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巡禮一(詩二十三)

CP158000972dpi

文/孫淑喜

 

不同文化背景的詩歌,均善於以文字建構圖像、藉圖像表達思想,是用文字寫出來的圖畫。

 

運用圖像能讓讀者有更多想像空間,更易投入,帶來更大的感染力。但取材自詩人經歷的圖像,對並非生活在詩人所屬時空,或沒經驗過詩人所經歷的,便有誤解這些圖像的可能,難以共鳴。而在理解聖經詩歌時,也不免有同樣困難。

 

筆者會在本欄分享幾個重要的例子,讓讀者能更好地欣賞這些詩歌,並它們對今天的意義。

 

詩篇二十三篇

 

此詩主要有兩幅圖畫。

 

第一幅是 1 4 節:一隻羊得到牧羊人照顧保護;

 

第二幅是 5 6 節:在敵人環視下,神為詩人擺下慶功宴,如皇帝為凱旋的戰士慶功。

 

本文主要看第二幅圖畫。

 

5 節的「我的敵人」直譯是「那些正在壓迫我的」、「那些正在攻擊我的」。

 

6 節的上半節:「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隨著」原文用字是指敵人的「追趕」,意思是:在敵人追趕中,詩人卻見到神的恩惠慈愛。

 

信徒渴想的福不是無災無病,而是享受神的同在。今生仍有苦難,卻是經歷神同在的途徑;我們不至於要歡迎它,但也無需畏懼。

 

那麼,在痛苦逼迫中,如何體會神正為我們擺設「慶功宴」呢?

 

6節的下半節:「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原文不是用「住」字,而是「回到」、「退到」。一直以來,只因「我要退到耶和華的殿中」似乎不通,所以將原文的字母加上不同響音,改成「住」字1。「直到永遠」應譯作「在我一生的年日」。

 

全句是「在我一生的年日我都要退到耶和華的殿中」。

 

上述情況並非作者用錯字或抄經的人抄錯了,而是後人不明白作者所用的圖像。

 

古代以色列人每次出戰,不論勝敗都要在日落前回營,因為外間(多是曠野)日夜溫差大,日間作戰不能穿太多衣服,夜間必須回營添衣或生火取暖,而且曠野有野獸出沒,落單的士兵會有生命危險,不能回營就代表被困或陣亡

 

而「耶和華的殿」就像提供蔭庇和保護,可以讓士兵退回去的軍營。當然,「耶和華的殿」不是指耶路撒冷聖殿,而是神所在的地方。「退到耶和華的殿中」是很有意思的,絕不需要被「修改」。

 

今日,三一真神藉聖靈居於信徒的生命裡,在忙碌和壓力中,我們只需退到心靈裡,藉讀經祈禱與神相交,不斷校正生命的焦點,重新得力,不被世俗潮流和價值觀淹沒。當我們仰視神的榮耀,人間的榮耀就再沒意義。

 

教會也是聖靈的殿,神也會讓我們藉教會的敬拜經歷的同在、藉弟兄姊妹的分享支持經歷的愛、藉教會的教導引帶我們走義路

 

作者是播道神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近著帖撒羅尼迦後書:持守作工,候主再》)

 

釋:

  1. 讀者可參考一些專門的註釋書,例如 NET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譯本。這譯本可免費在 http://www.netbible.org  網站閱讀,譯本附有許多詳細釋,解釋譯者所採用的翻譯,包括一些修改了原文的地方,為何會修改。這些釋本來有中文譯本漢語聖經協會:聖經.和合本讀本(繁體)2015,但未知是否因為這節經文為華人教會所喜愛,譯者沒有將有關的註釋譯出,讀者必須參考英文原著。

ccmFB_CP158_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