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信」的故事

CP157001272dpi

文/張義金

 

「信是所盼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證據。」(來十一1,《新漢語譯本》)

我們要學習與看不到的神建立關係,將把握放在未發生又未看見的事上。如何做到?就是相信神。

相信神是一個過程:由相信別人的見證開始,吸引我們認識和接觸這位看不到的神,再藉著經歷神而慢慢建立信心。本文從希伯來書十一章 24 31 節探討三個信心成長的功課。

 

一、信有神

相信有神,是要活出「當神有到」的生活,我們的抉擇便跟世俗的不一樣。

希伯來書作者在 24 26 節指出摩西捨棄富貴,寧願與以色列人一同受苦,因他視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財富更寶貴。耶穌也捨棄尊貴身分成為人,為拯救人而死在十字架上,後復活升天,坐在父神右邊。

 

輕看世上的苦楚,仰望更美的祝福是作者所強調的。

 

作者鼓勵正在受苦的讀者要轉眼仰望更美的家鄉、有神同在的國度。現實處境確是難捱,卻要憑信盼望將來不帶遺憾見神。

 

大部分香港人不用為主受苦,但我們都面對相似的成長挑戰:如何將「信有神」這份信念應用在生活上?信了耶穌仍可能受無神論及自我中心的文化影響,信自己多於信神。一旦信仰和生活出現衝突,要懂得選擇。

 

神賜給各人的「信」本質上一樣,但能發揮多少影響力,視乎如何實踐。要學習過「當神有到」的生活,轉化根深柢固的信念。方法有二:一是從生活觀察甚麼信念左右我們的決定,從而作出改變;二是多讀聖經,藉神的話語改變價值觀,活出神所喜悅的生活抉擇。

 

二、信神同在

要相信神會與我們同在,帶領我們離開安舒區經歷成長。

27 節描述摩西回應神的吩咐,不怕埃及王的憤怒,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埃及雖是為奴之地,卻是他所熟悉及掌控的地方;相反,離開埃及代表邁向不知、沒把握和看不透的將來,但摩西因信有神同在而願意冒險。以色列人雖信有神,但不能在曠野的艱苦生活中相信神會與他們同在,常埋怨投訴。作者認為摩西能恆心忍耐,因他懂得轉移視線,仰望肉眼看不到的神,經歷神的同在。

 

同樣,我們信耶穌後有沒有想過「出埃及」,離開舊有生活,開放自己被神改變,成為真正跟隨耶穌的人?謹記我們比摩西年代更幸福,因為我們有個更美的中保——耶穌。

 

藉著耶穌,我們現在就能淺嘗與神同在的生活;

 

當我們願意用信心行動回應神的呼召,就能活出更豐盛的生命,走向更有深度的信心之路。

 

三、信是信任

信代表信任,我們要學懂信任神。

28節提到摩西聽從神的吩咐,帶領以色列人守逾越節。經文提到逾越節是行灑血的禮,令讀者聯想耶穌在逾越節晚上用祂的血挽回我們與神的關係。希伯來書第十章更提及我們因著耶穌的血,不單可憑信來到神面前而不被祂擊殺,更可與神建立親密關係。

作者將信心的焦點由領袖摩西,轉向跟隨者以色列人及外邦的代表喇合身上,更提到喇合因信在滅亡中被拯救。審判和拯救共存的場景由挪亞在洪水得救、摩西守逾越節,到以色列人進入應許地都重複出現,帶出神一直參與我們的故事。

 

在今日的處境,如何認出神的同在和拯救?的確,有時神會出手改變逆境,我們自然會讚美神;但身處極大的黑暗痛苦,神好像缺席時,我們還信任祂的同在和保護嗎?這正正考驗我們對神的信任。

 

感恩的是,耶穌助我們與神重建信任。

 

要將各種經歷都交託給祂來改變我們,鞏固我們對神的信任,以預備更大的黑暗來臨時,仍能信任神。

 

結語:走在信心路上

重讀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的信心故事,盼能鼓勵我們像以色列人一樣出埃及,憑信離開舊我的生活模式,展開新生活:在生活上選擇「當神有到」;即使面對逆境,仍相信神的同在,信任神會看顧我們,懂得轉眼仰望耶穌,仰望祂帶領我們奔向前路;仰望耶穌是我們走在信心路上的起點、終點和途中的力量來源。

ccmFB_CP157_20190326

 

在乎與珍惜《好朋友,對不起》

WP_CP150_20180125

文/林仲明

人際關係的衝突,很大程度是自己的情緒沒有管理好,及至磨擦發生了,要有勇氣說出那句「對不起」,往往是最難的。有時候是擔心對方的反應,要是對方氣還沒消,怎麼辦?這樣的狀況正是《好朋友,對不起》繪本故事中兩位主角的矛盾心境。

WP_CP150_20180125_BookCover

內田麟太郎著。降矢奈奈圖。謝依玲譯。《好朋友,對不起》。台北:青林國際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

 

暴怒之下

大野狼和狐狸是感情很好的朋友,常常一起玩耍。一次大野狼在玩遊戲時,因連續的輸局令大發脾氣,大野狼氣極之下,竟大罵狐狸是騙子!還把狐狸狠狠地趕出家門。現實世界裡,好朋友相處難免也有磨擦,這個故事刻畫出朋友間吵架時的各種情緒:大野狼由起初氣得眼裡出火,又因失言而後悔、焦慮,其後更有咬指甲和跺腳等行為;另一邊廂,狐狸受到傷害,飽受寂寞煎熬而落淚。

 

書中把這些情緒的轉折點都描寫得相當細膩到位,牽引讀者為兩個好朋友著急起來,期望雙方能彼此道歉和解。

 

學饒恕,止紛爭

當人與人有嫌隙時,可會想到:「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三13)以及耶穌教導我們若想起曾經得罪弟兄,有必要先去求和好(參太五23-24)。

 

我們面對人際關係出現裂痕時,請記得把眼光轉向基督。

 

箴言十五章 1 節說到:「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暴戾的言語會激動別人的怒氣,挑起爭端。我們如能以柔和的話回答發怒的人,有助消解對方的怒氣,止息紛爭。

 

救友誼,先道歉

究竟兩個好朋友如何能和好呢?故事高潮是小螞蟻的出現。作者利用小螞蟻巧妙而適切地讓狐狸先說出「對不起」,繼而是大野狼誇張地從樹的一邊出來緊緊抱住狐狸,向狐狸道歉(圖一);他們終於冰釋前嫌,又再一起開心玩耍。無論是大野狼或是狐狸,們都在乎對方、彼此珍惜,願意為挽回這段友誼作出讓步!

朋友間大多是在瑣事上爭吵,實在沒甚麼大不了,只要真誠道歉便可解決問題,但是應由哪一方先開口呢?這可沒有一個定準。

  • 終究是彼此是否在乎對方,是否為珍惜友誼而願意作出讓步。
WP_CP150_20180125_03

圖一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