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

文/朝朝

「於是叫了他們來,禁止他們總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彼得、約翰說:『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原來藉着神蹟醫好的那人有四十多歲了。」(徒四18-22)

使徒彼得和約翰本非城中名人,未跟過甚麼大師學習,也非出身名門望族,而他們在公堂上展示的口才、膽量和對經訓的正解,一點不遜在場的宗教領袖、學者和官員,加上不久前奉主耶穌基督之名施行的神蹟醫治,使一位四十多歲的瘸子得回健康的腳、在場行走這活生生的見證,讓他們所說的話更添說服力(參徒四13-14)。

眾宗教領袖和官員面對一個實在的神蹟,想出的回應竟是禁止傳講,顯明這班人已不是神的百姓。他們用的對抗手段就是恐嚇、禁聲。要阻止福音傳揚,要跟隨神的人不作見證。這是明目張膽要與神為敵的行徑……而這是耶路撒冷啊(參徒四15-18)!

順從人抑神的張力

領袖與官員的選擇,已顯露出邪惡的背逆,神的僕人們要如何回應才好?!

使徒齊聲指出,這些人意的威嚇和禁聲,是不合神心意的,而按舊約律法的規定,人必須按實情作見證,不然的話那就是假見證,是要被懲罰的罪行(參徒四19-20)。唆使別人作假見證是罪,因應壓力作假見證也是罪;在選擇順從人抑或順從神的事上,有時就像這件事一樣,會來到如此巨大張力的境況。

而在場的百姓倒是早早就表態了:眾人為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神(參徒四21)。

宗教領袖有地位,卻不敬虔;官員們握著權柄,卻不服神,導致目睹了神蹟卻有若眼盲,親歷奇事卻心更剛愎。宣教工場有時蒙神憐憫而出現神蹟奇事,雖被耳聞目睹,仍不能一下子就讓全民信服。信神的、與敵神的人,有時會以更大的張力較量。奉主耶穌之名治癒了村民的病,村中巫醫會不悅,教會以主的愛幫助了些村民,村子裡有勢力者會投以白眼……

這時,傳道者的勇氣,和扎實的聖經真理講解,就是解結關鍵。

操練聽從神的勇氣

若傳道者因懼怕人的勢力而退縮,怕得罪擁權之人而自行噤聲,聽從人而不聽從神,如何傳揚福音呢?莫以為這種事只發生在初期教會時代。歷世歷代,各族各方,哪裡有神蹟就有魔行,有人傳道就有鬼話,有真道佈道就有謬理詬諂,有愛心善行就引發別人嫉妒。

因此,屬神的人要操練氣節,要有腰骨、有勇氣、有膽量;至關重要是:聽從神。太快就順從人,只能眼巴巴看着時機溜走,因政治壓力而退縮的話,我們就是得罪神了。

(作者是獻身泰國宣教歷數十寒暑的宣教士)

超越困境的樂歌

文/洪志娟

尊主頌(Magnificat)這首頌歌記載在路加福音一章46 至55節,是經常在將臨期誦讀的經文。尊主頌是耶穌肉身的母親馬利亞受聖靈感孕後到親戚伊利莎白(施洗約翰的母親)家中作客時,回應伊利莎白的祝福而發出的頌歌,也是一首感謝詩。

馬利亞身處保守的古代社會,年輕待嫁的她卻忽然成為了未婚媽媽,或連跟約瑟的婚約也不保,日後人生將受盡白眼。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尋常經歷,馬利亞何以仍能發出充滿感恩與讚美的樂歌呢?

注目上主權能(一46-49)

「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46-47 節),原文兩句平行句以尊崇/歡呼(樂)開始,而主、神、救主的稱呼,是認定上主是全地的主及掌權者,反映馬利亞對上主是由衷的感謝與讚美。

馬利亞看自己的身分只是女僕人,地位低微,不值得主人注意,但神卻揀選她,「顧念祂使女的卑微」(48 節上),在她身上作奇妙的事,讓道成肉身的基督透過她降生。馬利亞形容自己:「萬代要稱我有福。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祂的名為聖。」(48 下-49 節)舊約聖經以「有權能的」或「大能者」來稱呼神,是指神是為祂子民爭戰,並拯救他們的主。而「祂的名為聖」是表示神的聖潔、獨一及管治的權柄。因此,馬利亞強調的焦點不在她自身的經歷,而是要顯出上主大能的作為——神揀選卑微如她的使女,好彰顯祂的大能並施行拯救。她尊崇主,且歡呼喜樂的原因,是因她竟成了神的拯救、權能與施憐憫的標記;人因此能察看神的屬性,並救贖的作為。這就是萬代稱她有福的原因。

今日我們共同面對的大處境是持續的疫情逆境,而每個人、每個家庭所承受的衝擊也各自不同:可能是日常生活、社交、生計,也可能是關乎性命。我們很容易會被如此處境所困,好像進了隧道,看不到出口。

未婚生子為當時社會所不容,但馬利亞沒表達過對眼前危機的擔憂,她專一注目上主,以致能看見更遠大的景象,就是上主的權能並祂向子民施行的拯救。她將信心建基在上主裡,不受眼前困難影響。信心講求意志而非感受。馬利亞沒有看重自己的感受,也不擔心自身的名聲,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祢的話成就在我身上。」(一38)。願主幫助我們確信,縱然我們是卑微及無助的,但祂是施行拯救、為我們爭戰的大能主,我們只管信靠、順服。

開放生命讓主介入(一50-53)

接著是一句轉折句。馬利亞將感恩讚美從自身經歷推展到神對世人的作為。「祂憐憫敬畏祂的人,直到世世代代。」(50 節)馬利亞相信是神憐憫的屬性驅使祂有這樣的作為。神憐憫人,向人施展權能及施行拯救;且基於祂的信實,這憐憫是直到世世代代的。然而,神的憐憫不是對所有世人,而只是對敬畏祂的人,就是那些認定神的位置與主權,以祂為生命之主的人。馬利亞的感恩讚美,正是體會到自己是歷世歷代蒙神憐憫的人裡其中一分子。

神對世人的作為在 51 至 53節有具體的講述。這三節經文是一組句子,在引句「祂用膀臂施展大能」之後,以五句句子講述神對五類不同組別的人的作為。

第一組別是「狂傲的人」。狂傲/傲慢被喻為一切罪的基礎,是愛自己過於愛神的表現。狂傲是一種心底深處的想法,甚至沒有外顯的行為,是心底自覺比別人優勝、自覺有足夠能力掌握人生。對於這類人,神的行動是趕散;意思是神會趕逐那些自覺不需要神的人。

之後,經文以交叉結構來展示第二至五組別的人,而他們可以分為兩大相對的類別:首尾是有權柄的和富足的;中間是卑賤的和飢餓的。

「有權柄的」即權力的擁有者,特別指那些以權力欺壓別人,對人缺乏憐憫的人。「富足的」是物質生活足夠有餘的人,特別指那些自恃富足而拒絕神的人。神對這樣的人是使他們失去所恃的權力及財富。這裡並非否定權力和財富,而是針對當擁有權力和財富時的態度及該怎樣運用。若愛財富及權力過於愛神,為了擁有更多財富及獲取更大的權力而妄顧鄰舍的需要,那就是問題,就是神要施行管教的地方。因此,當我們處於豐富中,須常常警醒,認清我們只是受託的管家,一切財富和權力的主權乃屬於神,要好好運用主所賜的,憐憫鄰舍,熱心捐助有需要的人。

相對的類別是卑賤的和飢餓的。「卑賤的」可以理解為社會地位低微的一群;然而,卑賤亦是指向八福中所說心靈貧窮的人。同樣,「飢餓的」可以是肉身欠缺足夠的食物,但亦是指向靈性中的渴求。神對這樣的人所作的,是抬舉及餵養他們。所以,經文的重點並非處理貧窮及飢餓等社會問題,而是強調敬畏神這種靈性狀態。當然,人的肉身及靈性不是分割的,而是息息相關的。人在肉身缺乏中的確較易看到自己的卑微,認定生命中需要神的幫助。因此,縱然今日我們在缺欠中也不要氣餒,因為神會關注。讓我們在缺乏中操練對神的信靠,做個卑微困乏卻敬虔的人——一個能認清真正需要,甘心樂意歸向神的人,持定神的應許,堅信祂在合適的時候,必向敬畏祂的人顯出慈愛和公義。

惟有我們願意開放生命讓祂介入、讓祂改造,才能在不同處境中安然自處,得力前行;一如使徒保羅所言:「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2-13)

參與上主國度的實現(一54-55)

最後,經文由神對世人普遍的作為,又回到神的子民、以色列家的身上。「祂扶助了祂的僕人以色列,為要記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施憐憫直到永遠,正如從前對我們列祖所說的話。」(54-55 節),經文以僕人、亞伯拉罕的後裔來形容以色列,突顯了以色列是神立約子民的身分。神施憐憫予立約的子民,是祂守約施慈愛的表現。馬利亞在此展現了對民族的關注,她緊緊抓住神對立約子民的應許,認定神是守約施慈愛的主,切切盼望彌賽亞——以色列的救主來臨。她更因有分於這預言的應驗而大大的喜樂。

我們看到馬利亞不單認定上主的權能和拯救,也願意開放生命讓主介入,更洞悉神對世界有更大的計劃及願景——透過祂的子民實現普世的救贖。她看到上主要實行的大藍圖,切盼並積極參與上主國度的實現,願意以自己的生命來配合祂的心意。

主再來之時,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參弗一7-12),這幅圖畫怎樣導引我們今日的生活?我們雖然不是大人物,卻總有位置去為主作見證,切實地事主愛人。

光明終將來臨

將臨期是聖誕節倒數四個星期的節期,這節期標誌著教會年曆一個新循環的開始,是一個新年的節期。節期稱為將臨期,表示其意義是關乎「將要來臨」。教會傳統提出「來臨」涉及三個層面:基督降生(第一次來臨)、基督再來(第二次來臨)、基督臨在於信徒生命中。節期的靈性操練強調預備及警醒等候。

近代教會喜歡以將臨期花環作為崇拜中的佈置:以常綠葉(象徵生命)編成環型(表示上主恆久的愛),環內擺上四支蠟燭。四支蠟燭以每週遞增的方式燃點燭光:即第一週燃點一支,第二週兩支,如此類推至第四週。以此方式燃點燭光,用意在提示信徒,縱然活在黑暗的世界,但基督(世界的光)已進入世界,步向聖誕就是步向光明;每過一日,主再來的日子又近一日,又向光明邁進一日。

相信大家都認同這年來十分艱難,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可以理解及掌握的,就如一粒微小得肉眼看不到的病毒,竟對人類的生命帶來如此威脅,亦對社會經濟造成巨大影響。黑暗何時過去,光明何時來臨?然而,馬利亞的頌歌提醒我們,人生有不同的際遇,不論處豐富或是缺乏;是喜樂還是憂愁;面對預期或是突發的情況;能有所把握還是不受控制;一切都是神容許,更是在祂掌管之中。

馬利亞之所以不受當下困境限制,是她能把關注從自身轉移到上主的權能與拯救,讓她有力迎難而上。她更認定生命中需要神的憐憫,開放生命讓主介入(這亦是將臨期三重來臨意義中的其中一重,提醒我們預備自己,讓基督臨在我們的生命中,讓祂在我們裡面工作,引導我們行在祂的旨意中,直等到祂的再來。)再者,馬利亞更切切盼望上主國度的實現,積極參與建立工程。這也是與將臨期的意義息息相關:基督降臨,救恩臨世,上主的國度已經開展;然而上主國度未完全實現,我們還要警醒、忍耐等候基督再來。主再來,新天新地,萬物得贖的景象,是我們今日努力過好每一天的動力與導向。

願馬利亞的信心與順服成為我們的激勵,面對不明朗的前景,認定神的掌管,並求主賜我們信心的眼睛,超越眼前的現況,看見上主從上而下的保守及祂旨意的運行,並祂的國度必全然實現。

(作者是美國羅拔韋伯崇拜研究學院崇拜學博士。本文是作者於將臨期第三主日的講章,本會蒙允使用。內容經編輯整理及作者審閱。)

師徒對話(徒一3-8)

文/朝朝

門徒的需要

復活的主,用許多憑據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門徒講論神國的事(參一3)。這說明了以下狀況:

復活的基督與被復活的拉撒路,有何不同?主的復活形體是否與受害前不一樣?有些使徒因信心軟弱,以致眼睛昏花認不出主來?復活的主用許多憑據,將自己顯給使徒,說明了主耶穌體恤使徒在過渡期中,需要有辨認祂的能力。

主關心使徒是否真正明白神國的事,這從祂出來傳道直到如今皆是。使徒在聖餐桌上爭大等種種血氣表現,隱約顯露出他們並未明白或認同主一直宣揚的,關乎神國的事。因此,主在升天前的事工重點,是這個延續的密集門徒訓練。

不再一樣的跟從

主看出有些人心中籌算要離開耶路撒冷,或者想跟彼得回鄉重操故業算了,故囑咐他們要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的洗(參一4-5)。從前跟從肉身的耶穌,可享受他人愛屋及烏的好處,衣食住行無缺。現在跟從復活的主,祂的顯現無可預測,也不如從前能常看見祂、聽祂講道,祂的行為形態改變得難以掌握。此外,支持的群眾可能因看不見從前那種事工果效,因而奉獻與熱情銳減,影響使徒的生活需用。然而,跟從主的人不是跟從主去吃飯。極多精采的事正等著他們去經歷!

使徒蒙主向他們顯現之時,有人趁機問了所有以色列人都關切的問題:「祢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參一6)使徒認為,無論環境、時機、人物、能力,看來萬事俱備,只要復活主一聲令下,恢復大衛正統國度怎不成功?可神國不僅僅在以色列,而是直到地極。使徒仍未明白這個重要的神國觀念。

跟從主的人,未必甚麼事都能知道,未必都能在期盼的時間內成就一己願望。縱早有先知預言以色列復興,也早有神的應許,但確實的時間卻不是我們能控制,也非環境時勢能成就(參一7)。哪一代沒有殘酷的政權?哪裡沒有暴君?人間何處有樂土?安居樂業從何得?於己、於人、於社稷家國,凡事之成就皆有定期,人不能勉強神辦事。

使徒須經聖靈的洗,才得著向普世作基督見證的能力(參一8)。這是見證神的通則:要先在主裡有所經歷、領受、體會,始能有效見證主。彼得、雅各、約翰、保羅的傳道與寫作,都是按這道路行進。現代跟從主作門徒,若要有效在普世宣道見證主,也必須按此路行進。

見證基督的進程

使徒從只關心吃飯飽肚、誰當領導,進而認識神國到臨,須透過他們被聖靈更新的生命來作見證,難嗎?使徒行傳就是記載這個進程的見證集。它將眾使徒、眾門徒在主裡面的經歷、學習、領會,無論是個人的、集體的;地表的、超然的;如何跟隨主、與主相遇、與人互動等種種喜怒哀樂愛惡恨,淋漓盡致的記錄了下來。

(作者是獻身泰國宣教歷數十寒暑的宣教士)

大放膽量講神的道(徒四23-31)

文/朝

彼得與約翰被公會釋放後到信徒那,告訴他們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參四23),會友聽後既沒懼怕,亦沒離開耶路撒冷逃避逼迫,而是想起聖經的話詩篇第二篇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就是萬民的虛妄謀算,世上的君王臣宰聚集起來要敵擋主,並主的受膏者(參四26)。會友發出這祈求的內容,卻沒在這引用的,是接下去的經文信息,就是彌賽亞面對反對勢力和政權的至終絕對得勝。

由此可見當時信徒對聖經的熟悉,清楚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着彌賽亞已得勝,他們不再懼怕。其實信徒對比官員和宗教領袖的勢力,可說毫無還架之力,但他們禱告甚麼呢?就是求神察,叫的僕人能大放膽量地講道,並以神跡奇事病來證實耶穌的名。禱告過後,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參四29-31)。他們互相作見證,藉以彼此激勵,這是當時教會生活的一個常態。

憑信向主祈求

從經文看來,他們所相信的是活着的、大能的、掌管一切過去和未來發生的事的神,這是他們的信心所在。他們同心發出具信心的禱告,或正是令聚會地方震動的一個原因,而我們現代的基督徒聚會,能有初期教會聚會時那種心態嗎?同樣有火熱的心嗎?我們應為甚麼代禱?應向神祈求甚麼?

我們會為建立宏偉的教堂禱告抑或有膽量來講神的道傳揚基督的名?當然我們可祈求大家無風無浪,身體健康;而城中有正義、公正的人受到不合理逼迫時,我們可選擇毫無反應;我們也可選擇將一些經歷神大能的事,閉口不言藏在心這樣信仰就只停留在教會的建築物。可知我們的生活,正就是信仰的表白?我們向世界未信的人表白着一種怎樣的信仰呢?

祈求主賜勇氣

經文中點名提到希律和彼拉多這些名字(參四27),是嚴重衝撞當權者;稱耶穌基督是神所膏的也是毫無忌諱的信仰表白,難道他們不怕被告密、捉拿嗎?現今的時代亦面對日益緊張,甚至被威嚇的氛圍,我們或會因着貫徹遵行聖經教導而有被關進監牢的危險,我們會懼怕嗎?實在,屬於神的僕人在恐嚇威逼下,需要的就是大放膽量講神的道。我們會為神的僕人代禱嗎?畢竟每週只講一段屬靈八股、不得罪誰的講道,並不能餵養信徒及回應時代的需要。

初期教會的信徒放膽祈求,所以是非常具熱情的禱告,且蒙主喜悅。他們都有膽量,願意放膽被神使用,被聖靈充滿。然後,放膽地講論神的道,這已是他們的日常。若我們想要得着初期教會這種熱切的能力、對神的渴慕、經歷神的體驗,是否要調整現時教會聚會模式呢? 

(作者是獻身泰國宣教歷數十寒暑的宣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