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瞳
人皆愛美:美食、美景、美貌,有誰不愛?有些人為了美,可以十分極端,且在現今社會文化下,追求美結合消費,沒太多人會開聲阻止,反鼓勵大家要得到、擁有美。關於這種執迷要擁有美的呈現,朵特.哈奇森(Dot Hutchison)的《蝴蝶花園》一書可是很好的例子。
朵特.哈奇森著有 A Wounded Name,是一部青少年小說,而《蝴蝶花園》是她第一本寫給成年讀者的作品。後者於 2016 年出版後已翻譯成多國語言,並獲極高評價。
殘害生命存留美麗
此書故事的推展方式是對話與回憶,最初的場景是在偵訊室內,聯邦調查局的探員盤問少女瑪亞。整部作品主要以探員和少女間的問答組成,加上醫院傳來的訊息,慢慢揭露一宗持續達三十年的誘拐案件;而瑪亞正是被誘拐到花園的少女之一。探員起初並不信任瑪亞,因經歷長時間的禁錮和虐待,她的反應過分冷靜,他們甚至懷疑她是共犯。然而,隨着瑪亞的身世揭開,讀者終得悉她如何在花園中適應求生。
花園,是指一位富翁(書裏稱園丁)在大宅裏建造的溫室。惟溫室只是其表面,巨大的空間背後是軟禁着十多位少女的囚室。每位被擄至溫室的少女,第一件事就是被弄上蝴蝶紋身,且每人的圖案均不同。只要捱過紋身這一關——若傷口感染導致無法順利紋上蝴蝶,就會被「處理」掉——少女就有機會在溫室生存下去。
不過每位少女在花園中的生存時間有限,因紋身之後,還要面對被驚嚇、監視、園丁大兒子的虐打、性侵。如果身上的蝴蝶紋身被毀壞,或對園丁的意思稍有違逆,結果都是被「處理」掉。而即使能避過這些危險,少女們到了某個年紀就會被製成標本,因園丁認為,那年紀的美是頂峰,所以要將美留住。園丁對美的渴望就是如此扭曲和變態,並不覺得自己苦害了那些少女,而是幫助了她們、將她們的美永久存留。他甚至會將製成標本的少女,安放在花園的當眼處展示和欣賞。
作美麗園子的管家
故事的細節就留待讀者發掘,值得思考的是其中對美的渴求。我們當然不可能像園丁那樣恐怖,為美殘害他人。但我們對於美——美食、美景、美貌——的追求,又有否扭曲我們的生命,或者令別人和世界賠上代價?例如我們追求美食、潮流服裝,看似無害,但對世界環境造成多少破壞,我們又知道嗎?
世界是一個巨大而美麗的園子,上帝才是這花園的主人,我們只是管家。我們可以享受這花園裏一切的美,但不可能擁有,也不應隨自己意願隨意擺佈這世界。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 2022年6月號.第30卷.第3期.總第1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