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立.十架

CP158000572dpi

文/蔡貴恆

 

十架佇立著,我立十架前。倏忽四十載,但十架恩情寬宏深厚,我豈能忘!

 

今天我仍認信這不僅是我自己的十字架,也不止是我親身經歷的十字架,我更是被十字架形塑我的生命,並活出十字架。而這活出,正如主耶穌基督在福音書的說話:「背起你的十架來跟從我」,意味著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為了信仰而甘心效法和認同基督的犧牲和憐憫。

 

所以,十架若只是一己的憂愁與苦惱,便是不明白背十架的真義。

 

年輕時讀宋尚節的傳記,他回國前看到海上有一個大的十字架,還有無數待救的人;我覺得他看到的是使命。

 

那年頭,唐崇榮帶領的聚會時常和會眾唱一首詩歌:〈十字架永是我的榮耀〉,他看到的是十架的赦免。

 

對馬丁路德金來說,十字架是救贖的意義在於其表達了十架神聖的愛和公義的彰顯。

 

然而,對初期教會的信徒來說,十字架就是殉道。

 

十架是踐行的愛

釘身十字架的耶穌進入不公義與受苦的世界,藉道成肉身,親身經歷人生的破碎。耶穌說祂來是要召罪人,但祂也擁抱對立的仇敵。祂與世人完全的認同,在十架上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並表明了神的愛。祂所應許新創造不僅是永生的救贖,更是永恆的,公義和自由的。祂不僅要求道德的生活,更是愛的具體彰顯,使那些在不公義的權勢下的人得著赦免、醫治、釋放和平安。

十字架若只是個人的重擔,又或重點只在於傳揚救贖的福音,那就要好好的改正自己的行為與思想,這正正是我初信主時的想法。在此之外,我必須在人生所有的範疇中都以主耶穌為首,完全被祂引導。

 

我要完全的委身與降服於生命的更新、獨立、自主及愛人。但在程度上而言:我必須願意付代價和受苦。對我來說,犧牲的愛所實踐的是甚麼?是在患難困苦中仍憑著信和愛去行憐憫。而那種困苦,就像是背負著自己的刑具,在威嚇下的行進,面對羞辱、逼迫與凌辱,以致死亡,也毅然前往。

 

華人教會較小從十架的角度談「靈性」,既缺乏原則教導和踐行的具體方向;實戰經驗也很小。當教會只有不斷的活動而沒有行動,「靈性」就成為了在書房中的靈修活動!當下教會這樣徹底的分割信仰與生活,只會使我們的信仰變得抽離和缺乏血肉,更遑論與鄰舍感同身受。

 

不能忽略愛和公義

釘身十架的主沒使羅馬帝國立刻滅亡,只是叫那像是「不滅的國」看到無數的人步向基督,迎向光明。那是壯觀的!這份觸動,由百夫長、使徒約翰、婦女們,到主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後者的姿態好像是仰望的,又好像是俯伏的,但令我最有共鳴的是她佇立的身影。

 

十架發光,有些人看見,有些人看不見,也有人假裝沒有看見。香港的教會是否也看不見,十架是愛的象徵?

 

有些人接受這愛,有些人不接受,香港教會的十字架是否有神的愛,有神的公義?神的國又是否在其中呢?當教會擁有金錢和權力並成為建制,卻忽略了愛和公義,這是徹底的不認識十字架的真理。

十架真理的公共性(public)是至為明顯的。作為公共或社會事件,耶穌處身被羅馬人殖民的處境、面對不公義的審判,過程更牽涉不同社群,而吊詭的是耶穌的宣稱正是回應當時社會面對的苦難和逼迫。因此,效法基督的教會應與受苦的群體同行,和他們一起面對不公義。

 

藉閱讀自我裝備

面對信徒備受逼迫的現實,我覺得閱讀和討論是香港信徒在靈性上最起碼的裝備。我最近留意到劉進圖著力推動公民門徒讀書會;不知他是否有興趣與我們一起讀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的作品。薇依是法國社會行動家,她對政治及社會哲學並非憑空揣想,而是深入社會生活底層,經常與勞動階層接觸並廣泛參與政治活動,堅持反抗社會的不義。

我亦非常欣賞約翰衛斯理的整全關懷。其名言「在社會成聖外,別無其他成聖」是因他深信我們看見弟兄姊妹衣不蔽體,或缺少日用飲食,絕不能告訴他們「平平安安地去吧!」而是實質的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至於社會層面的公義,他提倡改革監獄,關懷病患和窮人;又主張解放黑奴及社會公義,這才是對神和對人完全的愛。

 

深耕細作從己做起

抗議、示威、請願信,這些在民主社會的多元表達反映了說真話的勇氣,我們是否可操練在教會說真話?怎樣進行呢?深耕細作的在鄰舍中作好撒馬利亞人也有一定的意義,從自己做起還是重要的;除了個人的屬靈操練,好好照顧自己、家庭,在小團體中的閱讀及信任分享、關懷、代禱都是重要的。

 

十字架並非抽象而是具體的敘事及事件!十字架召喚我們去背負,那是一種落實的生活態度;十字架也是踐行,是每一天的生活,是共融的團契,更是在洪流中選擇去佇立。

 

這樣站著,站出了一份寧靜,一種謙和但誇勝的態度!

ccmFB_CP158_20190412

(作者是靈根自植國際網絡創辦人)

(本文原文載於《時代論壇》第 1636 期,蒙允轉載;並經作者為本刊是次主題增補修訂,深表謝意。文內段落標題為編輯所加。)

 

 

人喜愛祂的心

Day 74 - Mar 14: You Know What We Don't Discuss Enough? Love.

文/劉文亮

基督徒的生命目標就是「效法基督」,這是叫很多人鼓舞的生命旅程,因為基督的生命很精彩,就如聖經所記:「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路二52)

「人喜愛祂的心」這話很吸引我。我想,活在拿撒勒這貧窮地方,幾多人要為了生計掙扎求存;而主耶穌無錢無權無名無利,就在這裡活得稱心愜意,我想到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高官議員、國內同胞、菲傭印傭……個個遇上耶穌,都喜愛與祂交往。

問題在:「那又如何?」多些人喜愛我又怎樣?既不能成為一張「高級證書」,也不能叫老闆讓我升職加薪,又不會叫我的住所升值幾百萬!耗費心機時間,就是要叫多些人喜愛,會否很無聊?

願被塑造的生命
所以,想深一點,基督的教訓一直都與世界「作對」,其核心價值,只有重視生命的人才喜愛。

「人喜愛你」多麼不簡單,今天,我們是都巿中生活的基督徒,周遭充滿了「港式生命」,大家不親不善、甚至難以相處、喜愛孤高自負、無親情、不解怨、自我中心、任意批評、重富輕貧又種族歧視……如果你肯學耶穌,就要由這種生命處境出發,層層突破,直到「人喜愛你的心」漸漸增長。

試想想那些難以相處的「王子」和「公主」,你要成功進入他們當中,並且令人心悅誠服地喜愛你,其中的屬天智慧多麼高,你成為一個多麼合乎真道的「親善天使」。不但如此,有了耶穌的心,你會發現神喜愛你的心也不斷增長,你感到生命一直在被塑造,愈來愈像基督!

昔日主耶穌道成肉身,充滿恩典住在世人中間,今日祂差遣「基督徒」進入世界,把關愛溫暖寬恕憐憫澆灌人心,打破種族間的隔膜,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叫人神復和,又叫人人和好、尊重生命、建立友情……豈不是充滿意義嗎?

活現信仰的生命
「人喜愛祂的心」,我看這是何等有趣的挑戰,友情只得用時間培養,無法自動轉賬,而且不能光靠讀書讀出來,必須走入朋友中與人共處,以赤誠的心與人相遇,讓心與心相連才學得好這生命功課。

而我們的生命之主,就是這樣活過!

我們的信仰,滿有挑戰力,那是道地的生命之道;只有生命活現於信仰中,才有信仰活現於生命中;願你喜愛生命,又願四周的生命喜愛你!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圖片:http://bit.ly/1EYAq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