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科技:打造「完人」的實驗?

ccmFB_CP158_20190524

文/黃秀婷

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稱,其團隊成功透過基因編輯技術,讓一對新生雙胞胎嬰兒能免疫於愛滋病毒,旋即引來熱議,被指摘為求成名而跨越道德界線,經基因改造後的人將面對的後遺症仍屬未知。

 

到底人類基因科技是否絕對有害?所有基因編輯研究都應止步嗎?

 

人或淪為調配產品

 

讓我們先了解何謂基因科技。醫學界自五十年代拆解了人類基因結構,陸續找出跟基因錯誤相關的疾病,現時孕婦產前檢查可確定胎兒是否遺傳了基因有關的疾病,而「基因治療」(gene therapy)期望藉「基因改造」醫治先天性疾病;到九十年代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更趨成熟。CRISPR 本是細菌免疫系統,以分子剪刀方式剪斷入侵的病毒基因,科學家藉此做出便宜有效的技術;例如 CRISPR 改造了蚊的性別基因以防止瘧疾、又治療基因相關的癌病。科學界對此技術趨之若鶩,但要正確裁切目標基因的位置、「脫靶」問題、基因錯體等的風險仍然存在。

 

以上的研究和應用都是針對「體細胞」,為已出生的人提供治療。今次賀建奎的問題在於實驗涉及「生殖細胞」,經裁剪後的胚胎基因細胞植入成孕!

 

2016年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公布《幹細胞研究和臨床轉化指南》的相關研究共識指出,體外培養時間不能超過十四天,更不能將基因編輯胚胎移植回母體子宮繼續發育。賀的實驗非為治病,卻製造了基因改良的人類,若嘗試成功,下一步就是將胚胎基因作各樣調配,為外貌、體格和智商作出改良製造理想的「完人」!在這個普遍追求人人平等的社會,

 

這種優生科技卻反讓人一出生就活在不平等中。

 

堅持人性平等尊嚴

 

受造被賜生命,只有神才是創造主,人從父母「所生」卻非由父母「所造」。

 

信徒堅守上主創造的神聖,認定彼此受造的位階才可平等相待。

 

醫學倫理有四大原則:自主(autonomy)、不傷害(nonmaleficence)、禆益(beneficence)、及正義(justice)。自主就是病人有充分自主的決定權,在獲取準確資訊後為自己作最有利的決定。但為免過份個人的自主自決,學者提出「關係式自主」概念,因人不能脫離社群獨活,任何生殖和醫療決定都深植於社會脈絡,又建構互相禆益的人倫關係。

 

父母若藉基因科技打造合心水的孩子,人成為調配改良的「產品」,孩子失去自主權,原有的人性平等尊嚴將遭破壞。

 

基因改造為醫學帶來突破和機遇,但仍須限在治療範圍內,不可將人貶低為醫學製成品。「完人」是陷入進步迷思的實驗,這考驗我們對人性尊嚴和自由的重視,並堅持尊重生命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