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霾中路標不見了

文/ChristineCMO

當筆者撰寫此文時正與香港人一同經歷絕非容易的「22-02-2022」。這天,日曆上滿是「二」字,可疫情嚴峻,措施轉變急速,生活一點都不「易」!過去三年香港經歷社會事件及疫情的衝擊,各人的身心靈都十分受創。信仰能幫助我們面對陰霾嗎?教會牧者和弟兄姊妹可怎樣與情緒受傷的人同行?

香港人都「謝咗」

從我的輔導工作及在教會與弟兄姊妹同行的觀察,很多人受到這時勢的陰霾影響,出現了一些從未有過的負面情緒或精神狀態,加上在個人生命中或曾有過的創傷際遇,情緒變得更複雜、更難調適。去年《紐約時報》曾報導疫情下一種常見負面情緒,名為Languishing(憔悴),或譯為廣東話「謝咗」更直接。這種情緒我們間或都有,但若持續對事物提不起興趣,對生活感到沒意義,人會出現停滯(Stagnation)和空虛感,影響生活。

另外,三年前社會事件帶來的創傷,香港人多了一份焦慮,對周遭的一切存着負面預設,失去安全感和信心,被對將來的不安佔據;加上抗疫疲勞,太多事情需管理和安排,「活在當下」像已成泡影。生活在好像總被追趕的心境下,不知不覺陷入迷惘和混亂,開始分不到優次、應做或不應做的事,對日常生活或工作以致人生大事的決定都舉棋不定、憂心忡忡,如是否接種疫苗、需否大量購入防疫藥物,以致談婚論嫁、生兒育女、移居海外等人生方向就更難定案。

筆者嘗試整合一些與受助者同行的經歷,加上自己的生命反思,從信仰和心靈的方向跟大家分享,盼可幫助信徒個人操練,或應用在關懷弟兄姊妹身上。

第一步,先停一停,要聚焦 (stop and focus)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休息」有停下來、罷手的意思,目的是聚焦在上帝,因祂才是神,我們不是。當被疫情或身邊的壓力煩擾時,我們很難發現自己內在的問題,甚至尋求主的幫助也無力。因此要先停下來,放下手上的,閉一閉神,做呼吸運動,讓專注從自己身上轉到上帝。「活在當下」的意思就不再只是疫情的日常,因「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34)這句經文當中隱含着當時機成熟時,上帝會幫助我們處理那些困難。

心思要在上帝裏沉澱,對自己說:「罷手吧!」才能讓我們定睛仰望神,更認識祂的屬性,留意祂正在做甚麼,用甚麼東西給你提示或指引。當我們專注在主時,會不知不覺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和需要,甚至讓上帝的話語在心中迴響,使你的心因而得着醫治和力量。

第二步,同在與明辨(presence and discern)

上面提及要聚焦在上帝身上,是同在與明辨的前提。盧雲曾撰文談及「明辨」(Discernment),就是用上帝賜給我們的心、耳、觸感去留意身邊的人與事,留意這些事物在上帝的話語裏是甚麼意思。當內心世界受外在環境攪擾,內心混亂,許多思緒令我們惆悵,甚至是揮之不去的哀傷和創傷,這時很難只用我們的意志去辨別是非對錯,優次秩序。

來到這一步就是要用身體和心靈去留意上帝給我們的標記。「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留意上帝如何在生活的周遭跟你同在,就能察看那些在你身邊漫過的事物或際遇,分辨上帝的真理和似是而非的歪理,辨明時代的徵兆,看清你此時此刻可以做和有能力做的事。生活中常打開我們的心、耳、觸感,與主相繫,明白上帝的時機是甚麼,與我們內心的世界聯繫,心被釋放,撥開雲霧,尋找上帝顯示的路標和路徑,讓我們繼續向前行。

第三步,同工與同行(work and walk)

這一步是藉着我們的踐行,從工作、創造和關懷,讓行動的世界與靈性生活相通。屬靈生命不應「退修後落山就不見了!」面對來勢洶洶的社會變遷,若信徒的心靈只停留在隱修之中,一旦被外來的衝擊進攻時,就很容易被打倒。巴默爾(Parker Palmer)在《行動靈修學》一書中提出以「默觀兼行動」的操練,讓人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上主是如何與我們在一起,生命真正被充滿、真正活着。基督作了模範,展示祂如何走進人羣裏,祂明白上帝的心意,在福音書中不時看到祂在其時機,走進人羣中憐憫人和醫治人。

當內心體驗到上主引導,就可肯定祂與我們同工。藉着上帝賜給我們的創意和恩賜,在工作上、創造上、並關懷上展現基督,如整頓家居讓心靈重新整理,傳上一句簡單的鼓勵或問候訊息給剛確診的親友或肢體,用有限的食材烹調一餐美味的餸菜給心靈受壓的人……發揮創意,付出你的時間,運用你的專業知識幫助有需要的人,在困境中彼此守望一齊踢走陰霾。

願教會的牧者和信徒,在陰霾的日子裏,察覺更多由主而來的訊號,觀察這世代的路標和路徑,體驗上主在我們身上的同在和指引,常在主裏。就算困難仍未減退,仍看見主在我們的當下與我們同工。

(作者是喜歡歎咖啡、美食、體驗生活美學的傾談者)

本文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6期(2022年4月號)

佇立.十架

CP158000572dpi

文/蔡貴恆

 

十架佇立著,我立十架前。倏忽四十載,但十架恩情寬宏深厚,我豈能忘!

 

今天我仍認信這不僅是我自己的十字架,也不止是我親身經歷的十字架,我更是被十字架形塑我的生命,並活出十字架。而這活出,正如主耶穌基督在福音書的說話:「背起你的十架來跟從我」,意味著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為了信仰而甘心效法和認同基督的犧牲和憐憫。

 

所以,十架若只是一己的憂愁與苦惱,便是不明白背十架的真義。

 

年輕時讀宋尚節的傳記,他回國前看到海上有一個大的十字架,還有無數待救的人;我覺得他看到的是使命。

 

那年頭,唐崇榮帶領的聚會時常和會眾唱一首詩歌:〈十字架永是我的榮耀〉,他看到的是十架的赦免。

 

對馬丁路德金來說,十字架是救贖的意義在於其表達了十架神聖的愛和公義的彰顯。

 

然而,對初期教會的信徒來說,十字架就是殉道。

 

十架是踐行的愛

釘身十字架的耶穌進入不公義與受苦的世界,藉道成肉身,親身經歷人生的破碎。耶穌說祂來是要召罪人,但祂也擁抱對立的仇敵。祂與世人完全的認同,在十架上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並表明了神的愛。祂所應許新創造不僅是永生的救贖,更是永恆的,公義和自由的。祂不僅要求道德的生活,更是愛的具體彰顯,使那些在不公義的權勢下的人得著赦免、醫治、釋放和平安。

十字架若只是個人的重擔,又或重點只在於傳揚救贖的福音,那就要好好的改正自己的行為與思想,這正正是我初信主時的想法。在此之外,我必須在人生所有的範疇中都以主耶穌為首,完全被祂引導。

 

我要完全的委身與降服於生命的更新、獨立、自主及愛人。但在程度上而言:我必須願意付代價和受苦。對我來說,犧牲的愛所實踐的是甚麼?是在患難困苦中仍憑著信和愛去行憐憫。而那種困苦,就像是背負著自己的刑具,在威嚇下的行進,面對羞辱、逼迫與凌辱,以致死亡,也毅然前往。

 

華人教會較小從十架的角度談「靈性」,既缺乏原則教導和踐行的具體方向;實戰經驗也很小。當教會只有不斷的活動而沒有行動,「靈性」就成為了在書房中的靈修活動!當下教會這樣徹底的分割信仰與生活,只會使我們的信仰變得抽離和缺乏血肉,更遑論與鄰舍感同身受。

 

不能忽略愛和公義

釘身十架的主沒使羅馬帝國立刻滅亡,只是叫那像是「不滅的國」看到無數的人步向基督,迎向光明。那是壯觀的!這份觸動,由百夫長、使徒約翰、婦女們,到主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後者的姿態好像是仰望的,又好像是俯伏的,但令我最有共鳴的是她佇立的身影。

 

十架發光,有些人看見,有些人看不見,也有人假裝沒有看見。香港的教會是否也看不見,十架是愛的象徵?

 

有些人接受這愛,有些人不接受,香港教會的十字架是否有神的愛,有神的公義?神的國又是否在其中呢?當教會擁有金錢和權力並成為建制,卻忽略了愛和公義,這是徹底的不認識十字架的真理。

十架真理的公共性(public)是至為明顯的。作為公共或社會事件,耶穌處身被羅馬人殖民的處境、面對不公義的審判,過程更牽涉不同社群,而吊詭的是耶穌的宣稱正是回應當時社會面對的苦難和逼迫。因此,效法基督的教會應與受苦的群體同行,和他們一起面對不公義。

 

藉閱讀自我裝備

面對信徒備受逼迫的現實,我覺得閱讀和討論是香港信徒在靈性上最起碼的裝備。我最近留意到劉進圖著力推動公民門徒讀書會;不知他是否有興趣與我們一起讀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的作品。薇依是法國社會行動家,她對政治及社會哲學並非憑空揣想,而是深入社會生活底層,經常與勞動階層接觸並廣泛參與政治活動,堅持反抗社會的不義。

我亦非常欣賞約翰衛斯理的整全關懷。其名言「在社會成聖外,別無其他成聖」是因他深信我們看見弟兄姊妹衣不蔽體,或缺少日用飲食,絕不能告訴他們「平平安安地去吧!」而是實質的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至於社會層面的公義,他提倡改革監獄,關懷病患和窮人;又主張解放黑奴及社會公義,這才是對神和對人完全的愛。

 

深耕細作從己做起

抗議、示威、請願信,這些在民主社會的多元表達反映了說真話的勇氣,我們是否可操練在教會說真話?怎樣進行呢?深耕細作的在鄰舍中作好撒馬利亞人也有一定的意義,從自己做起還是重要的;除了個人的屬靈操練,好好照顧自己、家庭,在小團體中的閱讀及信任分享、關懷、代禱都是重要的。

 

十字架並非抽象而是具體的敘事及事件!十字架召喚我們去背負,那是一種落實的生活態度;十字架也是踐行,是每一天的生活,是共融的團契,更是在洪流中選擇去佇立。

 

這樣站著,站出了一份寧靜,一種謙和但誇勝的態度!

ccmFB_CP158_20190412

(作者是靈根自植國際網絡創辦人)

(本文原文載於《時代論壇》第 1636 期,蒙允轉載;並經作者為本刊是次主題增補修訂,深表謝意。文內段落標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