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霾中路標不見了

文/ChristineCMO

當筆者撰寫此文時正與香港人一同經歷絕非容易的「22-02-2022」。這天,日曆上滿是「二」字,可疫情嚴峻,措施轉變急速,生活一點都不「易」!過去三年香港經歷社會事件及疫情的衝擊,各人的身心靈都十分受創。信仰能幫助我們面對陰霾嗎?教會牧者和弟兄姊妹可怎樣與情緒受傷的人同行?

香港人都「謝咗」

從我的輔導工作及在教會與弟兄姊妹同行的觀察,很多人受到這時勢的陰霾影響,出現了一些從未有過的負面情緒或精神狀態,加上在個人生命中或曾有過的創傷際遇,情緒變得更複雜、更難調適。去年《紐約時報》曾報導疫情下一種常見負面情緒,名為Languishing(憔悴),或譯為廣東話「謝咗」更直接。這種情緒我們間或都有,但若持續對事物提不起興趣,對生活感到沒意義,人會出現停滯(Stagnation)和空虛感,影響生活。

另外,三年前社會事件帶來的創傷,香港人多了一份焦慮,對周遭的一切存着負面預設,失去安全感和信心,被對將來的不安佔據;加上抗疫疲勞,太多事情需管理和安排,「活在當下」像已成泡影。生活在好像總被追趕的心境下,不知不覺陷入迷惘和混亂,開始分不到優次、應做或不應做的事,對日常生活或工作以致人生大事的決定都舉棋不定、憂心忡忡,如是否接種疫苗、需否大量購入防疫藥物,以致談婚論嫁、生兒育女、移居海外等人生方向就更難定案。

筆者嘗試整合一些與受助者同行的經歷,加上自己的生命反思,從信仰和心靈的方向跟大家分享,盼可幫助信徒個人操練,或應用在關懷弟兄姊妹身上。

第一步,先停一停,要聚焦 (stop and focus)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休息」有停下來、罷手的意思,目的是聚焦在上帝,因祂才是神,我們不是。當被疫情或身邊的壓力煩擾時,我們很難發現自己內在的問題,甚至尋求主的幫助也無力。因此要先停下來,放下手上的,閉一閉神,做呼吸運動,讓專注從自己身上轉到上帝。「活在當下」的意思就不再只是疫情的日常,因「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34)這句經文當中隱含着當時機成熟時,上帝會幫助我們處理那些困難。

心思要在上帝裏沉澱,對自己說:「罷手吧!」才能讓我們定睛仰望神,更認識祂的屬性,留意祂正在做甚麼,用甚麼東西給你提示或指引。當我們專注在主時,會不知不覺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和需要,甚至讓上帝的話語在心中迴響,使你的心因而得着醫治和力量。

第二步,同在與明辨(presence and discern)

上面提及要聚焦在上帝身上,是同在與明辨的前提。盧雲曾撰文談及「明辨」(Discernment),就是用上帝賜給我們的心、耳、觸感去留意身邊的人與事,留意這些事物在上帝的話語裏是甚麼意思。當內心世界受外在環境攪擾,內心混亂,許多思緒令我們惆悵,甚至是揮之不去的哀傷和創傷,這時很難只用我們的意志去辨別是非對錯,優次秩序。

來到這一步就是要用身體和心靈去留意上帝給我們的標記。「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留意上帝如何在生活的周遭跟你同在,就能察看那些在你身邊漫過的事物或際遇,分辨上帝的真理和似是而非的歪理,辨明時代的徵兆,看清你此時此刻可以做和有能力做的事。生活中常打開我們的心、耳、觸感,與主相繫,明白上帝的時機是甚麼,與我們內心的世界聯繫,心被釋放,撥開雲霧,尋找上帝顯示的路標和路徑,讓我們繼續向前行。

第三步,同工與同行(work and walk)

這一步是藉着我們的踐行,從工作、創造和關懷,讓行動的世界與靈性生活相通。屬靈生命不應「退修後落山就不見了!」面對來勢洶洶的社會變遷,若信徒的心靈只停留在隱修之中,一旦被外來的衝擊進攻時,就很容易被打倒。巴默爾(Parker Palmer)在《行動靈修學》一書中提出以「默觀兼行動」的操練,讓人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上主是如何與我們在一起,生命真正被充滿、真正活着。基督作了模範,展示祂如何走進人羣裏,祂明白上帝的心意,在福音書中不時看到祂在其時機,走進人羣中憐憫人和醫治人。

當內心體驗到上主引導,就可肯定祂與我們同工。藉着上帝賜給我們的創意和恩賜,在工作上、創造上、並關懷上展現基督,如整頓家居讓心靈重新整理,傳上一句簡單的鼓勵或問候訊息給剛確診的親友或肢體,用有限的食材烹調一餐美味的餸菜給心靈受壓的人……發揮創意,付出你的時間,運用你的專業知識幫助有需要的人,在困境中彼此守望一齊踢走陰霾。

願教會的牧者和信徒,在陰霾的日子裏,察覺更多由主而來的訊號,觀察這世代的路標和路徑,體驗上主在我們身上的同在和指引,常在主裏。就算困難仍未減退,仍看見主在我們的當下與我們同工。

(作者是喜歡歎咖啡、美食、體驗生活美學的傾談者)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6期(2022年4月號)

憐憫!放手?

Staring at the sunlight_SplitShire

文/陳振衣

小喜來自貧困家庭。爺爺奶奶長年臥病,爸爸為賺錢改善生活到外省做煤礦工,可惜一次下班後在回宿舍途中不小心摔倒,雙膝碎裂,腳筋也斷了,被辭退後只得返回家鄉。回家後因治療又欠了不少債,但始終無法完全治癒,在家只能幫忙幹些輕活,種地的重活全由妻子承擔。為此爸爸終日鬱鬱寡歡,不時抱著小喜嘆氣,媽媽也總是愁眉深鎖。家裡無法供她上學,年紀小小的她就要下田幫媽媽種地,每當看到背著書包的小孩在田邊走過,小喜就非常羨慕。

主的憐憫
九歲那年冬天,村裡來了幾個哥哥姐姐,在空地上搭了布幕唱歌演戲,說是慶祝聖誕。小喜不認識這生日的人,但劇中說這人會醫好有病的人,她就立刻想到爸爸。結束時姐姐發給她幾顆糖和一張紙,見她看著紙發呆,姐姐就蹲下指著紙上的字要讀給她聽,她一急,直問:「耶穌會醫我爸爸嗎?」「耶穌願意幫助有需要的人,他來了嗎?」「在家呢!」小喜立刻拉著姐姐往家裡跑。

爸媽聽到福音,雖將信將疑,但很受感動。姐姐走前為他們一家祝福禱告,並說會再來探望。果然,一星期後姐姐再來,並提議讓小喜在農閒時到鄰村教會讀識字班。爸媽見女兒有機會讀書,跟去看了兩三次便同意了。小喜在這裡不單認字,更認識了主耶穌。教會裡有位小學老師,知道情況後也願意幫她跟上小學課程。由這時起,歡笑聲開始漸漸在這家出現。

爺爺奶奶過世後,爸爸身體情況也有好轉,小喜得老師幫助取得小學畢業證書並考上初中,隨後是高中、神學班,接著成為教會同工。這一切小喜都滿懷感恩,當初爸爸雖沒有得到神蹟般的醫治,但全家人都領受了救恩,將來能在天家相聚,才真是他們最想要的。

人的憐憫
小喜在教會主要負責關懷和探訪。由於親身體會過貧困和家人長期患病,所以她對此特別有負擔,而同理心也讓她特別易感,眼淚往往比對方更快更多。三年不到,身心已疲乏不堪,但這麼多肢體需要關心,事奉豈能懶惰?她要以基督的心為心,憐憫有需要的人!可是,她愈來愈覺得力有不逮了。很多症狀都是她未見過的,也是她未能理解的。但,她不關心,誰關心?她不照顧,誰照顧?輔導來跟她說,她應休息一下了。可是,這婆婆沒親人在旁啊!這病人需要煮營養餐送去啊!這小孩……

憐憫人的主
「到我這裡來安息吧!」「感謝主!但,誰去陪伴……」「不急,我會照看,就像我從前照看你一家一樣!而且,我也為你設立了團隊,他們可以和你分擔。憐憫人和放手給我,你要學懂這平衡!」

(作者乃自由傳道及文字工作者)

圖片:SplitSh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