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的閱讀操練

文/雷競業

對一些人來說,閱讀是一個擔子,除因工作需要閱讀的文件外,為何還花時間在書本上?若然有空,寧可吃喝旅遊,放鬆身心靈,預備工作中再搏鬥吧?加上過去一段日子的社會運動,使不少人身心皆疲,也有不少人於工餘時投身社會行動中,以爭取公義,哪有閒暇閱讀?其實,正是這鬱燥不安的時期,我們更需花時間作閱讀的靈命操練

放下自我的操練

當我說閱讀的靈命操練,並不等於讀靈修小品,而是指閱讀時的心靈態度。閱讀的本質,是把我們的注意力投放在一個文本上,嘗試進入文本的世界。我們很多時把閱讀文本的功用和閱讀的過程混為一談,如求學時,閱讀是為記下課本內容,藉此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我們逐漸把閱讀和成績混為一談,忘了閱讀不必是為了考試,也不是要把更多資訊擠進腦袋。

若我們把閱讀的「功用」放下,會發覺閱讀是一種放下自我的操練。就如閱讀金庸的《射鵰英雄傳》時,不會問郭靖黃蓉可給我們甚麼好處,也不會問《九陰真經》的功夫是否能延年益壽;那為何要看呢?有人會說:因看小說會給我們一種快感。可是,一連串的文字為何能給我們快感?因我們看小說時,能放下現實中的一切掛慮;我們進入到郭靖黃蓉的世界,經歷他們的喜怒哀樂和憂恐患難(卻不用擔心自己被歐陽毒害),想像我們在他們的處境中可能有的反應。在他們的世界中,我們同時經歷了人生的釋放和投入。

若小說突顯了這種忘我的過程,其他的閱讀也能體現這種喜悅。對一個喜愛數學的人,他在閱讀數學書時,就與作者一同神遊在邏輯構想的世界中;筆者喜愛神學,在閱讀一本出色的神學作品時,都會被作者的思維帶進另一種看世界和人生的維度,會與作者對話與辯論。以上都是各種忘我的例子,在閱讀過程中忘掉個人利益;而這種忘我的昇華,正是靈命操練的精髓。

預備禱告的操練

正如人們對閱讀的本質時有誤解,信徒對靈修也可能有誤解,以為靈修的目的是得到「亮光」,而這「亮光」通常指現實生活中一些難題的答案(如上主在靈修中告訴我應到公司而非公司工作),或是一種情緒發洩(如讀經時我感動得哭了十分鐘),或是對某一節經文有一種新穎的了解。當然,在靈修中得到以上幫助是一件好事,但若這些期望主導了我們的靈修生活,就有危險把靈修視為一種工具,且會因不是常常有以上功效,而對靈修感到失望。

二十世紀上旬的法國神學家依(Simone Weil),形容閱讀是預備我們禱告的操練。禱告的精髓,不是把一連串的請求遞給上主(雖然「購物單」式的禱告屬人之常情),而是能進入上主的心懷之中,與上主對話,聽到上主的慈聲。要能進入這種與上主對話的心境,我們首先要學習把自己的得失成敗或自傲羞愧都放下,靈修是敞開心懷來到上主跟前的時間,不是要從上主得到甚麼東西,能停留在上主懷中已是我們的喜樂。

追求真善美的操練

閱讀的操練,正是培育我們這份放下自己,進入永恆的操練。一本好書,會把我們帶到真理與美善跟前,讓我們忘記自己,停留和享受真善美,讓我們的生命得以更新。神造人時,原是在人的心中放了對真善美的盼望,正如身體需要食物,我們的靈也需真善美的餵養;上主要我們藉著追求真善美,去到上主跟前,因上主就是真善美的本體。

我們在這裡無暇討論真善美的本質,卻必須回答另一問題:讀甚麼能操練靈命?正確(但抽象)的答案是:能把我們帶到真善美懷中的書。具體一點說:能吸引我們而又披露生命的真相的書。一般來說,實用性的書籍(如怎樣投資、幫助考公開試的天書)都不是好的選擇;反過來說,文學作品通常是好的選擇:不一定要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而是能真誠和生動地把人心靈的掙扎和盼望描寫出來的作品。另一好選擇是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不要急於去判斷歷史人物的善惡,而是要讓他們的故事挑戰我們對生命真相的了解。對於一些喜歡理念思維的朋友,可能適合談哲理或是大自然奧的作品。總括來說,書本不是愈高深愈好,而是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同時又拓展我們視野的作品。

聆聽與感受生命

最後要回答一個問題:在這追求效率和行動的世代,為何要花時間看書?如果我們只求行動,會經常處於工具性的思維模式,恆常這樣,會讓我們覺得所有的人和事都只是一種工具、都是達到我們目的其中一個步驟。慢慢地,我們會失去聆聽別人的能力,也失去客觀了解、感受事物的耐性;無論我們本來的目的如何高尚,若我們只剩工具性思維,或已不知不覺地犧牲了生命中重要關係和感恩的心,結果得不償失。

當我們抽離生命中當下的挑戰,進入閱讀,就是讓心靈有空間歇息,再次培育心中聆聽的能力;在回到現實生命時,也許就有心力重新審視生命,尋見以前看不到的機會或是美善。我們生命中需要有行動去創造新事物,但也需要有安靜歇息的時候,以致有智慧和平穩去讓心靈辨識甚麼是有永恆價值的追求。 

(作者是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副教授)

神奇診所

CP152001372dpi

文/吳海燕

 

2016 年我受僱出任中醫師的醫務所結束營業,因要同時兼顧攻讀博士的緣故,找新工作有一定限制。後來忽發奇想,是否有可能跟西醫合作:既可減輕租金負擔,又可提升求診人數,想得美呢!

 

當時教會的一位西醫弟兄贊同我這構思,他的診所也有位置可供我作中醫門診用途。當萬事俱備的時候,領展卻出手阻撓,再三商討仍不果,只好打消這念頭。

 

與此同時,一位以前的病人在我舊診所的同一棟大廈一樓經營美容院,她告訴我一樓有空間,參觀過後認為作門診的大小、位置、實用空間一切合宜,就祈禱若神允許這事便請帶領一切順利。

 

結果祂真的為此事大開綠燈,整整一年無論病人數目、運作資金及各種需要,神的預備都充足,超出我所想所求。

 

因是小門診,所以我也要擔當護士角色,所有事一手操辦,但神賜我足夠能力及體力應付。門診雖曾經歷淡季困擾及類似中醫的養生中心的競爭,但當我和一位姊妹為此事禱告後,心中大有平安。門診也曾遇過一些法律灰色地帶的挑戰,但我堅持走神喜悅的路,為要積財寶在天上。

 

回想經營門診服務一路走來,都是靠著神的能力及所賜的恩典。

 

讓社會感受到愛

 

從事中醫的我,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各行各業的人,察覺到每個階層也有其獨特性;

 

身為醫生,不但要醫治他人的身體,同時亦要兼顧病人的心靈。有時候雖感到力不能勝,我也儘量堅持和病人多談一會,開解他們的心結,且這樣亦有利於發現病情根源及治療方案。

 

眼看現時香港的情況:人心浮躁,負能量充斥著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戾氣很重,令我想到既然自己只是一個如此平凡的基督徒,神也賜我滿載的恩典,為甚麼自己就不能放過別人呢?我深信香港人的內心是很單純,仍有追求真善美的心,所以我們更要彼此扶持,彼此付出多一點,讓整個社會能感受到愛,讓更多人能解除心結或擺脫憂鬱症。

 

試過有病人帶著負面情緒來就診,於是我多跟她聊,儘量開導她,讓她感受到我的關心。真心希望各行各業的人能彼此多一點退讓,多一點付出關愛,讓社會各階層能充滿正能量。

 

我在門診的另一目標就是傳達愛的信息,深盼病人感受到神的愛與他們同在。

 

現代人對福音沒有興趣,惟他們真正的需要正是愛。

 

我決心用自己僅有的愛去燃點他人,但願無論在診所內外,都能傳揚神的愛。我相信生命影響生命,就如當日我開門診之際,曾禱告問神是否給我開綠燈,有姊妹給我看《中信》月刊第 653 期關於天水圍醫生沒足夠資金開門診卻得神藉弟兄姊妹幫助的真實故事,這對我來說實在是一種激勵,真的是萬事互相效力!

 

堅持走神的路

 

最後想作一點補充:數年前我在一間連鎖醫療集團工作時,目睹當中很多黑幕,也曾經歷不少艱辛掙扎不去同流合污,多次想離開那工作地方,但神卻不讓我走,只是不斷給我祂的話語:

 

「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書一9

 

我就是靠著這段經文安守本分地繼續在那裡工作,最後神開路領我往另一處地方。

 

回想這正是神不斷鍛鍊我,健壯我的身心靈,以致今天能獨立經營門診。

 

我不知門診在日益競爭下能走多遠,但我學習到要點是我與神能走多遠。走自己的路會崎嶇難行,但走神的路、與祂同行,神必恩領每一步。

ccmFB_CP152_20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