狀況隱隱心存不安。會後兩人促膝長談,阿偉也感嘆自己不及阿文熟識聖經,以致心靈常有掙扎。當夜,二人一起禱告,決定留在這大城市工作接受磨練。畢業後,他們一同進入城裡最大規模的藥廠工作,阿偉任推廣,阿文則做藥物測試。阿文更大膽跟教會表示還未有全職事奉的領受,並希望能提供裝備途徑。

告別標準答案的思維
工作後二人碰上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星期日經常加班,不准請假。阿文要趕做新藥測試;阿偉則要跟領導做對外聯絡。生活規劃和節奏雖被打亂,但兩人想,也許新藥獲准上市後情況會改善。不過,接下來的狀況卻讓他們忐忑不安。原本須做兩年的藥物試用案例,老闆竟要他們在半年內完成,那就是說,要做假測試報告!至於阿偉跟領導去做的聯絡,也不時目睹地下交易。雖然他倆都不過是參與者之一,但內心的衝擊已夠大了。想過辭職,但「天下烏鴉一樣黑」,找份好工談何容易;教會叫兩人回去事奉,說是最榮耀的,但這根本就是「鴕鳥政策」!

糾結了大半年,兩人決定辭職,但也不做鴕鳥,堅持告別只求「標準答案」的思維;雖知以後會有困惑、有掙扎、有拮据,但仍決心要學懂分辨、交託和承擔責任。他們也會繼續在靈裡互相照應,因這才是真實並有神同在的人生。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

圖片:http://bit.ly/1Dn8W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