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起落

文/鍾銘楷

「要常常喜樂」(帖前五16)。「常常」(πάντοτε)是全部時間、所有處境。「要……喜樂」(χαίρετε)是命令語(imperative),是信徒一定要實踐的真理!聖經下令信徒任何時間都必須喜樂,不能有半分半秒缺少喜樂。這已是難度極高的屬靈生活!此外,所有處境是包括順境、逆境。順境中喜樂,是必然反應,但逆境中要喜樂,這真是最高的屬靈境界!信徒要遵守常常喜樂的命令,難度好比要登上青天!

其實要遵守這條命令也不是不可能。關鍵全在於正確理解「喜樂」。信徒不能實踐常常喜樂,只因用世界的認知,去闡釋聖經的真理,於是永遠不能達標。如能正確辨識世界的喜樂和聖經的喜樂,必會發現上帝已將遵守這條命令的奧妙,寫入聖經論說喜樂的經文內。

世界的喜樂

喜樂是愉悅的情緒(阿瑟・雷伯,《心理學詞典》)。世界的喜樂源頭是順境,誘發的素材是情慾,結出的果子是愉悅的情緒。

世人遇到好事、順境會喜樂;壞事、逆境便沒有喜樂。這是世界上的喜樂,隨着人事變動而變易。故此,信徒使用世界的喜樂,在逆境中肯定沒有喜樂,更遑論常常喜樂。

喜樂的諧音是「起落」,喜樂來時是「起」,喜樂走的時候是「落」。快樂是喜樂的同義詞。這個詞語也很有趣。快樂來時很「快」,快樂「落」的時候也很快。

人間的喜樂與聖經的喜樂背道而馳,持久和長遠的「常常」,不是其本質。每當世界的喜樂消失,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跡。若有人要追思喜樂,只會勾起無限遺恨!

基督徒如用世界的喜樂,去遵守聖經的命令,便好像用舊皮袋—世界的喜樂,去盛載新酒—聖經的真理。結果新酒必將舊皮袋脹破,酒就漏出來,皮袋也糟蹋了(參太九17)。

聖經的喜樂

聖經的喜樂,特質是「常常」(參帖前五16)常常的是穩定和持久,完全不像世界的有「起」有「落」。聖經的喜樂,源頭是三一上帝,「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尼八10);喜樂的動力是聖靈,「順着聖靈而行」(加五16);結出的是「聖靈果子」—喜樂(參加五22)。

可惜有些信徒受「身體/靈魂」兩分法影響,不單堅持聖經的喜樂是超然的,沒有一絲屬世的成分。聖經的喜樂只有屬靈素質,不可能沾染人的成分。然而,正統的基督教信仰,是承認人的整全性,身心靈是完整不可分割的個體。因而聖經的喜樂,也蘊含人身體激素引發的喜樂情緒。

此外「常常」令信徒產生另一誤判,是無論任何環境,都只有喜樂,不能摻雜其他情緒!最能反映這錯謬是苦難。他們認定基督徒在苦難中,只能有喜樂,不能摻雜任何負面感受,例如悲傷、焦慮……等等。然而信徒要明確知道,聖經也將患難、困苦與喜樂串聯,因而勸勉信徒即使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參雅一2)。

喜樂的重尋

起初,人類被創造在充滿喜樂的伊甸園。可惜亞當犯罪,被逐出樂園,從此也失落了真正的喜樂!然而基督耶穌降世,為我們的罪釘死、復活,並且為我們完成了救恩。耶穌基督更應許只要奉祂的名求……便賜下令人滿足的喜樂(參約十六24)。於是所有相信耶穌的人,可以在基督耶穌裏重新尋找到真正的喜樂。所以保羅便強調信徒的喜樂來源是「靠主」(參腓三1,四4、10)。

信徒既然靠主尋到喜樂,我們便可進一步講解怎樣「靠」主。腓立比書提到靠基督的經文,都是用 έν κυρίω。希臘原文κυρίω 是主,ν是在(裏面),意思是在主裏面。信徒無論順境、逆境都可在主裏面(靠主),尋到喜樂。

讓我舉例以說明靠主在逆境中喜樂。某弟兄對我說︰「近月圍繞着我的辦公室政治逼得我很緊,竟將我擺到銀行CEO枱前,我處於十分危險位置……」我聽完弟兄講述實況後,便引導他默想耶穌平靜風浪(參太八23-27)。輔導結束前,他對我說︰「牧師,雖然我內心仍有焦慮,現實環境仍是大風浪,但有主在我船中,我要學習有耶穌便有喜樂。」

第二個常常喜樂的途徑是聖靈。因為喜樂的動力是聖靈。保羅明說︰「順着聖靈而行」(加五16),便結出「聖靈的果子」的果子—喜樂(參加五22)。但「順着聖靈」很抽象,所以我又要從原文解釋。希臘文的順着聖靈只有一個字πνεύματι。(πνεύματι 是給格或與格,順着意思是「給與」)。順着聖靈是將自己的處境,「交給」(順着)聖靈。換句話說,是無論順境、逆境,我們都要將主權交給聖靈,順着聖靈的意思行事為人,便能結出聖靈的果子。

讓我再舉例以說明。某姊妹愁眉苦臉向我說︰「牧師,我丈夫退休後,行為開始乖僻,我實在忍受不了……」我對姊妹說︰「我答應約妳丈夫傾談,伺機輔導他。」然後,我翻開經文「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着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十五13),請姊妹默想。我在她默想聖經時,祈求聖靈引導她進入真理。果然,她開心地說︰「牧師,天父已將喜樂、平安賜給我。我現在帶着這喜樂回家,相信足夠我承受目前磨難的日子。」她再補充說︰「我相信天父所賜的『盼望』,可以讓我藉着聖靈的能力,渡過難關!」

信徒要履行常常喜樂的命令,「靠主」和「順着聖靈」,是成功的祕訣!

(作者是《靈基一觸》和《基督教情緒協會》主席)

重讀「信」的故事

CP157001272dpi

文/張義金

 

「信是所盼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證據。」(來十一1,《新漢語譯本》)

我們要學習與看不到的神建立關係,將把握放在未發生又未看見的事上。如何做到?就是相信神。

相信神是一個過程:由相信別人的見證開始,吸引我們認識和接觸這位看不到的神,再藉著經歷神而慢慢建立信心。本文從希伯來書十一章 24 31 節探討三個信心成長的功課。

 

一、信有神

相信有神,是要活出「當神有到」的生活,我們的抉擇便跟世俗的不一樣。

希伯來書作者在 24 26 節指出摩西捨棄富貴,寧願與以色列人一同受苦,因他視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財富更寶貴。耶穌也捨棄尊貴身分成為人,為拯救人而死在十字架上,後復活升天,坐在父神右邊。

 

輕看世上的苦楚,仰望更美的祝福是作者所強調的。

 

作者鼓勵正在受苦的讀者要轉眼仰望更美的家鄉、有神同在的國度。現實處境確是難捱,卻要憑信盼望將來不帶遺憾見神。

 

大部分香港人不用為主受苦,但我們都面對相似的成長挑戰:如何將「信有神」這份信念應用在生活上?信了耶穌仍可能受無神論及自我中心的文化影響,信自己多於信神。一旦信仰和生活出現衝突,要懂得選擇。

 

神賜給各人的「信」本質上一樣,但能發揮多少影響力,視乎如何實踐。要學習過「當神有到」的生活,轉化根深柢固的信念。方法有二:一是從生活觀察甚麼信念左右我們的決定,從而作出改變;二是多讀聖經,藉神的話語改變價值觀,活出神所喜悅的生活抉擇。

 

二、信神同在

要相信神會與我們同在,帶領我們離開安舒區經歷成長。

27 節描述摩西回應神的吩咐,不怕埃及王的憤怒,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埃及雖是為奴之地,卻是他所熟悉及掌控的地方;相反,離開埃及代表邁向不知、沒把握和看不透的將來,但摩西因信有神同在而願意冒險。以色列人雖信有神,但不能在曠野的艱苦生活中相信神會與他們同在,常埋怨投訴。作者認為摩西能恆心忍耐,因他懂得轉移視線,仰望肉眼看不到的神,經歷神的同在。

 

同樣,我們信耶穌後有沒有想過「出埃及」,離開舊有生活,開放自己被神改變,成為真正跟隨耶穌的人?謹記我們比摩西年代更幸福,因為我們有個更美的中保——耶穌。

 

藉著耶穌,我們現在就能淺嘗與神同在的生活;

 

當我們願意用信心行動回應神的呼召,就能活出更豐盛的生命,走向更有深度的信心之路。

 

三、信是信任

信代表信任,我們要學懂信任神。

28節提到摩西聽從神的吩咐,帶領以色列人守逾越節。經文提到逾越節是行灑血的禮,令讀者聯想耶穌在逾越節晚上用祂的血挽回我們與神的關係。希伯來書第十章更提及我們因著耶穌的血,不單可憑信來到神面前而不被祂擊殺,更可與神建立親密關係。

作者將信心的焦點由領袖摩西,轉向跟隨者以色列人及外邦的代表喇合身上,更提到喇合因信在滅亡中被拯救。審判和拯救共存的場景由挪亞在洪水得救、摩西守逾越節,到以色列人進入應許地都重複出現,帶出神一直參與我們的故事。

 

在今日的處境,如何認出神的同在和拯救?的確,有時神會出手改變逆境,我們自然會讚美神;但身處極大的黑暗痛苦,神好像缺席時,我們還信任祂的同在和保護嗎?這正正考驗我們對神的信任。

 

感恩的是,耶穌助我們與神重建信任。

 

要將各種經歷都交託給祂來改變我們,鞏固我們對神的信任,以預備更大的黑暗來臨時,仍能信任神。

 

結語:走在信心路上

重讀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的信心故事,盼能鼓勵我們像以色列人一樣出埃及,憑信離開舊我的生活模式,展開新生活:在生活上選擇「當神有到」;即使面對逆境,仍相信神的同在,信任神會看顧我們,懂得轉眼仰望耶穌,仰望祂帶領我們奔向前路;仰望耶穌是我們走在信心路上的起點、終點和途中的力量來源。

ccmFB_CP157_20190326

 

從先知耶利米看如何在獨處中 尋得面對生活處境的力量

Their Combination Is Spectacular _revised

文/羅慶才

現代人作息繁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愈來愈多城市人嚮往寧靜的生活,好能重拾自我,調整生命的優先次序,並且調校方向。於是,習慣了群居,在人潮中往來奔走的城市人,開始重新認識獨處的重要。

離群非獨處
所謂「獨處」,不純粹指離群,離群是消極的逃避,並非獨處真正的目的。在香港這個人煙稠密的都會中,若必須要遠離人群才能獨處的話,相信沒有多少人能享受其中的樂趣。我們需要獨處,是因為我們需要學習面對自己,與自己相處;而與自己相處也不一定需要離群,即使在人群中,我們仍能享受獨處,因為獨處著重的是心靈的質素和境界。

耶利米的獨處經驗
獨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生活各樣處境?相信先知耶利米可作我們的榜樣。

聖經中沒有刻意描繪耶利米是一個喜歡(或習慣)獨處的人,相反,他似乎是一個渴望有正常社交網絡、能在同輩友儕間分享日常生活樂趣的普通男士(參耶十五17,十六2、5、8)。但耶利米書中某些經文,卻在我們的想像中把這位先知塑造成一個獨處沉思的形象,例如他蒙召時所經歷的特殊經驗和異象(參耶一4-10、11-12、13-15)。這些都是耶利米十分個人的經歷,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在獨處中臨到他身上的。

在這些記載了個人經歷的經文中,有幾段是頗為突出的,一般被稱為耶利米的「懺悔錄」(參耶十一8-十二6,十五10-12、15-21,十七14-18,十八18-23,二十7-13),都是發自他內心的呼聲,反映耶利米面對的掙扎和困難。這些經文與其上文有很緊密的連繫,細讀的話便能進入耶利米的生活處境中,「近距離」觀看先知如何宣講所交託給他的信息,也看見他如何因所宣講的信息而被眾人唾棄,並且看見他在個人獨處之中如何得力,繼續逆流而上,踐行蒙召時所領受的使命。

在困境中的力量
其中有一段經文,在筆者心中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也能讓讀者看見獨處為何是屬靈力量的泉源。

耶利米書十二章5節這樣記載:「你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得累,怎能與馬賽跑呢?你在安全之地尚且會跌倒,在約旦河邊的叢林要怎樣辦呢?」(《和合本修訂版》)從上文的十一章18至22節,我們知道耶利米正經歷人生一大挫折,就是他作先知宣講竟遭鄉中父老離棄,甚至逼害。在這滿有衝突、張力的處境中,耶利米向主禱告(參耶十二1-4),傾吐心中的疑惑和憤怒,所引述的經文,就是在他單獨面對神的時候,從神而來的話語。

經文中呈現兩個對比,就是人與馬的對比和「安全之地」與「約旦河邊的叢林」的對比,兩者都是把較容易的與較困難的事作比較。耶和華為何要向耶利米說這樣的話?用意何在?相信用意之一,就是要鼓勵耶利米,即使在困境中,仍要忠心,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心生去意。其次,耶和華向耶利米作出挑戰:祂呼召他,不只要他與一般人「同跑」,也不只在「安全之地」行走,而是要他「與馬賽跑」,要他在「約旦河的叢林」這危險滿布之地行走。第三,耶和華的挑戰背後有重大的期望:祂期望耶利米作更大的努力,願意付更大代價,冒更大危險,因為神交託他的,是非一般的任務。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這滿有挑戰的反問句中,蘊含著耶和華的應許:祂已經把能「與馬賽跑」,和能不畏艱辛地在「約旦河邊的叢林」中行走的力量,賜給他了。神讓耶利米獨處,卻沒有讓他孤單!

在獨處中得見亮光
在耶利米必然面對的挑戰和危險中,就是孤獨,因為若是「連你兄弟和你父家都以詭詐待你」(耶十二6)的話,那麼世上就沒有其他人能在你最感需要時給你支持和力量了!換句話說,「強制獨處」將會是耶利米最大的挑戰!

的確,耶利米所面對的並非一般人會面對,所要求的獨處也絕非我們日常的經驗;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在獨特的事例中,卻能更清楚和聚焦地讓我們領悟到獨處如何成為面對生活處境的力量來源。在獨處中,耶利米可以離開一個充滿張力的環境,能夠面對呼召他的主,能夠向祂用最坦白直接的說話表白內心的感受,也能夠讓神的話一針見血地剖開他的掙扎,使他知道撇除了生活中種種交戰後,他生命的主權在誰手中。這豈不是我們尋求獨處的目的嗎?能夠釐清這些重點,豈不是我們在獨處中期望得著的亮光嗎?不錯,獨處不能解決積壓在我們內心的各樣難題,但獨處可以讓我們如耶利米一樣,經過「重新得力」的過程,繼續面對各樣處境。

先知耶利米在一個充滿憂患危險的環境中忠心工作了四十多年(參耶一1-3),期間除了被鄉間父老背棄外,還遭受監獄之苦,被丟棄在一個枯乾的井內、被軟禁、甚至經歷了個人的「被擄」(參耶四十三1-7)。是甚麼力量支撐他在各樣逆境中,仍有能力忠心不移,穩守崗位?我相信,在這些憂患的日子中,上文所引述的經文必定常常出現在他耳邊,而那些今天仍然激勵著我們的話語,必定是他獨自面對神的時候,臨到他耳中的。

獨處、聆聽,就是能力的源頭。

(作者曾任鑽石山浸信會主任牧師)

圖片:http://bit.ly/1AWm4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