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呼喚

WP_CP154_20180927

林仲明

 

基督徒初信主時的屬靈生命滿有朝氣,也是天父所喜悅的但隨著信主年日增加,對信仰不再感新鮮,每週回教會崇拜好像例行公事,陷入「有敬的外貌,卻背了敬的實意」(提後三5 上)的危機。

 

單純愛慕的心

 《心裡的音符》1故事主角羅奇是個滿有音樂天賦的小孩,他「很喜歡他聽到的每聲音」,及至長大,能踩到鋼琴的延音踏板,使「音符不斷流動」。

 

他發覺音符可以「調合在一起」,像調合水彩顏料,能奏出美妙音韻。

 

他彈奏鋼琴的天賦引起父親關注,決定聘請老師給兒子教授琴技。老師教他把創造出來的聲音全寫下,他也很努力學習,並能清脆又準確地彈奏很多熟悉的曲子。

 

他開始彈奏有名的樂章後,卻與他起初創造出的聲音「漸行漸遠」。

 

一天,他的父親發現屋子裡靜悄悄的,不再聽到兒子的琴聲(圖一)。羅奇由最初為自己彈奏,變成為別人彈奏。原本熱愛鋼琴的心消退了,合上琴蓋,自此不再接觸鋼琴。

CP154000872dpiB

(圖一)

 

過了多年,羅奇長大了,搬離家中,忙著為事業打拼,

 

再沒理會彈琴的事。

 

父親的要求

羅奇的父親病了,將他喚了回來,想聽他彈奏一曲(圖二),可是,任憑羅奇多麼努力彈奏,父親總是說:「不是,不是這首…

 

父親鍥而不捨的要求,喚醒了羅奇睡的心思,

 

至終尋回他那蘊藏心底、原創的音符——從前發自內心隨意彈奏的曲子。心裡的音符又重回他的身邊,透過琴聲在父子間傳遞,情感彼此融和昇華。

CP154000872dpiC

(圖二)

 

喚醒睡的靈

耶穌對前來打水的撒馬利亞婦人說:神是個靈,所以拜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約四24)雖然我們也常禱告讀經,卻少了當初渴慕的心。漸漸地,聖經知識縱然多了,教會服侍也繁忙起來,禱告生活卻變成例行公事、功能化。

 

更甚的是,希望得到神的幫助時才起勁地禱告,沒空時就敷衍著跟神禱告幾句,甚至不禱告。

 

現代人整天都被各種噪音環繞著,要安靜聆聽神的聲音,須學習進入內室,敞開心靈隨時聆聽。筆者靈修時會輔以詩歌默想,好的詩歌能引導心靈平靜,從中學習親近神。

 

神就像故事中的慈父,主動向我們發出要求,只要我們願意開放自己,必能像羅奇一樣,聽到神的聲音。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盼望我們能在繁忙的生活步伐中停下來,傾聽聖靈微小的呼喚,讓心靈回歸初信時對神的愛。牢牢抓住當初那份內心對神的情意,在現實困境裡重新得力,找到明確路向繼續前進。

(作者是資深繪本導賞員)

《心裡的音符》封面

註釋:
彼得.雷諾茲著。彼得.雷諾茲圖。柯倩華譯。《心裡的音符》。台北:維京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16。

 

 

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 約翰 ‧ 跟從

容許懷疑

文/孫寶玲
整理/編輯室

這數年我雖不在香港,仍常留意香港的動態,發覺有傳道牧師不務正業:不去傳道、探訪、宣講神的話,卻想做CEO;教會不務正業:強調建立品牌或跨國集團企業;甚至不少信徒亦不務正業,寧作粉絲不作門徒。這樣的話,怎能回應這世代?

我盼藉四卷福音書的結語來闡明如何作真門徒,因各書卷雖是獨立故事,卻有共同綱領──耶穌;且都是為了門徒而記述耶穌:耶穌的身分界定了門徒身分,祂的視野、價值及工作亦應是門徒要效法的。另外,按正典的編排,福音書後是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不難發現耶穌是教會的基礎,所以福音書的結局並非結束,而是新一章的開始。因此,認識耶穌能教我們開展新的將來,而福音書的結束能讓我們知道怎樣開始新的人生旅程和道路。

約翰 ● 跟從

結束也是開始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二十31)讀過約翰福音二十章最後這節後,我們以為完了,原來仍有第二十一章;讀完最後這一章,卻似乎再有另一章,因耶穌差遣了彼得、所有門徒,甚至是讀者出去。可見福音書的結局,不是結束,而是開始。若結束意味開始,結束便是邁向將來,從開始到將來,必須學會緊記差遣我們的聲音,學會專注差遣者在我們面前的一雙足印,因為若只在乎眼前所見,我們會很沮喪,且能相信甚麼呢?

今天透過電視、社交媒體,可看見世界很多事情。我每早跑步時都聽著BBC, 心很沉重,到處是襲擊、天災,如早陣子在尼日尼亞有百多名基督徒被射殺。若我們只在乎看見的,這世界是支離破碎、沒有希望,必然朽壞,互相仇殺的地方。又如香港,過去一年,每一次的政策實施,每一次當權者的決定,看著都覺荒謬,眼看這數年的轉變,你相信甚麼?若你要看見才相信,你會感到艱難、沮喪!

試看經文中的多馬,他起初不信耶穌復活,強調「若不親眼看見、親手摸過,用指頭探入祂的肋旁,是不會信的。」(參約二十24-25)若他起初便跟隨耶穌的話,我們可合理地假設,當耶穌在迦勒將水變酒時,他是其中一位飲者;耶穌於安息日在耶路撒冷大池旁令一名病了三十八年的患者痊癒時,他也許見過;當耶穌在加利利海將五餅二魚分給數千人時,他是其中一個分食者;但到了這晚,多馬卻不相信。若你真要看見、摸到才信,下次你就有其他藉口:若不是聞到或抱過數星期,我不會信!若只在乎看見的,你的信很是薄弱,這是整卷約翰福音要表達的信息:你必須學會記得那差遣你的聲音,專注你前面的足印!

容許懷疑的群體
經文中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多馬所在的群體。耶穌第一次在屋裡顯現時,多馬不在,其後的八日裡,那群門徒是怎樣過的(參約二十19-26)?他們親眼見過主耶穌,然而多馬卻說不信!讀到這裡,我們看到一幅很美的圖畫:一個群體容許當中的肢體懷疑,容許肢體覺得艱難、困惑。這個群體不僅是二千年前的群體,也可能是今日我們的教會;在你的教會可有肢體,有八日或八星期已經很沮喪,坐在角落不理別人?他在群體裡,需要容許懷疑,容許抗議。

當我們邁向前面的道路,需要群體同行。群體容許我們懷疑,或我們容許肢體在艱困或憂傷中抗議。為何?因群體本身就是懷疑的群體!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復活節清晨後,向門徒表示已看見了主(參約二十1-18)。大家很開心吧?誰知就在那晚,「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約二十19)這是群體真實的寫照。因此,我們應該擁抱中間有些懷疑、抗議的肢體,接納他們,學習一起互相守望、扶持,繼續往前行。

差遣與跟從
當多馬見到耶穌,並說「我的主」,「我的神」後(參約二十28),是結局了?原來仍有另一章:門徒去了打魚,重操故業,而非傳福音。這段經文重要之處是,耶穌到門徒面前再次呼召及差遣他們,包括彼得。耶穌在二十章時已跟門徒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二十21)差遣是一種授權,是跟從的另一種表述;沒有跟從,差遣無從說起,當我們跟從時,就是是蒙差遣的一群;兩者是銀幣的兩面。耶穌呼召彼得「餵養祂的羊」(參約二十一17)。差遣,因為跟從。結局了吧?哪知彼得卻問:「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就說:「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這實在是精采的記述。

終於結束?不是!是開始。約翰福音後是使徒行傳,你會見到彼得很成功!五旬節講道,數千人決志(參徒二),不得了!哪料到第十章,他卻躊躇怎樣面對外邦人,直到神賜異象。更慘的是到了加拉太書首兩章,彼得更跟保羅爭論外邦信徒需否行割禮!若彼得都是這樣,我們實在不用太沮喪,當我們遇到艱困或跌倒時,總要緊記這位主從不放棄我們、愛我們、接納我們,呼召我們,差遣我們,從結束指向開始,從開始邁向將來。

甚麼是福音?約翰福音指出,相信不一定要看到、不需具體的經歷,而是在人生及信仰的道路上堅持、執著;這份堅持、執著不是因為自己,是因那差遣者的聲音,並走在我們前面的那雙足印,這也是讓跟從主成為可能的原因!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孫寶玲博士於「門徒的道路──從福音書的結語開始」培靈會中主講信息的內容撮錄。本刊蒙以馬內利浸信會授予講道錄音版權,謹此致謝。)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真門徒」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