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仲明
基督徒初信主時的屬靈生命滿有朝氣,也是天父所喜悅的,但隨著信主年日增加,對信仰不再感新鮮,每週回教會崇拜好像例行公事,陷入「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提後三5 上)的危機。
單純愛慕的心
《心裡的音符》1故事主角羅奇是個滿有音樂天賦的小孩,他「很喜歡他聽到的每個聲音」,及至長大,能踩到鋼琴的延音踏板,使「音符不斷流動」。
他發覺音符可以「調合在一起」,像調合水彩顏料,能奏出美妙音韻。
他彈奏鋼琴的天賦引起父親關注,決定聘請老師給兒子教授琴技。老師教他把創造出來的聲音全寫下,他也很努力學習,並能清脆又準確地彈奏很多熟悉的曲子。
他開始彈奏有名的樂章後,卻與他起初創造出的聲音「漸行漸遠」。
一天,他的父親發現屋子裡靜悄悄的,不再聽到兒子的琴聲(圖一)。羅奇由最初為自己彈奏,變成為別人彈奏。原本熱愛鋼琴的心消退了,合上琴蓋,自此不再接觸鋼琴。
(圖一)
過了多年,羅奇長大了,搬離家中,忙著為事業打拼,
再沒理會彈琴的事。
父親的要求
羅奇的父親病了,將他喚了回來,想聽他彈奏一曲(圖二),可是,任憑羅奇多麼努力彈奏,父親總是說:「不是,不是這首……」
父親鍥而不捨的要求,喚醒了羅奇沉睡的心思,
至終尋回他那蘊藏心底、原創的音符——從前發自內心隨意彈奏的曲子。心裡的音符又重回他的身邊,透過琴聲在父子間傳遞,情感彼此融和昇華。
(圖二)
喚醒沉睡的靈
耶穌對前來打水的撒馬利亞婦人說:「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4)雖然我們也常禱告讀經,卻少了當初渴慕的心。漸漸地,聖經知識縱然多了,教會服侍也繁忙起來,禱告生活卻變成例行公事、功能化。
更甚的是,希望得到神的幫助時才起勁地禱告,沒空時就敷衍著跟神禱告幾句,甚至不禱告。
現代人整天都被各種噪音環繞著,要安靜聆聽神的聲音,須學習進入內室,敞開心靈隨時聆聽。筆者靈修時會輔以詩歌默想,好的詩歌能引導心靈平靜,從中學習親近神。
神就像故事中的慈父,主動向我們發出要求,只要我們願意開放自己,必能像羅奇一樣,聽到神的聲音。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盼望我們能在繁忙的生活步伐中停下來,傾聽聖靈微小的呼喚,讓心靈回歸初信時對神的愛。牢牢抓住當初那份內心對神的情意,在現實困境裡重新得力,找到明確路向繼續前進。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註釋:
彼得.雷諾茲著。彼得.雷諾茲圖。柯倩華譯。《心裡的音符》。台北:維京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