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為何讓無辜者受苦

文/駱德恩、林爾文

有人提出:「許多苦難似乎和受苦的人選擇親近或遠離神無關,如自然災害、嬰孩夭折、傳染病肆虐……這些情況,『好人』受苦,虔誠的基督徒也受苦。更重要的是,這些苦難似乎沒有任何意義。」還有,為何神讓不義的事(如壞人欺負好人)發生?為何神不特別保護好人不受感染?這樣對行善的人公平嗎?

為彼此行為負責

對於以上種種問題,聖經讓我們知曉,原先神造人並安放在受保護且理想的樂園裏,是滿有神公義的地方。可惜,當人選擇遠離神,意味他不要神來管他和他的環境。這導致人被趕出樂園,活在沒有神全然賜福的環境,活在一個失調和面對自然災害的環境裏,失去了原先的完美和公義。

有人會問:神為何讓後人被前人(包括人類的祖先)所犯的罪影響呢?要注意的是,神造人不但是要人與神有愛的關係,也要人彼此之間有愛的關係,在此情況下,某人的行為會影響他人,包括他的後代。比如若人酗酒,子女也會受害。神容許這些事發生,是要人看見犯罪的後果,要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要彼此負責。

神的善超越苦難經歷

再者,這墮落的世界給予人許多道德考驗和屬靈操練。神要人在這因罪惡而帶來的不公平當中「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克服罪惡和苦難所行出來的善是值得稱讚的。一個真正的好人是藉着他在苦難中願意犧牲自己幫助別人而顯明出來。若一個人敬拜神只因神會保守他健康富貴,那麼他的動機並不正確,只是利用神而非愛慕神本身。

另外,神的善完全可超越「無辜」受害者本身所受苦難的經歷。力克(Nick Vujicic)因患上遺傳病,出生時無手無腳。他曾感到非常痛苦而要自殺。但後來因着信靠耶穌,找到人生的盼望,並靠着耶穌克服了許多苦難。他現在所過的生活,比許多有手有腳的人更有喜樂,更有意義。力克說:人生真正的終極目標是榮耀神,以神為樂。能夠藉着信靠耶穌而認識神,經歷神的愛,並且得到永生,這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考驗顯出真心行善

以上例子反映了苦難的另一種意義,即某些苦難會讓我們認識自身,也更認識神。許多人——包括「好人」和「壞人」——需經歷苦難並看到罪的後果,才會真心謙卑悔改尋求神並渴慕神的國降臨。人在富裕、順境時,容易驕傲,產生錯覺,以為能在墮落的環境中創造自己的人間天堂。很多時候,神容許苦難發生,要人從拚命追求物質的夢中驚醒,讓人面對事實,發現單靠物質的享受而心中沒有神的生活,到頭來都是虛空,只有認識並信靠神才有永恆的滿足。

最後,我們在今世所觀察到的不公平現象是人犯罪後產生的,但也只不過是我們永恆存在的一小部分,在永恆中,神能使像力克這樣在苦難中信靠神並熱心行善的「無辜」受害者得到額外的安慰祝福和賞賜。因此,從永恆的角度看,一切將會是公平的。神是公義和慈愛的,所以祂最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惟有結黨、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就以忿怒、惱恨報應他們」(羅二6-8)。因此,信靠耶穌並恆心行善的人最終是會得到益處的,但在今生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需要經過考驗,才顯出誰是真心信靠耶穌並恆心行善。

關鍵在對神的回應

總的來說,苦難不是真的沒有意義。受苦只是過程,最重要是最終的結局。對於那些願意認識信靠神的人來說,苦難可預備他們回應神,給予他們屬靈的考驗和操練,活出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基督徒能離開受苦的世界,與基督同在,確實好得無比(參腓一23)。基督徒留在世上,是為了幫助別人,讓他們能認識神和真道,得着在基督耶穌裏的歡樂(參腓一4-6),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後,就安然回家。對於那些拒絕神的人來說,苦難會成為審判。因此,關鍵在於我們對神的回應︰以憤怒和苦毒來回應神,或者選擇親近神來面對苦難呢?

(本文取自《星空背後的真理》〔2020 年12 月修訂版〕第五章〈神為何容許苦難發生?〉的部分內容。此書由本會出版及發行。)

修築家庭祭壇

CP159000472dpi

文/爾悅

 

世道虛偽詭詐,說謊的嘴唇欺惑人心,這是詩篇一二〇篇中詩人身處的時代。圍繞他的,是強悍的野蠻人;他尋求神的聖潔、真理、和平,但只要他一發聲,就招來敵對的爭戰(參詩一二〇257)。然而,憂憤痛悲的背景無礙它成為感恩詩,且是詩篇上行之詩中的首篇。

 

自教會建立以降,於不同時代都面對著逼迫和挑戰。

 

曾有弟兄姊妹向牧者提問:「教會面對逼迫時,我們應該怎樣做?」他不慌不忙的拿起水杯,摔在地上,接著撿起地上的碎片再摔,說:「碎片已無可再摔了。」言下之意,不管逼迫如何,當信仰群體變成最小的單元,就沒甚麼可搗了,而這就是家庭。

 

早期教會在面對猶太教、羅馬政府的逼迫時,他們的崇拜不就是在家裡舉行嗎?家庭,可以是敬拜神的核心群體。但是,我們往往忽略這個核心群體,將責任交給教會,以為主日回到教會參與崇拜,便是全部的敬拜生活了!

 

敬拜上帝的壇

 

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但他的生命與常人無異,同樣有軟弱、膽怯的時候(參創十二11-13)。然而,他卻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十分重視敬拜神;每到一處,首要之事,就是築壇獻祭予神。「他在那裡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參創十二78,十三418 等)

 

壇代表神與人、人與神會面、說話的地方,是敬拜神的地方。

 

後來摩西按神的指示建造會幕、所羅門王興建聖殿、門徒在主升天後建立教會,都源於「壇」的觀念,讓凡「求告耶和華的名」的人來敬拜神。

 

亞伯拉罕敬拜、尋求神,與神關係密切。當他為神的應許感到疑惑、信心軟弱時,神就帶他去看海邊的沙、天上的星,與他對話,堅固他的信心。學習敬拜其中很重要的功課是傾聽神的話,順服祂的引導。

 

亞伯拉罕學習敬拜的高峰是在摩利亞山上(參創二十二章)。神賜亞伯拉罕獨生兒子以撒,卻又要求亞伯拉罕將以撒獻在壇上;就是把從神而得的,藉奉獻歸回神。

 

台北真理堂的楊寧亞牧師形容這是十字架的信心:「十字架的信心是,神怎麼說,我們怎麼作,不看環境和自己,單單順服神,這就是奉獻。」又說:「願意順服神的旨意,即使有不明白之處也順服神,並且願意將神所賜的完全回報獻給祂,這樣一顆單單順服的心,會帶來禱告、傳講、行動的果效。」1 亞伯拉罕從不斷築壇敬拜的操練中,鍛鍊出這樣的信心:克勝疑慮、軟弱,抵禦困難、挑戰,單單仰望、信靠神的信心。

 

建立、守望生命的壇

 

我們雖不能像亞伯拉罕般,每到一地都築一座祭壇,但我們可以在家裡設立家庭祭壇(family altar),或稱家庭崇拜(family worship)。名稱並不重要,重點是在家裡築起敬拜神的祭壇。在敬拜中,與神建立生命的關係、學習祂的話語、傾聽祂的引導,家庭成員互相分享和祈禱,成為彼此緊密的守望者。

 

家庭是根基,根基穩固,就不怕外面北風凜冽,暴雨橫來;家庭關係緊密,就可互相提醒扶持,共渡厄困。而以家庭為單位的祭壇,模式更靈活、更具彈性,不受惡劣天氣、時間、地點、社會環境、政教因素等限制,是自古以來,信徒遭受逼迫壓制時,信仰生活的操練與傳承之地,也是培育屬靈生命的處所。

 

家庭祭壇既以聖經真理彼此勸勉鼓勵、提醒守望,所以家庭祭壇也就是實踐信徒皆祭司、互相牧養和建立的地方。

 

修築你的家庭祭壇

 

現今信徒對家庭崇拜,似乎是知的多,實踐的少。不少信徒有感工作和家庭生活忙碌,身心疲憊,需要休息多於安息,漸漸就被世界的價值觀進佔心靈,受其影響,甚至相逼。於是丈夫趕事業、妻子追專業、子女求學業,信仰的基業卻被遺忘了。如此,在家裡與配偶、子女的關係,要以甚麼來維繫彼此的緊密?又能否面對不同原因對家庭關係、個人成長、信仰生命造成的衝擊呢?

 

忽略神在家庭中應有的地位,也是忽略各種社會、政治、環境等問題對信仰生命帶來的衝擊。

 

保羅曾說過「身體是聖靈的殿」(參林前六19),我們的「個人」,就是壇、就是殿。所以,要實踐家庭崇拜,可以先從自己做起;從一個人開始為家庭守望,開始築壇敬拜。況且,個人生命的更新,是神賜福予家人的途徑。

 

家庭祭壇是家人一起親近及敬拜神、談論神的話;同心禱告、讚美;分享個人在主裡的生命,彼此勉勵守望;實踐屬靈牧養。這樣,家庭祭壇就能成為一道重要的屬靈防線,抵禦種種挑戰、脅迫,堅持以信心仰望神、等候神。

 

詩篇一二〇篇中的詩人,雖歷經險惡奸邪之徒,心靈也曾悲苦憂憤,但他仍然能夠感謝神,感謝那位終將救拔他脫離虛謊悖逆之人的手,賜他真正平安的主。因為這位詩人與亞伯拉罕一樣,在他們的心靈裡築起了一座敬拜獨一真神的祭壇。

 

修築好個人聖靈的殿,建立起家庭祭壇,昔日亞伯拉罕做了,早期教會做了,歷世許多受逼迫的信徒做了。

 

到了我們、到了現今的世代、到了今天的光景,你會築起你的家庭祭壇嗎?

 

ccmFB_CP159_20200116 

註釋:

1. 網上文章:「建立家庭祭壇的原則」,楊寧亞。2010 5 月。

 

 

《私禱日新》靈命深

WP_CP148_20180619

文/思懷

 

如其禱 (I am what I pray)

祈禱能反映信徒屬靈生命。

 

學莫便乎近其人」,要祈禱有進步須跟名師學。貝利約翰(John Baillie)的《私禱日新》1正好印證這兩點。

 

禱文內容分享

全書收錄貝利三十一天早祈晚禱共六十二篇。他對神純真,禱文不流於公式化,無矯情造作,內容廣,變化多。

 

因對神的屬性有深刻體會,對神的作為敏銳,所以禱文能以神為中心,微細如生活小節,宏觀像歷史進程,皆可盡情向神傾訴。

 

我欣賞貝利與神關係深厚,如〈第十八日晚禱〉,認罪詳盡細膩,真誠懺悔,活像向神敞開心靈每一個黑暗角落,包括虛偽、假冒為善等,何等有共鳴!第七日早禱〉以感恩的心細數恩典:大自然、生命、工作、閒暇和朋友。不用腰纏萬貫已感富有,滿足神供給的一切。禱告接著轉移焦點,求主恩待憐憫那些有需要的人。這禱告兼容神人縱線和人際橫線,足見沒「我」的禱告胸襟何等廣闊。

 

祈禱應用反思

我曾用《私禱日新》操練祈禱,效果奇佳。跟著禱文祈禱,深覺與神十分親近,沒絲毫隔閡。我享受這時刻,徐地與神契合,反映平日禱告何等匆忙。

 

  • 貝利提醒我禱告的廣度和深度,前者屬禱告內容;後者指禱告中表達與神的關係及對神的心。

 

廣度而言,經文可自然地融入禱告裡。祈禱可幾乎全篇皆經文如詩篇現代版,又像透過禱告默想經文(如〈第十八日早禱〉)。不論直接或間接引用,聖經能深化禱告:愈熟讀聖經,愈多放進禱告,禱告愈有力,更合神心意

禱告反映人對神的認識及跟的親密程度;內容可單單環繞神,注目的屬性和敏感的作為,如細緻地讚美神的〈第一日早禱〉,或詳細頌讚神的創造作為的〈第十五日早禱〉。這皆是我所缺的。

深度方面,禱告表達對神的心表面為己求,但不盡求順利,而是為能活出神旨意求。如〈第二十三日晚禱〉求能表裡如一;〈第九日早禱〉求自己的心、手、腳為神作工。另外,禱告就是聆聽神,以屬天角度看事物,從而明白神,改變和更新自己。這些都叫我反省祈禱的動機和態度。

 

禱告的學生

 

書本為我開拓禱告新領域,

私禱日新靈命深

 

WhatsApp 泛濫、Facebook 成災的今天,貝利教曉我,要生命豐盛,不用假電子產品外求,專心禱告就能置身心靈青草地,脫離都市雜音煩囂。在書本啟迪和激勵下,我更嚮往和渴慕具質素的禱告,努力認真學習祈禱,在廣度和深度求進步。

 

「神啊,在禱告中我永遠是祢的學生,求祢教導和引導我一生學習禱告,阿們!」

 

〈第一日早禱〉

 

永恆的父,心靈的主宰,容我今早醒來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思想祢;第一個願望就是崇拜祢;第一句話就是稱頌祢的名;第一個行動是跪在祢面前祈禱。

 

為了祢完全的智慧和完全的良善,

為了祢眷顧人類的慈愛,

為了祢對我永不止息的愛,

為了祢賜與我一生所享有的偉大與奇特的機會,

為了祢住在我心中的靈,

為了祢的靈所賜給我的無窮恩賜,

主啊!我讚美祢,崇拜祢。

 

然而不要叫我在早禱以後,以為這一天的崇拜就此完結,可把祢忘記,倒要求祢從這靜默的片刻發出光明、喜樂與能力、終日與我同在。

 

保守我,在思想上清潔;在言語上信實而有節制;在工作上忠實而勤勉;在自省中謙卑;在與人來往的時候,誠實仁厚;忠實於以往所存的每一個虔敬的念頭,更使我不忘記自己是天父的兒女,常存永恆的盼望。

 

主啊!祢曾在往昔的世世代代,作我列祖列宗的避難所;我今天求祢也隨時隨地,因著我的需要,作我的避難所,在黑暗與疑懼當中,作我的導師;求祢在我遭受一切靈性上的攻擊之時,作我的保障,當我遭遇試探之時,作我的力量。求祢使我的心,因著滿有祢的平安而喜樂。

 

求靠賴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第二十三日晚禱〉

 

永恆的主,求祢永恆的光輝,照遍我將要消逝的時日。聖善的主,求祢那完美公義的光輝,照遍我所行的惡道。最仁慈的主,求祢那愛的光輝,刺透我心的隱密處,勝過我內心的黑暗。

 

我的行事為人是否按照我良心所允許的?

我要求別人比自己是否有更高的行為標準?

我對鄰舍的過失是否比對自己的過失,太少寬恕?

我在獨居時不堅持道義,卻在公眾的面前堅持,是否以圖沽名釣譽?

主啊,讓我在祢面前誠實的回答這些問題。

 

我是否讓肉體的嗜慾,勝過靈性的需要?

當我對這兩者不知作甚麼才好時,我將如何決定?

我是否認為本身的利益,超過團體的利益?

當我對這兩者不知作甚麼才好時,我將如何決定?

容我在祢面前誠實的回答這些問題。

在我日常的生活裡,我是否能以勇氣來擔當艱鉅?

我在愚蒙的時候,是否存感恩的心?

我是否將人生的快樂富有多財,事業順利,或別人對我的好評?

若我與人遭逢同一境遇,我那同情別人的心,是否與自之心一樣?

主啊,容我在祢面前誠實的回答這些問題。

 

上帝啊,求祢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釋:

貝利約翰著,謝秉德、魏兆淇、劉開榮、張紹英譯:《私禱日新》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7

 

 

用力靜下來

CP1510572dpi

文/劉文亮

 

今天,我們要學習用力靜下來。

 

就如某些年輕人只顧打機無心向學一樣,在大人的世界,我們豈不同樣活在「不由自主」中?尤其有些傾向和習慣,好像順勢而流的水攔阻不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怎算好

 

靈修,就是與神親近的時間,是真的可改變生命,問題在我們是否肯用力去靈修。

 

全力去安息

靜,就是與心相遇的時刻,亦即尋回那顆有如小孩子的心;有了小孩子的心就有禱告,因那赤子之心能把心中的屬靈世界打開。所以主耶穌吩咐我們要回轉像小孩,天國裡的人就是這樣。

然而,這靜下來的生命操練,就像守「安息」的操練,要呆在家中任何工都不做,必須「出力」。出甚麼力?就是全力去安息!

讓我們先談一下何謂學習分辨聲音,一般是說分辨哪些是神、人或是撒但的聲音。然而,神的聲音我們聽不到,人的聲音眾說紛紜,撒但的聲音好像「不敢」現身,那還有甚麼?餘下來的,就是普通常識;

可是,最破壞生命的,就是未經聖經檢視就採用了普通常識,動不動訴諸法律、運用權威、商業考慮,於是信仰失去了影響力,因教會中人一旦按「普通常識」辦事,就是選擇了「為自己最好的益處著想」,後果自是「急功、趨利、自私、無情、現實、冷漠」!

悔不當初,大家實應同心合意禱告,直到主的心意在眾人當中出現。

  • 回來再說用力去安靜,是否有點難明——我既安靜就不須出力,我若用力何能靜?

然而就是那麼弔詭,正如寫毛筆字握筆的手指要堅實有力,但手腕卻必須放鬆靈活;靈修是生命藝術,我們努力進入安息,乃是要穿透那些「普通常識」的潮流,潛入更深處的屬靈空間。

 

安靜讓心靈蘇醒

而安靜之中的角力,正反映人性傾向本就不想靜;

我的心「用力」以主為目標,我就進入有焦點的寧靜中,這個「停留」於屬靈空間的努力,時間愈長,我們的心靈愈見蘇醒。

當然,靜靜躺在主面前,每一秒的「靜靜」都是那麼吃力,「抽刀斷水水更流」,人心藏有的意念,就是那些自私自利的「普通常識」正不斷阻擋我們來到主面前。

人意就是如此與神意相爭,只有謙卑下來,收起自己意願,迎接主耶穌的決定進入生命裡,才有改變的機會。

出力靜下來,

屬靈空間就出現,

禱告中與主相遇,

自然破除那隱藏在「普通常識」背後的撒但詭計

重新再聽到「聲音」。

就這樣,我心在出力中漸漸醒過來,看到神的國了,找到人生那些「不枉此生」的天國好東西了,踏進那正確的道路中了!

ccmFB_CP151_20180319

(作者是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

 

 

耶穌的獨處榜樣

Mirror Image2

文/譚沛泉

重視獨處的耶穌
耶穌喜愛獨處。在公開傳道工作以先,祂在曠野禱告(參太四1-11);在揀選十二門徒前,整夜獨自祈禱(參路六12);當祂聽到施洗約翰被斬的死訊,傷痛之餘「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太十四13);祂用神蹟餵飽五千人之後,「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太十四23)。

為甚麼耶穌如此重視獨處?祂跟我們一樣是為了得到神的引導或向神傾訴苦情而退下獨處嗎?這都可以從上述的經文看出來。但耶穌卻並不單因為「有所求」而退下獨處。從路加福音五章12至16節的記載,我們看不出祂為了「求」甚麼事情而獨處:「有一回,耶穌在一個城裡,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看見祂,就俯伏在地,求祂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大痲瘋立刻就離了他的身。耶穌囑咐他:『你切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又要為你得了潔淨,照摩西所吩咐的獻上禮物,對眾人作證據。』但耶穌的名聲愈發傳揚出去,有極多的人聚集來聽道,也指望醫治他們的病。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

在獨處中被塑造
耶穌沒有遇到前途問題或傷心的事情。相反,祂在獨處之前醫治了一個患大痲瘋的人(參路五12-14);隨即,「名聲愈發傳揚出去」(路五15);並且「有極多的人聚集來聽道,也指望醫治他們的病」(路五15)。換言之,耶穌當時擁有世人渴望得到的「成功」、「名譽」和「群眾追捧」。但是,祂就在這時候毅然退下。祂並沒有被成功沖昏頭腦,沒有沉醉於名望聲譽,更沒有留戀群眾的追捧。祂的榜樣提醒我們:獨處不僅是為了面對困難,更是為了面對自己。

獨處的操練把耶穌塑造成為一個沉靜、踏實和有深度的事奉者。祂對生活有敏銳的觸覺,認識自己,亦明瞭別人。祂從獨處的安靜中學會說話,因此,祂的言語充滿智慧;祂從獨處的沉思中學會內省,因此,祂知道自己的行動和抉擇的動機,並且勇於為所做的負責任;祂從獨處中學會「靜觀」,因此,祂能以神慈悲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和所遇到的每一個人。

每一個願意學習耶穌生活和事奉榜樣的基督徒,也該操練獨處!

(作者是基督教靜觀靈修學會會長)

圖片:Steve Corey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獨處」的文章】

獨處──被遺忘的藝術

IMG_1808.5

文/飲水
圖/PS Leung

我們生活在一個忙碌的時代,忙著趕進度,忙著應酬,忙著送孩子去彈鋼琴、踢足球。我們不僅是時間被佔據,世界的大染缸也不斷地污染我們,使我們在繁忙中迷失自己,與心靈脫節,使我們害怕寂寞,害怕面對孤寂的自我。

獨處是面對真我
獨處,就是赤裸裸地在上帝面前面對真實的自己,很可能叫人不安。就像盧雲所說:「獨處除去了生活中的鷹架--就是那些把我撐高,讓我感到自己很重要的東西。在獨處中,我沒有朋友可以交談,沒有電話,沒有會議讓我處理,沒有電視可欣賞,沒有音樂、書籍或報紙分散我的注意力。我無法把成就、履歷表、財產、或是關係帶進來,我只能『照我本相』,成為上帝面前的一個罪人。」

獨處揭開了所有的面具,面對了真實的自我,讓人們無所遁形。當然,它也可以顯明人內在的豐富。美國的大自然作家梭羅最能享受獨處的樂趣。有人說,聽梭羅與山雀十分鐘的對話,遠比吃一頓滿漢全席還有收穫!

人們總是匆匆忙忙,把生活壓縮得透不過氣來,希望藉此捕捉更多的獎牌。匆忙或許並不會讓我們失去信心,但它讓我們分心、焦慮、失去靈性的敏銳、向試探妥協。難怪心理學家榮格說:「匆忙不是屬於魔鬼,匆忙就是魔鬼。」

對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影響最深的聖安東尼,被人稱作「沙漠教父」。他出身富庶,卻盡散家財,賙濟貧窮,退隱於埃及曠野二十年。他復出後充滿智慧,成為許多人的祝福。

獨處是一種態度
人們總是說,我們花不起時間獨處,我們沒有時間默想、反省、禱告和讀經。當然,我們今天不可能隱居獨處,但是,我們也看到,摩西、以利亞、保羅、施洗約翰和主耶穌做出的榜樣--他們都是大忙人,但都懂得從獨處中得力。主耶穌能力的泉源,也是祂從不妥協讓出的,就是祂與父獨處的時間。

獨處,是一門被人遺忘的藝術。我們不是要偶然地慢下來聞聞路旁的花香,也不是安靜下來,只是為了準備講章。我們乃是要有節制地花時間獨處,使我們能清醒地面對心靈的掙扎與吶喊,來校正自己的焦距,來調整自己的視野。

獨處不只需要時間,它更是一種態度,一種從世界中分別出來,甚至疏離自己的激情與雄心的態度。這是許多宗教所追求的。但獨處不是個人的修行,乃是在繁忙中回歸上帝的操練,是除去塵埃,滋潤生命,幫助成長的泉源。

原文刊於《舉目》第11期,文章經編輯刪節。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獨處」的文章】