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找上我

文/梅詠琪

  小時候的我沒有閱讀習慣,恰巧村裏有一所小小圖書室,雖不看書,卻喜歡在書架前留連。偶而會下決心借一本想要完成它,但總失敗告終,並因拖延而要付遲還罰款。

  因對信仰的熱忱,在教會圖書閣借下不同書籍;惟因讀不明白,又再重複兒時的循環,只是不會經常繳交罰款。

隨作者上天下海
  直到遇上好友送贈楊牧谷牧師所著的《基本信仰與超凡生命》漫畫版,生動的漫畫配上作者妙趣的文筆,深入淺出地闡釋真理和生命,讓我大看眼界,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對信仰和生命豐富的認識。我如飢似渴地閱讀更多他的書籍,如《你欠生命一份神蹟》、《亂世豐筵》、《廚房哲學》等。楊牧師對信仰的疑問、思考、觀察都很生活化,植根於他鍥而不捨的尋索並對真理和生命的透徹理解。閱讀其作品,就像是跟着他在上帝的偉大中和生命的豐富與複雜裏一起上天下海。

  我的閱讀旅程漸漸展開,逛書室成了我的喜好。尋找答案本是我閱讀的推動力,惟很多時我是在書室中林林總總的書籍前,才察覺當刻的需要,實在是一趟發現自己的旅程,眾裏尋到「它」那份如獲至寶的喜悅,是買了一個新手袋所比不上的。如《小屋》還未熱賣時,我在美國探親時一所教會的小書室裏已給我找上,那「相遇」的喜悅至今難忘。

不同款式的門
  在閱讀旅程中,最深刻的往往是因共鳴而產生被明白的感動,或是一種視野經開闊後而有的嚮往,又或是遊走在作者的描繪中而帶來的驚訝與宏大。有時,只是簡單的陪伴。有時是真實、謙卑而震撼的生命故事,特別喜歡張文亮老師撰寫的人物傳記,如《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兄弟相愛撼山河》等。有時是天馬行空的小說蘊含很細緻的人性掙扎與真理堅持,《哈比人》和《魔戒》都是我的至愛。後因這兩書的作者托爾金而認識了其好友魯益師,《地獄來鴻》、《夢幻巴士》都使我對靈界、進天國有更深的思考。

  上帝何等浩大,對我們所懷的意念比海沙更多,閱讀像是不同款式的門,只要一開啟便能從不同的方向進到祂的裏面去。閱讀也像是在拼湊着上帝和我們在世代中的故事而成的一幅佳作:每一位作者的盡心鑽研,每一位主角對生命的回應與尋索、迷茫與掙扎、堅守與投入,都在揭示這幅佳作的某處。縱世途險惡,生活艱難,上帝對我們對世代所懷的美好平安的心意,從起初到如今都沒有改變,祂正等待着我們去了解,陪伴我們活出祂所預定最美麗的生命。

(作者是「深深被吸引在上帝浩大中的尋索者」)

書店裏的人生

文/若瞳

  近年市面上多了好些介紹書店的書籍,內容橫跨台灣日本,甚至世界各地;大都美輪美奐,屬「打卡」勝地。近期自己亦讀了一本有關書店的著作,此書倒非書店介紹,其趣味在於書店日常的內容刻劃,雖未見太多經營書店的浪漫,反而堆滿兩位店員(即作者)艱苦經營的汗血點滴,教我讀來津津有味。

書香汗味雜陳的故事
  書名《店量人生》,「店量」諧音「掂量」,作者在序中自言是估計重量之意。我閱讀時聯想,或也可指一個店舖份量的人生。作者軒和涵,是兩位文藝青年,既愛書也會寫作,閒暇時會和同事品茶,在他們眼中的書店故事,會否多添一份文藝和浪漫氣質?

  答案是:不會。書中描述,書店雖是城市綠洲,許多生命在此交流。惟要經營這綠洲卻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平日整頓書架,彎腰補貨,苦惱怎樣佈置「豬肉檯」,令每本書都有機會曝光,都是書店日常。

  因書店位處唐樓,店員要大汗淋漓,將沉甸甸的書箱搬上搬落,隔着書頁也幾乎聞到汗味,實在不太浪漫。另外書店時有老鼠,甚至走出店面,幸好客人渾然不覺。這些已算輕易。

  書裏有一篇〈唐樓裏的水舞間〉提到雨水倒灌:「同事傳來的短訊,說繪本館嚴重水浸。從他傳來的照片看來,收銀櫃台附近的地面又有水,而且比之前更大灘;但最嚴重的,卻是後門外面的露台,水浸得有幾厘米高。經了解後發現,原來是露台的渠口淤塞,令雨水倒灌,浸得滿滿的。」

  若期望讀到書店奇遇,亦不會失望:「有個男客人每次上來都會站在『生死教育』書架前逗留很久。有一次購書後,他突然說:『很欣賞你們的主題分類,很集中,可以很容易就找到關於死亡的繪本。』我很好奇,為甚麼他對生死繪本情有獨鍾?『因為我是做殯儀的。』」繪本真的只適合孩子嗎?都是錯覺吧。

與人與神會遇交流
  常說書寫與閱讀是作者和讀者的交會,其實書店也是個充滿生命交流的特殊場景。讀者帶着不同的期待進進出出,在書店中尋找適合的讀物,或是為增進知識自我裝備、為在紛擾的環境中尋找出路覓一扇窗、想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又或想在看似孩童的讀物內瞥見煩囂中的童真。而這些生命之間,還有店員們血汗心思建立的平台,妥善分類用心陳列的書。

  若然是基督教書店,當中的相遇就更豐富:有讀者、有作者、有店員,更有上帝。書業的大家同樣是奉獻生命,彼此盡心在城市裏撐起心靈交流、與神相遇的空間,但願信徒們多珍惜從事出版業的基督教機構。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本文原載於《傳》雙月刊(總第172期)

從詩歌創作者看解鬱處方

文/忠心

  在各人心裏充滿壓力、不安的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本書,名為《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40 帖帶來幸福的心靈處方》。作者施以諾是一位精神科治療師,但更多的時間他是從事教學及寫作。他二十歲時在禱告中立志:「右手寫病歷,左手寫散文」,願為主寫到八十歲。自大學三年級時出版了第一本《心靈小點心》,接著每年都會出版一本書,《詩歌,是一種抗憂鬱劑》是其第十三本著作。

詩歌與醫學及信仰

  本書與其他談論詩歌的書不同,它不是「談音樂」,而是談「生活態度」。作者認為生活態度對了,心情就會好;心情若好了,許多事情就會處理得更順利。書中分享的都是詩歌創作者的生活態度與信仰觀。作者透過醫學與信仰角度,分享四十首詩歌的背後故事與歌詞深意。

  本書分為三大「心靈處方」:分別是「喜樂」、「寧靜」及「方向」。每一處方又會細分為若干服處方,還貼心的從醫學角度帶上「生活中的小建議」,教讀者如何從詩歌創作者的經歷體驗信仰的真實。每帖處方後會有「樂來愈健康」的章後語,幫助讀者明瞭「音樂治療與疼痛控制」及「背景音樂、心情與行為科學」等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最後還來一服「精神治療師的『心』處方」,期望讀者能改善生活態度從而得到幸福美滿。

不因環境愁眉苦臉
  全書最令筆者感動的是芬尼.哥斯貝(Fanny Crosby, 1820-1915)這位失明的詩歌創作者。縱使她不能看見,卻寫下了超過八千首充滿喜樂、盼望的詩歌,其中包括家傳戶曉的如〈榮耀歸於真神〉、〈有福的確據〉及〈讚美耶穌〉等。作者這樣描述:「想一想,如果一個盲人都能活得如此喜樂且積極樂觀,那麼我們這些眼明的人,又怎好意思再活得哀聲嘆氣?」是的,我們今天可能活在徬徨不安、充滿壓力的世代中,但我們可以選擇活得積極樂觀,不需因環境而終日愁眉苦臉,惶恐度日。

(作者是教會詩班指揮、多個合唱團成員,自少喜愛音樂,在教會接受造就,矢志終生以音樂侍主。)

本文原載於《傳書》雙月刊(總第1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