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讓我看見他

文/劉文亮

最近我和身邊的人參加了「天使行動」,其實這只是一班人自己改的名字,沒有組織,沒有領袖,就是一班義工參與了疫情支援小組,希望能夠為活在疫情中的人帶來少許溫暖。

愛主也必愛他

這是個靈修時代,有心就與神相遇,聖靈澆灌下來,叫我們進入耶穌基督的「大愛氛圍」中。主耶穌不但希望「大愛氛圍」中有我,也期待我在「大愛氛圍」中有「他」;主讓我看見他,這個他既是屬主的一個小子,也是基督自己。關心主所關心的人,就好像主所說綿羊與山羊的比喻,當我們看到那些餓了、渴了、窮了、冷了、病了、無助了、無家了、困苦了、囚禁了的人,只要願意上前幫幫手,照顧慰問,就正在服侍耶穌。

天使行動不難,我們聯絡疫情期間染病的人,作出「資訊、物資或心靈」的支援,不難但卻非常寶貴,因為我在人間愛主。

約翰說:「凡愛生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約壹五1)我們因信耶穌經歷重生,生命根生於主後,我「愛」了,可以愛鄰如己。看到那些「本是同根生」的人活在痛苦煎熬中,我愛主也必愛他,若我不愛他,乃是我在愛中未能踏出自己的世界。這日子需要愛,有基督的生命就有愛,付出關心、付出時間、付出金錢,就可以把愛帶進人間。

於是,主讓我看見他,靈修旅程也啟動,學習愛的突破。看見他後,逗留長久一點,從內裏的「我」做一個更親善的自己,反反覆覆的疫情叫很多人對未來失去把握,我們有主有愛有平安,就是最重要的支援天使。

主助我們幫助他人

今天,住在「暗角」裏的人很多,經年疫情下許多人的生活已相當拮据,一旦「中招」更是百上加斤,無錢、無藥、無飯開,不能工作,不能走出門口,還可以靠誰?所以,若我們踏出一步之後,我們就看到神並沒有撇棄他們,因為神的國度裏有「你和我」。

願意記念困苦的人,比比皆是,有人在患病中收到最需要的感冒藥,病好後買了幾百盒藥四出送給患病的人;一對夫婦「看到很多他」後立時奉獻支援了數萬元送給「無飯開」的人;有人「泡製」了很多心靈雞湯在網上鼓勵人;醫務人員近幾個月一直捱更抵夜站在最前線,他們是香港人的盾牌,最美的白衣天使!

困難日子出現,就是對我們的考驗,我們與神有幾深的關係,就有幾大的承受力和關愛心力;所以這是個靈修時代,神沒有離開我們,祂在施恩座上,隨時幫助我們,讓我們幫助他人。

「凡愛生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約壹五1)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本文章原刊載於《傳書》雙月刊總177期(2022年6月號)

上帝為何讓無辜者受苦

文/駱德恩、林爾文

有人提出:「許多苦難似乎和受苦的人選擇親近或遠離神無關,如自然災害、嬰孩夭折、傳染病肆虐……這些情況,『好人』受苦,虔誠的基督徒也受苦。更重要的是,這些苦難似乎沒有任何意義。」還有,為何神讓不義的事(如壞人欺負好人)發生?為何神不特別保護好人不受感染?這樣對行善的人公平嗎?

為彼此行為負責

對於以上種種問題,聖經讓我們知曉,原先神造人並安放在受保護且理想的樂園裏,是滿有神公義的地方。可惜,當人選擇遠離神,意味他不要神來管他和他的環境。這導致人被趕出樂園,活在沒有神全然賜福的環境,活在一個失調和面對自然災害的環境裏,失去了原先的完美和公義。

有人會問:神為何讓後人被前人(包括人類的祖先)所犯的罪影響呢?要注意的是,神造人不但是要人與神有愛的關係,也要人彼此之間有愛的關係,在此情況下,某人的行為會影響他人,包括他的後代。比如若人酗酒,子女也會受害。神容許這些事發生,是要人看見犯罪的後果,要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要彼此負責。

神的善超越苦難經歷

再者,這墮落的世界給予人許多道德考驗和屬靈操練。神要人在這因罪惡而帶來的不公平當中「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克服罪惡和苦難所行出來的善是值得稱讚的。一個真正的好人是藉着他在苦難中願意犧牲自己幫助別人而顯明出來。若一個人敬拜神只因神會保守他健康富貴,那麼他的動機並不正確,只是利用神而非愛慕神本身。

另外,神的善完全可超越「無辜」受害者本身所受苦難的經歷。力克(Nick Vujicic)因患上遺傳病,出生時無手無腳。他曾感到非常痛苦而要自殺。但後來因着信靠耶穌,找到人生的盼望,並靠着耶穌克服了許多苦難。他現在所過的生活,比許多有手有腳的人更有喜樂,更有意義。力克說:人生真正的終極目標是榮耀神,以神為樂。能夠藉着信靠耶穌而認識神,經歷神的愛,並且得到永生,這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考驗顯出真心行善

以上例子反映了苦難的另一種意義,即某些苦難會讓我們認識自身,也更認識神。許多人——包括「好人」和「壞人」——需經歷苦難並看到罪的後果,才會真心謙卑悔改尋求神並渴慕神的國降臨。人在富裕、順境時,容易驕傲,產生錯覺,以為能在墮落的環境中創造自己的人間天堂。很多時候,神容許苦難發生,要人從拚命追求物質的夢中驚醒,讓人面對事實,發現單靠物質的享受而心中沒有神的生活,到頭來都是虛空,只有認識並信靠神才有永恆的滿足。

最後,我們在今世所觀察到的不公平現象是人犯罪後產生的,但也只不過是我們永恆存在的一小部分,在永恆中,神能使像力克這樣在苦難中信靠神並熱心行善的「無辜」受害者得到額外的安慰祝福和賞賜。因此,從永恆的角度看,一切將會是公平的。神是公義和慈愛的,所以祂最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惟有結黨、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就以忿怒、惱恨報應他們」(羅二6-8)。因此,信靠耶穌並恆心行善的人最終是會得到益處的,但在今生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需要經過考驗,才顯出誰是真心信靠耶穌並恆心行善。

關鍵在對神的回應

總的來說,苦難不是真的沒有意義。受苦只是過程,最重要是最終的結局。對於那些願意認識信靠神的人來說,苦難可預備他們回應神,給予他們屬靈的考驗和操練,活出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基督徒能離開受苦的世界,與基督同在,確實好得無比(參腓一23)。基督徒留在世上,是為了幫助別人,讓他們能認識神和真道,得着在基督耶穌裏的歡樂(參腓一4-6),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後,就安然回家。對於那些拒絕神的人來說,苦難會成為審判。因此,關鍵在於我們對神的回應︰以憤怒和苦毒來回應神,或者選擇親近神來面對苦難呢?

(本文取自《星空背後的真理》〔2020 年12 月修訂版〕第五章〈神為何容許苦難發生?〉的部分內容。此書由本會出版及發行。)

在患難中的禱告

CP165000172dpi

文/郭鴻標

編按:香港自去年中因修例事件引發的連場社會運動,及至去年底爆發至今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香港人經歷的,有如在傷痛、憂懼、躁動、糾鬱的漩渦中泅泳,既疲乏又無奈,更是百感難表,積屈難申。基督徒是社會大眾一分子,自亦如是,可幸我們有一位願意垂聽禱告的上帝,讓我們申訴抒鬱。然而,艱難的現實、心靈情志的紊亂、長時間的抑制和等待,正考驗著我們的禱告。

本刊是期封面故事:逆程中的禱告,特別收集了多位基督徒在此期間在禱告上的疑難,經綜合整理成六條提問,並邀請了郭鴻標牧師在下文中逐一回應。

保羅在患難中的禱告

帖撒羅尼迦前書一章 2 至 7 節:「我們為你們眾人常常感謝神,禱告的時候提到你們,在神——我們的父面前,不住地記念你們因信心所做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被神所愛的弟兄啊,我知道你們是蒙揀選的;因為我們的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不獨在乎言語,也在乎權能和聖靈,並充足的信心。正如你們知道,我們在你們那裡,為你們的緣故是怎樣為人。並且你們在大難之中,蒙了聖靈所賜的喜樂,領受真道就效法我們,也效法了主;甚至你們作了馬其頓和亞該亞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樣。

第 6 節提到在大患難的處境,與我們面對去年的社會運動和今年的新冠病毒疫症情況不同;但是感受上十分接近。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弟兄姊妹在大患難中經歷聖靈所賜的喜樂、領受真道、效法保羅及他的同工,目標是效法主耶穌基督,成為很多人的榜樣。保羅在為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弟兄姊妹禱告時,於第 2 節提到三方面:因信心所做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保羅禱告的重點不是逃避患難,而是信徒在信心、愛心、盼望上成長;同時,有從信心、愛心、盼望發出的行動;並且,效法他(保羅)及同工、更要效法主耶穌基督,成為眾人的榜樣。

對六個禱告疑問的回應

疑問 1:大半年來一直禱告,情況卻每況愈下,有教牧說這是末世,正如聖經說,情況一定會愈來愈差。那麼受害受苦的人是否都被「計算」在末世之中,無可避免,禱告也不能改變?若不能改變,禱告還有意思嗎?

有些事情人力可以改變;有些事情人力不可以改變。例如香港三年八個月淪陷,當年的人禱告也不能改變事實。德國侵略歐洲,當年的人禱告也不能改變事實。不過,懇切禱告、虔誠禱告可以使人有勇氣繼續活下去,盼望改變的一天。

疑問 2:現在的感覺像是十個煲卻僅得兩個蓋,有太多不公不義的事、太多的受苦受害者,禱告守望的需要不斷增加。經常覺得需很多時間方能好好將一切近近遠遠的需要禱告,似是時間上負擔不了,難道禱告也要「斷捨離」?

我們可以列一份禱告表,由星期日到星期六,由近到遠,提名禱告。既然神感動你禱告,你應該每天清早起來的時候先禱告,十至十五分鐘,然後讀聖經。筆者每天為家人、病人朋友禱告;主日為建道神學院;星期一為相關教會的牧者、執事、弟兄姊妹禱告;星期二為教會門訓小組成員禱告;星期三為歐洲的德國及英國華人教會禱告;星期四為服侍歐洲華人教會的團隊禱告;星期五為歐洲的荷蘭及法國華人教會的團隊禱告;星期六為歐洲的朋友禱告。

疑問 3:心中有個疑問,當一班人一起為一件事祈禱,如是為單一或直接的事(例如為某人健康或工作),當然沒問題;但若為一件複雜的事,如社會或世界的事,禱文會包含較多內容、個人情感或不同意見時,有時會未能真正「同心合意」的祈求,很難說出「阿們」,怎麼辦呢?難道只找同聲同氣的?或儘量一個人祈禱?

教會的公禱,要兼顧不同持分者的感受,往往在表達上作出調節。一般來說,教會的公禱內容基本上是對的;不過對某些弟兄姊妹來說可能是「不夠平衡」,不是「各打五十板」。當然有教會的公禱內容是有「傾向性」的,對持不同意見的弟兄姊妹來說難以說「阿們」。每個人有權選擇心靈相通的人一起禱告,這是基督徒的自由。

疑問 4:聖經有很多例子說神會報應惡人,但怎麼我目睹香港的惡人還未有報應!私下有疑問是否真有報應?難道神的公義同我心目中的公義不同?我是否為神「自圓其說」?唔明!唔明咁點繼續禱告?

當我們讀舊約聖經的時候,猶大國於主前 586 年被擄,他們不是一年兩年被外族統治,而是長時間過著「二等公民」的生活。在這種患難中產生了以賽亞書對彌賽亞的盼望;到耶穌出生的時代,路加福音二章25 至35 節記載,西面稱頌神說他可以安然而去。「盼望」是在看似無望、甚至絕望的環境裡,一種屬靈的洞見。

疑問 5:禱告求黑暗消散,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社會事件後,又遇到疫情。神聽禱告嗎?我聽到的教導說神必聽禱告!但情況只見愈來愈壞,是我「祈錯禱」嗎?沒按神心意祈禱?那我曾作的祈禱都報廢、沒用嗎?

歷史不是依照人的意思前進。在二次大戰後出生的香港人,生活在中國正沉睡,而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中國對外窗口。香港人習慣了物質豐富、經濟起飛的年代。現在中國崛起,對內嚴格規管宗教活動,對香港的民意寸步不讓。我們需要回想文革時代教堂被封、聖經被禁、沒有幾個人公開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他們在極困難的環境堅持信仰,向看似沒有聽禱告的神流淚禱告。這方面的屬靈經歷實在是香港基督徒的榜樣。

疑問 6:面對社會公義不彰極悲憤,不想禱告。再次到主耶穌面前,我仍不想禱告,怎麼辦?

我們相信神審判的信念,需要通過理解成為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整本聖經見證神的應許與實現,由創世到末世。我們讀教會歷史,能知有無數的信徒殉道;我們看當今世界,能見有很多地區面對宗教逼害。成為基督徒就是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參與一場屬靈爭戰。我們需要調節內心的感受,對不公義的事憤怒並不能改變事實,我們需要勇氣、智慧,將自己的人生交給神管理,說應該說的話,做應該做的事。

起來迎戰吧

我們看看啟示錄十二章 7 至 17 節教導我們:魔鬼在天上沒有地方,他和他的使者被摔(eblethe)在地(gen)上。第 12 節指出,地與海有禍了,「屬靈爭戰」確實在地與海發生。魔鬼怒氣發作來攻擊我們,他知道自己的時候不多,就更加強烈攻擊我們。第 11 節說他們勝過他,是因羔羊的血(to haima tou Arniou)和他們道的見證(ton logon tes martyrias auton),及他們也不愛惜自己的性命(ouk egapesan ten psyche auton)以至於死(achri thanatou)。第 15 節:「蛇就在婦人身後,從口中吐出水來(hydor),像河(potamon)一樣,要將婦人沖去。」魔鬼攻擊神的子民,情況危急。第 16 節:「地卻幫助婦人,開口吞了從龍口吐出來的水(原文作河)。」啟示錄十二章 17 節提醒我們,魔鬼因無法攻擊神的子民就發怒,並準備攻擊神子民的兒女,就是那守神誡命、為耶穌作見證的。當我們看見教會遇到攻擊,外面世界急速改變,很多人的人生出現危機,你有沒有感到神正在呼召你呢?你有沒有預備自己被神使用呢?願神祝福各位。阿們。

(作者是建道神學院神學研究部主任、神學系主任)

願主轉化生命——《沉默》觀後感

CP154001272dpi

文/曹玉儀

 

震撼心弦的復活節

今年復活節主日觀賞電影《沉默》,使我不斷反思:「我到底愛主有多深?」從沒想過此電影竟帶來如此震撼心弦的迴響,亦反問自己:若有一天真要面對信仰逼迫,會否如劇中人物般為主殉道,抑或為保存性命而否認主呢?此迴響強烈地攪動我心,逼我繼續思考主復活的意義!

 

重重挑戰在前

電影主角是年輕傳教士洛迪格斯神父,他目睹農民信徒遭殘酷對待時的痛苦和無言、在寂靜中與天父心靈對話,都與多次出現驚濤拍岸的鏡頭成對比。

 

任誰自稱是愛主的信徒,當面對信仰的極度挑戰時,其靈性光景真的沒有任何可誇耀的,甚至難以作出「合理」抉擇。

 

至死忠心不易

電影按真實故事改編,十六世紀葡萄牙耶穌會的費雷拉神父到日本宣教,目睹一班皈依天主教的日本信徒,受當權者的酷刑,他似乎無能為力。幾年後,意大利耶穌會范禮安神父得悉,在日本的費雷拉神父被折磨後放棄信仰(叛教),費的學生洛迪格斯神父和加路比神父自薦到日本求證,輾轉認識逃離日本自救的漁民吉次郎,引導他們到日本尋找真相。

 

這電影挑戰我如何對主忠誠,明白在安逸之時,必先打好信仰根基,面對危機時才能站穩。

 

劇中有些信徒因堅守信仰而面臨酷刑,寧死不屈,令我不禁流淚。我感到這班信徒對信仰認真,面對逼迫而流露的堅毅精神,自愧不如。

 

信仰根基非一朝一夕可成,要不斷在神話語裡研讀學習,學效主的榜樣,把握機會獨處親近神。學道之餘,最重要是行道;受風吹雨打沖擊時,信心才不致動搖及倒塌(參太七24-27)。

 

生命可有轉化?

 

我更體會生命不在乎能存活多久或多富足,乃在於是否找到神,並確信將來死後往哪裡去。平日自以為對主有信心,面對危機時也許會離棄或否認神。

 

劇中配角吉次郎與上述堅守信仰的信徒成強烈對比,正好反映人性軟弱。因著逃避死亡威脅,他多次棄絕神,雖內心不安、充滿自責及愧疚,可惜每次的赦罪恩典卻沒有帶來生命轉化及更新,最後竟為錢出賣洛迪格斯神父。

 

信徒若不認真面對神,遇上衝擊試煉時,便經不起考驗,重複棄絕神,使認罪悔改變成毫無意義。

 

主到底如何看待這種悔而不改的表現?當事人可否完全確知主的意思而認真改變呢?

 

神是憐憫的,隨時願意張開雙手來擁抱及接納真誠悔改歸向祂的人(參約壹一9)。惟有提醒自己不要濫用神的恩典,常省察過犯,讓神的話時刻煉淨裡面的心思意念(參詩一三九23-24)。

 

危難與犧牲

 

傳道人或宣教士如何活出為羊捨命的典範?主耶穌是最佳榜樣。

 

如洛迪格斯神父和加路比神父,為回應神對他們生命的呼召及使命,不顧安危,堅決往那極度危險的環境——極排斥天主教信仰的日本。他們幾經辛苦到達目的地,看見無牧人的羊,便晝夜不歇地牧養他們。加路比神父甚至被捕,寧死也不順從人去否認神。

 

但隨後洛迪格斯神父因顧全大局及保全當地信徒的性命而否認神,可見這是談何容易的決定!有時也難以單按外在表現來界定事奉人員是否棄絕神。

 

閉幕前,看到一個小型十字架放在即將蓋棺的洛迪格斯神父手中,讓我相信他仍堅信獨一主宰。

 

誠心禱告

感恩!藉此機會深化及反省內在的我,求主助我更深認識及愛慕祂,因著祂的愛轉化我生命,孵出一顆為主擺上的心及一份受苦心志,成為神所悅納、又忠心及委身的事奉者。祈盼當信仰衝擊臨近之際,不輕易離棄愛我到底的主,仍可歡然以生命作奉獻歸予祂,並將主權交託信實的主。阿們!

ccmFB_CP154_20191004

 

 

重讀「信」的故事

CP157001272dpi

文/張義金

 

「信是所盼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證據。」(來十一1,《新漢語譯本》)

我們要學習與看不到的神建立關係,將把握放在未發生又未看見的事上。如何做到?就是相信神。

相信神是一個過程:由相信別人的見證開始,吸引我們認識和接觸這位看不到的神,再藉著經歷神而慢慢建立信心。本文從希伯來書十一章 24 31 節探討三個信心成長的功課。

 

一、信有神

相信有神,是要活出「當神有到」的生活,我們的抉擇便跟世俗的不一樣。

希伯來書作者在 24 26 節指出摩西捨棄富貴,寧願與以色列人一同受苦,因他視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財富更寶貴。耶穌也捨棄尊貴身分成為人,為拯救人而死在十字架上,後復活升天,坐在父神右邊。

 

輕看世上的苦楚,仰望更美的祝福是作者所強調的。

 

作者鼓勵正在受苦的讀者要轉眼仰望更美的家鄉、有神同在的國度。現實處境確是難捱,卻要憑信盼望將來不帶遺憾見神。

 

大部分香港人不用為主受苦,但我們都面對相似的成長挑戰:如何將「信有神」這份信念應用在生活上?信了耶穌仍可能受無神論及自我中心的文化影響,信自己多於信神。一旦信仰和生活出現衝突,要懂得選擇。

 

神賜給各人的「信」本質上一樣,但能發揮多少影響力,視乎如何實踐。要學習過「當神有到」的生活,轉化根深柢固的信念。方法有二:一是從生活觀察甚麼信念左右我們的決定,從而作出改變;二是多讀聖經,藉神的話語改變價值觀,活出神所喜悅的生活抉擇。

 

二、信神同在

要相信神會與我們同在,帶領我們離開安舒區經歷成長。

27 節描述摩西回應神的吩咐,不怕埃及王的憤怒,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埃及雖是為奴之地,卻是他所熟悉及掌控的地方;相反,離開埃及代表邁向不知、沒把握和看不透的將來,但摩西因信有神同在而願意冒險。以色列人雖信有神,但不能在曠野的艱苦生活中相信神會與他們同在,常埋怨投訴。作者認為摩西能恆心忍耐,因他懂得轉移視線,仰望肉眼看不到的神,經歷神的同在。

 

同樣,我們信耶穌後有沒有想過「出埃及」,離開舊有生活,開放自己被神改變,成為真正跟隨耶穌的人?謹記我們比摩西年代更幸福,因為我們有個更美的中保——耶穌。

 

藉著耶穌,我們現在就能淺嘗與神同在的生活;

 

當我們願意用信心行動回應神的呼召,就能活出更豐盛的生命,走向更有深度的信心之路。

 

三、信是信任

信代表信任,我們要學懂信任神。

28節提到摩西聽從神的吩咐,帶領以色列人守逾越節。經文提到逾越節是行灑血的禮,令讀者聯想耶穌在逾越節晚上用祂的血挽回我們與神的關係。希伯來書第十章更提及我們因著耶穌的血,不單可憑信來到神面前而不被祂擊殺,更可與神建立親密關係。

作者將信心的焦點由領袖摩西,轉向跟隨者以色列人及外邦的代表喇合身上,更提到喇合因信在滅亡中被拯救。審判和拯救共存的場景由挪亞在洪水得救、摩西守逾越節,到以色列人進入應許地都重複出現,帶出神一直參與我們的故事。

 

在今日的處境,如何認出神的同在和拯救?的確,有時神會出手改變逆境,我們自然會讚美神;但身處極大的黑暗痛苦,神好像缺席時,我們還信任祂的同在和保護嗎?這正正考驗我們對神的信任。

 

感恩的是,耶穌助我們與神重建信任。

 

要將各種經歷都交託給祂來改變我們,鞏固我們對神的信任,以預備更大的黑暗來臨時,仍能信任神。

 

結語:走在信心路上

重讀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的信心故事,盼能鼓勵我們像以色列人一樣出埃及,憑信離開舊我的生活模式,展開新生活:在生活上選擇「當神有到」;即使面對逆境,仍相信神的同在,信任神會看顧我們,懂得轉眼仰望耶穌,仰望祂帶領我們奔向前路;仰望耶穌是我們走在信心路上的起點、終點和途中的力量來源。

ccmFB_CP157_201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